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百度宅男当崇祯 >

第650部分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650部分

小说: 百度宅男当崇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孔家,世代享受富贵,那朝那代,都要把他们家供起来。可到了如今的崇祯朝,这“改革”二字,却是让孔胤植觉得,有些心惊肉跳。

    再次翻开京城里的来信,信里说的是皇帝抛出的儒字之争的事,孔胤植看了再看,眉头不由得皱得更高起来。

    “人需?”

    “人需?”

    书房里,异常安静,只有孔胤植一个人轻轻的念叨声。

    看了一阵,孔胤植似乎不得其解,又把这封看了无数遍的信放了回去,转而拿起另外一封信。

    这封信,也早已是翻阅过无数次的了,从纸的质地来看,相当的不错,不过如果以磨损程度来看,则相当的惊人,绝不是普通的看一两次就收起来的信。

    孔胤植翻开这封信,这信里的字里行间,给了他更大的震撼,额头皱得更加的高。

    “百年之计,教育为本”

    “如今京城里传言,先祖的教训和实际是相悖的,先祖的理念和教书育人,传播道理,人人都有书读,必定乃是少有的盛事,如先祖有知,必定欣慰”

    “如坊间之问,如人人都有书读,那人人都能做官否?”

    “究竟人人有书读是弘扬了我先圣之宏愿,是了不得的盛事,还是我儒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不能做官,又有几人愿意读书?”

    “如天下人都读书,那为官的又该是多少”

    “如人人有书读之后,我儒家还能否如今日这般享受尊崇?”

    “为什么读书?”

    看着这些从京城寄来的言语,孔胤植只觉得浑身有说不出的惊悚,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家先祖的言论会出现问题。

    可当如今的崇祯皇帝即位后,他就不得不考虑这些问题了,一个接一个的事情传来,越来越让孔胤植感觉到不安,别人家或许没他们家这么敏感,或许不太在意,可他家,是衍圣公,这些问题,他不得不考虑?

    何去何从?。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595章 定了个规矩() 
初三弹劾掉了兵部尚书,问题接着就来了。

    没了兵部尚书,如今这献俘大典,处处需要用到兵部的大印,结果,诸多公务没法办了,把兵部的上上下下急的团团转。

    兵部衙门里,两个兵部侍郎一起盯着案牍上那一堆的“公务”,头皮发麻,这可都是要盖兵部大印的,没兵部的大印,就不算数,就是假的,可兵部如今没了兵部尚书,他两这个侍郎可不敢代替,所谓的名不正,言不顺。

    要是到了初五,误了献俘大典,那就是天大的大事,那些不缴税派给皇帝的献俘大典兜头一盆冷水,可他们两,就是直接往皇帝脸泼墨,真要到了明日还没想出个办法,估计兵部的人一个也别想讨好,这两个侍郎,就在这里互相看着,陪着这一堆的文牍发傻。

    “哎”其中的一个侍郎掀掉了自己的帽子,直搓头皮,不断的抓扯自己的头发。

    “还是再催催吧,这没兵部尚书,这兵部里就没有主心骨,真的到了明日,这满兵部的人,一个也别想讨好啊!”另外一个侍郎也忧心忡忡的说道,心里直骂曹于汴那个老东西不是个东西,好好的你硬要在献俘大典之前搞倒刘廷元,现在你爽了,我们呢,可苦的不能再苦了。

    骂曹于汴的人,不光光是他,差不多整个兵部的人都在问候曹于汴的老母亲,这一手,实在把兵部坑惨了。

    “哎,想如今陛下定在气头上,即便是催”另外一个侍郎直叫苦,皇帝昨日和曹于汴他们斗得那般厉害,如果皇帝发脾气,故意不任命兵部尚书,那显然,明天那献俘大典的事就得黄了,到时候,那可是天下人侧目啊!这大明朝可出了天下第一糗事了,估计朝廷得被人笑掉大牙,朝廷的脸面可以拿去拖地了,他们两个,显然得出来顶雷。

    “那如何?难道我等二人在这里等死不成?”一个侍郎接口道,他们两个,真的是倒了八辈子血霉了,本来在兵部干得好好的,接二连三的遇到明朝打胜仗,本以为会高升,那里料到,一场横祸就先下来了。

