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经管]金融风暴 >

第32部分

[经管]金融风暴-第32部分

小说: [经管]金融风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业占67。8%。
  进出口贸易对文来经济和社会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文莱生产的石油和天然气产品,绝大部分供出口换汇。国内经济发展所需的大量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机器设备,以及人民生活必需的消费品均依靠从国外进口。因此,文莱的出口极为单一,几乎全部是石油和天然气产品。而进口包括各类食品、轻工纺织品、机器设备、运输设备、通讯设施和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尽管如此,文莱的贸易收支始终保持较高水平的顺差,从未影响国际收支平衡。1980年,进出口总值达110。835亿元(约合55。4亿美元)。其中,出口98。529亿元,石油和天然气各类产品占98。6%,主要输往日本(占70。9%);进口总值达12。306亿元,其中食品和肉类和占11。9%,机电和各种机械设备占29。1%,钢和钢材制品占12。7%,汽车和运输设备占11。3%,化工产品占8。3%。进口主要来自日本(占23。7%)、美国(占20。1%),新加坡(19。0%)、英国(9。8%)和马来西亚(4。1%)。1980年,贸易顺差达86。223亿元(约合43亿多美元)。1981…1988年,石油和天然气出口收入因油价下跌和出口量减少而受到影响。1981年出口总值达85。917亿元,1988年已降为34。6亿元,进口则从1981年的12。647亿元上升到1988年的14。51亿元;贸易顺差也从1981年的73。27亿元减少为20。09亿元。1986年,文莱进口的食品,主要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东盟各国、北美和港台地区。工业制成品和机器设备等主要来自日本、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和东盟邻国及港台地区。中国大陆产品通过香港和新加坡转口也有少量输入。
  文莱实行开放的金融政策,允许外国银行在文莱开设分行,允许国际保险业集团在文莱设立分公司。目前在文莱开业的7家银行与31家分行中,多数是外国银行的分行。如香港的汇丰银行、标准渣打银行、美国的纽约花旗银行等跨国银行均在文莱开设分行。外国保险公司也占文莱保险公司的大多数。另外,文莱政府对其积存的大量外汇储备加强管理1983年8月,文莱投资局接管了6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的管理工作。1984年底,它在伦敦设立了办事处,负责在北美和欧洲市场的外汇储备业务。投资局总部负责其在亚洲市场的外汇业务。自1983年8月至1987年中,文莱的外汇储备已增加了120%,约达到132亿美元。文莱的财政、贸易和国际收支状况一直良好,没有资金短缺问题,没有外债。
  文莱政府一贯欢迎外国投资,欢迎跨国公司参与本国经济的各类活动。文莱经济发展局重点促进本国和外国私人投资,组成合资企业,发展生产和各种经营活动。对外国投资没有严格的部门限制,但要求有本地人参与股份和董事会的活动,遵守1956年的公司企业法规定。例如注册登记的国营企业至少应有7个股东和两个董事。董事会中一半成员应是文莱人或当地的居住者。国营公司的年度账目须交投资注册机构审核。注册登记的私人企业至少应有2个以上和最多不超过50个股东,董事会的成员必须有一半是文莱人或当地居住者。私人企业在注册登记之后即可开业,而国营企业(合资)则需申请执照批准后方可开业。鉴于文莱缺乏劳力和科技专门人材,政府允许招募外国劳动力和技术及管理人员。文莱对外国投资合伙人与本地人,给予免征所得税、资本收益税和出售资本资产所得税。对一般的有限公司征收30%的公司税。石油公司的税收按1963年所得税法规定纳税,与大多数石油生产国的税收状况类似。此外,文莱与英国签有双重免税协定。文莱壳牌石油公司集团是最大的合资企业,全国8%的劳动力就业于所属的各个公司企业。在所属的石油公司、液化气公司、泠气体公司、油船公司和销售公司中,文莱政府均拥有50%的股份。除液化气公司为英荷壳牌公司与日本三菱公司各占25%股份外,其余公司均由壳牌拥有50%的股份。


