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明末皇帝分身 >

第135部分

明末皇帝分身-第135部分

小说: 明末皇帝分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碎片!”

第二一三章 新兴工商势力、宝船、郑家叔侄

    南京。!工业小区。

    众多宦官、商人慷慨激昂的致辞,破土动工仪式正式开始。工业小区,拆迁皇城所建,土地算作皇帝的私人股份,与工商资本合资办厂。这种举措,无疑是千古未有。但是,经过宦官们和蔼的宣读圣旨,充满冒险主义精神的新兴工商资本,开始充满信心。

    一般的商人,需要投靠官员作为靠山。而与皇上合股,那么皇帝岂不是他们的靠山。这么一想,商人们念头通达了。

    李慎之擦干了额上的汗珠,笑道:“工商之利,十倍于农桑。宋朝时,偏安江南,也能够岁入1。6亿贯。若我大明,能获得宋时财政,有生之年,中兴有望。”

    站在李慎之身边的,却是崇祯皇帝身边的贴身太监王承恩。

    去年十月,李慎之便奉命到南方组建皇家纺织江南分公司。分公司设立在松江府上海县,起初的成本不过是50万两。但是,凭着公司纺纱机的技术优势,再加上在江南棉花产地就近采购原料,更令江南分公司的布匹生产成本低廉。每匹江南分公司产出的棉布,价格仅仅0。4两银子。而江南分公司低调行事,仅仅通过自己建立布庄销售网点的形式出货,每匹布的价格0。6两左右。如果一次性购买两匹,只需1两银子。

    这种非常保守的经营策略,也使得江南分公司短时间内赚到了30多万两银子。并且,在松江、苏州、杭州、南京都有自身的销售网点。

    更巨大的成就是,李慎之在南方不断扶持棉农。提前支付少量定金的方式,与数万名棉农签署了销售合同。等到明年棉花成熟,南方分公司将会获得几千万斤的廉价棉花原料。事实上,通过商人的渠道采购棉花,一斤棉花是要70~150文钱之间。而实际上,棉农将棉花出售给采办商人,一般只有30~50文钱一斤。

    三斤棉花制造一匹布,原料的成本其实可以压缩到150文钱左右。而人工成本、机器折旧成本。再消耗200文钱。也就是说,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措施,棉布的生产价格可以降低到350文钱。按照棉布的600文钱一匹的市场价,还是有250文钱的利润空间。

    但是,明末的棉布生产者。多是一些机器非常落后的手工业者。纺织工厂的管理者们。也没有工业的思维,而是将棉布生产过程认为是农业生产的延续。眼界决定了他们,并不重视改进机器和提升管理、采购的效率。

    而李慎之经过了思想的蜕变,已经逐渐拥有了工业资本家的思维。

    王承恩一身常服。道:“皇上自是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大力鼓励工商发展。对了,圣上昨日与杂家商议,说解开党禁,准许公开结党。阉党、东林党。在官府登记备案,提出自己的明确政治主张和发展方式,便可以公开发展。慎之老兄,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李慎之皱眉道:“如此一来,东林党岂不是如虎添翼,实力大涨!”

    东林党早期是起于东林书院,由于东林书院出身的官员,不断的提携东林党后进在科场、官场平步青云。通过这种抱团发展,使得东林党对于其他的朋党。具备了压倒性实力。

    再后来,东林党人甚至控制了南方的科举考试,安排越来越多的东林党关系户在科举考试中一路过关斩将。甚至,崇祯年间某次科举考试,考试还没有开始。东林党人已经将部分考生的名次预订下来。

    当然,东林党人权势滔天,也一概否认自己朋党性质,仅仅认为自己是一批志同道合的“清流”。甚至恬不知耻说什么“君子朋而不党”。

    王承恩微笑道:“东林党能够公开发展,我党同样也能够合法化。毕竟。我当背后还有陛下的支持!”

