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代曾刊印过《李卫公问对》三卷单行本。但北宋之前的版本今不可见。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南宋孝宗、光宗年间刻《武经七书》本。此后众多丛书本及清刻、清抄本,大多源于此本。现存比较重要的注释本有宋施子美讲义本、明刘寅直解本、清朱墉汇解本。建国后主要的研究成果有吴如嵩、王显臣的《李卫公问对校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和《李卫公问对浅说》(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
第二章兵法类中
第一节行军须知
《行军须知》,作者不详。明刻《武经总要》附刻本只题豫章新斋李鼎长卿订。本书明宣德年间(1426-1435)杨士奇所著《文渊阁书目》始见著录,继有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著录《行军须知》二卷,并注明〃不著撰人并时代〃。关于本书的成书时代,清乾隆时期,卢文绍在其校刻的《补辽金元艺文志》中著录为元代作品,仍注释〃不知撰人〃。民国年间陆达节编《历代兵书目录》和《中国兵学现存书目》均袭卢说。据现代人从内容、版本等方面考证,它实属宋代著作。著名目录、版本学家王重民认为,〃当撰于北宋仁宗或神宗之世。〃(《中国善本书提要·子部·兵家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8月版)研究科技史的学者王若昭经过进一步研究认为,〃《行军须知》一书约撰于北宋仁宗庆历八年后至皇祐六年(即1048年至1054年)间,比《武经总要》的撰成时间估计晚十来年。〃(《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上述观点甚有道理。以宋本为底本重刻的明正统刊《武经总要》附刊本《行军须知》的全称是《武经总要行军须知》,明人李进并在序言中说:〃予尝读《行军须知》之书,观其编为附录。〃说明《行军须知》一开始就是以附录形式存世的。因此,宋元诸家书目都记载有《武经总要》,而不见著录《行军须知》。
《行军须知》分门别类辑录历代兵法言论、用兵事迹,尤其重视辑录宋代的战争实例。每篇之前有引言,概述本篇要旨,阐述作者的看法。如《选士》引言:〃兵法曰:虽有虎狼之将,必籍豺犬之兵。将虽智勇,御敌攻讨,不能独取其胜。
将不得兵,如鸟无翼;兵不得将,如虎无头。是故将得兵而有势,兵得将而有勇。《汉书》曰:指纵者,人也。获兔者,犬也。汉将霍去病以智勇之士聚为爪牙。夫不选不精,则自败之兆也。诸家之法,并有选士之篇。士有老少、勇怯、强弱、材伎、贵贱、仁义、乡俗之性不同,用之各有所长,故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太公曰:选士之法,因能授职,各取其长。兵法曰:贪者守财,廉者主赐,仁者纳降,辩者通使,谋者(此处缺文),怯者守门,勇者破敌夺隘,健者抢关采报,聋者善视,瞽者善听,各取其性所用,为其股肱羽翼,自然之道。统军领众,贼垒相望,昼夜相守,争一时之胜,军需之要,缺一不行。今具选士一十五条,不可不明察也。〃每篇之后又有一段总结性的结束语,进一步点明本篇主题,阐发作者的思想。如《诫将》篇最后说:〃右已(以)
上二十一条,为将之规矩模范耳。惟在存神立志,报国推功,深谋远虑,遇敌不可轻发;谋不深,事多轻发,即为敌所料,机事不成。兵法曰:不见其利,不可先兵。〃《行军须知》共二卷(明嘉靖三十五年贾应春刻单行本不分卷),十五篇,二百七十四条。具体篇目如下:上卷:诫将第一,凡二十一条;选士第二,凡十五条;禁令第三,凡五十九条;选马第四,凡十五条;讲武第五,凡四条;明时第六,凡十二条。
下卷:渡险第七,凡二十六条;安营第八,凡十八条、料敌第九,凡十七条;布战第十,凡十九条;守城第十一,凡二十二条;攻城第十二,凡十二条;间谍第十三,凡二条;入伐第十四,凡二十一条;受降第十五,凡十一条。
