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原理--破解人生之谜-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精华编成《做人原理—破解人生之谜》一书。该书以做人为突破口,系统地讲述了做人的三个基本道理,并对与人生有关的一些难解之谜给予逐一破解。书中引述了很多名言警句和一些经典故事,极具可读性。作者将对本书进行不断修改和完善,并用以激励自己克服困难、积极进取。这样的书对大家也一定有所帮助,所以作者愿意拿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自序1
目录2 第一章 人生重在做人
第一节 人生基于做人 人是起点。本节从人开始讨论,进而对人生和做人予以阐释,最后论述人生基于做人。
一、人的定义3
二、人生与做人4
三、人生基于做人5 第二节 人生重在做人 人生基于做人,更重在做人。人生不像是简单的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倒像是从同心圆小圆圆周上一个点到大圆圆周上另一个点的轨迹。完整的人生过程包括初始、经历、现况、未来和结局。为了彻底地阐明人生的疑惑,必须从客观的角度对人生进行整体的描述。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有特点(在过程上的特殊之处)、有质量(在一定尺度上的表现)、有方向(在发展方面的走向)的对象,而其特点、质量和方向的内在决定因素正是做人。
一、做人修筑人生的特点6
二、做人铸造人生的质量7
三、做人选定人生的方向8 第二章 塑造个性魅力
第一节 个性决定成败 个性与成败之间的联系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有人注意到“性格决定成败”,有人注意到“习惯决定成败”。本节重点在于探讨个性与成败之间的关系。
一、成败贵在追求9
二、个性决定成败10
三、个性在于培养11 第二节 塑造个性魅力 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的唯一,你要最大地展现出自己的个性魅力来。个性可以培养,魅力可以塑造。不注意塑造个性魅力,缺乏吸引他人的能力,可能会影响到人际关系的有效沟通,甚至无法实现自己成功的愿望。
一、解析个性魅力12
二、塑造个性魅力13 第三章 提升人性品位
第一节 人性对等交换 虽然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但人性对每个人来说却是相近的。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就已发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其后古代思想家曾就“性善”、“性恶”展开过激烈的争论,多数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直到现在我们国人仍常以“善”、“恶”评价人性,其实应该说“人性相近,品位不一”。
一、人性的概念14
二、人性对等交换15 第二节 提升人性品位
一、以诚换诚16
二、以德报德17
三、修身养性18 第四章 加强思想修养
第一节 思想主导人生
一、思想决定行为19
二、智慧指引成功20
三、思想主导人生21 第二节 加强思想修养
一、确定思想目标22
二、积累思想智慧23
三、涵养思想感情24 第五章 科学评价人生
第一节 积极反思人生
一、积极反思人生25
二、什么是幸福26
三、什么是价值27 第二节 科学评价人生 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 人生评价应当包括: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评价;正面意义和负面作用;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中间评价和终了评价;当世评价和后世评价。本节将从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评价三个角度分别展开论述。
一、自我评价28
二、他人评价29
三、社会评价30
自序
'更新时间'2010…10…20 22:11:29 '字数'988
日出日落,云卷云舒,花开花谢……这些自然现象都有一定的道理。农田耕作、大海航行、人际沟通……这些人的行为不仅具有一定的道理,更值得关注的是都具有某种意图或目的。
人生活为了什么?这是每一个人在他成熟过程中都无法回避的难题。
本书尝试解答人生活为了什么这一问题。作者探索人生问题二十余载,汇集所得精华(绝大多数都是前人的思想,极少部分是在前人思想基础上自己的心得和体会)编辑成书。作者将对该书不断修改、完善,用以激励自己坚强上进。这样的书对大家也肯定有所帮助,所以拿出来与大家共享。
不求看透这个世界,但愿活得更明白些。千奇百怪的大千世界、时刻变化的万事万物总是让人应接不暇。没有人能够完全看透这个世界,任何人都只能更清楚地认识这个世界。即便是一些简单的问题穷其一生人也未必能够弄得明白。例如,谁都看到过许多人后顶的样子,但谁又能够看见自己后顶的样子?人生就像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难题。如果说人生是一个世界,人只能生活在天地之间,永远无法跑到天地之外来观看这个世界。虽然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人还是能够看明白很多事情的。人生在世,最需要弄明白的就是生活为了什么。谁不希望活得更明白些?
人生活为了什么?回答这个问题,人生活着是前提,然后回答为了什么,而回答的结果决定人接下来的行动。这是个中的奥妙。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尽相同,正确的答案可能不只一个。但有些答案存在着明显的谬误,最终可能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
正确回答人生活为了什么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是什么是一个千古之谜,人生是什么也是一个难解之谜。要正确回答人生活为了什么,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人是什么、人生是什么?本书正是从人开始,以做人为突破口,围绕做人展开论述,并逐一破解与人生有关的一些难解之谜。
本书重点讲述做人的道理,进而阐述人生活为了什么。该书指明做人的重要意义,能够激励人们坚强上进、发奋图强,不仅能够指导您如何做人做事,而且能够帮您破解人生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另外,书中引用了许多名言警句和一些经典故事,颇具可读性。所以该书是初高中学生应当必修的一本教材,是在校大学生以及职业青年浏览学习的心灵读本,也是每个人都值得一读的精品好书。
最后,对为本书提供版面的一起写网站表示真诚的感谢!
