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位投资理财的成功故事-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方面的各项交流,为家乡建设作贡献。前不久,省领导在接见朱敏时,还特别让他考虑在浙江设立办事处。
登上北高峰山顶时,朱敏说,这是他20多年来第一次在国内登山,他以〃apieceofcake(小菜一碟)〃来形容这次登山过程,这话是否流露出他对于新计划的勃勃雄心呢?朱敏留下了一个悬念:〃成功要慢慢来,太快并非好事,像爬山一样,一步步登临顶峰才最美妙。〃本报记者金婷
20美元起家
叶克清浙江青田人瑞典青田同乡会会长'
〃兴乐阁〃中餐馆创始人年龄:62
坐在斯德哥尔摩闹市区的〃兴乐阁〃中餐馆里,看着落地玻璃上的中式刻花,有种恍然回乡的亲切感。午时刚过,餐馆里宾客盈门,生意奇好。
餐馆的主人,是来自浙江青田的叶克清先生。他显然很乐意招待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浙江老乡。席间,他不停为我们添菜,自己却吃得很少,话也不多,但却句句实在。
赔本,没想过
1979年,36岁的叶克清怀揣20美元闯荡瑞典,靠着勤奋和同乡的帮助逐渐站稳了脚跟。
到瑞典的第二年,叶克清和别人合股开了一家饭店,5年后,他自己投资开了兴乐饭店,去年卖出。叶克清说:〃当时我从银行贷了100万克朗(约合13万美元),根本没想过会不会赔本。〃
1997年,〃兴乐阁〃餐馆开业,目前已成为瑞典生意最好的中餐馆。近年,叶老板涉足贸易,主要把中国产品销往瑞典。他曾尝试过建材和工艺品,但不尽如人意,后来他定位在家居用品上,生意有了起色。来自浙江义乌价格实惠的家用品保证了利润空间。〃但现在搞得还不是很理想。〃
他笑着说:〃我这人不爱吹牛,你别奇怪。〃叶克清把自己的成功归于青田人勤奋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他这样描述创业初期的经历:〃我每天工作16个小时,理发时经常累得睡着。。。。。。〃家乡,在心中三年前,叶克清当选为瑞典青田同乡会会长。
谈起家乡,称自己性格〃内向〃的他像是换了一个人,眼睛睁得很大,笑容灿烂,话也变多了。提到前年回北京开世界侨领大会,100多位海外侨领中青田人占20多位,他深感自豪。叶克清是当年家族中第一个出来的人,如今家族里已有几十人来到瑞典,他把互相帮忙归结为浙江人能在海外打出天下的一大原因。叶老板说,在瑞典很多青田人和他一样成功。除了开餐馆外,很多从事电脑生意的青田人也干得非常棒。
一直以来,叶老板都不忘为祖国和家乡做点实事。他资助创办了瑞典第一份华人杂志《欧华天下》,还创办了欧洲华人文化经济促进交流协会。多年来,叶老板对家乡的捐款累计超过百万元人民币。去年10月1日,即中国55周年国庆之际,叶克清被选为惟一的瑞典华侨代表在《人民日报》上写贺词。新华社驻斯德哥尔摩记者王洁明本报记者金婷
恋战非洲大陆
胡李明浙江温州人
南部非洲浙江商会会长
南非胡氏国际贸易集团董事长年龄:48
南非掘金
胡李明是最早来到南非掘金的浙江温州人之一。那是1999年,在非洲考察的胡李明欣喜地发现南非竟是一座潜在的〃金山〃。当时,胡李明从事灯具产品贸易,他介绍说,那时一盏国内卖50元的灯,在南非可以卖到700到800元,利润诱人。
无奈出师不利。次年,胡李明向南非发了3个货柜的灯具、水暖产品、锁具、打火机和眼镜,由于他不懂英语,不通法律、财务、海关,一下子就亏了100多万元人民币。但胡李明没有退缩,他转变思路,于2001年在当地开出灯具连锁店。这次他赚到了第一桶金。同年,他发现鞋类产品在当地需求很大,便转而经营鞋类产品。这一年,胡李明收回了全部资本,此后生意越做越大。
2004年,胡李明与朋友合股投资8000万兰特(约1300万美元),在约翰内斯堡买下一块总面积为5万平方米的旺地,筹建〃中国温州商城〃。这将是非洲大陆兴起的第二座〃温州商城〃。胡李明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他说,要把更多更好的国内产品引入南非乃至全非洲。
