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最后的三国 >

第174部分

最后的三国-第174部分

小说: 最后的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就在世人皆以为蜀国已经是无足轻重之事,却传来了陇右五郡失守的消息,这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一般,让所有的魏人都发懵了,就连司马望也不例外。

    司马望是司马孚之子,司马懿的侄子,早年曾过继兄长司马朗。司马家族在东汉之时便是河内望族,累仕公卿,自司马懿之后。司马家族已成为曹魏事实上的统治者。权倾朝野。做为司马家族中核心一员的司马望,自然理所应当地受到了重用。

    当然,司马望的能力和才华也是相当地出众,否则他断不可能在司马子嗣如云的情况下,受到重用和提拨。司马望在担任征西将军、雍凉都督的八年之中,威化明肃,治军严整,多次成功地抵御了姜维的进攻。声震关陇。

    后来凭借着在关陇的功绩,司马迁任卫将军、中领军,掌管禁军,去年又升任为骠骑将军,是目前大魏朝中品秩最高的将军,司马家族中统治核心的成员之一。

    也难怪司马昭在听闻陇西事变之后,第一个想到的人选就是司马望。

    司马望也不孚司马昭的厚望,顶风冒雪地赶赴长安去上了任。由于天气严寒,大军无法出动,司马望此行只带了数十名的亲随。和匹马单骑去长安几乎没什么分别。

    摆在司马望面前的形势很严峻,陇右五郡和金城郡失守。整个关中能调动的兵力不足万人,人心惶惶,士气低迷,局势芨芨可危。

    不过司马望终归是一代名将,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现在大雪封路,大队的人马调不来关中,但同样也会抑制蜀军的行动,司马望并不太担心蜀军会在这个时候发起进攻,他适时地调整了关中的布防情况,将关中有限的兵力调整到三个点上:长安、陈仓和新平。其中长安是关中之核心,是必保的目标,陈仓是蜀军从陇右东进的咽喉要冲,新平则是从安定东进的要地,保住这三地,就等于是守住了关中。

    尤其是是陈仓,是关陇道上最重要的战略要地,魏蜀之间的数次战争,就曾围绕着它来进行,司马望镇守雍凉八年,对于雍凉的山河地理可谓是了若指掌,他到达关中之后,这一项的任命就是调整陈仓的守将,任命越骑校尉王浑为陈仓守将,率兵三千镇守陈仓。

    司马望相信,以陈仓的坚固,就算是蜀军倾其三万人马来攻,也未必能在短时间内拿下,现在正是数九天气,滴水成冰,守军在城内有城垣的掩护可以避寒,而攻城部队在野地冰雪之中,根本就没有机会呆上过长的时间,只要能挨得过这个冬天,关东的大军进入关中,局势便顷刻间可以逆转过来。

    司马望的判断还是准确的,蜀军在豪取陇右五郡之后,停止了前进的步伐,再没有向陈仓发起进攻。这个冬天,魏蜀双方一直保持着剑拨弩张的状态,但一直未做出任何实质性地接触,胜利的天平,在悄悄地向魏国这边倾斜。

    正月刚过,第一拨的魏军就已经从关东进入了关中,显然司马昭急欲地夺回陇右失地,在冰雪还未全部消融的时候,就已经绘司马望增兵。

    随着关东的大军陆续的入关,司马望也开始谋划着向陇西进军的计划,到了二月初的时候,关中的兵力已经达到了十万,在未动用益州和南线军队的情况下,司马昭能征调到十万大军,已经魏国所能调动的兵力的极限了。

    不管是司马昭还是司马望,都未将偷袭陇西的刘胤放在眼里,在他们的眼中,刘胤不过是一个乘虚而入的小人物,根本就不值一提,魏国的底蕴是何其的深厚,又岂是刘胤这样小小的蝼蚁所能撼动的。征调十万大军来对付他,已经是绰绰有余了,司马昭根本就不会因为刘胤的出现而改变他最初的策略。

    司马望也毫不怀疑,这将是一场没有多大悬念的战争,只要魏国大军挥师西进,这种胜利将会是碾压性的。

    更何况,司马望在出征之前,又接到了金城太守杨欣的密信,杨欣当时迫于形势初迫降蜀,很是懊悔,此次愿意助魏军一臂之力,引羌人进犯陇右,让刘胤首尾难顾。

    司马望大喜,有杨欣在背后掣肘,刘胤想不败亡都难,当即便回复杨欣,要他依计行事,同时也向杨欣许诺,事成之后,一定会向朝廷表奏他担任凉州刺史。当然,这种空头的支票司马望还是很乐意开的,至于将来他坐上坐不上凉州刺史,还得由司马昭说了算。

