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铁血铸新明 >

第56部分

铁血铸新明-第56部分

小说: 铁血铸新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微臣斗胆,恳请皇上圣心独断,早做决定。

    则此,百姓幸甚!大明幸甚!

    微臣定和卢督一起,驱逐鞑虏,复我大明雄风,虽万死而不辞!”

    说到最后,秦浩明诚心实意跪倒在地,向崇祯行一跪三叩礼。

    若是崇祯能够答应,救千千万万人与水火兵戈,自己这一跪又算得了什么?

    “秦爱卿切勿如此,快快请起,朕还有事相询。”

    秦浩明说得条理清晰,有实有据,并非凭着一腔热血高喊,崇祯也是颇为意动。

    可执掌朝政十一年,早已过了原先冲动的年龄,考虑事情自有他的方略。

    没有得到崇祯肯定的答复,秦浩明心有不甘,可又无可奈何?

    该说的已经说了,不该说的也说了,该做的他正在做,唯有默默等待崇祯的决定。

    看见秦浩明一脸的哀怨,崇祯心里一软,柔声劝慰道:“兵戈之事,甚是凶险,朕无法立马答应,待和内阁朝臣商议后再做计较。”

    崇祯作为一国之君,能如此这样对自己说,已经是算相当给面子。

    秦浩明点点头,知道勉强不得,鞠躬行礼,“多谢皇上不怪微臣胡言乱语,臣感激不尽!”

    崇祯对秦浩明的表现相当满意,知进退,明事理,不会跟其他酸儒一样,胡搅蛮缠,值得细细观察,留待大用。

    “朕所虑者,恐如杨学士所说,若鞑虏拼死与我大明死战,则陷入和国内叛军两线作战。

    以大明目前的财力和兵力,尚无法应付。

    秦爱卿可有其他见解?另外对于解决反贼可有什么好办法?”

    秦浩明之前的优异表现,让崇祯不敢小觑,从他身上,崇祯隐隐约约看到卢象升的影子。

    因此,像这样关于朝廷决策的大事,也不知不觉询问他的意见。

    秦浩明没有冒然立马回答,而是仔细组织语言。

    其实他知道,这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还涉及到政治,跟大明的体制有关。

    明末农民大起义全面爆发之后,牵制了明朝几乎所有的军队,大明用尽了剿、抚手段均无济于事。

    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武装严重危胁着明朝的统治,对此大明已经难以应付,同时它还要发兵应付辽东战事,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境。

    所以才有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提出攘外必先安内之说,历史也证明他的正确性,最终是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煤山投缳自尽。

    必须要说明的是,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的他们造反,使战争持续了近二十年。

    不仅对大明王朝旧有的制度和统治秩序造成了重创,也破坏了战区内各地的农业生产和发展。

    明末农民战争的战场,一方面人口伤亡众多,农业生产环境遭到破坏,农业再生产链条断裂,社会生产力长期处于停滞衰落的状态。

    另一方也把大明最精锐的将士消耗殆尽,同时还有财力物力。

    可以说,正是农民军耗尽了大明王朝所以资源,以至于再也无法统一组织起来对抗建奴的入侵,最终导致农民军和大明一起被清军消灭。

    真真是应了那句老话,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鞑虏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们可以夺取大明的天下,甚至是在入主北京城后。

    公元1644年,也就是大明崇祯十七年,女真鞑虏在多尔衮的带领下,第一次穿过当时号称天下第一雄关的山海关进入中原,并顺利占领北京。

    几乎全体鞑子依然不太相信他们能够真正征服整个明朝,只是打算乘此兵威,大肆屠戮,留置诸王以镇燕都。

    而大兵则或还守沈阳,或退保海山,可无后患。

    鞑虏多尔衮虽然没有采纳这种目光短浅的建议,严格按照皇太极的遗志立即从沈阳迁都北京。

    但雄才大略如他,也不敢奢望能够进一步征服整个天下,其本人也亲口说“何言一统?但得寸则寸,得尺则尺尔”。

    可是这一切的根源在哪里,其实还不是在大明王朝的自身上。

    从皇室到官绅地主,兼并土地愈来愈猖狂,他们依靠政治权势大量地侵占官地和私田。

    宗室诸王、勋戚、太监也通过“乞请”和接受“投献”等方式,霸占了越府跨县的大片土地,成了全国最大的土地占有者。

    可是他们占了全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土地,却不要为大明承担任何责任,缘何不要灭亡?