□ 作者:李罗力



东南亚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

东南亚奇迹  东南亚各国尤其是东盟五国近几年来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在1989年和1990年甚至超过了著名的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NIEs)。这种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一系列内部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外部来说,198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经历的经济周期高峰造成了对东盟出口制成品的强烈需求。1985年广场协议以来日本和亚洲四个新兴工业经济体货币的相对升值也导致了这些国家和地区资本的大量外流,为的是寻求能为生产劳动密集型制成品所需廉价劳动力和土地的地点。从内部来说,东盟各国,尤其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改革,其目标是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它们不再继续依赖农业、初级商品和进口替代工业,不再把这些方面看作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而是鼓励在很大程度上由外国直接投资资金的出口导向型制造业。结果,东盟国家有能力利用世界经济的有有利环境,使1988年以来的经济增长率达到8-10%。
  过去几年里人们时常把东南亚各国实际经济取得的迅速发展,归功于这的它们的实际经济改革计划。然而,金融改革和不断金融革新几乎总是与实际经济的改革齐头并进地完成的。由此而导致的金融业的成长。使得东盟各国能够有效地把日益增多的本国储蓄和外国流入的资金引向为这些国家有生气的实际经济的发展资金,并起到了中间媒介的作用。
  从80年代早期以来,印度尼西亚和泰国所进行的金融改革导致了这两个国家金融的大大深化,使得随后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能够有效地得到筹措。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原先是英国的殖民地,那里流行自由放任的统治哲学。一开始它们的经济就比较开放,金融体系在60年代和70年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不过,曾经对整个经济增长作出过重大贡献的金融系统,在80年代也发生了不断的自由化和日趋成熟。菲律宾在许多方面都大不相同。由于政治方面变化无常,所以尽管进行了广泛的金融改革,无论是金融的深化过程或者是经济发展都处于停顿状态。
东南亚各国的金融改革
  在东南亚国家中,泰国、印度尼西亚以及较小程度上的菲律宾,在80年代曾进行了金融改革,其目的在于促进金融业的发展,以便为这些国家实际经济的发展筹措资金。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经济在传统上一直是比较开放的,因而继续执行鼓励金融发展的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以便为两国的外向型工业化筹措资金。
  印尼和泰国的金融改革
  由于受到形势的压力,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在80年代初期都执行了全面的产业结构调整计划。1979年的第二次石油冲击造成了泰国国际收支方面的困难;而1982-83年石油和天然气出口收入的下降使印度尼西亚的政策制定者对该国当时的经济和金融发展战略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审查。它们不再继续依赖农业、初级商品和进口替代工业,不再把这些方面看作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而是转而把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业作为这两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它们鼓励制成品的出口,在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方面进行了急剧的变革,以便刺激本国的储蓄和更有效地调动资金。第一、放松对外汇的管制,允许汇率浮动,结果使泰国铢和印尼盾的币值贬值到比较实际的水平。第二、伴随着新货币制度一起实施的是目的在于促进金融发展的金融改革。利率的上限规定大多被取消;对于过去为了鼓励以资源为基础的部门和进口替代部门而采取的有选择的信贷措施进行了合理化。这就促使两国在利率方面形成了有利的环境,结果导致银行存款和市场导向的银行贷款猛增。两国政府都引入了可转让的市场票据,以鼓励货币市场的发展和促进短期借款的有效形式。这一发展同时刺激了短期流动资金的使用和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时对公开市场业务的利用。第三、采取各种财政鼓励措施以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从而使当地厂商能通过公司股本和债务的证券化来获得长期资金。因为金融的发展而导致的本国储蓄额的增长,反过来又减少了金融机构对受控制的购买和贮存政府证券的需要,并使它们可以集中力量于从事市场贷款活动。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继续不断的金融发展
