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139-痧疹辑要 >

第13部分

139-痧疹辑要-第13部分

小说: 139-痧疹辑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洎乎嘉靖末年,下逮隆、万,苦寒之弊,层见迭出,故万密斋、张景岳、聂久吾辈,莫不以温补为事。此在嘉靖 
四十三年,第七十二甲子寒湿运中也。天启四年,第七十三甲子,风火主令,此后费建中、吴又可、周禹载等专 
主寒凉。国朝康熙二十三年,第七十四甲子,火燥运中,故费书犹行于康、雍之间。乾隆九年交七十五甲子,湿 
寒之运,维时毗陵庄在田《遂生编》、《福幼编》等书出,有切戒寒凉之论,盛行于时。嘉道以后,庄公之法投 
而不验,每遇痘痉等证,多主清热解毒、泻火坠痰。殊不知嘉庆九年,第七十六甲子,火风用事;同治三年, 
第七十七甲子,燥火用权,是湿寒治法不可施诸风燥二火运中耳。愚意痘疹时疫,每与运气相应,但风火运中 
若遇虚寒之体,又未便拘牵此说。况地形有南北高下之不同,人身有禀赋强弱之各异,治病之法全在通达之士随 
机应变。是运气之理不可不明,而又未可泥执也。 

卷四
选案
属性:万密斋治案云∶甘大文从余学医,长男发热。余见之曰∶疹也。三日之内不出,身凉内热,毒火内伏,故 
烦而坐卧不安也。不急治且危。文泣求医。余乃用葛根汤加麻黄、石膏以发之,一服疹尽出,色白不红。余曰∶ 
此血虚也。用四物汤加防风,一服色变红,随愈。 
又云∶吴道松四肢病疹,或治之三日,疹不出,烦躁甚,欲用荆防败毒散。曰∶此皆发热之药,无解毒之 
用,况天大热,又无时令之药一二味在内,则阳愈胜,阴愈亏,阳明不和,此疹之所以不出也。以东垣凉膈散 
加玄参、升麻,一服疹出,三日起。 
又云∶郧阳杨举人子,疹后利下鲜血,余授一方,用当归梢、生地黄、白芍药、炒条芩、炒黄连、人参、 
生甘草、枳壳、乌梅肉,调理而安。时郡中出疹,但病利血者,杨公授此方,皆效。 
又云∶同郡周小川,族人一小女疹后咳嗽失声。余授一方,以甘桔汤加炒牛蒡子、炒枯芩、天花粉作散, 
薄荷叶汤调,再煎一沸,服之而愈。 
孙东宿治案云∶万历甲戌,其年自仲秋徂冬, 子盛行。三月内,余所治男妇婴孩共七十二人。苕之望族, 
沈姓最着。大中丞观颐公当考功时,幼君 喘嗽不宁,声哑发热,泄泻,斑紫不敛,余以小无比散愈之。 
又云∶程晓山中风,归而逆余诊。时其子仅七岁,中疹一月余矣,发热如故,咳嗽声哑,肌削骨立,头发 
尽秃,众医束手,举家亦堕泪而已。余以诊,晓山见之曰∶举家惊惶,谓此儿不保耶。此疳证,疳因疹后虚 
热而发,以大芦荟丸治之,可获万全。君家初不问余者,谓余非幼科专门也。不知此特大方家余事,而 
为制药服之,药未尽而病瘳。 
江应宿治案云∶一儿三岁,患疹出迟而早没,热而咳嗽,昏闷不食。余诊视曰∶疹出不透,因风寒没早, 
