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崇祯十七年秋 >

第40部分

崇祯十七年秋-第40部分

小说: 崇祯十七年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瘟疫在城中蔓延,使得扬州城中弥漫着一股绝望之色,军民身边每日都有因为感染而被隔离之人,每日都有亲人不断死去。

    旧人刚死,新人又亡,让幸存者来不及悲伤,而是在不断的死亡面前,变得麻木和死气沉沉。

    扬州的天空,仿佛都随着焚烧的烟尘,弥漫的绝望,变得昏暗,但在这一片死寂中,却有一抹亮色,照耀着身边之人,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有片刻光明。

    绝望中的扬州军民,将王彦看成他们的希望,他成了整个扬州的精神之柱。

    虽说瘟疫已经得到控制,但每天新增的感染者,还是让城中军民感到恐惧,每日焚烧的尸体,也让他们脸上依然带着一份呆滞的死气。

    扬州人沉浸在悲伤中,显得死寂,只有当王彦巡视而至时,他们眼中才会出现一股亮色,起身道一声:“将军!”

    王彦也总是挥手,让军民不必多礼,好好休息,说些勉励的话语,让军民安心。

    镇江城内,胡为宗悠悠醒来,觉得浑身乏力,头脑昏沉。

    这时他正趴在一张大床上,这个睡姿让他有些难受,于是就想换个姿势,但他微微一动,背上便传来一阵巨疼。

    他不禁回想起那个夜晚,他同一百名兄弟,跃入运河,泅渡长江,来南岸求援,却先后被运河和长江上的清军兵船劫杀,兄弟们或死或散,他也身中数箭,咬牙游过长江,最后还是昏倒在南岸边。

    兄弟百人,几人得存?

    胡为宗心中一阵伤感,同时又记起自身使命,于是挣扎着想要座起来。

    就在这时,房间的门开了,一名个子不高的男子走进屋来,他见胡为宗清醒,脸上顿时一喜,急忙走到床边,按住他道:“汝莫要乱动,恐会撕裂伤口。”

    男子正是刘顺,他于江岸巡视时,发现昏迷不醒的胡为宗,连忙带回营中医治,随后又从其贴生衣物中发现用油布纸包裹的求援信,知扬州情况已然危机,便守在胡为宗周围,盼其早日醒来。

    “在下胡为宗,谢过将军救命之恩。”胡为宗从新躺下,开口道谢,他见刘顺穿着一套明军锁甲,顿时又开口问道:“不知余可是在镇江城中?”

    “正是!”刘顺见他开口相问,连忙点头,而后有些急切的反问道:“汝于城中突出,可知吾家指挥使尚好?”

    “王将军从清军屠刀下,救下扬州百姓,乃是扬州的大恩人,如今他统领军民抗清,乃是扬州支柱,扬州之人无不爱戴,自然会拼死相护,将军不必担心。”胡为宗听刘顺之言,知道眼前的将领可能是王彦麾下的军官,随出言道。

    “如此甚好!”刘顺一听顿时一喜,但想到扬州的情况,便又担心问道:“扬州被围多日,还能坚持多久?”

    胡为宗想着出城前,扬州城内的惨狀,不由得悲从心来。“多铎以死尸抛城,至使城内疫病大起,扬州四面被围,城中药材匮乏,轻者尚可医治,重者只能待死。余出城时,每日死者足有千人之众,怕是不能久持。”

    刘顺闻言,大惊失色,这才明白这些时日来,扬州城中升起的烟柱,是在焚烧尸体,心中立马一紧。

    “将军可知来南岸求援者,还有他人否?”胡为宗想起随他一同入河的百名勇士,随开口问道。

    “镇江城中,只有汝一人,它处吾不知也!”刘顺回道。

    胡为宗想到过是这种结果,但却不敢相信,现在听刘顺之言,心中顿时一疼,整个人一阵沉默。

    刘顺见此,便开口道:“汝且休息,我去将汝所说之情,当面禀报郑大人!”

