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春秋公羊传注疏 >

第14部分

春秋公羊传注疏-第14部分

小说: 春秋公羊传注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称人则从,不疑也。从者,随从也,实莒子也。言莒子,则嫌公行微不肖,诸侯不肯随从公盟,而公反随从之,故使称人,则随从公不疑矣。隐为桓立,狐壤之战不能死难,又受汤沐邑,卒无廉耻,令翚有缘謟,为桓所疑,故著其不肖,仅能使微者随从之耳,盖痛录隐所以失之,又见获受邑,皆讳不明,因与上相起也。○行,户孟反。难,乃旦反。令,力呈反。仅,其芹反 
  '疏'注“言莒”至“桓立”。○解云:行微者,其行卑微。不肖者,郑注《昏礼记》云“不肖者,不似”是也。○注“狐壤”至“廉耻”。○解云:在上六年春。○注“令翚”至“失之”。○解云:皆以其行微不肖,卒无廉耻故也。○注“又见”至“起也”。○解云:见获讳不明者,即言输平是也。受邑讳不明者,即“庚寅,我入邴”是也,何者?书日入者,见其重难;言我者,见其非独我故也。言因与上相起者,此经著其不肖,起其事实甚恶矣。
 
  螟。先是有狐壤之战,中丘之役,又受邴田,烦扰之应。○应,应对之应。 
  '疏'注“有狐壤之战”。○解云:在六年。注“中丘之役”。○解云:在上七年。
 
  冬,十有二月,无骇卒。此展无骇也,何以不氏?据公子彄卒,氏公子。疾始灭也,故终其身不氏。嫌上贬主起入为灭,不为疾始,故复为疾始灭,终身贬之,足见上贬为疾始灭。 
  '疏'“此展无骇也”。○解云:正以上二年师展无骇,故此弟子因难之。○注“据公子彄卒”。解云:在五年。
 
  九年,春,天王使南季来聘。 
  三月,癸酉,大雨震电。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不时也。震雷电者,阳气也。有声名曰雷,无声名曰电。周之三月,夏之正月,雨当水雪杂下,雷当闻於地中,其雉雊,电未可见,而大雨震电,此阳气大失其节,犹隐公久居位不反於桓,失其宜也。日者,一日之中也。凡灾异一日者日,历日者月,历月者时,历时者加自文为异。发於九年者,阳数可以极,而不还国於桓之所致。○震电,徒练反。雊,古豆反。见,贤遍反。 
  '疏'注“雷当”至“中也”。○解云:《月令》二月“雷乃发声”,故知正月之时闻於地中矣。其雉雊鸡乳,虽起季冬之月,此时犹然,故得言此也。亦有一本云“雷当闻於雉雊”,误也。○注“凡灾”至“所致”。○解云:一日者日,即此文是。历日者月,即桓八年“冬,十月,雨雪”之属是也。历月者时,即桓元年“秋,大水”之属是也。历时者加自文为异者,即文二年“自十有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之属是也。
 
  庚辰,大雨雪。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俶甚也。俶,始怒也。始怒甚,犹大甚也。盖师说以为平地七尺雪者,盛阴之气也。八日之间,先示隐公以不宜久居位,而继以盛阴之气大怒,此桓将怒而弑隐公之象。○雨,于付反。俶甚,尺叔反,始也。大甚,音泰。 
  侠卒。侠者何?吾大夫之未命者也。以无氏而卒之也。未命所以卒之者,赏疑从重。无氏者,少略也。○侠卒,音协,《穀梁》云“所侠”。少,诗照反。 
  '疏'“侠者何”。○解云:欲言大夫,经不书氏;欲言微者,而记其卒,故执不知问。○注“以无”至“略也”。○解云:无氏降於大夫书卒隆於微者,故知其未命耳。
 
  夏,城郎。 
  秋,七月。 
  冬,公会齐侯于邴。○于邴,《左氏》“作防”。 
  十年,春,王二月,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月者,隐前为郑所获,今始与相见,故危录内,明君子当犯而不校也。 
  '疏'注“犯而不校”。○解云:谓校接之交,不谓为报也。
 
  夏,翚帅师会齐人、郑人伐宋。此公子翚也,何以不称公子?据楚公子婴齐贬,后复称公子。○复,扶又反,又音服。 
  '疏'“此公子翚”。○解云:正以上四年师解云言公子翚,故此弟子因以难之。○注“据楚”至“公子”。○解云:成二年“公及楚人”已下“盟于蜀”彼传云“此楚公子婴齐也,其称人何?得壹贬焉尔”,至成六年书“楚公子婴齐率师伐郑”是也。
 