  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金融的自由化在较早阶段便已发生,因为这两个国家(尤其是新加坡)的经济增长战略是比较外向型的。1973年马来西亚进行了货币改革和金融改革,取消了外汇管制条例并建立了可变汇率制度。1978年来取〃自由利率制度〃,允许由市场力量来决定存款利率和放款利率。l978年引进了可转让的市场票据,以推动货币市场的发展,因而到70年代末公司证券市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请参见Abidin,1986年)。然而,对未来金融的发展来说,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障碍。政府继续通过有选择的信贷政策,表现出对农业优先发展部门、初级商品和Bumiputra(土生土长)借款者的偏爱。然而,这种有选择的信贷看来并没有严重地阻碍金融部门的发展,因为放款的上限规定并没有显示出严重地限制市场的运转。
  新加坡,甚至从1819年建立时起,便是这一地区的贸易和金融中心。新加坡对于外国商品和资本一直实施门户开放政策,这一政策即使在今天也继续在执行。所有与外汇管制以及行政性的、在数量上有选择的信贷政策有关的残留做法在1975年最终地得到消除。在同一年份,制定利率的银行卡特尔也放弃了。但是1968年建立的境外货币市场——〃亚洲美元市场〃——激起了新加坡金融部门迅速发展的高潮。在80年代,鼓励金融事业深化的努力包括:在财政上鼓励境外的放款财团、基金管理和包销证券的财团,以及保销和管理国际证券的发行。1984年从事金融方面期货交易的〃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SIMEX)的建立是金融发展中的另一里程碑。第二家证券交易所,即〃新加坡经销和自动报价系统证券交易所〃(SES…DAQ)是1987年开办的,它使建立时间较短的本地公司得以为扩大本身的业务而随时得到长期资金。
  菲律宾的金融改革
  尽管对于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作出了努力,菲律宾在实际经济和金融两个方面所取得的发展业绩在80年代东盟五个国家中是给人印象最浅的。与泰国不同,第二次石油冲击所带来的经济困难并没有导致执行修正的货市金融措施,以增加80年代本国资金的筹措。菲律宾反而继续严重地依赖外国的储蓄。从战后年代到80年代,一直不断地采取有利于进口替代工业而不利于出口的财政刺激措施。此外,还执行有选择的信贷政策,以有补贴的利率对入优先的部门,集团和地区发放贷款。从1973年起,由政府控制浮动的菲律宾比索经常被固定在不切实际的水平上,频繁地进行大幅度的贬值是常见的事。1981年取消了外汇管制,可是1983年又重新加紧管制,因为当时由于通货膨胀加剧、硬性规定利率的上限和政治的不稳定而发生了资金外逃的现象。虽然官方的利率上限规定在1984年取消,很大比重的国内贷款仍然是由政府控制和金融机构按照非市场的优惠条件进行分配的,并且由寡头控制的银行系统不允许市场力量左右利率。所以,与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不同,菲律宾的经历是:连续不断的各种限制阻碍了金融部门的发展,正如内向型政策曾经限制了实际经济部门的发展一样。当然,根本的政治基础薄弱也使有效的政策难以制和贯彻执行。
东南亚金融体制的发展
  货币化与金融的深化
  衡量金融深化速度的最常用的尺度是货币流通总量M1.M2和M3对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因为所有东盟国家的都没有M3的数字,货币流通总量范围比M1/GDP宽的M2/GDP。其中可观察到许多有趣的现象。第一、用M2/GDP的增长来衡量,80年代在所有5个东盟国家的经济中都发生了金融深化现象。第二、在进行上过重大金融改革的两个国家(印度尼西亚和泰国)中,正是大致在进行改革的时候,即泰国的1982年和印度尼西亚的l983年,M1/GDP有了迅速增长,而且泰国的比率超过了马来西亚以及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的比率。
  金融机构资产的增长
  调动本国储蓄来为经济增长筹资,涉及到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所起的中间媒介作用。金融中介作用扩大的一种表现是以下几种金融机构资产的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