    李慎之点头道:“只是,我觉得我党的名字与宗旨似乎越来越不协调。”

    顾问党,仅是肖图白临时起意,考虑不周的产物。发展至今,党员人数已经5000余人。党员成分,主要是以商人、军人、工人、宦官为主。虽然不像东林党那么在朝野中只手遮天,但是借助特区的经营和皇家新军的军权,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实力派。再加上,有崇祯皇帝在朝中遥相呼应。更令顾问党人,拥有的政治资本非常雄厚。

    王承恩道:“杂家也有所感。不过,杂家考虑许久,更觉得我党最薄弱的环节,这在士子中的影响力。东林党人不断通过科举提携后进,使牢牢掌握朝堂。我党只能在天津特区,获得政治影响力。所以,杂家认为,我党未来发展路线中,务必要培养士子参加科举,让我党掌握更多政治资源……”

    李慎之想到顾问党人背后有皇帝暗中支持,在科举上发力,也拥有巨大的优势,点头道:“王公公考虑的非常好,对于我党发展非常有利,不如我们联名写信写党魁,当党魁决断党务。”

    ————————

    南京城将秦淮河隔为内外秦淮,流经城内的内秦淮,也被称为十里秦淮。明末的秦淮河,是大明风气奢靡的象征。

    崇祯年间的散文家张岱在《秦淮河房》中如是描写十里秦淮的盛况:“秦淮河河房,便寓、便交际、便淫冶,房值甚贵,而寓之者无虚日。画船萧鼓,去去来来,周折其间。河房之外,家有露台,朱栏绮疏,竹帘纱幔。夏月浴罢,露台杂坐。两岸水楼中,茉莉风起动儿女香甚。女各团扇轻绔,缓鬓倾髻,软媚着人。年年端午,京城士女填溢,竞看灯船。”而后世人,对于秦淮河的印象多是来自于“秦淮八艳”。因为此八女各有才气、美貌,加上乱世中悲欢离合的传奇经历,令文人雅士一再写文传诵。

    而南京北城外,秦淮河流经三汊河汇入长江的龙江关,却是曾经世界上最大的船厂“龙江船厂”的所在地。龙江船厂采取干船坞造船技术,造船时候用门阀将船坞与江水隔绝。等到船只造好之后,则打开门阀,江水灌入船坞。船只借助水的浮力驶出船坞,进入宽阔的长江。

    龙江船厂建立之初的目的,是朱元璋为战胜陈友谅水师,奠定统一江南地区的基础。后来,龙江船厂果然发挥出了作用。制造了大量的战船。令朱元璋大胜陈友谅的水师。击败陈友谅后,明太祖朱元璋对于造船的重视不减反增加,龙江船厂的规模获得了进一步扩充,而为了准备造船原料。明太祖更是在南京钟山开辟了漆园、桐园、棕园,植树数万株,用以桐油、棕缆等等造船必须品。

    明初时的龙江船厂,从各省调集了400户最擅长造船的匠户,集中全国造船技术精英。打造世界规模最大的造船厂。

    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令龙江船厂加紧造船,仅用一年多时间,龙江船厂既制造了60多只大型海船,以及数十艘小型船舶,令三宝太监郑和率领27800多人的船队,七下南洋走访整个北亚、南亚、中东、印度,航程最远达到东非地区。后世,有学者推测。郑和船队有可能登陆过美洲和澳洲。

    时至今日,龙江宝船厂在嘉靖年间就开始式微,理论上,造船工匠后代有5万多人口。但是,实际上龙江船厂的后人。多以种田、捕鱼、经商为业,能够造船的工匠却是非常稀少。

    当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龙江船厂虽然不造海船。但是依然在造漕运船只。并且龙江船厂的一些工匠们,家中依然保存一些祖传的宝船设计图纸。

    按照图纸摸索。制造出当年的大型宝船,理论上也是可行的。毕竟,朱元璋草创龙江船厂的时候,也仅仅能造内河上航行的船只。明初短短几十年,永乐年间便逐渐掌握了制造大型海船的能力。由此可见,只要有心努力,龙江船厂还是能够恢复当初的辉煌。

    崇祯十年的六月,龙江船厂忽然热闹起来。因为,龙江船厂为天津水师造的首批宝船,已经造了四艘。

    每艘1000料宝船,不包括武器装备在内,制造成本6500两银子,而天津水师给出了每艘1万两银子的采购价格。这使得宝船厂船工,哪怕是绞尽脑汁,也会将祖上失传的技术给重新摸索回来。

    毕竟,龙江船厂的兴盛,靠是明初两位皇帝不计成本的拨款支持。而在洪武、永乐两位皇帝之后,其余的皇帝对于造船并不重视,每年拨款有非常有限的。

    而大明需要用船的各路水师可从来不讲究订单付款,直接用行政的方式令龙江船厂造船,但是既不能给与足够的资金,又不能拨给充裕的材料。龙江船厂越造船越穷,败尽龙江船厂的家产老底后,不衰落就没有天理了。

