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一个战略头脑-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空军专业事务。海军方面则交给雷德尔海军司令。雷德尔本人是过时的〃大舰巨炮主义〃的积极奉行者,上任之后积极推动大型舰艇的建造计划,〃俾斯麦〃号、〃梯尔皮茨〃号等大型军舰下水都是他积极推动的结果。由于他心爱的海军建设计划(Z计划)要到1945年才能完成,到那时,德国将拥有13艘战列舰,4艘航空母舰,以及大量其它水面舰艇,350艘左右的潜艇,所以他极力反对德国与英国开战。如果按照他的意见,德国可能要到1950年左右才能建设其海军达到压倒英国的优势,而且仅仅是大型水面舰艇舰队能够达到这种水平。1939年,英国已经有战列舰15艘,航空母舰7艘,加上其盟国法国的舰艇,英法共有战列舰22艘,航空母舰8艘。考虑到现役的舰艇十年后老化和退役,以及德国工业发展有超过英法两国之和的趋势,估计如果没有爆发世界大战,以战列舰为主的德国海军实力到1950年左右有可能超过英国,而略逊于英法之和。但是根据后来海战的实践来看,即使到那时,德国未必能够占尽优势,主要是英国在海军航空兵和雷达方面的优势当时并没有被人们所认识。德国的大型水面舰艇后来吃的主要是这两方面的亏。〃俾斯麦〃号和〃梯尔皮茨〃号这两艘姐妹舰双双被敌机炸沉。〃沙恩霍斯特〃号在海战中因为雷达技术不如敌人而被敌人军舰击沉。这些都是雷德尔在担任海军总司令期间始料所不及的。当然也是各国海军当时都没有预料到的。
雷德尔企图建设一个在对手已经非常强大的领域里占优势的海军,这是他失败的战略所在。英国当时建设的是一支均衡的海军,各兵种的发展都比较平衡,当然,突出了大型水面舰艇舰队。德国如果也企图建设一支同样均衡的海军,势必长期保持落后态势,即使在工业发展超过英国的有利条件支持下,德国也要过十年才能赶上英国。在当时德国的历史条件下,德国打败英国的途径有三个∶
征服整个欧洲大陆,由陆军进行;
战略轰炸,只是意大利的杜黑主张,当时仍然停留在理论上;
击败英国海军,然后封锁英国或者在英国登陆。
因为在各军种实力的排序,德国是陆、空、海,而英国是海、空、陆,希特勒优先选择征服全欧洲,其次是轰炸英国,最后才考虑海军的战略是有道理的。不过雷德尔作为海军司令,肯定不甘心海军无所作为,也是理所当然的。可是他争取到的战争资源却由于战略思想的错误而没有发挥应有的战略作用,这才是不应该的。希特勒在德国主力舰〃俾斯麦〃号被击沉之后,果断下令停止建造对于夺取制海权弹性比较小的大型水面舰艇,并且集中力量进行弹性比较大的潜艇战,虽然为时过晚,但这是正确的。他当时一定后悔当初听了雷德尔的话,拨款建造了这么多发挥不了什么作用的战列舰。如果这些工业能力用于发展空军,他可以在关键性的不列颠空战当中增加至少800架飞机,在进攻苏联时至少多1,000辆坦克,这都有可能在生死关头决定战争结局。考虑到1939年开战时德国只有2艘战列舰,3艘袖珍战列舰,2,500架飞机,2,800辆坦克,就可以看出这个交换的战略意义。当然,这个交换并不是按照价格计算的,而是考虑了经济学上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按照价格算,可能5艘战列舰要远远超过800架飞机和1,000辆坦克,但是德国飞机工业或者坦克工业在已经充分运转的情况下要增加那么多的产量,代价是很大的。如果德国当时由于多了800架飞机能够获得英国上空的制空权(当时如果英国没有雷达的话,德国空军没有多这800架飞机也能达到目的),则德国就可以在英国本土登陆;又或者德国因为多了这1,000辆坦克就能够多组建1至2个坦克集群,可能斯大林未必能够守得住莫斯科。
