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浮生 作者:帅彦-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腥瞬虏馐且蛭粼诩坠俏摹⒔鹞难芯可系慕艹龀删鸵鹆巳毡炯忻恼缭衔髟八鹿淖⒁猓竦持械那兹张上胪ü舻恼獠愎叵道从肴蘸吞浮4酥炙捣ㄒ蛎挥懈嗟呐灾び枰宰糁ぃ笔氯嗽诨匾渲幸裁挥刑讣埃贝嬉伞J导噬希暇┓矫嬲俟艄楣蟪潭壬鲜且蛭笔惫诘恼尉质瞥鱿至吮浠N靼彩卤渲螅谕沤嵋恢鹿餐酝獾目掌丫纬桑竦痴苍诩τ煲恢滞骋徽较叩木置妫还苷庵峙κ钦娉匣故亲鲂悖暇故怯辛苏庋恢肿颂D暇┱俟艋毓恼嬲蚴鞘裁矗颐窃萸也宦邸5蘼廴绾危暇┱腥霉艋毓奶龋饪隙ㄊ鞘率怠9舸尤毡久孛芑毓玫搅斯裾と帐构莸男艋毓碧烨巴胪酚拥氖枪裾姓赫翊Τず瘟诱饬郊律希妥阋钥闯瞿暇┓矫娑怨艋毓奶取;毓型糇允欠浅8咝耍毓吧杏卸滦胝炖恚阂晃∠运耐闵献愎坏穆梅选6杂诠籼岢龅囊螅舸锓蚧匦潘担骸ù耸碌蹦茉谑罩诎焱住!ǖ舻攘艘桓龆嘣露嘉醇粞丁!
回国的音讯久候不至,但却传来了〃卢沟桥事变〃的消息。至于〃卢沟桥事变〃后东京方面的情况,此时旅居日本的金祖同回忆说:〃虽说卢沟桥的战争爆发,一时还没有告诉我们这就是揭开了那忍受了许多年苦难的中国全面抗战的序幕。可是,当地的新闻纸上的渲染,却很有声有色的,使全东京的空气显得异常紧张,是完全和平时不同的情绪了。〃事变发生以后郭沫若深居简出,然而他也能感觉到此时紧张的气氛。在这沉闷难耐的空气中,郭沫若的心境如何,他对这场战争又持何种态度?
7月15日,金祖同往访郭沫若,师生交流了对〃七七事变〃的看法。对于中日之间的这场战争,性格偏于情感型的郭沫若几乎可以说是热血沸腾,他极力主张对日作战,认为〃帝国主义侵略野心是永无止境的,除非我们以铁血来对付他们的进攻绝无办法〃。他充满信心地对金说:〃我们必须以铁血来对付帝国主义的侵略,虽然在物质上会损失很大,因为日本的军备要超过我们十倍,但好在这次中国的民气很激昂,很可大事抵抗,我想这是绝对有把握的。〃于此时,渴望激情洋溢生活的郭沫若的内心当然是希望能立即归国赴国难,但他也很清楚他的归国面临着很多困难:一是作为一个曾经的政治风云人物,日本政府不会轻易放他走,一旦发现将被逮捕,甚至杀害;二是国内的通缉令尚未撤销,国民党抗战的态度又不明朗,回国危险性很大,更难说能否有所作为;三是撇不下妻子安娜和五个儿女,如果只身回国,不仅骨肉分离,而且他们的生活也会发生问题,还将遭到日本当局的迫害。虽说郭沫若梦想以身赴国难,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但临到要别妇抛雏却又并不那么容易。他怎么能忍心抛下生死与共的家室儿女,同多年来相依为命、夫妻情深的安娜分别,抛下五个尚未成年的儿女离去?这种生离死别的痛苦感受,非亲身经历者实难以想像。但是国难当头,经过反复考虑,郭沫若最终还是决定立即回国。于此危难时刻,郭沫若也考虑到自己有可能不能脱身而遇到意外,于是他写了一份〃遗言〃交给金祖同:〃临到国家需要子民效力的时候,不幸我已被帝国主义者所拘留起来了,不过我绝不怕死辱及国家,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唯有以铁血来对付他。我们的物质上的牺牲当然是很大,不过我们有的是人,我们可以重新建筑起来的。精神的胜利可说是绝对有把握的,努力吧!祖国的同胞!〃从这些细节,我们可以看出,在归国前夕,郭沫若的内心是经历了怎样的痛苦的煎熬的。