    有杨欣的援肋,司马望更没有什么理由来怀疑此次西进的成功率,为了尽快地完成司马昭的期望,司马望紧锣密鼓地完成了进攻前的最后准备,亲自指挥十万大军,沿着关陇大道,浩大而进,直指街亭。(未完待续。)

第367章 街亭:蜀人心中永远的痛

    陇山是横亘在关中平原西部的一座高山,如同从空中鸟瞰,陇西就恰如关中平原地头的一处田垄,故而世人给它起了一个比较贴切的名字——陇山,又因其曲折险峻,盘道六重方可登顶,又名六盘山。

    想从关中进入陇西,南北走向的陇山就是一道必须要逾越的屏障,走六重盘道翻越陇山很不现实,所以最佳的行进路线便是千里陇山之中的各处隘口。

    相比与其他的隘口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街亭无疑是最为奇葩的一道隘口。陇山巍峨险峻,绵延千里,可偏生到了街亭这儿,好似被生生截断一般,留出一条宽达数里的平坦大道来,于是古往今来,街亭隘口就成为关中通往陇右的一条重要通道。而这样的地势,也无疑造就了街亭的易攻难守。

    提起街亭,无疑是蜀人心中永远的痛。

    蜀建兴六年,诸葛亮写下了千古文章《出师表》,向后主刘禅痛陈决心,誓师北伐。不得不说,这是蜀汉历次北伐中最为规模浩大的一次,也是离成功最近的一次,诸葛亮兵出祁山,天下为之震动,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不攻自破,只有雍州刺史郭淮死守上邽,拒不投降。

    当时曹魏的朝廷之上,应对还是积极有效的,魏明帝曹睿果断地派名将张郃率兵五万驰援陇右。张郃也没有辜负曹睿的期望,不辞辛劳,倍道兼程地赶往陇右。

    从关中进入陇右,最理想的途径就是走街亭官道,张郃自然不会选择别的路,五万步骑,以逐星赶月的速度直扑街亭而来。

    诸葛亮自然也认识到街亭的重要性。但兵出祁山之后,蜀军为了攻取陇上诸郡,兵力已然分散,应对张郃的来袭捉襟见肘,于是马谡站到了风尖浪口之上。

    马谡是一位幕僚性的人才,在诸葛亮南征之时就曾建言献策。为诸葛亮平定南中立下过功劳,深得诸葛亮的器重,诸葛亮此次也是力排众议,任命马谡为主将前去镇守街亭,将这一份最重的担子搁到了马谡的肩上。

    但众所周知的结果是马谡败了,没有能守得住街亭,从而也导致了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究竟是马谡纸上谈兵言过其实不可重用,还是诸葛亮用人失误策略不当?这一切似乎已经变得没有什么意义了,蜀国在第一次北伐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惨遭逆转。却成为了蜀人心中永远也挥之不去的阴霾。

    在其后的几十年岁月之中,虽然诸葛亮和姜维一次次地竭尽全力,想要匡扶汉室恢复山河,但由于魏国已经是有所防备,在敌我力量极为悬殊的环境之中,再想取得第一次北伐那样的胜果已经是可望而不可及了。

    这无疑让蜀人对街亭之失更有切肤之痛,如果一切可以重来,换掉不堪大用的马谡。或许街亭就不会失守,蜀汉就不会失掉已经攻取的陇右诸郡。甚至可以挥师关中,直捣洛阳。

    但历史没有假设,街亭的失守成为了蜀人心中最不堪回首的往事。

    一阵清凉的山风吹来,吹拂在傅佥凝重而刚毅的脸上。

    春天的风是和熙的,温暖的,整个儿的陇山已经在春风之中呈现出淡绿的色彩。青山绿水,春色无边,但傅佥却没有半点欣赏的心情,他的目光投向了苍茫而辽阔的关中平原。

    三十七年前发生在这儿的大战早已经是湮灭无闻了,荒凉寂莫的古道再也听不到铁马金戈之声。但历史却再一次地出现了惊人的巧合,默默无闻的街亭必将又成为世人万众瞩目的所在,它将又一次承载想蜀人的希望和期待。