    刘顺出来房间,便一路出了镇江城,来带江边水寨,见到江防水师总镇,镇海将军郑鸿逵,将胡为宗所言扬州之情一一禀报。

    郑鸿逵闻言,也是惊惧,他起身来到江边,见对岸扬州城中,烟柱足有十柱之多,知道刘顺所言非虚,怕扬州坚持不了多久,随让刘顺带着之前获得的求援信,快马急报南京。

    刘顺出了郑鸿逵的水军营寨,来不及与王威等人告别,便带着几名骑士,直奔南京。

    镇江与南京相距一百五十里,刘顺同众骑士背插加急小旗,沿途换马不换人,当夜便奔至南京城外。

    南京东门守卫连忙禀报守门将领,查看文书,见是镇江来的加急奏报,立马开城,放刘顺进城。

    夜晚的南京街道上,一阵马蹄声响起,刘顺直往兵部而去。

    次日早朝,兵部尚书阮大铖向皇帝呈上王彦的求援信,帝亲观之。

    臣忠义营指挥使王彦拜上:“北虏围城,攻打月余,臣为救国保民而抗暴清,自知守土有责,天地寸草,不敢放弃。虏首多铎,久攻不能破臣,随行抛尸之计,使城中疫病大起,城中无药,染者九死一生。多日无援,西城以破,城中七十万军民为疫病所耗,臣恐不能久持,泣血拜上,请陛下发援兵救扬。”

    (本章完)

第61章 朝议定,招兵勤王() 
大明朝自成祖皇帝以藩王身份夺取大位之后,对于诸藩,对于宗室子弟的管理,便相当之严厉。

    诸多藩王,不能参与朝政,被禁锢于封地,朝廷用银钱禄田供养,使他们衣食无忧。

    有道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藩王整日无事,温饱思****,于温床之中,被养成废人,就算有个别王子心怀抱负,但也只能困于府邸之内,久而久之便被酒色消磨,最后多成了混吃等死之辈。

    大明皇子到十五岁左右,就须外地就藩,只有太子能得到正统帝王之学的培养,其它宗室很难受到教育。

    历史上光宗,熹宗都因为没有得力的大臣辅佐教育,最后留下昏聩之名,思宗皇帝在得位之前,也没什么名师教导,若能从小培养,思宗皇帝不至于如此多疑。

    弘光帝以前为福藩世子,老福王自身便是个荒淫之辈,他认为做一藩王,又不需治理天下,自然没给过弘光帝什么教育,以至于成了个标准的平庸之辈。

    以弘光帝的才能,不是什么雄才大略之主,他同老福王一般,还喜欢美色,自然不是什么名君,甚至十分昏聩,但身为一国之君,他不愿意救大明,他不愿意保住祖宗两百多年基业吗?

    显然弘光有中兴大明之心,只是他能力不足,缺少战略目光,又不能控制酒色之欲,才至今无所作为。

    弘光帝观完王彦之书,其中保国为民心,以及扬州独面数十万清军的惨烈,南师屡望不至的无奈,使这位平庸天子心中一阵翻腾。

    在朝堂上整日争吵不休之时,他的子民,他的将领和军队却在同北虏浴血奋战,保卫着他的江山,他心中不禁一阵触动,随放下求援书,抬头看着殿下诸位臣公,一字字的说道:“扬州必须救!”

    “诸位卿家,扬州军民抗击清军一月有余,已经难以久持,若扬州破,北虏将饮马长江,社稷不保。”弘光帝俯视诸臣,难得做一次决断,他正了正身子,洪声说道:“朕决议援扬,马卿、钱卿,当速速拿出解决之策!”

    援扬之议,从王彦重夺扬州开始,朝堂诸公已经议了一月有余,马辅一党同东林也就挣了一个多月,始终没有解决之策。

    如今援扬之事已经火烧眉毛,两党怎么可能突然拿出对策,诸臣闻皇帝之言,头顿时低下一片。

    “陛下!”钱谦益被皇帝点名,知道无法躲过,抱着象牙笏对奏道:“扬州危机,调他处兵马已经来不及,如今离南京最近的乃是靖南侯麾下兵马,臣还是以为,当抽掉靖南侯兵马援扬!”

    弘光朝五大藩镇,一叛三降,只剩下黄得功一镇人马,在池州芜湖一带防备左镇,钱谦益心中无策,只能旧事重提。

    要不要调黄镇援扬,朝堂上已经争论月余,钱谦益一提立马便再次引发两党攻伐。

    “陛下!”兵部尚书阮大铖出列对奏道:“北虏阿济格部破闯贼于九江,如今正欲东下,安庆叛军未曾与之一战,似有倒向清庭之势,靖南侯兵马万万动不得!”

    历史上多铎一路大军先陷南京,而后左镇才投降清庭,但如今的历史中,多铎被王彦挡在江北,西线的历史却没有改变,阿济格在击败李自成后,开始沿江东下,似有逼降左梦庚之势。

    弘光闻两人之言,都有道理,优柔寡断的本性又流露出来,不由得怕腿道:“既然如此,那该如何是好?”

