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066-全生指迷方 >

第5部分

066-全生指迷方-第5部分

小说: 066-全生指迷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喜怒嗌痛,不肉食,气奔走上,刺足下中央之脉,血出而止。 

卷三
痰饮
属性:论曰∶若咽中如炙肉脔,咽之不下,吐之不出,由胃寒乘肺,肺胃寒,则津液聚而成 
痰,致肺管不利,气与痰相搏,其脉涩,半夏浓朴汤主之。 
半夏浓朴汤 
半夏(汤洗七遍,五两) 浓朴(去皮,姜汁涂炙,三两) 茯苓 紫苏叶(各二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十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 
若心下盘旋,欲吐不吐,由饮癖停留不散,枳术汤主之 
枳术汤 
白术(四两) 枳实(麸炒,去瓤,二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 
若腹满,按之没指,随手而起,余与正水皆同,但四肢聂聂动,其脉亦浮,由肺气久虚 
为风邪所客,气不得运,百脉闭塞,气结阴聚成水,谓之皮水,亦宜发汗,先以防己汤, 
以大豆散。 
防己汤 
防己(三两) 人参(四两) 桂心(二两) 茯苓(四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大豆散(方缺。) 
若咳嗽,喘不得卧,面浮肿,脉弦急或迟,由肺胃停寒,水聚成饮,支乘于心,气不得 
下,谓之支饮,宜先用十枣汤泻之,后宜防己汤主之。 
十枣汤 
芫花(炒黑) 甘遂 大戟(各等分) 大枣(十枚) 
上先煮枣去滓,内前药末。强人服一钱,虚人服五分。若病不除,再服,得快下利为度 
后以糜粥自养。 
防己汤(见前。) 

卷三
消证
属性:论曰∶消渴之病,其来有二,或少服五石汤丸,恣欲不节,不待年高气血衰耗,石性独 
存,火烈焦槁,精血涸竭,其状渴而肌肉消。又有积久饮酒,酒性酷热,熏蒸五脏,津液枯 
燥而血涩,其状渴而肉不消。如解五石毒者,宜罂粟汤。欲止渴者,宜菟丝子丸。大渴而加 
烦热者,宜马通散、栝蒌粉。 
罂粟汤(见前痹证门。) 
菟丝子丸 
菟丝子(不计多少,拣净,水淘,酒浸三宿) 
上控干,乘润捣,罗为散,焙干,再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食前饮下五十粒 
一日二三服,或作散,饮调下三钱。《琐碎录》云∶用酒侵晒于日中, 
三两日一换酒,用时洗去酒,浓煎汤饮。 
马通散(方缺。) 
栝蒌粉(方缺。) 
若其人素渴饮水,一旦不饮不渴,小便日夜数十行,气乏肉消脱,此消中,肾气败也, 
茱萸丸主之。 
茱萸丸 
苁蓉(洗,切,酒浸,焙) 五味子(炒) 山茱萸 干山药(等分) 
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饮下三十粒,空心服。 

卷三
疸病
属性:论曰∶黄胆之病,皆属于脾,脾属土而色黄,恶湿,湿胜则土气不行而郁,故发则真色 
见。盖黄胆本得之湿,瘀热在里,湿热相搏,身必发黄。若先有留热,而后为湿气所加,则 
热多而湿少,治之先导其热。若先为湿气所乘,而后有热,则湿多而热少,治之先去其湿, 
去其湿,则热从而去。亦有因冷痞结,阴加于阳,上下气不通,而脾气不行,则阴气郁而生 
湿,其状胸中痞,呕逆,时恶寒,当先除痞,利其小便,则湿自去,脉洪大,大便利加渴者 
死。脉微小,小便不利,不渴则生。若病患一身悉黄,四肢微肿,胸满不得卧,汗出如黄柏 
汁,此由大汗出,卒入水中所致,苦酒汤主之。 
苦酒汤 
黄 (五两) 芍药 桂心(取心,各三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半,苦酒半盏,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若因他病未除,忽然一身面目悉黄如橘,瘀热在里也,或因大热以冷水洗之,湿热相搏 
熏蒸肌肉,谓之黄胆,柏皮汤主之,茵陈五苓散主之。 
柏皮汤 
黄柏 黄连 黄芩(各等分)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茵陈五苓散 
茵陈(一两) 猪苓 茯苓 白术(炒,各十八铢) 泽泻(一两半) 桂心(半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若心下懊痛,足膝胫满,小便黄,面发赤斑,由大醉当风入水,湿加于热,内蒸脾气, 
谓之酒疸。治属饮家,茯苓半夏汤主之。 
茯苓半夏汤 
茯苓(四两) 半夏(二钱半,汤洗七遍) 旋复花(三钱) 甘遂(锉末,炒,一钱) 
上 咀,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将甘遂末分二服,用药汁半盏调服,以利为度。 
若脉浮腹满欲呕吐者,先吐之,瓜蒂散主之。脉沉,腹满,大便秘,先利之,大黄丸主 
之。 
瓜蒂散 
瓜蒂 赤小豆 秫米(等分) 
上为细末。粥饮调方寸匕,以吐为度。 
大黄丸 
大黄(煨) 葶苈(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蜜汤下十粒,以利为度。 

