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明末皇帝分身 >

第102部分

明末皇帝分身-第102部分

小说: 明末皇帝分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的可以投资项目。其中创造的财富、提供的就业,恐怕会将整个天下的动乱,很快就会结束了吧?不少字”

    李信说道:“我睁大眼睛去看!将来天下如何不是越来越稳定,而是越来越乱。哪怕你要杀我,我也会寻找真正能结束乱世的明主。”

    肖图白讽刺道:“我杀人屠城的鞑子,还是像蝗虫一般到处裹挟破坏的流贼?”

    李信闷哼道:“哼!”

    明末的天灾中。大量人口饿死。与其说粮食不足,还不如说是就业岗位不足。大量承灾能力脆弱的佃农,只要一两年的天灾,就能够破产。

    因为,佃农破产逃荒后,其他地方没有稳定的就业岗位安置,使得这些佃农成为流民。大量的流民在乡野、城市成群结队的流浪。随便一个野心家鼓动,很快就能够拉动成千上万的造反队伍。

    肖图白踏踏实实做的事情,就是通过兴建工业化城镇。提供长期的就业岗位。只要大量的人民获得了就业,乱世才能够真正结束。

    ————————

    肖图白会将第一个工业基地,选择在天津。也是因为天津的区位优势。发展商品经济第一要求交通便利,第二要求人口密集的繁荣市镇,第三要求拥有大量货币提供流通性。

    天津兴起因为漕运,每年超过千万石漕运物资的吞吐量,让天津的经济活跃,堪比北方江南。

    唯一的问题是,北方地区展开对外贸易,比之南方迟缓,市面上的白银,也相对匮乏了一些。

    南方地区在唐宋时期。对外出口已经非常繁荣。在明末时期,通过商品出口,大明朝获取了全世界一半的白银产量海量的灌入。不过,海外的银子,绝大多数都是向江南地区输入。与北方的关系不大。

    哪怕是总顾问衙门通过产业投资,陆续向市场中释放了1500多万两白银货币。但是,这些货币绝大多数被南来北洋的商贩带走,留在天津当地的不过是一小半。因此,对于货币的需求,也是天津地区发展商品经济的一大制约。

    好在。天津市舶司开海禁之后,日本的金银货币,很大一部分直接流入天津市舶司港口,而不是流入江南、广东等地。

    事实上,中国在明朝以前,长期奉行铜钱本位制。这一制度,也影响了周边国家。由于中国古代铸造的铜钱比较精美,所以大量的铜钱,长期流向周边国家,被这些国家当做货币使用。…;

    从唐宋时期,日本人就非常热衷以金银兑换中国的铜钱。

    而在明朝初年和中期,海盗和商人从中国获得铜钱,向日本走私获得的利润率是达到100%500%之间。这样的暴利,使得铜钱贸易屡禁不止,也造成中国沿海地区钱荒不断。

    到明朝晚期,德川幕府的货币政策,改变了中国地区铜钱大量流向日本的状况。日本德川家成立了江户幕府政权,为限制大名财政能力,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其中,在1608年德川幕府就颁布了禁止渡来钱与鐚钱的流通。

    由于德川幕府的货币政策,让中国铜钱运输到日本无利可图,所以从天启年间开始,海盗已经不再走私中国的铜钱至日本。与此同时,德川幕府的政策也使得众多大名历代积攒的大量铜钱纷纷贬值,从而极大程度削弱了日本各大藩镇的力量,从而巩固幕府的统治。

    在日本新的货币政策下,德川幕府成为最大的赢家。因为,德川幕府新发布的新铜钱,便可以换得各类渡来钱和大名私铸的劣钱十多枚,一举让德川幕府获得了惊人的财政。

    众多损害惨重的大名、商人们开始将这些贬值的铜钱给熔铸成各种铜器,用以减轻损失。但是,依然有不少日本人,舍不得将逐渐禁止流通的铜钱熔铸掉。

    保守估计,整个日本境内,保存这些渡来钱还有超过百亿枚以上。百亿枚铜钱投放到市场上,相当于1000万两白银。这这笔廉价的铜钱,重新引回大明,必能够刺激天津的商业繁荣。

    “国师大人,渡来钱和劣钱您也要?”