  贬,曷为贬?隐之罪人也,故终隐之篇贬也。嫌上一贬可移於他事者,故终隐之篇贬之,明为隐贬,所以起隐之罪人也。○明为,于伪反,下“先为”同。 
  '疏'注“嫌上”至“人也”。○解云:上一贬,谓四年时也。
 
  六月,壬戌,公败宋师于菅。○公败,必迈反,凡临佗曰贬,皆同此音。菅,古颜反。○辛未,取郜。○郜,古报反。○辛巳,取防。取邑不日,此何以日?据取阚不日也。○阚,苦暂反。 
  '疏'注“据取阚不日也”。○解云:即昭三十二年春王正月,“取阚”是也。
 
  一月而再取也。欲起一月而再取,故日。何言乎一月而再取?据取漷东田及沂西田,亦一月再取两邑,不日。○漷,火虢反,又音郭。沂,鱼依反。 
  '疏'注“据取”至“不日”。○解云:哀二年“春,王二月,季孙斯、叔孙州氿、仲孙何忌帅师伐邾娄,取漷东田,及沂西田”是也。
 
  甚之也。甚鲁因战见移生事,利心数动。○数,所角反。内大恶讳,此其言甚之何?《春秋》录内而略外,於外大恶书,小恶不书,於内大恶讳,小恶书。明取邑为小恶,一月再取,小恶中甚者耳,故书也。於内大恶讳,於外大恶书者,明王者起当先自正,内无大恶,然后乃可治诸夏大恶,因见臣子之义,当先为君父讳大恶也。内小恶书,外小恶不书者,内有小恶,適可治诸夏大恶,未可治诸夏小恶,明当先自正然后正人。小恶不讳者,罪薄耻轻败。宋师日者,见结日偏战也。不言战者,讬王於鲁,故不以敌辞言之,所以彊王义也。○见,贤遍反,下同。 
  秋,宋人、卫人入郑。 
  宋人、蔡人、卫人伐载,郑伯伐取之。其言伐取之何?据国言灭,邑言取。又徐人取舒不言伐。 
  '疏'注“据国言灭”。○解云:僖五年“灭弦”之属是也。○注“又徐”至“言伐”。○解云:在僖三年夏。
 
  易也。其易奈何?因其力也。因谁之力?因宋人、蔡人、卫人之力也。载属为上三国所伐,郑伯无仁心,因其困而灭之,易若取邑,故言取,欲起其易,因上伐力,故同其文言伐,就上载言取之也。不月者,移恶上三国。○易,以豉反,下及注同。属,音烛,適也。 
  '疏'注“不月”至“三国”。○解云:正以灭国例月故也。
 
  冬,十月,壬午,齐人、郑人入盛。日者,盛,鲁同姓。於隐篇再见入者,明当忧录之。○入盛,《左氏》作“郕”后皆放此。 
  '疏'注“日者”至“录之”。○解云:正以入例时,伤害多则月,今此云日,故解也。云“再见入”者,谓五年“秋,卫师入盛”,及此为再入者也。
 
  十有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其言朝何?据内言如。 
  '疏'注“据内言如”。○解云:即成十三年春,“公如京师”之属是也。
 
  诸侯来曰朝,大夫来曰聘。传言来者,解内外也。《春秋》王鲁,王者无朝诸侯之义,故内適外言如,外適内言朝聘,所以别外尊内也。不言朝公者,礼,朝受之於大庙,与聘同义。○别,彼列反。 
  '疏'注“传言来者,解内外也”。《春秋》至外也。○解云:谓内乡外不言来,外乡内乃言来。今言诸侯来曰朝,大夫来曰聘者,据外乡内言之,故云解内外也。○注“与聘同义”。○解云:即上七年夏,“齐侯使其弟年来聘”,注云:“不言聘公者,礼,聘受之於大庙,孝子谦,不敢以已当之,归美於先君”是也。
 
  其兼言之何?据邓、穀来朝不兼言朝。 
  '疏'注“据邓”至“言朝”。○解云:桓七年“夏,穀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是也。
 