卷四
咳嗽
属性:论曰∶古书有咳而无嗽,后人以咳嗽兼言之者,盖其声响亮。不因痰涎而发,谓之咳 
痰涎上下随声而发,谓之嗽,如水之漱荡,能漱其气也。诸咳之原,其来虽各不同,其气 
至于肺而后发。若非其时感邪而发咳者,固因脏气虚弱,抑或五行之气,内相克制。病作 
治,无使传注,不即治之,传注他脏,遂至不起。然有因寒者,因风者,因热者。风寒从 
至,热则从内起。风寒则诸经自受其邪,热则脏腑熏蒸,乘而为病,风则散之,寒则温之 
热则调之、泻之。因风者恶风,出风中则咳甚;因寒者,遇寒则剧;因热者,得热则发。 
因外感风寒,不即治之,邪气留淫日深,攻伤脏气,一脏受极,遂传其所不胜。如肺经受 
久而不去,咳则右胁痛,不可转侧,遂传之肝。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咳引左胁, 
卧,卧则咳剧,遂传之脾。脾,土也,为木来克,则大便鸭溏,甚则螈 如痫状, 
肾属水,为土所克则骨痿,不能起于床,手足浮肿,次传之心则死。若因脏气自 
心乘于肺,急补肺而泻心,补肺宜辛甘,泻心宜苦。若脾热熏蒸,但泻其脾,治 
肺以辛温,谓之间传,学宜知此。 
若肺咳,恶风脉浮,小青龙汤主之。恶寒脉紧,杏子汤主之。微弱者,钟乳丸主之。恶 
热喉燥,脉数甚则咯血,天门冬汤、杏子汤主之。孙氏《仁存活法秘方》∶肺咳之状,喘息 
有音,甚则咯血。 
小青龙汤(见前寒证门。) 
杏子汤 
杏仁(去皮尖) 干姜 细辛(去苗) 甘草(炙,各半两) 五味子 桂心(各一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枣一个,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痰多者,加半夏半两, 
汤洗七遍。 
钟乳丸 
钟乳(银石器内煮一时,研一伏时,一两) 紫菀(去苗及枯燥者,半两) 桑白皮(一 
分,锉,微炒) 款冬花 黄 (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下三十丸,食前服。 
天门冬汤 
天门冬(去心) 紫菀(去苗及枯燥者,焙) 知母(焙,各一两) 桑白皮 五味子 桔 
梗 
(各半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咳血者,阿胶半两,炒燥。大便涩 
而喘,加葶苈半两。 
若心咳,脉浮恶风,桂心汤主之。恶寒,时口噤,脉紧大,附子细辛汤主之。恶热脉疾 
小便赤涩,茯苓汤主之。 
桂心汤 孙氏《仁存活法秘方》云∶心咳之状,上引心痛,喉介介然如梗,甚则咽喉肿 
痛,脉浮恶风,宜桂心汤。 
人参 桂(取心) 白茯苓(各一两) 麻黄 贝母(炒,各半两) 远志(去心) 甘 
草(炙 
各一分)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附子细辛汤 
附子(炮,去皮脐) 细辛(去苗,各半两) 人参 菖蒲(各一两) 甘草(炙, 
半两) 
五味子(二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茯苓汤 
茯苓 麦门冬(去心) 黄芩(各一两) 秦艽(去土) 柴胡(去苗,各半两) 杏 
仁(去皮 
尖,一分)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若肝咳,恶风脉浮弦,射干汤主之。 孙氏《仁存活法秘方》云∶肝咳之状,咳则两胁 
痛,甚则不可转侧,转侧两胁下满。 恶寒脉浮紧,五味子煎主之。恶热脉疾,目赤头眩, 
百部丸主之。 
射干汤 
射干 麻黄(去根节,各半两) 五味子 半夏(汤泡七遍,各一两) 款冬花(二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五味子煎 
五味子(五两) 桂(取心,一两) 川乌头(炮,去皮脐,一两) 
上为末,水五升,煎至一升,绞取汁,用好蜜二两,再熬成膏。温酒化弹子大,食前服 
百部丸 
百部(八两,为细末) 生地黄(五斤,取汁,熬成膏) 
上将地黄膏和百部为丸,如梧桐子大。饮下三十粒,食后服。 
若脾咳恶风脉浮缓,麻黄浓朴汤主之。 孙氏《仁存活法秘方》云∶脾咳之状,咳则右 
胁下痛引肩背,痛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口中如含霜雪,中脘隐隐冷,恶寒脉紧弱, 
温中丸主之。大便坚,从腹上至头发热,脉疾,茯苓丸主之。 
麻黄浓朴汤 