    “不用吾之策,尔等可有兵马救扬州!”钱谦益听皇帝之言,随斜眼看着阮大铖,出言讥讽道。

    “陛下!”阮大铖不理钱谦益,抱着象牙笏向弘光帝行了一礼,再次奏道:“左侍郎以于浙省募兵数千,南直隶各府都练有乡勇,陛下可传诏诸地,招江南士绅起兵勤王!”

    “不可!”东林党人,大学士王铎闻言,突然出列,指着阮大铖大骂道:“彼阉党余孽,欲重演汉末割据耶?”

    阮大铖顿时大怒,反驳道:“如今靖南侯四万兵马防守西线,面对左逆十五万大军,九江还有北虏近十万人马虎视眈眈。尔东林欲抽调靖南侯人马,若少了,解不了扬州之围,若多了,左逆同北虏东下,靖南侯如何抵挡?”

    东林之人多为文臣,主要掌握礼、户、工等部,对于兵事只知甚少,阮大铖之问,他们一时间还真不知道该如何作答。

    “陛下!”马士英见时机成熟,这时便出列支持阮大铖道:“臣以为阮尚书之言在理,朝廷以经无兵可派,唯有传令诸地,自募兵马勤王!”

    “臣附议!”

    “臣也附议!”

    一众马党官员,顺势出列跪拜道。

    弘光帝见朝堂上的大臣瞬间跪下一半,心里顿时一阵激动,尽然从龙座上站立起来,洪声说道:“阮爱卿之言有理,朕意已决,令兵部传令南直隶、浙省诸府,起兵勤王!”

    “陛下!”见皇帝支持,阮大铖心里一喜,抱着象牙笏行礼道:“臣以为要让江南士绅大族为援扬拼尽全力,朝廷当许下重利,可传令各府,领十人来援者封小旗,五十人封总旗,百人封百户,千人封千户,最高可封正三品营指挥使,如此江南之人,必定踊跃援扬!”

    “准奏!”弘光本就同马阮一党亲近,加上正在兴头上,立马挥手答应下来。

    “陛下!乱封官位,此取祸之道也,臣以为万万不可!”钱谦益见皇帝同意阮大铖之策,连忙出列反对。

    一众东林之人,也觉得使民间自募兵马,还许以官位,容易使中央权利旁落,随纷纷出列反对。

    “如今北虏同左逆兵马近六十万,而南京附近不过七八万兵马,如何挡敌兵峰!尔东林之人,操得了刀,拉得开弓吗?”阮大铖见弘光帝似又被东林说动,有将要改口之意,连忙自辩道:“臣之策,虽有远忧,却能解近渴,使朝廷在江南瞬间多出数十万人马,解决朝廷无兵可用的尴尬。”

    “传令诸府勤王可也,然官位绝不能擅封,此亡国之道也!”钱谦益退让道:“国朝未有此例,祖宗之法不可坏!”

    弘光见两党再论下去又将没完没了,脸色不由得有些难看,他已经没有耐心再看下去,于是还是向以往一样,选择支持他较为亲近的马阮一党。

    “好了!”弘光有些恼怒的排了下龙椅,制止朝堂上的争论,而后说道:“朕已决定,纳阮爱卿之言,诸卿不必再论!具体事务,朕就交于阮爱卿全权处理!”

    “臣,阮大铖领旨!”

    (本章完)

第62章 南直隶,踊跃援扬() 
左懋第在浙省募兵,得吴易之助,得兵八千,训练不几日,朝廷招书便来,今江南诸府起兵援扬,朝廷则以官位厚待之。

    兵部尚书阮大铖,被委以总理各路兵马援扬封官之事,江南之地为之震动,无数世家大族纷纷招募人马奔往镇江接受朝廷册封,更有富商带着百艘大船相投。

    左懋第领着八千兵马,自嘉兴北上,沿途不断遇上北上援扬的义军,起初心中还一阵振奋,但随着一路观察,他心中不禁微凉。

    援军中有兵甲整齐的官军乡勇,更多的却是衣衫不整的普通百姓,更有甚者将七旬老翁,十岁小儿,也拉入军中乱语充数,使得援兵层次不齐。

    左懋第见援军人数虽众,却并无精兵,心中不由得十分忧郁。

    六月中旬,天气已经日渐炎热,阮大铖于镇江统领诸路援军,几日间便得兵数万,心中甚喜。

    不几日,左懋第,陈子龙先后领兵至镇江。

    两人相见,一番交谈,言沿途所见,江南士绅中有一部分人垂涎官位,却招募不到青壮,随拿老弱充数,有甚者直接贿赂官员,虚报名册,得千户之职。

    援兵之中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