宜急发之,以葱煮麻黄八分,四物换生地加杏仁、天花粉、葱、姜,煎服。重复出一身,比前更多,三日没 
尽而愈。凡疹证出自六腑,宜养阴抑阳,刚剂决不可服。犯之即发喘渴闷乱,失于收救,多致夭折。如参、 、 
半夏、白术、当归温燥之药,亦所当忌。只宜清热养血。如出迟者,少加升散之药送之,达表而已。 
又云∶表侄女九岁,出疹没早,发咳嗽,大发热,肌瘦,不饮食,唾呕痰沫甚多,延半月余。余往视之曰∶ 
血虚病也。以四物汤加杏仁、阿胶、麦冬、五味、炮姜,一服热退身凉,痰咳俱止,再剂而愈。 
方荫山治案云∶程氏子二岁,出疹因出迟没早,发喘大热,舌短不乳,昏沉,医皆不治。余以玄参、茯苓、 
甘草、麦冬、升麻、陈皮、干葛、麻黄、兜铃、黄芩、知母、犀角、石膏,名曰犀角石膏汤,一服证减半,二 
服愈。 
《太函集》云∶吴桥以医名里中,有兄子始孩,屡日发热蒸蒸,惊搐昏愦,众医不知所出。桥诊之曰∶疹 
也,寒邪外乘,闭而不出,是呱呱耳。饮药也已数,中气乃伤,药不足恃也。当置沸汤一瓶,撤其盖,令保母 
抱子坐汤侧稍远,摊被围之,汤气自远熏蒸,少饮药内托,疹出而解。无何,丛睦汪氏子病如之,仍用向法, 
并效。其稳类如此,故乡人称良焉。 
缪希雍治案云∶贺知忍少子病痧疹,家人不知,尚以肉饭与之。余适至,惊曰∶此痧疹之极重者,何易 
视之。以西河柳两许,杂以玄参三钱,知母五钱,贝母三钱,麦门冬两许,石膏两半,竹叶七十片,二剂而痧 
尽。现遍体皆赤,连进四剂,薄暮矣。知忍曰∶儿今无恙乎?余曰∶痧虽出尽,烦躁不止,尚不可保。再以 
石膏三两,知母一两,麦门冬三两,加黄芩、黄连、黄 
柏各五钱,西河柳一两,竹叶二百片,浓煎饮之,烦躁遂定而瘥。 
霖按∶缪氏西河柳用如许之多。独不虑其温升太过乎? 
每用辄以石膏监制,殆即仲景麻黄、石膏同用之意也。虽然,遇禀赋怯弱之儿,险矣。 
朱济川治案云∶一儿元月发疹,身肢隐见不振,而头面不出,面色青白,喘胀闷乱,右寸脉微。余谓正气 
虚不能逐邪上升于头面,宜补益而助升发为主,以麻黄桂枝汤加人参二钱,水煎服。又以芫荽、防风煎汤,浴 
洗头面手足,疹透证平而愈。 
又云∶一儿疹正出而恣食停滞,腹饱便秘,壮热谵语。余谓食壅而毒不化,以大黄、枳实、栝蒌仁、浓朴、 
甘草、黄连利之,而尚喘嗽壮热,脉迟肢冷,以附子理中汤,又归芍六君子汤治之愈。 
又云∶一儿身热咳嗽,疹出隐隐,医以疹药发之,不见不没。余谓隐疹也,由客受风寒,郁而不散,非若 
中腑之正疹也。以芎苏散治之愈。 
又云∶一儿疹出弥盛,形如锦纹,而间有头粒色赤,壮热烦躁,舌苔,便秘。余谓斑疹并行,以调胃承气 
汤利之,又白虎汤合葛根汤治之愈。 
又云∶一儿身热疹出吐泻,余谓初出疹而吐泻者,乃阳火得泄,吉兆也。以升麻葛根汤表之,疹尽透而愈。 
亦有兼伤食吐利者,前方加消化之药。 
又云∶一女出疹,药用寒凉,又食生梨,一二疹即殒没,喘急胸满,面青肢冷,眼合声哑,昏晕。余谓毒 
为寒郁,反毒内攻而然也。以麻黄汤加葛根、紫苏、甘草、桔梗、生姜服之,外以被覆,得汗而苏。疹复出, 
