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第5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其他层次的人,整个社会上的人,都在努力变成一个样子,变成士绅,那么整个社会就无法蜕变,始终是个单元化的社会。
要想打破这种单元的社会,就必须将商人、匠人、军人的地位提升起来,使之从单元便成多元。
说明朝社会正在变革,便是因为他出现了要打破单元社会的思想,有李贽这样的思想家开始鼓励提高商人的地位和鼓励商业。
越发达的社会,他的上升通道便越多,明朝现在正在从一个传统的小农社会向商品经济社会,向资本社会转型。
这个转型过程中,新旧势力交替,存在各种复杂的问题,王彦的使命就是完成这个转型。
王彦在冲压机的外的房间了站了一会儿,便领着顾炎武来到关于火器教学的区域。
(本章完)
第1001章 速射青铜炮()
这些年,明朝与西方国家交流频繁,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都有不少的接触,最近在海上又有英吉利国同荷兰人争雄,也来与中国贸易,明朝也进行了接触。
面对海上一个个兴起的强国,王彦甚至准备筹划一个使团,就像当年三宝太监下西洋一样,去西藩诸国看一看,了解这些能与大明海上争雄的对手,到底有多大,有多远。
不过,眼下他屁股后面一堆事,这也仅仅只是他的一个想法而已。
在中国与西方的交流中,耶稣会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他不仅是将西方技术和基督教传入中国,同时也将中国文化、哲学翻译为西方文字,传回西方。
中国在科技方面或许不太突出,但在文化、制度上,在思想上却十分突出,儒家所倡导的礼义仁智信,可以说就是当时的政治正确,《大学》、《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等等书籍都被翻译。
王彦与耶稣会的关系十分密切,这次办工学,自然也吸引了一些耶稣会的人过来。
王彦许他们自由传教,但是教民需要遵守大明律令,也就是国法大于教法,他们在政治上的地位,同本土佛道相同。
西方传教士,在传教中常用的手段,就是先办教堂和传教士学校,确实给南京带来了不一样的风景和思想冲击,不过这也并不太稀奇,早在宋朝以前,泉州就有了教堂,南京教案之前,耶稣会也在南京活动过。
建一座教堂,耗费的银钱无法想象,耗费的时间也很漫长。
王彦资助耶稣会在南京建造一座大教堂,在澳门正在编写《中国哲学家孔子》的耶稣会理事伯应理,得到消息,顿时兴奋不已,一面给教皇写信,欣喜的报告在中国传教的成果,一面收拾东西,从澳门赶来南京。
工部学堂除了培养匠人之外,其实还有一个职能,就是改良和发明新的器械和火器。
眼下关于火器这块,负责人是编写《军器图书》于崇祯八年发明第一支自生火铳的毕懋康的族弟毕懋亮。
《军器图书》是一部奇书,明朝现在能生产自生火铳,主要是因为此书的记载,可惜的是此书,在历史上于清乾隆年间被满清禁毁,幸而有孤本留存,后世才知我中华曾有此神器,并不落后于世界。
毕家也是江南大族,毕懋康和族兄毕懋良都是进士,族中还有几个举人,毕懋亮就是举人功名,他因为曾经跟随毕懋康编写《军器图书》精通火器,所以被王彦看中。
除了毕懋亮之外,还有一人,便是从澳门赶来的伯应理,不过因为体质和朝廷的固有观念的问题,明朝还没有完全开放,所以在学堂内都是汉人为主,西夷为辅。
这时王彦来到火器区域,毕懋亮与伯应理,在内等候。
房间内同样摆放了许多模型,王彦看了看,目光便落在一具模型上,笑着指着说道:“这是红夷大炮!”一旁的毕懋亮立刻上前说道:“殿下说的是,这正是红夷大炮!”
伯应理听了却有些不高兴,“亲王殿下,大明虽是东方的霸主,但不应该这么傲慢。我知道您说的红夷是指荷兰人,但是作为西方人,我觉得殿下并没将我们与中国人同等对待。”
王彦修养还是有的,在西夷面前,基本不用夷字,毕竟他们是能与大明在海上较量的对手,他最多也就私下了说说西夷。
这红夷大炮,明朝一直这么叫,他方才扫视那么多模型,便脱口而出了。
王彦有些尴尬,旁边的毕懋亮立时说道:“殿下,这种火炮还叫鹰隼铳或者半蛇铳!”