准备工作完全是在秘密中进行的,连安娜亦没有清楚告之。郭沫若后来在《再谈郁达夫》一文中说:〃直接帮助了我行动的是钱瘦铁和金祖同。〃钱瘦铁是一位金石家,1935年携家眷侨居日本。他与南京国民党政府的王芃生有联络,和驻日使馆等各个方面也都比较熟悉。金祖同,又名殷尘,是一位留日学生,他也是研究甲骨文的,故而自己称是郭沫若的学生,由他奔走于东京和市川之间,传递消息,做具体准备事宜,并与郭沫若一同回国。金祖同打听到回国船期后,用明信片隐语告诉郭沫若:〃现有16、18、20、22、24等间空房,俱西式,空气甚好。叔厓君愿为君在室中布置一切。合意哪间请来信告知,俾预先通知收拾。〃这事实上是金和郭沫若事先约定好的暗语,用房间号数指代日期。郭沫若用明信片回复金祖同,写了一首隐语五言诗:〃廿四传花信,有鸟志乔迁。缓急劳斟酌,安危费斡旋。托身期泰岱,翘首望尧天。此意轻鹰鹗,群雏剧可怜。〃〃乔迁〃指回国,〃廿四〃即行期。从此诗中我们可以看出,郭沫若既有盼望早日归国,共赴国难的意愿,然而也有不忍与安危与共、艰苦备尝的妻室儿女分别的依依之情。
妥善安排好一切,决定了行期之后,郭沫若的内心还是有点犹豫不决。除了怜惜家眷孩子之外,郭沫若还有其他顾虑:〃虽是我的去志已经决定了,不过我还是有些畏怯,因为今后我的出路,仍旧是毫无把握的……所以这次回去,政府能不能容我,固然是一个问题,不过我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了,也不怕他什么,只怕民众的心仍很麻木,那么我回去还有什么意思呢?〃这种复杂而微妙的心绪一直持续到郭回国前夕,甚至万事皆备,郭沫若仍然显出一丝游移不定。金祖同在《郭沫若归国秘记》中详细地描述了他这种矛盾的精神状态(金为此事亲历者,其叙述应可信)。一个被通缉多年的政治犯,亡命海外多年,对国内的情况茫茫然,心底不踏实,有这些忧虑,亦很自然。于此时,郭沫若的心情十分矛盾和复杂:家庭和国家;事业和生活;夫妻之情、儿女之爱;个人安危和家庭安危,一起交织于他的心间,个中滋味非言语所能及。然而,不管经历了怎样的犹豫,郭沫若最终还是打消了一切顾虑,决定只身赴国难。1937年7月25日凌晨,郭沫若悄然披衣起床,蹑手蹑脚走进书斋,为安娜及四子一女分别写了留言,给大孩子们的是〃勤勉〃二字;给最小的儿子则用的是片假名(日本的楷书字母),盼他无病无灾地健康成长。当他转身再踱入卧室,安娜已醒,正于枕畔就灯阅读,而孩子们尚在酣睡中。他轻轻地揭开蚊帐,在安娜的额头上重重吻了一下,作为诀别之礼,安娜当时并没有察觉他的用意。郭沫若和往常一样穿着居家和服,默默离开卧室走下庭院。沐着残月的青辉,郭沫若无限依恋地告别了这个给他无限温暖,他自己也深爱着的家,踏上了归国的路途。对此段经历,郭沫若在《家祭文》中回忆说:〃贞乃于阳历七月二十五日,抛妻别子,孑身返国……然离去之情景,即今犹历历然在贞心目也。时为暑假,子女均归。晨之四时,贞悄然披衣起床,曾将阖室巡视,四子一女,均尚酣睡。富氏媳虽被惊觉,永未料贞之将高举而远逸也,乃怡然枕畔,就灯阅读,贞则于此时首途矣。于时,残月在天,澪露在田,热泪在贞之颜面,贞非木石,能不伤心?贞幸得脱出,而妻、子则委诸虎穴,为贞而受牺牲。其苦心,其处境,一为置身而思之,即不觉泪之盈睫。〃当日傍晚,郭沫若和金祖同在神户顺利登上了加拿大〃皇后号〃邮轮。为了安全起见,郭沫若化名杨伯勉,自称湖南长沙人。晚上9时正,邮船起航。郭沫若蛰居舱中,从窗口窥视码头上的人们。按照日本的风俗,送行者正在向船上抛彩色的纸卷,表示惜别之意。此情此景,不能不勾起郭沫若的无限情思,对先后居住达二十年的岛国他并没有什么留恋,他所牵挂的只是自家那六条看不见的〃纸带〃。他当时的心境,从他在船上写的一首七绝完全表露了出来:〃此来拼得全家哭,今往还将遍地哀。四十六年馀一死,鸿毛泰岱早安排。〃回国后,郭沫若曾收到过安娜的来信,得知安娜和长子和生被日本警察局拘禁并毒打,家亦被抄。郭沫若得知此消息后赋诗一首匿寄安娜,诗云:〃相隔仅差三日路,居然浑如万重天。怜卿无故遭笞挞,愧我违情绝救援。虽得一身离虎穴,奈何六口委深渊。两全家国殊难事,此恨将致万世绵。〃
二、〃狮吼摇天万里威〃