同乡互助
目前,在南非的浙江籍人士大约有400多名,其中温州人占了一半左右。随着越来越多的浙江商人来到南非,胡李明觉得有必要成立一个互相协助的组织。在他的倡议发动下,南部非洲浙江商会已经成立一年多了。曾经因为语言障碍而吃了亏,胡李明不希望同样的事情再发生在老乡的身上。
商会成立后专门举办免费的英语培训班,为初来乍到的浙江商人提供学习机会。商会还开设了税法讲座,让同乡们了解当地政策。胡李明透露,在南非闯荡的浙江商人利用其大后方浙江省的优势,把服装、鞋帽、包箱、眼镜、布料、窗纱、灯具、五金等商品组成一个又一个的货柜,运到南非批发销售,也辐射到莱索托、莫桑比克、博茨瓦纳、纳米比亚、津巴布韦等南部非洲国家,他们1年的销售额约为20亿人民币。
胡李明会长说:〃虽然南非治安环境不好,但这里的赚钱机会很多,因此大家没有动摇信心,好多人计划打持久战。〃
37.边工作边读博士生的理财经历
对于理财概念的接触和行动可谓后知后觉,也没太多经验,但考虑到俺的经历也许能代表很多现状,所以一段流水帐写出来跟大家交流交流,也期望结识一些理财朋友。
在说这个之前,先简单介绍俺个人经历及资产概况:
男,32岁,未婚,通信行业,经历有望分为3段:
98年~2004年年底,第一阶段工作,这几年基本是在辛苦工作,收入也不高,但对于行业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这期间的输入基本上就输出了一套房子;2005年开始读博士,现在博士毕业很不容易,最快也得到2008年才毕业,读书期间还在原单位兼职工作,收入大打折扣,大约每年10w。2008年(也许2009)毕业第二阶段工作,工作类型和收入未知,期望工作和生活质量比第一阶段高。
目前资产:两居室住房一套,现市价约120~130w,股票现市值约17w,借给别人款6w,银行存款不到1w,无贷款。
开销:生活开销(住房+衣食住行)每年约3w,学费每年1w,赡养孝敬父母每年1w,合计每年5w。
俺在前6年基本上就一直在干活,挣的那点辛苦银子余出来的基本都放在银行里,而且是活期形式放着,从没去想过会不会贬值或增值,对于俺而言,银行的作用就是一个保险箱,俺的那点辛苦钱也就放着那箱底看不到厚度,俺花钱基本上没什么计划,花钱也很节俭,能不买的东西尽量不买。但还是会舍得每年花上几千银子给自己搞搞培训或学习;
到了2004年年初时,俺突然发现俺的银子也快接进三位数字了(以w为单位),觉得好像俺还挺有钱了,于是琢磨着是不是决定在北京留下来(之前俺在其它几个城市工作,2002年年底才来京)。一有这个想法,俺就几处考察了一下,在一个朋友推荐下,很快就买下了世纪城一套110平的两居室(当时不太有经济头脑,如果按俺现在的想法,绝不会买这种不实用的户型,更可能会考虑120平左右的三居室或100以下的两居室)。
有了房子,立马就觉得自己在城市里已经落下脚了,俺就开始考虑俺的工作平台问题了:俺所在的公司也算是一家上市公司,俺在公司也混到了中层干部,而且算是年富力强、比较得力的中层。但当时公司处于寻求转型期,老板极为自负,基本上把其它高层和各中层的意见都当作废话,而且基本除了他们几个创业者,老板把俺们这些后来者都看作打工者,让俺找不到主人翁和合作伙伴的感觉。所以在拿到房钥匙的同时,俺就作了一选择:去读个博士,顺便休息一下好好考虑下一步打算。(古人云:温饱思淫欲,没错啊!)。顺便提一下,
博士的入学考试还是很简单的,俺脱产复习了一段时间,2005年4月份时顺利考上,考虑到离开学还有一段时间,而且上学的第一年属于上课时间也比较轻松,俺就回到原单位上班了,并且选择了一个比较适合兼职的规划研究型岗位,由于不承担管理责任和压力,俺这时才开始探出脑袋看看别人都在怎么活着(真够后知后觉的了),