当然,作为海军司令的雷德尔不可能这么向希特勒建议,尽管空军司令戈林和陆军司令勃劳希契倒很乐意这样。如果雷德尔把5艘战列舰改成5艘航空母舰,他的思想已经先进到珍珠港事件之后了,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的。即使如此,德国仍然不可能在海军航空兵方面占优势,因为开战时,英国的航空母舰已经有7艘,法国有1艘,合起来对付德国是8∶5的优势。在战前计划造舰时,不可能预计到法国这么快就退出战争。在这方面最先进的是日本海军,其开战时的海军达到每建造1艘战列舰就建造1艘航空母舰的比例,为10艘战列舰和10艘航空母舰(以战后的观点,这还是〃大舰巨炮主义〃,要达到20艘航空母舰比0艘战列舰才行),从而使日本海军在开战之初以一个工业落后的小国家拥有全世界最强大的海军力量。如果雷德尔那时有日本海军将领那样先进的头脑,他应该提出相应的造舰计划,使开战时德国拥有2艘航空母舰和2艘战列舰,另外一艘战列舰的费用用来建立相应的海军航空兵部队,发展相关的兵力兵器。
雷德尔不但海军战略思想陈旧,而且忽视了德国海军本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功的使用潜艇于战略目的的经验。在建造潜艇的计划中,他主张建造大型的(排水量2,000吨左右)所谓〃水下巡洋舰〃,用于进行水面炮战,并且配合大型水面舰艇遂行远洋作战任务。不主张建造那种吨位较小(排水量500吨左右),配合大型水面舰艇作战能力较弱的,只适合攻击商船的中小型潜艇。邓尼茨批评雷德尔主持制订的〃Z计划〃∶
〃我认为'Z'计划存在以下缺点∶
〃1、实现该计划至少需要6年时间。在这期间德国海军若与英国作战势必处于无武装状态,何况这段时期的政治局势又相当紧张。
〃2、如果我们着手建造大批的战列舰、巡洋舰和航空母舰,那毫无疑问敌人也会急起直追。在随之而来的军备竞赛中我们肯定会处于劣势,特别是刚开始时我们服役的大型军舰还远远不到敌人的35%。
〃3、由于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出现了空中威胁,在停泊港和修船港的德国战斗群易遭英国空军的攻击,而且距离很近无法躲避。对于潜艇,我们能建造钢筋水泥洞库来加以防护,而对于大型水面舰艇则不可能。相反,英国舰队却能疏散到英国北部海区,而使德国空军鞭长莫及。
〃4、该计划没有考虑到与英国相对的我国的地理位置。德国所要打击的英国的生命线位于英国本岛以西的大西洋公海上。德国海军兵力要在这里发挥作用,就必须进入这些海区,并能在这里站得住脚。因此在选择我方的海军兵力时要考虑它们是否完全符合上述先决条件,这是十分重要的。
〃可想而知,德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不利于德国海军向大西洋海域推进。相对于英国的海上航线而言,我们可以说是处于后院。位于我国对面、依靠其天然地理位置控制着北海水域的就是英国。由于战时英吉利海峡难以通行,因此德国海军部队在经北海向设得兰-挪威海峡航行的过程中,从一开始就极易被敌人发现和遭到袭击。〃
根据邓尼茨的意见,德国海军应该全力生产500到700吨的中小型潜艇,迅速达到300艘,以保证一旦开战,随时都有100艘潜艇在战斗,另外100艘潜艇在航行(出击或返航),100艘潜艇在维修或者训练。这样有把握做到立即使英国的造船量大大少于损失率,很快使英国无法得到足够的船只支持其军事行动,最后甚至连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也无法维持。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如果在优先保证赶造300艘中小型潜艇保证战争急需的前提下,能够建造若干艘航空母舰以便支援潜艇作战,在今天的观点来看,是对邓尼茨300艘潜艇计划的最有力补充。邓尼茨在其回忆录中多次强调潜艇的弱点,航速太慢,因此作战近似〃守株待兔〃,只能等待猎物自己送上门来,而且指挥塔太低,观察范围小。而航空母舰上的飞机正好相反,相对于军舰的速度快,观察范围广,和潜艇正好可以取长补短,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当时德国海军发展大型水面军舰的目的和潜艇是一致的,主要用于海上破交战,至少没有很快考虑进行主力舰队决战的意图,而航空母舰在遂行大型水面军舰的作战任务方面,一点也不比战列舰差。