《诫将》主要讲将帅要戒除各种弊端,而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选士》主要讲选士的意义、原则及各种人材的使用方法。《禁令》主要讲行军作战中的各种纪律禁令及对违令者的处置措施。《选马》主要讲军马的挑选、养护。《讲武》阐述训练的意义和方法。《明时》讲出兵作战要顺应天时、地利、人和。《渡险》讲行军作战涉险渡隘之法。《安营》讲安营扎寨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料敌》讲侦察判断敌情。《布战》主要讲各种条件下的布阵作战及其利害得失。《守城》讲守城之法。《攻城》讲破城守之法。《间谍》主要讲慎用间谍。《入伐》讲进入敌境作战的要领和注意事项。《受降》讲受降时要注意防备诈降阴谋。
《行军须知》既有对前人优秀军事思想的辑录和阐发,又有对宋代战争经验的总结,如在将帅修养方面,强调将帅要〃宽仁容众,厚德待士,推贤荐能,深谋远虑,闻斗不忧,见斗不惧,明天时,知地利,和颜色,察人情,喜怒不形,谗佞不听,纳其有德,施赏功不报私仇。〃(《诫将》)要关心爱护士卒,与其同生死共患难。要进不求名,退不避祸。主张将在外,要有临机决断权。在人材的选拔使用方面,强调扬长避短,人尽其才。认为〃良匠无弃材,良将无遗士〃,〃士无贵贱、高下,有一德而可用矣。〃(《选士》)在训练方面,强调训练的重要作用,认为〃兵不教不可以出战〃(《讲武》)。在作战指导方面主张〃见利则进战,知难则退守〃(《料敌)》。
目的是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能使士卒不劳而获其利〃(《料敌》)。它针对宋初以来实行将帅出征按照朝廷定好的阵图死板作战的教训,特别重视对各种军事原则的灵活运用,在许多篇的结束语中都强调要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活用兵法原则,如《布战》篇最后指出:〃右以上布阵作战之法,陈其大略,又在临时观敌众寡,军势勇怯,将士同心,天时顺,地利便,战必胜矣。〃又如《守城》篇后说:〃更在临时取其利便〃,〃变其虚实,临机应变〃。它还总结了与西夏作战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以奇伏反奇伏的战法,以及防敌诈降的措施。
《行军须知》不仅记录了宋代的军事思想及战争情况,而且记载了宋代的火器和使用方法。其中颇有价值的有不见于宋代其他史籍记载的火筒,以及〃用床子驽放火箭及火炮〃的方法等,可从一个侧面了解当时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具有较重要的军事科技史料价值。明李进称其〃深切著明,非他书可比〃(《武经总要行军须知序》)并被《永乐大典》、《武备志略》等书收录。明吕坤在《安民实务》中规定其属下将官要人人精晓《行军须知》。
《行军须知》的版本源流大致有两个系统,一是《武经总要》附刻本。其宋刻本已不可见,现存最早的是明正统四年(1439年)李进刻本,继有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李赞刻本和明金陵书林唐富春刻本,这两种刻本又增附《百战奇法》二卷。明嘉靖刻本更名为《武经要览行军须知》。二是单行本。作为单行本行世是在明初。现存明初单行刻本只残存下卷(见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子部·兵家类》),另外有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贾应春刻单行本行世。
第二节何博士备论
何去非撰。何去非,字正通,北宋浦城(今福建浦城)人,生活于宋神宗、徽宗年间。他好学古兵法,元丰五年(1082年)以〃对策〃长于论兵得官,授右班殿直、武学教授,历任武学博士、徐州教授、富阳(今浙江富阳)县令、沧州(今河北沧州市东南)通判、庐州(今安徽合肥市)通判等职,卒年七十三岁。其文雄快踔厉,风发泉涌,深得当时大诗人翰林学士苏轼的尝识,于元祐四年(1089年)向朝廷奏荐,加授〃承奉郎〃。五年又以去非所撰《备论》奏进,荐为馆职,未获准。何去非参加过《武经七书》的校定,其军事著作除《何博士备论》外,还有《司马法讲义三卷》、《三略讲义三卷》,这后两种,可惜今佚。