    这些事情他虽然知道,可跟崇祯根本无法言明。

    秦浩明的脸色精彩至极,蹙着双眉,一会怒一会悲,却唯独没有喜色。

    崇祯也不催他,自顾拿起一块宫廷糕点,放在嘴里。

    他也没有指望秦浩明给他惊喜,这个问题,多少内阁重臣,名人士子天天反复讨论,也没有一个具体章程,不过满问罢了。

    “皇上,此事微臣没有考虑过,但有一个临时的怪招,或许能解决一些暂时性的问题。

    但请恕臣无罪,微臣方敢说出?”

    秦浩明反复思虑好久,终于下定决心搏一把,虽然他知道可能性很小,但做到无愧于心即可。

    “咦!快说,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大明从来没有应言获罪,秦爱卿请尽管说,朕这点度量还是有的。”

    崇祯闻言大喜,毫不在意的挥挥龙袍,示意秦浩明把对策说出来,哪怕是暂时性的主意。

    实在是对反贼无可奈何,动摇了大明的根基啊!

    至于建奴,不过是蛮夷罢了,待数年之后,敌国渐衰而我中原盗贼止息,便是解决他们的时候。

第101章 三饷祸明() 
第一卷风起于飘萍之末

    “反贼之所以屡剿不绝,复而起叛。哪怕虽剩寥寥数骑,可瞬间又死灰复燃,雄雄壮大,何也?”

    秦浩明心情悲痛,偷偷瞄了崇祯一眼,哪里想到崇祯正目光炯炯的盯着自己,一副迫不及待的样子。

    头微低垂,秦浩明咬咬牙,慷然而道:“其间故有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然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粮食、兵饷一日未决,则平叛之日遥遥无期,亦不可绝!

    所以,首要必须解决粮、饷,如此方为解决之道。”

    崇祯脸上阴晴不定,秦浩明讲得可谓有些不客气,甚至可以说是谕制,可说的全部是实情。

    “秦爱卿言之有理,朕也知晓。朝廷已经拟定增加练饷,暂累吾民。然年年大战,天灾不断,依旧入不敷出,奈何?”

    崇祯意兴萧索满脸的无奈。

    大明现在进入一个恶性循环,越打仗,越加饷,越加饷,越打仗。

    同时天灾不止饥荒不断,摆在御案上的奏疏铺天盖地,全国都有。

    其中山西、河南南阳饥荒尤为厉害。时饥民无粮,只得食树皮、草叶。

    树皮、草叶尽,乃人相食。

    唐王朱聿键奏河南南阳饥,甚有母烹其女以食者。

    崇祯无奈,乃下诏发三千五百金赈济山西、河南南阳,并免山西受灾州县新、旧二饷。

    “皇上,增加练饷请慎重!请听微臣细细述之!”

    秦浩明急忙大声叫道。

    必须尽力阻止征收练饷,三饷的加派加速了大明的腐败﹐使激化的社会矛盾更趋尖锐,这是大明灭亡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三饷是指辽饷、剿饷、练饷。

    崇祯十年,辽东战事未平,而国内农民起义又成燎原之势。

    为了扑灭起义军,兵部尚书杨嗣昌建议朝廷增兵增饷,

    所拟数额是增兵十二万、增饷二百八十万两,是为剿饷。

    原定以一年为期,但至崇祯十二年,农民起义虽遭挫折,但远未被平定。

    而此时辽东的战事又迭遭败绩,建奴一度攻陷济南,破城池五十余处。

    大明两面受敌、深感兵力不足,不少廷臣建议训练边兵。

    杨嗣昌制订了练兵七十三万多人的庞大计划,并得到崇祯皇帝的准旨。

    为了练兵,又要增饷,于是下令征收练饷,征收四百万两。

    需要指出的是,练饷加派不仅累及田赋,还加征关税、盐课、契税、典税、赃罚银等税种。

    加上崇祯四年征收的辽饷,就是所谓的三饷。

    满清入关之初,多尔衮曾大义凛然地指责说:

    “前朝弊政厉民最甚者,莫如加派辽饷,以致民穷盗起,而复加剿饷,再为各边抽练,而后加练饷。

    惟此三饷,数倍正供,苦累小民,剔脂刮髓。”

    然后又摆出一副悲天悯人惺惺作态的姿态,称“自顺治元年为始,凡正额之外,一切加派,如辽饷、剿饷、练饷及召买米豆尽行免除。”

    然而,事实的真像是不仅没有免除三饷,而且还在顺治年间食言自肥,恢复了明朝剿饷,并且多加赋五百多万两。

    鞑虏两面三刀祸害华夏之深,有此可见!