喘甚于前。余谓骤用麻黄燥烈之药,致毒火盛而肺气热也,宜清润之,以甘草、桔梗、牛蒡、前胡、杏仁、玄 
参、知母、天花粉、黄芩、麦门冬治喘息而愈。 
又云∶一娠妇疹出热甚,堕胎而难产。余以鱼胶三寸烧灰存性,麝香一分,共研末,好酒调下,即产。若 
难之甚,及横生,用鱼胶一尺,制如前法,虽立产其子,不能生矣。 
又云∶一孕妇疹出热甚,小腹痛而漏血。余谓热盛触动其胎,以升麻葛根汤加荆芥、紫苏、条芩、当归、川 
芎、阿胶、白术、陈皮、砂仁治之,血止愈。亦有不同前治,胎堕而子母俱亡,或子亡母存。 
又云∶一儿疹虽尽出,而喘胀便秘,壮热谵语。余谓毒壅不尽出,以黄连、枳实、栝蒌仁、桑白皮、地骨 
皮、知母、石膏、人中黄治之愈。 
又云∶一儿疹后咽喉肿痛,余谓余毒不解,以甘桔汤加牛蒡、射干、玄参、连翘、知母治之,又葛槿散吹 
之而愈。 
又云∶一子新婚出疹后,痰嗽不已。众谓余毒不尽,用清解药而痰愈炽。余谓阴亏而火炎无制,故午后潮 
热而咳甚也。治宜壮水为主,以六味地黄丸料,加麦冬、知母治之愈。 
又云∶一儿疹后干咳嗽不续,余谓医过发散,致肺气虚耗,以小异功散加麦门冬、五味子、贝母、桔梗治 
之愈。 
又云∶一儿疹后走马牙疳,龈溃穿鼻,诸医不效,余以黄牯牛粪后尖,瓦上 存性,为末,人中白 为末, 
黄柏为末,等分,和匀,吹之,溃窍渐长,龈齿俱生而愈。 
又云∶一儿疹后干咳不已,余谓疹时过于解散,肺气虚耗,宜补脾肺为主。不信,只以清火止嗽药,其背 
渐驼,腿足细小,终身痼疾。亦有嗽久而胸高肿满,状如龟胸。启云先生曰∶疹后久嗽则金衰,金衰不能生肾 
水,肾主骨髓,肾无生气,则骨枯而髓减,风寒乘虚而入于髓,其邪凝滞,故腰脊不举而为斯疾也。治法先以 
防风散驱其邪,又八味地黄丸加人参、杜仲、牛膝、当归、石斛、何首乌、米仁、菟丝子、萆 、鹿茸蜜丸, 
又以驱风壮筋活血膏贴其凸处,又灸肺俞穴、膈俞穴。一儿患此,余诊右脉 
缓弱,谓脾肺不足,先以人参、白术、茯苓、陈皮、甘草、贝母、当归、芍药、米仁、石斛,水煎服,脾土稍 
固,又以前方法治之,腿足渐而生肉,背驼稍愈,但不能脱然如故。 
沈明生治案云∶沈翰臣妇咳嗽发热,或认为不足,遽用六味地黄汤以滋阴分,既而咳逆更剧。诊之脉浮且 
数,风热干乎肺家,宜用疏表之剂,服下遍身发出红疹。二剂咳差缓而仍未透,更用辛凉等味,以清表热,仍 
嗽,复作泻不已,咸归咎寒凉。余笑曰∶非也,肺受风邪,邪变为热。经云∶邪并于阳,则阳热而阴虚。始则 
疹在欲出未出之际,火上炎于手太阴而作嗽;今则疹在欲收未收之时,热下移于手阳明而作泻。是属斑疹家常 
候,何足怪乎?行且止矣。果越两日而嗽宁泻止,身凉疹退。按斑疹之候虽异,斑疹之治略同。是岁丁未,湿 
土司天,而春夏之交,燥旱殊甚,盖犹袭乎昨岁燥金在泉之余气耳。是以初当凉解而不利乎温散,次当寒润而 
不利于温补。六味地黄丸之属,虽若相宜,然质独味浓,不惟不能达表,抑且锢蔽外邪,施诸疹退而余热未清 