浓朴(去皮,姜汁涂,炙) 麻黄(去根节) 杏仁(去皮尖) 橘皮(洗,各一两) 甘 
草( 
炙) 半夏(汤洗七遍,各半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温中丸 
干姜 半夏(汤洗七遍,各一两) 白术(二两) 细辛(去苗) 胡椒(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三十粒,食前服。 
茯苓丸 
茯苓 黄芩(各一两) 五味子(半两) 半夏(汤洗七遍,切,姜汁浸,焙,半两) 橘 
皮 
(洗,一两) 桔梗(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三十粒,食后服。 
若肾咳恶风脉浮,白前汤主之。 孙氏《仁存活法秘方》云∶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 
引疼痛。恶寒,唾冷沫,小便数,脉紧,椒红丸主之。 恶热,骨间烦疼,地骨皮汤主之。 
白前汤 
白前 细辛(去苗) 川芎 五味子(各一两) 麻黄(去根节) 芍药 桂(取心, 
各半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椒红丸 
椒(去目,炒出汗,半两) 款冬花 紫菀(去苗及枯燥者) 干姜(各一两) 矾石 
(火 
一伏时) 附子(炮,去皮脐) 细辛(去苗) 皂荚(去子,酥炙,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三十粒,食前服。 
地骨皮汤 
地骨皮 百部(各二两) 芍药 赤茯苓(各一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竹叶十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 
若颧骨赤,大如钱,日晡发热者死。若潮热有时,五心烦热,搏于营卫,不咳者易治, 
脉促涩者难治,青蒿煎、柴胡芍药汤主之。 
青蒿煎 
青蒿(汁,一升) 人参 麦门冬(去心,各一两) 
上将二味为末,用青蒿汁同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饮下二十粒,食后服。 
柴胡芍药汤 
柴胡(去苗) 芍药(各一两) 地骨皮 石膏(各半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小麦五十粒,同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 
若但嗜卧,饮食不荣肌肤,或不能食,心腹虚胀滑泄,背膂牵急,劳倦不能动止,或因 
大病后,或因下利后不复常,得之于脾。脉弦大者不治,四肢煎厥,亦谓之肉极,炙肝散、 
白术丸主之。 
炙肝散(见前气证门)。 
白术丸 
白术 橘皮(洗,各一两) 浓朴(去皮,姜汁涂,炙焦) 人参(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三十丸。 
若咳嗽如脓涕,或微喘急,短气,胁下痛,皮肤干燥,动则咳极,由形寒饮冷伤于肺经 
久嗽不已则肺枯燥,令人先寒后热,脉弱者可治,或紧或弦者不可治。 

卷四
喘证
属性:论曰∶凡人一呼一吸谓之息,呼出心肺,吸入肾肝,呼吸之间,脾受其气,则营卫行阳 
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而周身之气,无过不及。若藏气乘并,则荣卫不能循常,气过 
周身失度,不能随阴阳出入以成息,故促迫而喘,诸气并上于肺,肺管隘,则气争而喘也。 
其始或因坠堕恐惧,恐则精却,精却则上焦闭而气不行,气不行则留于肝,肝乘于肺,此喘 
出于肝也。或因惊恐,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气乱而气乘于肺,此喘出于心也。或因渡 
水跌仆,肾气暴伤,肾气乘肺,此喘出于肾也。或因饱食过伤,动作用力,谷气不流行,脾 
气逆而乘肺,此喘出于脾也,团参散主之。 
若喘而发热,颈脉皆动,日渐瘦削,由客热乘肺,或因饮食失宜,气不转而气急,误服 
热药,火气熏肺而遂喘,颊赤咽燥,其脉细数,治属骨蒸,小建中汤、天门冬汤主之 
团参散 
人参(一两) 桑白皮(锉,炒,二两) 大腹皮(锉,炒,一两) 麦门冬(去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