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第2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放炮!”张文秀一声命令,军中令旗挥动。
西军的火器虽然不如明军的精锐,但却是他们打的最远的武器。
虽说这种火器,除了那惊天动地的声响之外,其实并没多大的杀伤力,但西军士卒听着那声响,看着清军被砸下马,心里就是提劲,能够振奋西军的士气。十几门火炮,各自分别向两支清军开火,明代的火炮都铸有炮耳,这使火炮能够调整仰角,让炮手轻松调节火炮的射程,第一轮炮击,炮手们都把火炮调到最大的仰角。“轰隆~”巨响传来,十多枚铁弹丸带起硝烟,从炮口呼啸而出,西军士卒看到黑色的炮弹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落入敌群,砸在地上溅起一片石土,西军阵内顿时欢声雷动。
(感谢锦衣卫同知,yeye业的月票,感谢悦冻窝芯的打赏)
(本章完)
第422章 散星阵()
清军与明军交手,见惯了火器,不仅马上的骑兵,就连坐下的战马,也不惧火炮的声响。
久经战阵的八旗老卒,听炮声就能判断出西军打的什么炮弹,像这种实心铁弹,如果是砸入密集的步阵之中,或许能一打一串,但用来对付骑兵,威力就显得小了一些。
这时清军挨了几炮,遂即开始向两侧移动,西军阵前,大队刀盾手,与手执一丈多长的大枪的步兵,神情一松,因为他们都能看出来,清骑没冲着他们来,并不打算直冲正面。
这时位于大阵腰部的西军士卒,神情开始严肃起来,而位于内圈,数量众多的弩手,鸟铳,步弓手们,则早已经引箭待发,只等敌来。大地在颤抖,仿佛将远处秦岭山脉上的积雪,都要震落下来,八旗骑兵的铁蹄践踏大地,骑兵在随着战马的疾驰,无数身影起起伏伏,宛如滔天巨浪,向西军迎头打来。
在火炮过后,西军阵中,第二出场的不是鸟铳也不是步弓,而是一支两千多人的弩手。
弩这种兵器,发展到宋时,神臂弩能射三百步,弩床则能射到七百步,但到明朝时弩的技术却全面退化,远不能和宋相比。
明朝火器虽然好,但没有膛线之前,发射的都是跳弹,基本打不准,后来西方的排枪击毙,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火枪的命中率太低,但现在弩却射的又远又准。
西军中火气的配置远不及明军,但张献忠占据四川之后,于当地土司交手,却从土司手中得到了一批弓弩,因而装备了一批弩兵。
西军阵中,数千弩兵同时用脚踩住杆蹬,弯腰将弩弦上拉,弩机吱吱作响,西军将校的呼喝声在军阵中此起彼伏,“臂张弩。”听到命令,弩手们平举大弩,对准袭来的清骑,他们半眯的眼中,暴射出凌厉的精光。“放~”阵中令旗一挥,弩兵轻轻扣动扳机,箭槽里锐利的弩箭立刻呼啸而出,形成一片黑色的箭雨射向了敌骑。
千箭齐发的声势,宛如一道疾风,冲在最前面的八旗兵应弦而倒,马失前蹄,甩掉骑士,重重砸在地上,翻滚着,哀嚎着,兵分两路的八旗骑兵中箭落马者,比比皆是。
突然出现的弩兵,让骑兵有一些惊慌,但自老奴起兵以来,八旗骑兵南征北战,历经大战不下百次,又岂会轻易被区区弩箭阻止。
这时清骑还在猛冲,这些阻碍丝毫不会影响他们的冲锋,蹄声隆隆,清骑飞速的拉近着两军距离。清营内,豪格目睹了刚才的一目,心里一阵肉疼,以前与明军和顺军交战,他们远了用大炮射,近了用鸟铳、弓箭,其中火炮虽然声势惊人,但真正能够造成强大的杀伤力的只有一百步的散弹,鸟铳和弓箭造成的主要杀伤,差不多也在这个距离。
西军用的臂张弩,射程不及宋朝神臂弓的三百步,但也答道了二百二三十步,这让豪格双眼一眯,不过他很快就镇定下来,弩的威力和射程虽远,但临敌不过三发,射速远远不及弓箭。
不过现在清兵想要绕阵袭扰,也已经不可能,骑弓的杀伤力主要在一百步的范围内,而西军这支弩兵却能杀伤两百步之敌,清军绕阵,那就成活靶子了。
“哼~汉人除了火器、弩箭,还有什么能耐?”豪格在高台之上,冷哼道:“本王到要看看,西贼还能耍出什么花样!”