第一章 人生重在做人
第一节 人生基于做人
第二节 人生重在做人
第二章 塑造个性魅力
第一节 个性决定成败
第二节 塑造个性魅力
第三章 提升人性品位
第一节 人性对等交换
第二节 提升人性品位
第四章 加强思想修养
第一节 思想主导人生
第二节 加强思想修养
第五章 科学评价人生
第一节 积极反思人生
第二节 科学评价人生
第一章 人生重在做人
一、人的定义
'更新时间'2010…10…20 22:15:49 '字数'6742
人是我们一切思想的发源地。我们的所有思想都产生在我们人的自身身上。
人是人生和做人的主体。人生是指人的一生,是人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做人是指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是成为某种人的活动。不管是人生还是做人,都是人作为个体的活动或活动过程,都不能脱离人而存在。所以,我们研究人生与做人的关系,也应当从人开始。
我们对人进行研究是一件非常奇特的事情。这件事情奇特之处有两点:一是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都是我们人自己。这种情况,必然让我们人觉得好像“身在此山”。二是作为研究对象的人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奇异的事情。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曾经说过:“奇异的事物虽然多,却没有一件比人更奇异”。
有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叫“人学”。2005年3月出版、陈志尚主编的《人学原理》中说:“作为一门科学的人学可以说正处于方生未生之间”。该书指出:“人学这个概念顾名思义,它的研究对象当然是人”。该书还阐述道:“人学是从整体上研究人的存在、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生价值、目的、道路等基本原则的学问”。关于人学的概念,人们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在此不便详述,否则难免有离题之嫌。
人学思想可以溯源到古代神话传说。古希腊有一段神话故事,说在忒拜城附近的山上有一个怪兽,长得人面狮身,被人称为“斯芬克司”,它守在山崖上,向每个过往的行人提出同一个谜语:“什么东西早晨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傍晚三条腿走路?”猜不中谜语的人都被斯芬克司吃掉或杀害,结果使很多人因此丧命。后来有个叫俄狄浦斯的人猜中了这个谜语,斯芬克司因为羞愧跳崖而死。这个谜语的谜底就是人。这个故事饱含着古希腊人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天真朴素的追问。古希腊人还在德尔菲神庙里唯一的碑铭上镌刻下太阳神阿波罗的神谕:“认识你自己!”,表明了古希腊人对自身认识的高度重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女娲抟黄土作人”则是人类对自身起源的最早传说之一,其中凝聚着中国古人对自身认识的极大兴趣。
“人是什么?”是古今中外无数思想家、哲学家都曾苦苦探索过的斯芬克司之谜。前人所表述的“人是……”,可以分为两个思想层次:一个是对人的感悟,是对人的自身属性的看法,是人学思想丰富多彩不可缺少的内容,如普罗泰戈拉所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康德所说:“人是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周武王所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出自《尚书?泰誓》)。另一个是对人的定义,是人对自身本质的认识,是人学思想中最核心的内容,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恩斯特?卡西尔提出:“人是符号的动物”,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前人这些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至今还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定义。除了作为极少数的存在主义者否认人有不变的本质(如萨特认为“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外,人们对人的定义或对人的本质的看法可以分为以下三类观点:
第一类可以称为客观论,以柏拉图对人的定义为代表,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物质的。例如:
1.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约前427年-前347年),认为,人是两条腿而无羽毛的动物。就笔者所知,柏拉图是最早尝试给人下定义的。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况(约公元前313…前238)与柏拉图的观点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提出:“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2.上个世纪,还有不少教科书这样定义人:两脚、无毛、能直立行走。
第二类可以称为主观论,以亚里士多德对人的定义为代表,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主观内容的。例如:
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人是理性的动物”。他曾提出三个论断:“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社会动物”。亚里士多德说“人是一种政治动物,是一种就其本质而言需要群居的动物”,在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别是在于人的社会性。
2.康德:人就其属于感官世界这一点来说,是一种有要求的活物。
3。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说:“人能超出他的自然存在,即由于作为有自我意识的存在,区别于外部自然界”。“就人作为精神来说,他不是一个自然存在”。可见,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和人的本质是和自我意识等同的,人是抽象的精神存在物。
4.叔本华说:“人的本质就在于他的意志有所追求,一个追求满足了又重新追求,如此永远不息。”他认为人是欲望和需求的化身,是无数欲求的凝结。叔本华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认为意志高于理智,“意志是人的实体,理智是人的偶性”,开创了非理性主义的先河。
5.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说:究竟什么是人跟动物的本质区别呢?对这个问题的最简单、最一般、最通俗的回答是意识。只是,这里所说的意识是在严格意义上的;因为如果是就自我感或感性的识别力这意义而言,就根据一定的显著标志而作出的对外界事物的知觉甚或判断这意义而言,那末,这样的意识,很难说动物就不具备。只有将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性当作对象的那种生物,才具有最严格意义上的意识。动物固然将自己的个体当作对象,因此它有自我感,但是,它不能将自己的类当作对象,因此它没有那种由知识而得名的意识。
第三类可以称为主客观统一论,以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看法为代表,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物质和主观内容的有机地结合。例如:
1.美国思想家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提出:“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动物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