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红楼絮语 刘宝彬著 >

第27部分

红楼絮语 刘宝彬著-第27部分

小说: 红楼絮语 刘宝彬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娘家姑母王夫人,婆婆邢夫人请凤姐过去“照看照看”。凤姐素日最喜揽事,卖弄能干,岂能放过这个显露自己才能的机会。当王夫人问她:“你能行吗?”凤姐早已按捺不住道:“有什么不能的!”还不等邢王二夫人答应,这位琏二奶奶迫不及待的接了对牌,走马上任了。
  凤姐雷厉风行,卯正二刻便过来宁国府,先在管事的老婆媳妇们面前发表一通就职演说:“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诸事由得你们。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一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清白处治。”她说罢,便吩咐人念花名册,按名一个一个叫进来分派。并任命赖升家的每日揽总查看,还下令,对有偷懒的、赌钱吃酒打架拌嘴的,立刻拿了来回我。谁要徇情,叫我查出来,三四辈子的老脸,就顾不成了。一个媳妇来迟一会儿,凤姐立时叫人打20板子,革她一个月的钱粮。宁府中人俱知凤姐厉害,皆兢兢业业,依令而行,不敢偷安。自此,贾府中虽有众多妯娌媳妇,唯有凤姐显示出威令重行,宽猛相济,潇洒风流,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了。
  到了贾府被抄家后,贾母死了,自然仍是由凤姐主持丧事。可这一次王熙凤说话没人听,什么事也办不下去了,按鸳鸯的说法是琏二奶奶连一点头脑也没有了,不单王夫人说他不用心,连她婆婆邢夫人也说她打不得撒手的。凤姐只得含悲忍泣的出来,叫人传齐了众人,哀求说:“大娘婶子们可怜我罢!我上头挨了好些说,为的是你们不齐截,叫人笑话,明儿你们豁出些辛苦来罢!”怎奈这些人见凤姐威风扫地,更加作践起来:叫了那个,走了这个;发一回急,央及一回,支吾过了一起,又打发一起,瞻前不能顾后,顾后不应当前,已闹得七颠八倒,不成体统,真是力拙失人心。
  为什么执掌家事的琏二奶奶,主持两次丧事竟然出现如此之大的反差,究其原因也很简单,这就是应了一句老话:“正人先正己”、“己不正难正人”。凤姐初管家事时,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表里一致,敢说敢当,都视为有作为的管家人,谁岂敢在她面前起剌作践。可是后来,凤姐逐渐不及检点,放任自己,贪心日重,拿公众的月银去放债吃利息;替人打官司害死一对少男少女,收受白银三千两;她毒设相思局,害死贾瑞;她借刀杀人,残忍的害死了弱女子尤二姐和腹中的婴儿。这样一个任性妄为,作恶多端的管家人,岂能在众人面前受到尊重和敬服?她失去了民心,丧失了管家的能力,不仅贾母的丧事主持不下去了,而且最终落了个“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
  历史是一面镜子,王熙凤这样的典型,虽然过去了二三百年,可她的影子在现实生活中还能随处可见。有些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缺乏凝聚力和号召力,群众没有积极性,究其原因是有多方面因素,但主要的是领导自身不廉洁、不自重,在群众中丧失威信造成的,可以说,凡是问题成堆的单位大都是如此。现在只要认真查一查亏损或倒闭企业的原因,大都是同企业的领导成员损公肥私,挥霍享乐有着直接的关系。有人专门走访、调查了烟台、北京、秦皇岛、北戴河、泰安、上海、福州等10个城市,发现小庙大神,穷寺富方丈的现象比比皆是。经营连年亏损,职工纷纷下岗,而厂长、经理们则照拿比职工高出10倍、20倍的工资奖金;还有什么回扣和孝敬;坐高级轿车、建豪华住宅、泡宾馆舞厅、搞金屋藏娇,大发企业亏损破产财。上海黄浦区检察院调查,有12名是单位的所长、经理、总裁,都是一把手,经不住金钱、美女等种种诱惑而走上犯罪道路,涉案金额380多万元,平均每人30多万元。有一个公司总经理陈某把单位100多万元资金挪用给妻兄,并侵吞公款50多万元。一个只有99名职工的小单位下岗57人,而总经理却照样唱歌跳舞泡桑拿,他在任的15个月里,只做了1.7万元的生意,而挥霍花销63万多元,职工们辛辛苦苦所付出的血汗,成了头头们挥霍享乐的资本,群众怎么能有积极性。他们高唱的调子再好听,规定的制度再严格,谁会听他们的使唤,谁肯为他们卖力,没有职工的生产热情,那里有企业的效益?这样下去,搞企业或单位的改革都已失去了意义。由此可以看出,领导人要想在经济大潮中把企业搞上去,当然要做许多工作,但最主要的是做到“正人先正己”,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廉洁奉公,一尘不染,跟群众同甘共苦,勤奋进取,处处为群众做出表率,才能在群众中树立起威信,领导才会真正有凝聚力、号召力还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有些企业领导班子换了一茬又茬,不仅不见好转,而且一步不如一步,这必然都会有各种理由,但最根本的原因恐怕是领导班子“一代不如一代”所致。由于风气不正,只治标不治本,缺乏选才机制,缺乏对领导成员的监督体制和权力制约机制,只是走马灯似的换人,换上来的人大都是走一厂捞一把,捞满了腰包,捞穷了企业,群众苦不堪言,深恶痛绝。靠这样走一处捞一处,走一处败一处的“败家子”的厂长、经理、老总们,不就是王熙凤的影子吗?