    “哎,那就再催催吧。”其中一个侍郎又搓了搓自己的头皮,如今也只能这样了,又寻思着,如果还催不下来兵部尚书,那他可就得准备好辞呈称病了,这兵部侍郎是干不下去了,看看天色,貌似还早,如果到了晌午,还没解决的办法,他就准备把手里的辞呈递上去,晚了可能送不到皇帝那里去了。

    文华殿。

    杨改革也在和重臣们商量着兵部尚书的事,本来这事,也轮不着开小朝会商议,一般都由吏部推举,然后皇帝挑选,可如今这情势,如果今天不弄出个兵部尚书,怕到了明日,大家都没法过日子,皇帝大概杀人的心都有了,这事,也不得不拿到小朝会上讨论。

    “启禀陛下,兵部侍郎上奏,如今兵部有大批的文牍需要用印,没有兵部尚书,明日的大典都成问题”首辅施凤来说道。

    杨改革鄙夷的看了看曹于汴。

    一些个重臣,也都把目光看向曹于汴。曹于汴昨日一举扳倒了刘廷元,虽然风光无比,可到了今日,被众人围观,也是被看得心虚不已,当然,表面上,依旧是一副铮臣的模样,没有一丝的后悔和异样。

    “诸位看看,该怎么办吧?”杨改革不爽的说道。

    “陛下,当任命新的兵部尚书,否则真的会出大问题。”一个大臣也说道,昨日虽然争得比较厉害,可到了今日,没有兵部尚书的问题显露出来之后,有些人,也是一副焦急的模样。

    “陛下,当尽快任命新的兵部尚书。”大臣们纷纷发言道。

    杨改革看到了曹于汴,心里依旧是有些不爽。

    “那诸位就议一议,谁适合当兵部尚书吧。”杨改革说道。

    众人这次倒是没议论,而是都看着吏部尚书。

    兵部尚书见众人都看着自己,倒是安然,立刻捧起一本奏本,道:“启禀陛下,臣初拟了三位人选,供陛下遴选。”

    “说说那三位吧。”杨改革直接道。

    “遵旨!陛下,第一位乃是辽东巡抚袁崇焕,袁崇焕,字;第二位乃是陕西巡抚毕自肃,毕自肃,字;第三位乃是右佥都御史杨鹤,杨鹤,字”这个礼部尚书,心里也有数,挑的三个人物,那是各个党派都有,帝党的,反对派的,外加“无党派”的。

    袁崇焕?杨改革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不算惊讶,韩爌是袁崇焕的座师,关系不一般,如果按这次三岔河大捷的功劳,出任兵部尚书,也算是热门人选,杨改革其实,也有考虑过,不过,那吏部尚书说道毕自肃的时候,杨改革就不得不佩服吏部尚书这个家伙会做人,谁都不得罪,听到杨鹤的时候,杨改革直接就否定了,这家伙杨改革依稀有些记忆,不少书里,他都是要出场的,明末的农民起义,可是少不了他的。不过,如今没有农民起义了,倒是不用他去当三边总督,去镇压农民起义了,其实,不把他赶鸭子上架,让他当个纯文臣,或许他能干出更大的一番事业来。

    “既然吏部遴选了这么几个人,那诸位不妨就都说说吧,如果诸位还有更好的人选,也不妨说说。”杨改革说道。

    众人听了这三个人的资料,准备开始议论了。

    “启禀陛下,聚贤不避亲,臣以为,辽东巡抚袁自如任辽东巡抚期间,尽责尽职,恪尽职守,连获大捷,当重用。”韩爌首先就出来,推举袁崇焕当兵部尚书。

    杨改革点点头,道:“不错,袁崇焕还是不错的,这次三岔河大捷,有大功,当重用!”杨改革首先给了肯定。

    “接着说。”杨改革扫了一眼,又继续说道。

    “启禀陛下,臣推荐陕西巡抚毕自肃出任兵部尚书,其任陕西巡抚期间,安顿灾民,剿灭匪类,成绩斐然,可重用。”施凤来也出来,力挺帝党的人马。

    杨改革楞了下,毕自肃还是自己搞到陕西当巡抚的呢,现在他在陕西干得好好的,没必要再换人,陕西那边,可不能出任何事。

    “嗯,说得不错,毕自肃的功劳,确实有目共睹,想如此天灾,居然也无灾民造反,这也着实难得,确实是有功劳。”杨改革有给予了肯定。

    众人一听,这夸奖?是不是过了些?毕自肃确实有功劳,可也没那么大吧?陕西没造反,那全是因为您老人家那百万大移民呢,毕自肃虽然也勇于任事,可顶多算个苦劳,只能说是占了帝党的便宜。