    傅佥只觉得肩头的担子似有千钧般沉重,压得他近乎喘不过气来。

    “或许当年的马谡也有同样的心情吧?”傅佥自嘲地一笑道。

    其实如今的局面和当初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豪取陇右诸郡,却又不得不分兵对敌,不过稍微不同的是诸葛亮的对手是郭淮,而刘胤的对手却是异族的羌人,曹魏援兵又一次声势浩大的杀来,街亭又一次成为唯系蜀军生死存亡的命脉所在。

    守得住街亭,才能保得住已经到手的陇右六郡,如果守不住街亭的话,结果只能是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一样,功败垂成,折戟沉沙。

    或许情况更为地糟糕,那时候诸葛亮毕竟还是有着退路的,那时的汉中,还是蜀军的大本营,北伐失败了,还是有全身而退的机会。而此时的蜀军,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了退路,真要再退的话,只能是退回草地雪山,从那鬼门关爬过来的人,永远也不再想要面对那吞噬生命的荒蛮之地。

    置之于死地而后生!

    这就是蜀军现在面临的局面,不胜,则亡!没有第二条路可以选择。

    傅佥与刘胤分兵之后,就率虎步左营、虎步右营、阳安营和无当营两万人马赶赴街亭了。

    当年的马谡,也是率领着两万人马,或许他的心情要稍微比傅佥轻松一些,毕竟是他第一次领兵作战,对于一个只在中军帐中参与谋划的幕僚人员而言,初带兵时的那种信心满怀踌躇满志是不可言表的,带着诸葛丞相的厚望,带着蜀汉王朝的期待,马谡却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却太骨感,刚愎自用的马谡最终因为街亭的失败被砍掉了脑袋,或许诸葛亮并不想杀他,但必须要有人来为此次的失败来买单,马谡只能成为那只替罪羊,用来平息朝野的愤怒。

    后人几乎是众口一辞地将街亭失守的责任归咎于马谡策略的失误,马谡严重地违背了当道立寨的军事常识,将军队驻扎在没有水源的山上,被魏军大队人马包围,切断水源,孤军困守,从而导致了失败。

    但事实上真的如此吗?就算是马谡执行了正确的防守策略,就真的能守得住街亭吗?(未完待续。)

第368章 布防

    当年街亭之战发生的时候,傅佥也只是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但却并不妨碍他对街亭之战的了解,马谡败亡之后,在蜀汉的朝野之中,引起了一股热议,那就是该怎么打,就能守得住街亭。

    要知道,当时魏国的援兵多达五万人,而且半数是骑兵,整体力量上要强于蜀军,按照最通俗的做法,就是当道立寨,阻止魏军的攻击,与魏军展开正面的交锋。而马谡采取的则是另一种方法,居高临下,凭险据守。马谡的策略最终失败,导致了街亭的失败,在马谡被处决的前后,不知道有多少人骂过马谡愚蠢透顶,刚愎自用。

    总之,在傅佥的印象之中,马谡便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人物,陷四十万赵兵于长平的赵括是一路的货色。

    而今天傅佥有幸重临街亭故地,却很难说马谡的策略就错在那儿。街亭的特殊地理位置可以说任何一个领军将领到达这里都会头疼,大多数的隘口都是地形险要,易守难攻的,唯独街亭恰恰相反,是易攻难守,陇山的断崖笔直如削,南北的两处断崖之间至少也有数里的宽度,除了那座与四周孤立无连的土山之外,整个街亭坦荡如坻,这样的地势无疑是对进攻方有利,而不利于防守方。

    魏强蜀弱,让蜀国的步兵同魏国的骑兵展开正面交锋的,是很难有优势和胜算的,而凭险据守,则可以充分地发挥蜀军山地作战的优势,可以说马谡的策略是因地制宜。审时度势的结果。因为当时的情况很紧急。蜀军刚则赶到街亭。魏军的大队人马就已经杀来了,时间紧迫,根本就不容许马谡从容地在当道口安营立寨,修筑防御工事,在当时的情况下,凭险而守虽然不是最好的策略,但却也是最有效的策略。

    魏军想要通过街亭,就不可能弃土山上的蜀军于不顾。如果一意孤行的话,整个后勤供应线就会被掐断,这样的结果是魏军不能承受的,所以张郃到达街亭之后,首要的目标就是攻打土山,彻底地拿下街亭来。

    山地攻坚战绝不是魏军的强项,张郃也的确尝试了进攻,但他很快地发现,别说是五万人,就是再多投入一倍的兵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