2005年8月份,俺开始读了《富爸爸》系列丛书,对其投资和负债观点深以为然;2005年9~10月份,俺开始读了赛梅尔森的《微观经济学》,并去招商银行开了一个银证通帐号,存了1w银子,开始身体力行理财生活;2006年1~3月份,受股改凤动,加大对股市投入,陆陆续续投入到10w银子在股市里,也算小赚一笔;2006年7月~现在,股市开始低迷,俺也将之前股市所得吐出了一半,但俺觉得这属于正常现象,也有了一定跌宕起伏和仓位控制的体会;由于我基本上是跟着朋友们玩PP,所以到现在基本还是不会分析,不管是基本分析还是趋势分析都不会,所以很大程度上只是基于对于所持PP经营状况的一种信念(相信它好的业绩必然有好的回报),这可能还比较肤浅,但在我目前的状况还只能做到这么一点。
我目前还从没买过基金,这主要是觉得目前股市看涨,心理上也能承受股市风险,所以没怎么考虑相对稳健的基金;
我也没个人买过保险,主要一是因为我老研究不透保险,另外也等过了目前这两年读书阶段再考虑也不迟。
其它投资手段更没尝试过了。
总之,我目前的投资主要就体现在两方面了:
一是读书投入,包括读书机会成本,是否划算还取决于将来,
现在不好评价;
二是股市投入,赚了一些,尽管也结识了一些证券业分析师朋友;但个人技能并没提高。
这期间也许会尝试了解其它一些方面的理财手段,但估计行动不会多,毕竟这两年不会有太多收入,理财虽重要,但毕竟属于锦上添花型工作啊,还是不能误了主要工作。
38.从不足百元到亿万富翁的创业路
从不足百元起家,到如今年产值一个亿;从当初挑着货郎担走南闯北的山村女孩,到如今走向国际市场一跃成为中国饰品行业的〃大姐大〃市场经济,潮起潮落,在周晓光身上演绎了一段精彩的创富故事,也折射出了一个企业家动人的成长历程。
跑遍大半个中国,只想让家人过上温饱生活1978年,刚刚高中毕业的女青年周晓光凭着让家人过上温饱生活的想法,带着母亲的一句话:〃会做的不如会算的〃,上东北等地卖绣花样去了。那年她17岁,家里有5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全家十口人,任凭母亲怎样算,在那个年代,也只能保证全家人不至于饿肚子。在诸暨的一个小山村中长大的周晓光,高中毕业没能考上大学,家中条件又不允许她复习再考。即便是有求学的机会,生活似乎也不允许她透彻地学点东西:读高中的时候,每到下午最后一堂课时,她就开始盘算着要去哪里割猪草,还有牛、羊也要放。周晓光回忆说,当她走了6个多小时的山路来到义乌火车站,平生第一次坐上火车,那份兴奋竟多于第一次闯世界的茫然。事隔多年后,周晓光坐飞机从地球的这端到那端,犹如家常便饭,但回忆起当年坐火车时的心情,依然激动不已。凭自己的勇气和自信,她让母亲借了几十元当本钱,做起了〃跑码头〃生意。一个女孩子出门自然比男孩子困难得多,挤火车,赶汽车,为了不耽误时间,经常是白天摆地摊做生意,晚上坐车赶路,就这样,夕发朝至,走南闯北,6年之间,周晓光竟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周晓光回忆说,当时,她只拿着一本中国地图,沿着公路、铁路往前走,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为了能使家里人过上好生活。6年闯世界的结果,周晓光赚了2万元。
十年练摊,掘回了第一桶金
1985年,跑过三江六码头的周晓光嫁给了同样卖绣花样的东阳人虞云新。婚后,周晓光对丈夫说想安定下来了。于是,两人拿出了几年来所有的积蓄,在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里买下了一个摊位。在东北卖绣花样的时候,他们看到东北女子喜欢戴花花绿绿的头饰,周晓光凭着女人的敏感以及同样的爱美天性,就选定了经营饰品。于是,丈夫到广东进货,她在义乌练摊。那种生意人的潜质渐渐发挥了出来。几年下来,他们在义乌最好的住宅小区买下了新房,在市中心朝阳门买下了店铺。事实证明,周晓光的眼光很准,没过多久,朝阳门成为义乌市中心的商业黄金地段。出来闯世界时想要的几乎都实现了,孩子也出生了,似乎该满足该停下来歇歇了。但此时的周晓光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