  《红楼絮语》之39
  贾政的怪论
  神武将军冯唐之子冯紫英与贾府的老爷少爷都有来往,一日,他来贾府贾政处,说是广西的同知进京引见,带来四件洋货:一顶鲛绡帐,一扇雕有《汉宫春晓》图案的围屏,一架三尺多高的钟表,还有一件是在玻璃盒子内,用大红绉绸包着的一颗桂园大的珠子,光耀夺目。说是可以做贡品用得着,要卖给贾府。冯紫英说:“据说这叫‘母珠’。”然后又从怀里掏出一个白绢包儿,将里面的珠子倒在盘里散着,把那颗母珠搁在中间,只见那些小珠儿滴溜滴溜都滚到大珠子的身边,把这颗大珠子拱起抬高了,这些小珠子都粘在大珠子上。贾政识货,说这原是珠之母。
  不一时摆酒,连同贾琏、冯紫英边饮边谈起家常。贾琏道:“听得内阁里人说起,雨村又要升了。”冯紫英道:“我今儿从吏部里来,也听见这样说。雨村老先生是贵本家不是?”贾政道:“说来话长。”他说,贾雨村原籍是浙江湖州府人,他被革职以后,只因妹丈林如海在扬州巡盐的时候,雨村给外甥女儿做西席,恰好外甥女儿要上京探亲,林姑老爷荐书托我吹嘘吹嘘,因他对我家事宜一概都明白,因此遂觉得亲热了。几年间门子也会钻了,由知府推升转了御史,不过几年升了吏部侍郎,兵部尚书。为着一件事降了三级,如今又要升了。冯紫英颇很感慨的说:“人世的荣枯,仕途的得失,终属难定。”可是贾政受小珠子粘附大珠子的启发,谈了一番大道理:“天下事都是一个样的理,比如方才那珠子,那颗大的就像有福气的人似的,那些小的都托赖着他的灵气护庇着。要是那大的没有了,那些小的也就没有收揽了。”
  贾政这番话,好似讲的是怪论,人世间的荣枯,靠的是自己有否作为,有否正气,岂能靠谁的托赖。其实,贾政并没有说错,地球和月亮都要围着太阳转,人世间的事难道就没有小人物围着大人物、权势小的围着权势大的,钱少的围着钱多的人转吗?从古至今,这种小珠子投靠大珠子的人和事实在太多了,没有大珠子的托赖的,即没有托赖的靠山,也要千方百计,绞进脑汁找个能托赖的靠山。“大树底下好乘凉”,有了个能够依赖的靠山,为自己的荣华富贵,为自己的发达前程自然就有了保证。贾雨村本是个被革了职的小官吏,自他投靠了贾府,靠着贾政提携,终于发迹,步步高升。王熙凤为贪收三千两银子,假托贾琏修书给节度使云光,把金哥同原长安守备之子的婚事,硬给判定退了婚,丧送了好端端的一对青年男女的性命。云光所以肯这么为贾府卖力,就是因为他看到了贾府不仅是财富豪巨,而且是皇亲国戚,是世袭的贵族,在朝中上下均具有极大的权势。他想找这样一个托赖的靠山都难找弄到手,恰逢凤姐托他办一件给人判定取消婚约这个机会他岂能放过?所以,没过三日,他便回信告之事已办妥,极力奉承,以此做为投靠贾府的见面礼。
  时至今日,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忘记了党藉国法,忘记了自己的公仆宗旨,不少人搞攀龙附凤,投靠新贵那一套,使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纯洁的同志关系遭到破坏。小人物投靠大人物,权势小的投靠权势大的现象已经成为社会交往的公开的秘密。不管是历史还是现实,已有了那么多的前车之鉴,固然还有些干部、尤其是掌握经济、组织大权的领导干部,被当成了大珠子,竟然那么容易就被小珠子的糖衣炮弹击中。就连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组织部长、公安局长、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这样高职位的人,经不起金钱、财富、美女的诱惑,也竟被小人物击中在糖弹的炮口下。哈尔滨市副市长朱胜文,原本是一个高校的普通教师,那时没有谁来攀附他、没有谁来给他送礼送钱,门前也十分冷落,少有人进。可是当他当了副市长,手中的笔所签的名字可以决定任何人的经济、前程的利益时,于是他就成了小珠寻大珠的庇护、谋取大珠赐予利益所进攻的目标。