    但是,天津水师却先付款给钱,令龙江船厂有钱买材料和付工钱,之后再造船。这种情况之下,船厂造船能够有利润,工人们也能领到薪酬。如此一来,龙江船厂却是感恩戴德的给天津水师造船了。

    验收了4艘船只,天津水师的官兵,纷纷兴奋的操纵船帆、船舵、船桨。船舱、甲板被众人折腾个遍。最终,水师官兵们,对于宝船的质量给予了满意的评价。

    郑芝豹目光中露出了笑意,他已经是天津海防水师的游击将军。并且,将来还有升为水师总兵的希望。

    郑芝豹身边的一名十三四岁的少年,面容与郑芝豹有五份相似。这个少年,却是郑芝豹大兄郑芝龙的长子郑森。

    “叔,父亲让我给您带信。”郑森恭谨将一份未拆封信件递给郑芝豹。

    郑芝豹草草阅览,内容不外乎是郑芝龙颇为得意的表示,朝廷封其为福建总兵,成为整个福建最大的军官。郑家在福建的田产进一步扩张,达到了150多万亩的程度。此外,郑芝龙也表示,非常感激肖图白国师的提拔,并劝郑芝豹紧紧抱住肖国师这条路子。

    当然了,作为郑家这么一个大家族,仅仅走肖图白一条路子,郑芝龙会感觉高非常不放心。

    因此,郑芝龙也表示,其长子郑森,准备走走东林党的路子。郑家有的是钱,打通关系,让郑森在南京拜一个东林党名士为师,将来官场上的路子更通畅……

    郑芝豹阅览完毕后,将书信焚烧,道:“森儿,好生在南京读书。将来说不准,我郑家你最有出息!”

    郑森沉稳道:“叔叔,森不会令您失望!”

    叔侄两人的经历其实有点相似,郑芝豹自幼被家中培养读书,年轻时候在南京国子监中读了几年,学无所成,这才与兄长郑芝龙身后,学海上走私贸易。郑芝豹读书成绩虽然不太理想,但是被儒家忠君报国思想洗脑效果明显,对于读书当官,是悠然神往的。正常的科举、国子监,皆不能让郑芝豹在官场有前途,而郑家人都略知一二的海上贸易和海战知识,令郑芝豹被肖图白所赏识,郑芝豹对于肖图白的知遇之恩,一直是铭记于心。

    而郑森是郑芝龙与日本女人田川氏所生长子,郑芝龙接受朝廷招安后,将其接回福建老家读书,郑芝龙显然期望自己的长子能够走科举之路,成为文官。历史上,郑森青年时期一直在南京国子监读书,并且有幸被东林党大佬钱谦益收为弟子。钱谦益给郑森取了一个小名叫做大木。南明时期,短暂的弘光政权被灭,残明势力分裂为多个朝廷,郑芝龙一度在福建拥立唐王朱聿键为隆武帝,并且将儿子郑森推荐给隆武帝。隆武帝非常赞赏郑森,赐名为郑成功。不久后,满清兵锋包围福建,郑芝龙畏惧满清,主动割发投降。郑森却是性情刚烈,坚持汉人衣冠,毕生投入反清复明大业。

    叔侄两人对话完毕。

    龙江船厂的船坞的阀门打开,大量的江水灌入了船坞中。四艘宝船开始走船坞浮上水面,天津水师的水手们开始登上宝船,逐渐将宝船试向长江。

    半晌后,望着船只顺利的驶出船坞,郑芝豹露出了笑意:“1000料的大宝船,恐怕连我兄长也羡慕的流口水吧!”

    郑森笑道:“既然龙江船厂为天津水师造大船,想必不会厚此薄彼,不给福建水师造船吧!”

    福建水师其实就是郑家水师,这是毫无疑问的。郑芝豹隐隐觉得,这里面有点不太妥。因为,兄长郑芝龙既不是一位有野心造反的人,但是又不是毫无保留忠君的人。简单的说,郑芝龙是怕落个宋江的下场,所以,既听朝廷命令,又让福建水师完全被郑家把持。离开郑家,朝廷根本指挥不动福建水师。

    如果是大明朝廷强势的时期,岂能容忍郑芝龙这般做派?

    想到了此节,郑芝豹摇头,心中暗道,还是效仿三国时期诸葛家族,蜀汉、东吴、曹魏三家下注吧。兄长一条路、森儿一条路,我郑芝豹则也走自己的道路……

第二一四章 新宝船舰队(一)

    崇祯十年六月。!繁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