《何博士备论》简称《备论》,成书于北宋元祐年间,南宋《遂初堂书目》和《直斋书录解题》,以及《宋史·艺文志》等书目均有著录。关于本书的卷数各种版本和各家书目著录有所不同,成书较早的《遂初堂书目》未著录卷数,《宋史·艺文志》著录为十四卷,而《明辨斋丛书》、《子书百家》、《百子全书》则作二卷,《四库全书》、《指海》、《浦城遗书》、《长恩书室丛书》、《半亩园丛书》、《丛书集成初编》和明抄本又作一卷。关于篇数,苏轼荐状称二十八篇,现存各种版本均为二十六篇,佚二篇。有的版本在目录中虽然著为二十七篇,多〃邓禹〃一篇,但实无内容,如台湾版《中国兵学大系》影印本,〃邓禹〃下注说:〃缺,谨按,张氏《爱日精庐藏书志》有此一篇,系从陈君子准处所录,附注其目于此。〃今存二十六篇的篇目是:六国、秦、楚汉、晁错、汉武帝、李广、李陵、霍去病、刘伯升、汉光武、魏上、魏下、司马仲达、邓艾、吴、蜀、陆机、晋上、晋下、苻坚上、苻坚下、宋武帝、杨素、唐、郭崇韬、五代。
《何博士备论》是一部评论历代用兵得失的兵书。作者有感于北宋王朝积弱积贫的衰败形势,为适应宋神宗、王安石变法图强,重整军备的需要,对战国至五代各王朝的兴亡成败和重要军事人物的用兵得失进行了评述,以古喻今,从中寻求历史借鉴。每篇以引一朝或一人事迹为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评论,然后历数古代正反事例,来论证作者的观点。所以书中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作者的军事思想。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认为战争是客观存在的,〃兵有所必用〃,〃有所不必用〃,当战则战,当止则止,关键要根据〃顺逆之情〃,〃利害之势〃来决定。〃忘战〃、〃恶兵〃会丧权辱国,〃乐战〃、〃穷兵〃也会有败亡之祸,〃有以用而危,亦有不用而殆〃(《汉武帝》)。主张〃兵以义举而以智克;以顺合而以奇胜。〃(《苻坚》)在战略决策方面,强调要考虑根本〃利害〃,全面分析天下形势和民心的向背。他以六国为例,阐述了不要〃战所可亲,忘所可仇〃,要联合与国,共同抗敌的道理。以楚汉为例,说明〃形势〃和〃民心〃的重要,指出刘濞失败的原因是,政治上没有得到〃亡汉〃的民心,军事上没有采纳〃取梁〃〃据洛〃的方略。在作战指导方面,反对侥幸取胜,主张要先计而后战,〃度有功而后动〃;作战要〃因事设奇,用而不穷〃;要善于捕捉战机,机未至不可动,机已至不可失,认为用兵最忌没有奇变;主张集中兵力,反对把用兵看得很容易,麻痹轻敌,指出:〃众而恶分与寡同;强而易敌则与弱同。出于众强之名而居寡弱之实者,其将皆可覆而取也。〃(《苻坚》)他还认为弱能胜强,其原因是弱能思奋,强则易懈,所以胜败不在多寡,在有节制,使百万若使一人者胜。对于兵法的学习和运用,他以霍去病为例,详细论述了学法不泥法、缘法而生法、离法而会法的道理,指出:〃盖兵未尝不出于法,而法未尝能尽于兵。〃〃法有定论,而兵无常形,一日之内,一阵之间,离合取舍,其变无穷,一移踵瞬目,而兵形易矣。守一定之书而应无穷之敌,则胜负之数戾矣。是以古之善为兵者,不以法为守而以法为用,常能缘法而生法,与夫离法而会法,顺求之于古而逆施之于今,仰取之于人而俯变之于己,人以之死而我以之生,人以之败而我以之胜,视之若拙而卒为工,察之若愚而适为智,运奇合变,既胜而不语人,则人亦莫知其所以然。〃(《霍去病》)在军队建设方面,强调要加强纪律,反对徇私情。他以李广为例。说明纪律的重要,认为李广是难得的将才,士卒也都拥戴他,但最后败在纪律松弛上。指出:〃先王之政不求徇人之私情,而求当天下之正义。正义之立在国为法制,在军为纪律。治国而缓法制者亡,理军而废纪律者败。〃军队纪律〃号百夫之率,不可一日辄废。〃〃厚而不能令,譬如骄子不可用也。〃(《李广》)要求将帅要有智有勇,认为〃智而无勇则遇勇而挫;徒勇而无智则遇智而蹶。智足以役勇,勇足以济智。
然后以战必胜,以攻必取。〃(《杨素》)他还认为真正的智是〃谋夫策士〃组成的智囊团,主张要向刘邦那样收人之智而任之不疑。
《何傅士备论》从军事的角度、战略的高度评论历史人物,史论结合,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敢于否定旧说,提出自己的见解,是一部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