“臂张弩~”军官的呼喝声再次响起。
射完一箭的弩手们,立刻再次脚踩杆蹬,弯腰拉弦,动作整齐划一。
“鸟铳点火~”这是清骑已经冲到一百五十步,进入火铳的有效杀伤范围,为数不多的西军铳手,端起了鸟铳,射向奔驰的清军。
张文秀的军队,卖相虽然不好,士卒穿着各种衣甲,颜色五花八门,但其面对数千蜂拥而来的清骑,阵势能作到不慌,不乱,各忠其职,士卒动作整齐划一,反应迅速,就足可以称作是一支精锐之师。
汉中的冬季,十分寒冷,与清军在湖广、福建着单甲,成为轻骑兵不同,汉中的清兵一般穿的十分厚实,大多数穿两层棉甲,介于轻骑与重骑之间。
这时鸟铳、弩箭交织而来,清骑又坠马一片,使他们胆战心惊,但多年的战斗经验告诉他们,临敌三箭,就已经贴身肉搏了,所以他们心里努力告诉自己不要惧怕。
巴颜伏在马背上,一边吆喝着清兵继续往前冲,一边想着,弩箭虽然穿透力极强,火铳轰不烂两层棉甲,弩箭却能轻易撕碎,但看西军的射速最多还能射上一发,他们现在已经杀入一百五十步内,完全可以再定住一轮,只要杀入百步,他们就能骑射回击,等到了五十步,那就开始准备对西军进行屠杀。
清骑前仆后继,西军臂张弩和鸟统的持续射杀,不知多少八旗坠马落地,等到数量最多的西军步弓手,开始抛射箭雨,更是形成了一到密不透风的箭墙。
在西军所有兵器都轮番使用之后,八旗兵终于拿起射程近得可怜的骑弓还击。
此时清军骑兵,已经不敢去看身后留下了多少尸体,他们无暇顾及,因为西军大阵就在眼前,他们要做的就是,撞上去,一举将西军方阵拦腰斩断,搅乱西军大阵。
清军大营内,站在高台上指挥大战的豪格嘴角一阵抽搐,瞪大了眼睛看着一路上散落的八旗尸体,流露出震惊之色。
从此时开始,他才不再视西军为流贼,而是一支精锐的劲敌。
终于两路八旗兵撞上了西军大阵,椭圆形两腰,立刻就被八旗兵撞得凹陷下去。
豪格见此满意的笑了笑,只要能将张文秀拦腰斩断,之前死在攻击路上的八旗兵,便死得值得了。
这时西军阵中的张文秀见八旗入阵,眼睛一眯,淡定的挥手道:“变阵!”
西军阵中,立刻令旗挥舞,豪格顿时脸色一变,西军并没有出现想象中的溃乱,整个椭圆大阵,似乎为了配合八旗兵一般,主动列开,分列成两个椭圆。
八旗骑兵本能的从两个圆阵的缝隙之间穿过,而西军中的长枪手,瞅准敌骑就往马下戳,弓箭手则不时发出一支支冷箭。
陪着豪格站在高台上的孟乔芳还有些见识,连忙惊声说道:“这似乎是学岳飞的散星阵。”豪格反应也快,一见战术不奏效,他丝毫不拖泥带水,厉声喝道:“传令,撤回来!”
而就在这时,负责观察战场的清将却连忙惊道:“王爷,南面和西面的西军,加速往大营扑来了。”
(感谢花满楼66的月票)
(本章完)
第423章 激战()
豪格四下张望,不仅南面和西面的西军士卒挺戈执矛,跟随鼓点,迈着整齐的步子,向清营压过来,北面的鸡头关下,张定国部也开始在关下列阵。
“旌旗飘飘,战马萧萧,矛在手,刀在腰,挺戈直进,协力撼山河;旌旗飘飘,战马萧萧,汉家儿,汉家儿,热血狂潮,报国在今朝。”
高台上一众满清大员,见西军齐声高呼,铺天盖地而来,直到此刻,豪格等人才生出了被西军包围的感觉,纷纷脸色一寒。
张献忠一身皇帝戎装,站在望车之上,负责观察战局的军校禀报,“万岁,抚南王实在了得,一万步阵,居然硬是破解了五千清骑的冲击。万岁请看,清骑往后退了。”张献忠接过千里镜,拿起来远望,果见张文秀的大阵一分为二,等清骑穿过,两个圆阵又合了起来,大阵基本保持形状不变,而穿过的清骑则在西军的奋力反击之下,被接连射落下马,正开始溃退。
“文秀不愧是朕的义子。”张献忠笑着放下千里镜,“传令大军加快速度!”
