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宅男当崇祯-第1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制作的,有着神奇的功能,诸位卿家,不妨拿起一个来,看看,就会明白这放大镜的神奇之处了。”要使这初级的眼镜成为时尚品,成为上了年纪的文人的不可缺少的东西,要使这放大镜,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故此,杨改革在这金銮殿里,使劲的推销自己的放大镜。要不是这琉璃斋是自家的,杨改革吃饱了撑着了,如此卖力的推销这东西。
群臣纷纷拿起盘子里的东西观看起来,一拿起,就纷纷惊呼不可思议。这放大镜神奇的一面,算是震撼了一把这些明朝土著,杨改革看在眼里,心中暗暗得意。
“如何,朕说它神奇,没说错吧。”杨改革微笑的说道。
一个大臣也实在是好奇这个什么放大镜,居然有如此的功能,透过它,这细小的东西忽然在眼前变大,这一下子,自己看得清晰,明白了许多。当下就道:“启禀陛下,这件东西,果然是神奇,臣透过它,发现,观察细微的东西,能看得很清晰,这,简直不可思议啊!”
群臣也是议论纷纷,这个什么放大镜,确实稀奇,算得上是一件宝物。纷纷说这放大镜是好东西。
“呵呵,是吗?这位卿家说得没错,这个放大镜,确实有这种功能,能把细微,看不清的东西变大,看得清晰,这个功用,让朕想到了,许多卿家上了年纪,这为国操劳,未免也会落下个老眼昏花的毛病,这朕又推行写小字,节约用纸,这更加造成了一些卿家的麻烦,为此,朕也是烦恼得很,所以,朕思量着,这放大镜,可不不可以用来当成观看小字的特殊工具,供那些为看小字而烦恼的卿家使用呢?朕试了一下,觉得还可以,确实可以把小字变大,变得容易辨认,所以,特地让琉璃斋进贡了不少,赐给诸位卿家,以此来解决这朝中许多大臣看字吃力的问题”杨改革一番忽悠,为的就是要让朝臣们替自己宣传这个商品,为日后的真正的眼镜打下基础。
一群大臣听说是皇帝为了解除看小字吃力的麻烦,特意让人进贡的,有不少人是落泪了,这皇帝推行写小字,纸张、笔墨是节约了,不过,他们的眼睛,也倒霉了,以前的毛笔字,斗大一个个,眼神再差,也看的见,这皇帝一写小字,这眼睛就不好使了,如今听皇帝这样一说,当下,就有不少老臣老泪纵横,这皇帝,还是很会关心人的啊!给皇帝卖命,值啊!
“老臣多谢陛下关怀,老臣上了年纪,这看小字,确实是吃力,能得陛下如此关怀,臣实在是无法言语,只能是多谢陛下的恩赐臣谢主隆恩”其中的一个老臣,自从皇帝推行写小字,这往来的公文,写小字的就逐渐的多了起来,他这眼神,就一天比一天不好使,看东西越来越吃力,搞得他告老还乡的心思都有了,现在忽然有了这个宝物,能够使小字变成大字,解决自己的这个烦恼,那自己岂不是还可以再干几年,当下就老泪纵横的感谢皇帝,感谢这个宝物,挽救了自己的当官生涯。
其他大臣有的本来还想推辞这个东西,以此来证明自己眼不花,头不昏,一看这老家伙老泪纵横的夸奖皇帝和这个东西,也就不在说什么,皇帝赐东西,多少给点面子不是?
“呵呵,既然如此,那卿家就拿一个吧,算是朕送你的礼物,日后也可以更好的为国事操劳。”杨改革笑呵呵的送出自己的礼物,送出自己推销的东西。
那个老泪纵横的大臣拿了一个放大镜,不住的擦眼泪。
“嗯,众位卿家,上了六十岁的都拿一个吧,没到六十岁的,觉得看小字吃力的,也都拿一个吧,这个东西,算是朕体谅诸位卿家,为诸位卿家准备的一个小小的礼物,千万不要推辞,嗯好了,就这样吧”杨改革迅速的把自己的礼物送出去,这送出去了,这大明的官场上,这放大镜,就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日后,要卖这眼镜,怕是得用箩筐装金子啊!