    “启禀陛下,臣推荐杨鹤,杨鹤向有耿直之名”张瑞普见双方人马都各自捧各自的人,他这个万年打酱油的也少不得出来凑个数,说道说道杨鹤,不然,就冷场了。

    “哦,杨鹤啊?耿直的名声朕也听说过,也是个不怕苦,敢于做事的人,不错!”杨改革给予了这个评价,虽然历史上的杨鹤表现不是那么好,可杨改革也知道,明末的问题,出在了政治上,而不是军事上,即便是军事再牛,也改变不了明末的结局,明末的军事牛人何其多?也没能改变明朝的命运,至于历史上杨鹤的战绩不怎么样,杨改革其实也没觉得有多大的事,只要不把他放到军事上去,其实,这个家伙,也还是个有几分能力的官,至少比那些不敢做事的强多了。

    众人见这三个人皇帝都表扬过了,却没有露出中意谁的意思,都看着皇帝。

    “朕刚刚说了这三个人的好,那么,诸位,也都说说这三个人的不好吧,给这三人挑挑不适合当兵部尚书毛病。”杨改革心情不是那么爽,给大家出了个难题。

    众人给皇帝的要求搞得一愣,挑毛病?

    “怎么?都不说话了,都要说,都要挑,人无完人,都把毛病摆出来说,比藏着掖着好,也好有个比较。”杨改革见众人都不说话,催促道。

    “怎么?都不说,那就从袁崇焕开始挑起吧。”杨改革见众人依旧不说话,又催促道。

    众人又看了看,都知道,皇帝心情不好,故意给大家难堪呢,被皇帝逼得没办法了,也只能开始说了。

    “施凤来,你先说。”杨改革抓壮丁了。

    施凤来直呼那个倒霉,官场上,都只说别人好话的,像这般当着众人的面说别人坏话的,以后见着那还不尴尬死啊?不过,被皇帝点名了先说,也只能硬着头皮说了。

    “启禀陛下,臣觉得,杨鹤,杨修龄虽然人比较耿直,可兵部尚书,还是最好以知兵比较好,相比较之下,袁自如和毕范九则都有知兵的经历”施凤来尽力说道。

    “嗯,不错,其他人接着说。”杨改革肯定了一句,让其他人接着说。

    “启禀陛下,臣以为,毕自肃虽然也有些知兵的经历,不过却任陕西巡抚时间较短,不宜过猛拔擢。”韩爌也出来说道。

    众人又各自给这些人挑了些毛病,虽然是挑毛病,但也也没细说,这般说别人的不是,还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谁说得出口?都是找些客观原因。

    “启禀陛下,臣以为,此时最要紧的,莫过于先应付献俘大典,袁自如虽然比较适合,可臣却觉得,这也不可能立刻就把他找回来啊!等袁自如回来上任兵部尚书,这献俘大典还要不要进行啊?”毕自严听了半响,直叹气,说出了个重磅炸弹。

    众人一听,才想起来,兵部尚书最好今日就上任呢,没兵部尚书,明日的大典咋办?

    这一说,不仅是把袁崇焕给否决了,也把毕自肃给否决了,毕自肃还在陕西呢,不比辽东近。

    众人你看我,我看你,就只有一个杨鹤了。难道选他?又都把目光看向吏部尚书。吏部尚书也只能缩缩脖子,心想,关我什么事,我只负责推荐,赶不上趟子,能怪我吗?谁叫你们几天都等不了了的?又暗道,还好,从先前流传下来的规矩总还是不错的,起码不是三个人都在外地,起码还有一个在京城,可以立刻当兵部尚书。

    “启禀陛下,臣推举工部右侍郎王洽,王何仲出任兵部尚书。”曹于汴倒是毫不含糊的就推举了另外一个人,显然也是有备而来的。

    “启禀陛下,臣也推荐公布右侍郎王何仲”也立刻有人跟进。

    说道王洽这个人,杨改革的印象那是相当的深刻,不得不说,这家伙长了一副好面皮,按照后世的说法,是位帅的不能再帅的帅哥,往哪里一坐,当真是把周围的目光都吸引过去的人,属于那种走到哪里都是众人瞩目焦点的人。不过杨改革对这个人有些印象,更多的是这家伙牵涉到历史上杀袁崇焕的事里,这家伙命好,命也不好,刚当了兵部尚书,结果,后金就入关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