当年徐光启引进火炮时,对于西夷火炮,有一套称呼,只不过红夷大炮更形象,所以多用红夷大炮这个称呼。
“鹰隼铳。”王彦忙笑道:“伯理事误会了,我们这边一直是这么称呼的。”
说着,他看向那模型旁边比红夷大炮还大上多倍的火炮,有些惊讶的问道:“这门火炮叫什么,看样子至少有六七千斤重啊!”
“这是大蛇铳,又叫西洋炮!”毕懋亮说道。
伯应理也开口说道:“这还不是最大的,一般是用于要塞,小一点的四五千斤重,主要用于战舰底层。”
西方三层战舰,为了保持重心,一般底层放十八磅重炮,上面的火炮量级,逐层减少。
王彦不太惊讶,因为他几年前就已经知道,当初明朝从海上打捞上来的红夷炮,不过是西方武装商船上的火炮,大概也就十二磅炮。
按着西方的说法,四五千斤的该是十八磅炮,明朝的红夷大炮多是两三千斤的十二磅炮,而这门六七千斤的应该是三十二磅炮。
西方装备四五千斤重炮的舰船也不多,且大多在西方,没事不会开到东方来,海上运动的多是武装商船。
“这种炮能造吗?一门多少钱?”这样的东西,大明必须有,王彦摸了一下模型,抬头问道。
“能造!”毕懋亮肯定的点点头,“工部铸炮坊,百斤铸炮精铁,大概六两银子左右,铸造一门这样的火炮,原料加上人工技术,不会超过五百两。”
在工业革命之前,技术方面其实并没多大的差别和鸿沟存在。
五百两一门,说实话有点贵了,但大明朝经济总量,至少占世界的一半以上,硬是要造,还是没有问题的。
王彦沉吟一下,“孤会让兵部根据需要下单,你们准备与工部作坊联系,为他们提供技术,先造一批出来。”
毕懋亮忙道:“殿下放心,我们一定帮工部将炮造出来。”
明朝现在主要的火炮,都是十二磅的红夷大炮,十八磅的都比较少,现在居然要造三十二磅炮,跨度可以说非常大。
不过相比于这些巨炮,王彦更敢兴趣的其实是六磅、七磅左右的小炮。
王彦看了看众多模具,忽然看见一门小炮,明显是用于野战的。
因为它放在炮车之上,炮尾珠被卡在弧形的铁槽内,可以根据不同的射击角度,将尾珠用铁栓固定在不同的角度。
炮车则只有两轮,车尾圆环,可以被马拖走。
王彦见了立时来了兴趣,“军中反应,佛郎机炮气密性不足,射程近,威力小,无法满足军中需求。自生火铳装备军队之后,步军火力增加,但炮队的实力却跟不上,限制了军队灵活作战,你们有没有改进的野战火炮。”
伯应理早看见王彦注意到那门小炮,他当即说道:“亲王殿下,这种炮是勃艮第大炮的改进型,准星和照门配合炮尾的炮轨,可以快速调整炮口进行快射速瞄,关键他由青铜制造,十分轻便,两匹骡马就能拖动,非常便于机动,很符合殿下的要求。”
(本章完)
第1002章 借钱打仗()
明军进入北方,在平原上行军,随时可能遇见清军骑兵,步军需要一定的自保手段,有足够的火炮和炮车,无疑能给步军提供一定安全。
“此炮能打开花弹么?”王彦听了伯应理的话,忽然问道。
如果能打开花弹,在加上自生火铳绵延不绝的火力,大军摆在旷野上,恐怕就算是骑兵也不敢冲击明军的正面。
“殿下这种炮并不太适合使用开花弹。”毕懋亮说道,“现在的开花弹,爆炸时间难以掌控,不是提前爆炸,就是延迟爆炸,甚至还有哑火的情况出现,性能还不稳定。”
说着,他在角落的木箱中拿出一枚婴儿脑袋大小的炮弹出来,递给王彦看。
这炮弹就是一个空心铁皮,里面装了火药和小弹丸,然后有一条引线捅进铁弹内,士卒根据射程远近,来决定引线长短,等于就是打出去的一个定时炸弹,原理和震天雷差不多,还不如用抛石机抛射保险。
王彦看了一会儿,自然是看不出门道:“早在广京时,孤就让宋应星改进此物,怎么这都几年了,依然没有进展么?”