群臣本来还在犹豫,要不要拿一个放大镜,要不要拿一个这样的宝物,神奇的物件,这拿了,显得自己老眼昏花,不拿,心里又痒痒,现在皇帝如此一说,那就拿吧,再不济,这放大镜它也是一个神奇的宝物呢。就算不用来看字,也是件了不得的东西,也是贡品的,在外面,怕还没地方买去,拿回家也可以给家人显摆显摆。
大臣们很多都是上了年纪的,人手一支放大镜,有不少年纪还算“轻”的,也拿了一个,反正皇帝说了,觉得看字吃力的都可以拿,自己不拿白不拿,于是,杨改革准备的这批放大镜,一下子被抢空了。
杨改革暗自高兴,日后搂钱,可全靠这些家伙替自己宣传了啊!
散朝了,杨改革刚出太和门,就对王承恩道:“大伴,去把两位师傅,户部侍郎毕自严都请来,朕有话说。”
虽然处理掉了国子监放高利贷的事,但是,这件事并没有完,还得把这银子改银票,使用票据的事搞下去,这就得和人商量。
“遵命,陛下,奴婢这就去。”王承恩答应下来,立刻让人去请这几个人。
平台。
这里,杨改革不经常来,以前,只在这里虐待过袁崇焕,把袁崇焕虐的体无完肤,把袁崇焕虐得整天埋在家里想对策,不敢出门。
孙承宗,徐光启,毕自严,这几个自己的嫡系,很快就来了。
一番见礼,杨改革也不废话,直接就进入主题。
“今日召两位师傅,还有毕爱卿来,是有一件事,要和大家说说,看看大家的看法。”
孙承宗领头道:“陛下有何事?只管问,臣等必定无所不言。”
“嗯,这件事,国子监放高利贷的事,是真的,李若涟就是朕让他放高利贷的,这件事,有人从中作梗,只是暂时还不知道是谁,”杨改革把这件事的前因后果交代了一下。
几个人也是大吃一惊!原本以为是皇帝叫人这样做的,那里知道,这件事有人从中作梗,幸亏皇帝及时发现,否则,这件事一牵扯下来,这皇帝不讨好不说,他们几个,差不多也别想讨好。就连孙承宗,怕也要落个教导不力的罪名。
“这件事,朕暂时也不想追究了,告诉诸位,也是想让诸位多留个心眼,有所防范。”杨改革的心思现在不在追究这件事上,而是想怎么把这票据业务推广开,把中央银行搞起来,这个,才是目前自己的重点,如果一味把精力放在追查幕后人的上面,未免有点“不务正业”。自己穿越来,不是和别人玩躲猫猫,完猫抓老鼠的游戏的。
毕自严听了皇帝的话,更是额头冒汗,这李若涟在国子监放贷,他是其中的推动者,他不过是想方便户部,让户部把银子尽快的收齐,那里知道,这件事,居然是有人从中推波助澜,想想,也是后怕,如果不是皇帝发觉的早,一肩担下来,今天,怕自己也是要吃不了兜着走。
杨改革看自己的几个心腹,嫡系都低着脑袋,道:“这件事就让他过去吧,现在重要的是,把朕在朝堂上所说的票据业务,用银票代替银子支付的事,好好的说说,这件事,朕觉得十分有益,如果操办的好,可以为朝廷凭空的变不少的银子出来。”杨改革现在的重点,就是准备推出票据业务,搞中央银行了。
这票据汇兑的业务,在古代,也不是没有例子的,比如电视剧乔家大院那个里面,说的就是票据业务,搞得就是汇通天下呵呵,例子还没发生,不过对二十一世纪来说,也是古代了。杨改革想的就是也在这明朝搞一搞乔致庸那一套,搞汇通天下,然后用纸币代替小额的货币,完成货币纸化,这个,自己一份储备金,储备银,就可以发行一两倍以上的纸币,这个,凭空的就能多变出一倍银子出来,如果自己的信誉够好,发行三四倍的纸币也是可以的,这就是一个货币放大器。十分给力的金手指。
皇帝的这个话题,十分的沉重,牵涉的实在太大,刚才在朝堂上,就没人干说它的好处或者坏处,原因就是它牵涉的实在太广了,而且没有先例,这让习惯了从先例中寻找答案的明朝人很不适应。
孙承宗,徐光启和毕自严三个人,也是沉默了许久,没有说话。
孙承宗虽然对这内政,钱财方面有所了解,但是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军事上面。
徐光启则更加关注内政,银钱方面的事,想了半天,见孙承宗似乎不准备发言,也明白自己和孙承宗在皇帝眼里的分工,孙承宗管军事,他管内政钱财,是皇帝的左膀右臂,这件事,涉及到钱的问题,他也就准备先开口了。