在当时,人们曾经误以为最新式的战列舰是飞机炸不沉的,但是美国的海军将领米切尔已经试验过飞机可以击沉旧式战列舰,而且飞机使用来攻击军舰的主要兵器是鱼雷和炸弹,当时这两种兵器的战斗部装药量都已经可以不小于战列舰主炮炮弹,至少击沉巡洋舰以下的军舰不成问题是被当时的人们所认同的。从当时的建造成本来看,一艘航空母舰的成本不超过战列舰,大型航空母舰的成本才相当于普通的战列舰。根据德国已经建造成功的几艘战列舰的作战性能来看,都是超过当时战列舰平均水平的最先进的战列舰,其成本肯定相当于一艘大型航空母舰及其舰载机的成本总和。当时一艘战列舰排水量大概有35,000吨到40,000吨,装备380到406毫米口径大炮,而航空母舰只有17,000吨到27,000吨,运载40到90架飞机。德国造的〃俾斯麦〃号的排水量达41,700吨,8门381毫米大炮,主要装甲厚达320-360毫米。〃提尔皮茨〃号与〃俾斯麦〃号同级。这两艘军舰的建造资源可以建造3艘重型航空母舰并使之装备飞机。
如果德国海军在1939年能够拥有300艘潜艇和2艘大型航空母舰,4艘左右的中小型航空母舰,则英国的海上霸权必定面临严重挑战。即使对航空母舰思想解放没有达到这种程度,只建造2-3艘中小型航空母舰,英国海军就很难吃得消了。
当时,希特勒为了实现其侵略野心,对于军队的武器装备和战略战术的发展是颇下了一番苦心的,尤其是装甲兵和空军的发展,以及闪电战战略战术的采纳。他在这方面的见地确实要超过许多职业军人,特别是那些死抱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教训的人。但是,由于德国军事文明当中,缺乏海军传统,因此希特勒和他的顾问们基本上不懂得海军和海军战略。德意志民族各国都是生活在基本上是大陆性地理条件的地区,即使靠海,海岸线也极短,历史上从未建立过强大的海军,海军对德意志民族的历史也没有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在这种军事文明的背景下,德国威廉二世皇帝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盲目地建立了世界第二强大的海军,到战争爆发之后,居然不知该怎么使用,最后竟然把这支世界上第二强大的海军困在港口里寿终正寝。
邓尼茨是当时最优秀的潜艇战术家和潜艇战略家,也是德意志民族有史以来最杰出的海军将领,但是从他的著作中,看不出他具备整个海军战略的头脑。虽然由于英国空袭塔兰托开创了海军航空兵的新纪元,珍珠港事件奠定了航空母舰取代战列舰作为海军主力舰艇的地位,这些在海军史上划时代的变革,他基本上没有探讨。大概这也是德意志民族缺乏海军传统的一种反映吧。
从战略思想的角度来看,当时的海军有三种可以发挥战略作用的兵器:战列舰、航空母舰、潜艇。其中弹性最小是战列舰,花费最大,每次齐射只能将几吨的弹药投射到20公里左右的敌人头上;航空母舰其次,花费第二,但是每次攻击可以把几十吨的弹药投放到几百公里外的敌人头上;潜艇的弹性最大,造1艘战列舰的军费可以造几十上百艘潜艇,每艘潜艇攻击一次也可以把几吨的弹药发射到20公里外的敌人那里,而且自己不容易被敌人攻击。因此最好是把海军资源投入航空母舰和潜艇的建设方面,作为海军弱国,则应该集中力量发展潜艇。
国际贸易当中,弹性原理也非常重要。英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曾经研究过国际收支平衡的问题。本来,市场机制可以自动调节一个国家和其他国家的货币的比价,使得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保持平衡。比如我们看到外国的东西好,想买,但是外国人不接受我们的人民币,于是我们要把人民币兑换成外汇。反过来,外国人看到中国的东西便宜想买,也要把他的钱兑换成人民币(这是理论上,实际上中国人接受美元,所以外国人只要兑换成美元或者其他〃硬通货〃就行)。我们想买的进口货多,需要的外汇就多,外汇一难得就涨价。外国人买我们的东西多,我们赚到的外汇就多,外汇就不值钱。所以,一个国家的货币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