“回禀殿下,进展还是有的。”毕懋亮将铁弹拿过来,然后指着引线,说道:“以前发炮时,引线容易一下引燃,造成当场爆炸。现在我们将弹孔中塞入一根空心木管,在木管中塞入燃烧较慢的火绳,通过旋转木塞延长缩短燃烧火绳的长度,从而控制爆炸的时间,已经改变了一些稳定性,但想要大规模使用,特别是这种小炮,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
王彦沉默了一下,还是点了点头道:“有所进展就行,关于开花弹的改进不要停,这东西确实是件利器!”
明朝部队中有开花弹存在,王彦曾经也用过,如果运气好,那确实是利器,可运气不好,爆炸率不高,安全性也不高,对军队来说便是一个麻烦。
毕懋亮拱手道:“殿下放心,工部学堂,会重点攻破这个难题。”
这时王彦又摸着那六磅青铜炮,“这个能打多远?”
“亲王殿下,这种炮的有效射程,按着大明的说法,在一里左右!”伯应理回道。
青铜炮比铁炮要轻便许多,但是中国一直缺少铜,现在经济发展,市面上需要大量的铜钱流通,想要大规模铸造铜炮,必然会使得市面上出现钱慌,限制经济的发展。
王彦沉默了一下,但他还是决定要造,“这种青铜炮,学堂先造成几门出来,实验一下,看看还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朝廷之后肯定是要大批制造。”
正说着,这时陆士逵走了进来,来到王彦身边,面带喜色的抱拳禀报道:“殿下,收到何督师的捷报,几位阁老请您赶快去内阁!”
“难道攻下泸州,灭了孙可望呢?”王彦闻语脸上一喜。
陆士逵也不知道详情,当下王彦与毕懋亮、伯应理说了几句,便离开了工部学堂,翻身上马,返回城中。
王彦一进内阁,便见几位大学士都面带兴奋之色,正围着一份军报,欣喜的看着。
“怎么?西南这一仗打的很漂亮么?是不是抓住孙可望呢?”王彦走到堂内,边走边说道。
“殿下!”几人听了声音,见王彦进来,纷纷安静下来,躬身相迎。
陈邦彦也在其中,九月初他刚回到南京,王彦在五忠军,以及楚派军队中的威望还在,所以他这次游说众将接受朝廷的军事改革,还是比较成功。
这主要也是王彦一直掌握五忠军的财权和人权,发军饷不通过领兵将领,人事调动和兵员补充也不通过领兵将领,完全是通过兵部来完成,所以接受改革对与他们的利益损害并不大,但是郑成功、金声桓以及鲁王派系的军队就不同了,将领掌握财权,又能自己募兵,基本就是个军阀形态。
王彦径直走到中堂座好,陈邦彦才开口说道:“殿下,西南这一战确实打得漂亮。”
侍从给王彦倒了一碗水,他直接喝掉,用衣袖擦了擦嘴,先示意道:“你们也座!”等众人在两侧的几张楠木交椅上做好之后,便接着说道:“怎么个漂亮,说说吧!”
“殿下,这一仗,虽然没有抓住孙可望,但是云南与川南却基本平定,达到了原定的目标。”陈邦彦笑着说道:“而除了平定孙可望之外,西南诸将,这次还重创了豪格,杀敌十万!”
王彦正准备再喝一口水,差点一下喷出来。杀敌十万,金国岂不是快要被他们灭呢?
陈邦彦见王彦呛到,也觉得军报上太过夸张了,于是忙道:“殿下,这多报战功,是多年来的恶习,并非一时能够革除的,何督师说的是夸张了些,但看战报,我与几位阁老以为,杀伤金军应该不少于三万人,算是一雪川东之耻。”
“哼,这只是夸张么?官场的风气和吏治就是这么坏掉的!”王彦冷哼一声,但是也没继续发火,重创豪格毕竟也出了他心头一股恶气,“现在四川情况怎么样?”
“孙可望投靠了金国,豪格、吴三桂现以退到成都,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