“启禀陛下,臣思索了一下,觉得这件事,干系实在是过于重大,这用银票代替银子,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这不用考虑银子成色的问题,也不用考虑银子重量的问题,但是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如何保证银票可靠?一旦丢失或者损毁银票,这可是一大笔的银子啊!虽然如今民间也有使用银票的,但是那毕竟不多,一旦朝廷使用银票了,臣怕这不安全啊!一旦动荡,后果不可收拾啊!”徐光启把能说的说了,还有更加实际的问题没说,现在不光户部,连皇帝也没有多少钱,这东西,徐光启稍稍的算一下,全国都铺开,这什么银行或者钱庄需要准备的银子,怕是得用海量来计算,这朝廷穷那是出名了的,皇帝也不怎么富裕,如何搞这样的事?到时候别人一挤兑,这立刻就是一场风波。
丢失一张银票就是一大笔银子,杨改革对这个十分的赞成,想在二十一世纪,曾经在网上流言国家准备出一千块的人民币,有些人就说了,捡到一张就是一个月的工资,有的人就反驳,如果掉一张,一个月的工资就没了。而且,一个月的工资就一张纸,数起来实在没感觉,感觉自己很不值。
杨改革点点头,又把目光对准其他两人。
孙承宗见轮到自己说话,道:“陛下,臣想问陛下,这朝廷如果使用银票,那这银票该由谁开出?是各地的官府?一旦官府或者朝廷开出银票,却没有足额的银子兑现,那该如何办?或者说,这本该由朝廷,各地官府保管的库银,该由谁保管?”
孙承宗的这个问题,也算是指到问题的核心了。向来,这赋税,官府的收入都是由各个地方官府收管和转交中央户部的,如果改成银票,都交银票,那么,这谁来兑付呢?户部总不能收一大堆的纸条啊!这纸条他可买不到东西的。
毕自严也道:“启禀陛下,臣觉得孙大人说得对,这原本归各个地方官府保管,缴纳的库银,税入,如果使用银票,该由谁来填写?谁来保证足额,及时的支付?”
“这个,朕想的是成立一个银行,就是钱庄,就像李若涟现在做的那样,让这个银行负责这银票的兑现和发放,存入多少银子,就出多少银票,并不经过地方官的手,这地方官的库银,收入什么的,依旧由地方官管理,只不过,该支付到上级衙门,或者是该缴纳到户部的银子,可以使用银票,如此,也避免了各地的官府长途跋涉的运银子苦恼”杨改革抛出了自己的想法。这乔家大院里的乔致庸,还没有中央银行呢,还没朝廷的鼎力支持呢,就可以代办政府各地该缴纳入京的赋税,就可以代办汇入他地的巨额款项,自己是皇帝,有着皇帝做后盾,难道还不比他强吗?
皇帝的话,让这几个人更加的陷入深思,这件事,听着实在是新鲜,也是在是稀奇,这一时半会,也实在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沉默了许久,徐光启才道:“启禀陛下,臣目前尚未有成熟的考虑,也不敢对陛下的想法做出适当的点评,不过,臣觉得,陛下做的这个试点,确实是十分的好,陛下何不先把这个银行的事,让李若涟的那个钱庄先来运行着,让户部给予一定的配合就行,并不需要颁布,制定什么成例,形成制度,并不需要立刻在整个大明施行,现在可以小规模的试行,待有了足够的经验,再推广不迟,如今说这个,臣也实在是不敢下结论啊!”
徐光启这个可是说实话了,这银子改银票的事,是好是坏,有多大的漏洞,有什么不足,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这个,没有一个摸索的过程,根本就不敢下什么结论,现在,一切都还是未知。更加实际的问题是朝廷和皇帝都没银子,铺不开。这个事,徐光启现在只能烂在肚子里,怕自己说出来,皇帝心里不舒服,呕闷气,平白多很多烦恼,就这件事而论,是好事,可惜,有力未逮啊!
孙承宗也道:“启禀陛下,臣觉得子先说得在理,陛下如今要全面推行这个制度怕是急躁了点,也没有什么经验,万一出个什么纰漏,就麻烦了,何不干脆,先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