清营之内,豪格一脸阴沉,他的优势是两万骑兵,而骑兵作战必须要有迂回的纵深,须要有广阔的场地,才能发挥机动灵活的优势,但现在西军向大营压来,无疑就是在压缩清军骑兵的活动空间。
如果万一让西军贴上营寨,将骑兵堵在营内,那豪格就只能坐化了。
“传令,西门、南门的骑兵出击,阻敌袭扰,不要让西贼靠近大营,一旦敌阵混乱,立刻冲垮他们。”豪格接连发出军令,“传令,北门骑兵,密切监视张定国部,一旦他扑向大营,骑兵立刻迎敌。”
“喳~”豪格吩咐完,清军发令官,顿时应下,清营里号角鼓声连成一片,南门和西门同时杀出五千清骑,但也就在这时,豪格却发现张文秀的大阵居然开动了。
东面战场上,张文秀见张献忠本阵,张能奇的南阵,都在向清营压去,豪格调集一万骑兵前去分别阻击,清营内只有北门处五千骑兵未动,心中再无顾忌。
这时张文秀长枪一指,果断的抓住战机,高声喝道:“杀~”
西军阵形立刻裂开,身穿厚甲的大枪兵,挺起一仗长的长枪,弩兵、弓箭手抽出腰刀、短斧,百人一组,就全军突进,撤退的清军骑兵就这样被张文秀撵着往回跑。
豪格见此再也无法镇定,他久经战阵,就没见过这么浪的敌军。
一般来说,面对骑兵,无论是明朝还是顺逆,都是步兵结阵等骑兵来攻,此时张献忠与张能奇压上来也罢了,这两面最少的也有两万人马,可张文秀刚才虽然化解了清骑的冲击,但自身也损失不少,而且他人马不到一万,居然也敢散开阵型,追杀过来。
汉人与满清作战,几乎所有的汉将心里,都有一句话,“切记不可与满清野外浪战”,所以豪格完全没有想到,张文秀会来这么一手,如果清骑溃退回来,西贼又在后头追赶,那整个东营都可能被冲乱,而一旦东营不保,等张逆主阵撞过来,那整个战局就危险了。
豪格脸色大变,放生怒吼,“传令,李国英给本王把张文秀截下来。”
李国英之前稀里糊涂的被张定国杀败,回到军营之后,收拢败兵,七千人马,折了小一千,让他郁闷不已。
要说李国英部曾今乃是武昌左镇精锐,是崇祯年间,大明战力最强的几支官军之一,曾数败流贼,怎么也能和西军杀个平手,却没想到一照面就被张定国打垮,这让李国英身敢耻辱。
眼下豪格手下只有北门处的五千骑兵未动,但那是用来监视西军北阵之用,调动这支骑兵虽然极有可能挫败张文秀,但张定国肯定会借机扑向北营,而如果两万众的西军杀入大营,危害显然比张文秀还要大的多,危急之时,豪格只能将李国英派了上去,企图依靠他们截住张文秀。
军令一出,张国英大喜过望,决定一雪前耻,六千绿营兵缓缓离开大营,操着兵器,小跑着奔向战场。
左镇能够在崇祯年间的混战之中,脱颖而出,成为弘光朝中,五大强镇之一,并以一镇之力,顺江东叛,实力自然不简单。
同金声恒一样,李国英也是左良玉手下,最能战的将领,可以看得出来,他手下的人马并非虚有其表。
此时清军骑兵,被张文秀部赶着,如同潮水一般往大营撤退,如果是弱一点的部队,看到这种情况,结果肯定是被骑兵裹挟着一起溃败,但李国英部却保持着完好的阵型,任凭清骑从他们两侧退入大营,正面迎向张文秀。
古代战争,极其讲究战阵配合,绝不是向后世电视剧里演的那样,毫无规矩的一群人在哪儿互砍,如果阵乱了,基本也就输了。
一千人的学生,列个队做操,划定位置,按着班级站好,都要费不少时间,几万人马摆在狂野上,没有严格军阵,怎能指挥呢?
这时,在号角的鼓动下面,对着洪水般冲来的西军,绿营兵也开始嚎叫着奔跑起来。
他们与西军一样,在步军战阵上,都是学习明朝,百人一组,除了没有游骑,十分类似戚继光的三才阵。
轰~的一声响,两军就撞在了一起,西军一丈长的大枪,组成的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