哈尔滨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贸易公司总经理刘某,曾同朱胜文出国考查相识,他为了背靠大树好乘凉,对朱百般献殷勤,不时以各种名目为其送各种所谓小礼品,两人关系逐步升级,成了称兄道弟的哥们。刘某先后送朱胜文3万元人民币,朱帮助为他女儿调换了工作。哈尔滨国贸城总经理张庭浦,为投靠朱胜文,在一家大酒店举办丰盛豪华的晚宴,托一位朱的朋友辗转请来了朱胜文,张庭浦极尽阿谀奉承,赢得了朱的欢心。事隔不久,朱胜文的妹妹找到张庭浦要办一个摊床,张看到朱的条子如见圣旨一般,在国贸城内选择一个最好地点,让她经营,并且免交每年应交的10余万元摊床费。至此,张庭浦在朱胜文的签批下,得到了1400多万元不应减免而减免的税款,朱胜文两次收取了张庭浦送给的7万元现金。逐渐朱胜文成了众多想利用的炙手可热的为谋取私利的人进攻目标。
  当今,还有一种颇耐人寻味的现象,便是曲线攀附之术,即是投靠不上大人物的,便千方百计、挖空心思的去攀附大人物的子女、亲戚。这些大人物的儿子、女儿、小舅子什么的,一时便身价倍增,奉承的、套近呼的、拉关系的便一拥而上,以便找个攀附的台阶和捷径,以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据报载,贵州省一个无业游民周叶,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遇上了中央某领导人的妹妹,并深得这位贵夫人的赏识。周叶便顺水推舟,便跟人说他是,这位夫人的儿子,自此他就身价百倍,走到那里大小官员都另眼相看,出入机关如走平地,并且都是“主要领导”亲自接见,要钱给钱,要官给官。此人没当过一天兵,居然有人给弄个“上校军官”证件,不是党员,也有人给安排当上了吉安地区行署党组成员、副专员,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攀附,讨好送钱给官的都是党和政府中级别很高的领导干部,他们为了攀附靠山,不惜撕掉脸上的尊严去搞逢迎。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华北某市有一人驾驶汽车一路接连撞伤6人,面对交警的围追堵截,车内人竟跳出来大喊:“我是市长的儿子!”这一声喊却是把人震住了。不仅令围观的人惊愕不已,更为令人惊愕的是,这位市长儿子出此关系6人生命的严重事故后,市长手下的秘书长亲自出面化解说情:分管治安的副书记亲自出面协调处理,结果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通过为领导的子女办这样一件不该办的事,也算是攀附领导的机会,谁不趁此时表现一下以讨领导的好感,至于被撞伤的那六个老百姓死活,在他们眼里是无关紧要的。
  小珠子粘大珠子的攀附之风,是封建思想的残余,是为损害和窃取国家、集体利益开了方便之门,也助长滋生了部分人的贪婪无厌、结党营私的心灵,其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要铲除与搬掉攀附之风,最根本的是减少与消除人们头脑中的利益驱动力,这还需要有长期的斗争过程。
  《红楼絮语》之40
  王熙凤之死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句判词,凡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说的是王熙凤。王熙凤不到20岁嫁到贾府,成为主管家事的孙媳妇少奶奶起,不到10个年头便早夭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