    崇祯脸色一沉,毫不客气大声斥道:“胡言乱语,先前说首要必须解决粮饷,现在又要停止增收,那粮饷从何而来?”

    秦浩明心中气苦,崇祯翻脸比翻书还快,起先还春风和煦,立马疾言厉色,真真是伴君如伴虎。

    “皇上,这也是微臣所说叛贼屡剿不绝的原因。”

    崇祯虽然发怒,但出于良知,该讲的还是要讲清楚。

    大丈夫,做到无愧于心即可!

    秦浩明低着头,索性不看崇祯的脸色,快速的说道:

    “反贼和大明不同,靠劫掠为生,打到哪里,废除三饷就实行到哪里。

    而我大明恰恰相反,控制哪里,三饷就收到哪里。

    作为大明臣民,就必须要交三饷。跟随反贼,则不用缴纳。

    民不聊生,三餐无以为继,自然只有反之。此为其一!

    其二,微臣以为若是要收,直接用亩来折合纹银非常不恰当!

    土地有肥沃贫瘠,产量各不相同。

    江南之地肥沃,一亩可以算一税亩,而西北之地苦寒,则要七、八亩才是一税亩。

    从江南承平,反贼俱在西北之地,当知微臣所言不虚!

    其三,田多者赋轻,产少者赋重!

    那请问皇上,田多者是何人?田少者又是何人?”

    既然崇祯发怒,秦浩明也不敢卖关子,一二三把事情讲完,便默默地肃立一旁,先看崇祯的反应再说。

    崇祯坐在龙椅上,默然无语。

    看着秦浩明倔强的样子,仿佛依稀看到自己当年刚刚登基,想要荡涤一切尘埃,还大明一个朗朗青天。

    “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

    今出仕者专为自身筹谋,居官有如是彼此贸易。

    催钱粮先说火耗多少,完成正额后又要贪腐。甚至已经减免了他们的税赋,却还是悖旨私征。

    阿堵物违心,便取而无道。又如勋戚不知厌足,纵贪横了京畿。

    乡宦灭弃道德传统,肆意侵凌于闾里。纳无赖为爪牙,受奸民之投献。

    不肖官吏,畏势而曲承。积恶衙蠹,生端而勾引。

    嗟此小民,谁能安枕?

    此间种种,朕缘何不知?奈何大明兵锋不断,几无片刻安生,如何有时间整顿官场顽疾?”

    执掌朝政多年,崇祯如何不知道秦浩明所说的问题和弊病。

    索性把他不敢讲的诸多问题,也一一列举出来。

    知道原因不难,难的是解决的办法。

    他今天倒要看看眼前这个初入官场的年轻人,有何新意?是否跟朝廷上其他官员一样,光说不做。

    崇祯原原本本把问题抛出来,反而让秦浩明怔住,真是小觑了崇祯啊!

    敢情人家什么都知道,并非自己想的一样,认为他久居深宫,被下面的官员所蒙蔽。

    “非常时期,当行非常之事!

    切不可泥古不化,不顾现实,错看了形势。

    三饷不是不能征,而是要依据道府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不过微臣以为,与其因为征收三饷几百万两纹银,闹得天怒人怨,还不如从大明乡绅富户手里想办法,才是关键所在。”

    初生牛犊不怕虎!

    再加上秦浩明原本对皇权的敬畏就不是太大,崇祯既然把面纱抛开,他有什么好遮遮掩掩?

    在秦浩明看来,崇祯征三饷是绝望中的反击,内部农民起义跟外部的建奴入侵已经让大明的经济拖垮。

    平时藏富于民,但真到关键时刻需要取富于民的时候,却几乎没几个富甲商豪出来慷慨解忧。

    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好客气?

第102章 风雨飘零() 
第一卷风起于飘萍之末

    崇祯脸色复杂,一言不发站起身走到窗边,推开窗台。

    几只觅食的小鸟受到惊吓,从对面屋顶的琉璃瓦上拍拍翅膀飞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