之时,稍为近理。今初热始嗽,辄为用之,是非滋阴乃滋害也。况以丸为汤,已非古人本意,而专投泛用,尤 
乖病变之机。自来善用六味者无过薛立斋,假使九泉有知,视近日之汤法盛行,能无掩口胡卢哉。 
柴屿青治案云∶候补汪某年二十余,因感时气出疹,过服石膏等剂,身热泄泻,两耳皆聋,绝不思食,脉 
之两尺微弱,舌上干燥,毫无津液。本属阴亏,况大寒之剂,不但伤阳,亦且伤阴。用麦冬五钱,滋阴以清虚 
热,陈皮以和胃气,加西河柳一钱,以清疹毒。次日热微泻止,舌亦觉润,惟左寸脉微洪,加小生地二钱,木 
通一钱,菊叶一钱,三日热退思食。因是月应选,身软耳聋,虑不能过堂掣签。谓已平复十九日,当投补剂, 
定可全愈。后果如言,竟得赴选。 
冯楚瞻治案云∶沈氏儿发热数日,见痧疹才一日,面上尽 
没,神气困极,蛔从口出,不一而足,数日不食,下泻上喘,唇口焦裂,五心壮热,手足指尖皆冷,脉细数无 
伦,两尺更弱,咸谓疹毒归脏,胃热故蛔连出也。不知神气欲脱,五脏俱困,脾虚不能纳谷,虫无所食,又兼 
虚火熏蒸,脏腑燥热,虫不安而出耳。况诸斑疹多由内伤失调,脾胃不足以荣,是以阳气逆行,阴覆于外。血 
盛气壮,则色红而 发;血虚气弱,则色白而隐伏。有何毒之轻重乎?面上退缩者,阳虚不能升发也;喘促者, 
气唯续也;唇焦者,脾津耗竭也;五心壮热者,阴亏火烁也;泄泻不食者,真火衰而脾不运也;寸关细数尺弱 
者,气虚血虚,虚火上浮而不藏也。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今者之急,本气欲脱也。倘谓痧疹余毒,解利清托, 
恐神气先尽矣。乃以熟地六钱,丹皮一钱,麦冬三钱,牛膝二钱,制附六分,一剂假热全消,真虚毕露,神气 
更倦。此阴已少复,当补气以助其发生,前方另煎人参二钱冲服,神气渐复,喘促全安。饮粥微呕,乃胃气久 
虚之故也。再用前方加炒黄白术二钱,去丹皮,仍以参汤冲服,四剂全愈。 
吕用晦治案云∶姚江钱 都子五岁,病疹泄泻,儿医谓 毒,最宜于泻,不复顾忌,以清火为急,寒凉纵 
进,病势殊剧,来邀余。视面色两颧嫩红,时切牙喘急,口渴甚,饮水不绝,脉洪缓如平壮人。余曰∶脾急矣。 
速投人参、白术、当归、黄 、陈皮、甘草、茯苓、木香以救之,一剂觉安。次日有邻族人来候,惊阻之曰∶ 
误矣!小儿有专门,岂可令腐儒治之。吾所闻 病以发散清凉解毒为主,今半身 潮未退,而用温补,必不救 
矣。其家惧,遂不敢再服。间二日, 都复来见余曰∶诸证复如故,如何?余曰∶岂有是理哉?君戏我耳。 
曰∶日来实不服尊剂。乃述其故。余曰∶君试急归,令郎天柱倒矣。别去顷之,驰至曰∶果如公言,奈何?急 
服前方何如?余曰∶前方救虚也。今加寒矣,非桂附不能挽也。曰∶颧红喘急,口渴饮水,俱是热 
证,而公独言虚寒何也?曰∶阴竭于内,阳散于外,而寒凉复逼之,阳无所归,内真寒而外假热。此立斋先生 
所发《内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