  微国也。略小国也。称侯者,《春秋》讬隐公以为始受命王,滕、薛先朝隐公,故褒之。已於仪父见法,复出滕、薛者,仪父盟功浅,滕、薛朝功大,宿与微者盟功尤小,起行之当各有差也。滕序上者,《春秋》变周之文,从殷之质,质家亲亲,先封同姓。○见法,贤遍反,年未注同。复出,扶又反,下文“不复”、注“故复”同。 
  夏,五月,公会郑伯于祁黎。○祁黎,祁音巨之反,又上之反;黎音力弓反,又力私反,《左氏》作“时来”。 
  秋,七月,壬午,公及齐侯、郑伯入许。日者,危录隐公也,为弟守国,不尚推让,数行不义,皇天降灾,谄臣进谋,终不觉悟。又复构怨入许,危亡之衅,外内并生,故危录之。○为弟,于伪反,年未注同。数,所角反。衅,许靳反。 
  '疏'注“日者”至“降灾”。○解云:上二年“夏,五月,莒人入向”,彼注云“入例时,伤害多则月”。此书日,故决之。○注“谄臣进谋”。○解云:上四年传云“百姓安子,诸侯说子”是也。
 
  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何以不书葬?据庄公书葬。 
  '疏'注“据庄公书葬”。解云:即闵元年“夏,六月,辛酉,葬我君庄公”是也。
 
  隐之也。何隐尔?弑也。为桓公所弑。○弑,申志反,注及下并同。弑则何以不书葬?据桓公书葬。 
  '疏'注“据桓公书葬”。○解云:桓十八年冬十二月,“已丑,葬我君桓公”是也。桓亦被弑而书葬,故难之。
 
  《春秋》君弑贼不讨,不书葬,以为无臣子也。道《春秋》通例,与文、武异。 
  '疏'注“道春秋”至“武异”。○解云:言文、武之时,周之盛德,既无诸侯相犯,宁有臣子弑君父者?是以古典无责臣子讨贼之义。《春秋》据乱而作,时则有之,因设其法,故言与文、武异。
 
  子沈子曰:“君弑,臣不讨贼,非臣也。不复雠非子也。葬,生者之事也。《春秋》君弑贼不讨,不书葬,以为不系乎臣子也。”子沈子,后师。明说此意者,明臣子不讨贼当绝,君丧无所系也。沈子称子冠氏上者,著其为师也。不但言子曰者,辟孔子也。其不冠子者,他师也。○冠氏,古乱反,下同。 
  '疏'注“沈子”至“师也”。○解云:知子沈子为已师者,正以下文宣五年传云“子公羊子”同故也。○注“不但”至“他师也”。○解云:即昭十一年传云“子曰‘我乃知之矣’”之属是也。
 
  公薨何以不地?据庄公薨于路寝。不忍言也。不忍言其僵尸之处。○僵,居良反。处,昌虑反。 
  '疏'注“不忍”至“之处”。解云:不终天年者,非人所欲,故谓被杀之处为僵户之处,读如齐人强之强,非强弱之强。
 
  隐何以无正月?据六年输平不易。隐将让乎桓,故不有其正月也。嫌上诸成公意,適可见始让,不能见终,故复为终篇去正月,明隐终无有国之心,但桓疑而弑之。公薨主书者,为臣子恩痛之。他国自从王者恩例录也。○去,起吕反。 
  '疏'注“嫌上”至“录也”。○解云:即元年传曰“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归赗”之下传云“然则何言尔?成公意”;二年“子氏薨”之下,传云“何以不书葬?成公意”;五年“考仲子之宫”下,传云“然则何言尔?成公意”,非止一处,故以诸言也。 

 
  


  
  
《春秋公羊传注疏》



桓公卷四(起元年,尽六年) 

 桓公卷四(起元年,尽六年)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继弑君,不言即位,此其言即位何?据庄公不言即位。○继弑,申志反,注皆同,二年放此。 
  '疏'“继弑君,不言即位”。○解云:庄元年传云“继弑君,子不言即位”,而此不言子者,欲见桓无臣子之道,不念其君父故也。宁知不由桓非隐子,故不言子者,正见僖元年传云“公何以不言即位?继弑君,子不言即位。此非子,其称子何?臣子一例也”。正以僖是闵兄而言子,故知桓公若有臣人之道,言子矣。○注“据庄”至“即位”。○解云:即庄元年经云“元年春,王正月”,不言公即位是也。
 
  如其意也。弑君欲即位,故如其意,以著其恶,直而不显,讳而不盈。桓本贵当立,所以为篡者,隐权立,桓北面君事隐也。即者,就也。先谒宗庙,明继祖也。还之朝,正君臣之位也。事毕而反囚服焉。 
  '疏'注“直而”至“不盈”。○解云:继弑君者无即位之文,今此书其即位,直是桓弑,但不显道其弑,故曰直而不显也。言讳而不盈者,桓之弑隐,是为内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