由日本秘密回国之后,郭沫若不得不考虑回到国内后的出路问题。到达上海的当天,孔德研究所的朋友沈尹默就率直地提出了这一问题:是在国民党中谋职,还是从事青年教育工作?而沈对此皆不赞同,他建议郭沫若目前最好还是继续研究古代文化,从事纯学术的研究。从这段史实中我们可以看到沈尹默作为一个纯粹的学者的率真和单纯。战争就是政治,一场关乎全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不可避免地会把许许多多的人卷入到政治态势之中去。郭沫若更是如此,他的精神个性决定了这一点。以郭沫若浪漫诗人的心性而言,他抛妻别子历险回到国内,绝不仅仅是为了纯粹的学问。而且在当时的政治局势中,即使郭沫若自己想留在书斋中做一个纯粹的学者也不可能。作为北伐战争中的一个政治风云人物,郭沫若的行为不可能完全是个人行为,他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党派力量的干预和制衡。作为曾经的政治人物,郭沫若的行为实际上已经成为极富政治文化含义的象征性符号,他的行为方式和轨迹,都已经不能完全由他自己来完成。回国后,在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举行的欢迎宴会上,郭沫若表明自己回国的态度,情绪激昂,铮铮之言掷地有声:〃国势危殆至此,舍全民族一致精诚团结、对敌抗战外,实无他道。沫若为赴国难而来,当为祖国而牺牲。〃此后,郭沫若便融入了整个民族的抗日洪流之中。不过回国伊始,郭沫若还是与政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他还是宁愿以纯粹文化人的方式抗战救国。
创刊于1937年8月24日的《救亡日报》是抗战期间有着广泛影响的一份重要报纸,是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上海军民奋起反击,〃淞沪抗战〃揭开了序幕。郭沫若与夏衍等人以救亡协会的名义创办了《救亡日报》,郭自任社长,夏衍和阿英分任主笔和主编。关于报纸创办的经过,于伶在一篇怀念郭沫若的文章中有过叙述:〃〃八·一三〃上海抗战的炮声终于响了……文化救亡协会成立了。在郭老的寓所,筹办了《救亡日报》,党组织请郭老担任社长,夏衍与阿英同志分任主笔和主编。〃夏衍在《忆阿英同志》一文中也谈到:〃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同志孑身从日本回国,杏邨同志当了郭老得力助手,和我们一起,创办了《救亡日报》。〃当时的上海,报业竞争已经非常激烈,新创一份报纸短时间内很难打开局面,创办伊始,《救亡日报》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夏衍曾回忆说:〃我们的依靠,是当时参加〃上海文救〃的绝大部分进步文化工作者。所有当时在上海的知名进步人士,首先是宋庆龄、何香凝、邹韬奋、胡愈之、郑振铎等等,此外,还有文学界、戏剧界、社会科学界、电影界的各方面人士,都替我们写稿,甚至自愿替我们奔走采访消息,有的还替我们跟报贩打交道,劝说他们帮助这份在上海很难打开局面的正派报纸。〃郭沫若不仅亲笔题写了刊头,而且撰写了不少评论、杂感、诗歌和战地通讯。在郭沫若等的努力下,《救亡日报》很快在上海站稳了脚跟,打开了局面。广大读者争相购阅,以致报摊上常有人不说买什么报纸,而说买〃郭沫若〃。《救亡日报》大大鼓动了上海军民的抗日爱国情绪,一时间,《救亡日报》所在地成了抗日军民的联络站。1937年8月,上海文化界举行救亡集会郭沫若自己也经常出现在前线采访,并频频与众多抗日将领接触,以致日本当局一时摸不清他的真实情况,居然在广播中说什么郭沫若〃带了五万兵和中央军联合在上海前线作战〃。在火热的战斗生涯中,前些日子的茫然、孤独、伤感骤然消失,郭沫若感到自己融汇在这支抗日大军中时,又像是当年鏖战武昌城下的年轻将领,浑身充满了对血战到底的渴望与力量。郭沫若回忆这段经历时说:〃这次抗战的结果把我们的民族精神振作了起来,把罩在我们民族头上的陈陈相因的耻辱、悲愁、焦躁、愤懑,一扫而空了。我自己的额头上的皱纹,眉间的郁浪,也应该是随着这民族觉醒的机运而消逝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