    “是的!”

    肖图白召见了日本朱印船的商人,表示了自己的态度。日本从天津进口的棉布、丝绸、茶叶等等各类的物品,除了白银、粮食之外,也要铜钱。

    铜钱的价格,参照市场上的铜价。铜价自是比之铜钱要低一些,比如一贯铜钱1000文钱,大约是7斤多铜。而每斤铜价大约是70多文钱。也就是说,用500文钱的货物,换取1000枚铜钱。

    可以说,这是非常厚黑的一回事,但是比德川幕府的明火执仗的利用货币政策洗劫整个日本的大名和商人来说,肖图白的吃相稍微好看一些。

    以至于,日本的商人露出了感激!

    日本朱印船主,滨田弥兵卫说道:“鄙人家族中大约有6000贯各类渡来钱。但是可以多联系别家,筹集更多铜钱。”

    另一名朱印船主也笑道:“我认识不少大名,他们家族统治地方数百年,积攒的铜钱,皆是超过几十万贯,甚至百万贯以上。”

    肖图白笑道:“那便等候佳音!”(未完待续。。)

    。

    。,

第一六三章 明朝时期的石油化工业(一)

    葛沽工业大兴,引发了民间的创业潮。而鱼龙混杂的创业者,也带来了形形色色的麻烦。

    近期一家“林记蜡烛厂”,引起了特区政府的关注。

    林记蜡烛厂的厂主,是陕西延安府逃难至此的大户人家。不过,家主林深河仅仅是19岁的少年,与其妹林深叶,以及家中的数名仆人,申请成立了一家蜡烛厂。

    与别家的蜡烛厂采用动植物的油脂,制造的传统的油脂蜡烛不同。林家的蜡烛厂,则是从石油中提炼石蜡制作蜡烛。

    林记蜡烛厂每天都需要在城外收购一些石油作为原料。

    不过,油桶刺激的气味。引起了城中巡逻的警察的注意。因为,一些警察是退伍官兵,自是知道这种气味是“猛火油”刺鼻的味道。

    林家一度被误认为是奸细,意图在城内囤积猛火油,图谋不轨。

    “天大的冤枉啊!”林家的小妹林深叶对着肖图白诉苦道,“我家原是陕西的地主,掌握了当地石蜡制作技术。延安府土产中,蜡烛很是有名。而延安府的蜡烛都是从石油中提炼石蜡制成。”

    肖图白惊讶道:“从石油中提炼出石蜡,制作成蜡烛?”

    林小妹如同看外星人一般,鄙视道:“延安的蜡烛,可是宫中的贡品!宋朝时候,延安就有制石蜡的记载。元朝的《一统志》,以及本朝的笔记,陕西延安石蜡。皆是很有名的特产!”

    “所以,你们到了天津后,才会采购石油,继续生产蜡烛?”肖图白道。

    林小妹鄙视道:“若不是家道中落,如何会制石蜡?”

    原来,林家的兄妹林深河、林深叶都不会制石蜡,会制石蜡的是其家中一名老仆人。这名老仆人原是陕西延安的一名匠户。以擅长制石蜡为业。到天津后,得知天津有石油,却不像陕西延安那般石蜡作坊林立。油井皆被大户霸占。因此,老仆人鼓动少主在天津创立蜡烛工厂。

    肖图白将这件事了解的差不多,准备亲自到牢房中保释林深河。

    ————————

    在狱中被关了三天。还被冤枉成奸细。

    “我真是是冤枉的!”林深河如同祥林嫂一般,向警察不断的解释。

    “哼哼。。。。。”狱警并不睬他。大多数罪犯,都是满口叫冤。实际上,叫冤枉越凶的,可能越有问题。

    “警官哥哥。。。。。。”

    “警官大人!”

    “警官爷爷。。。。”

    “放我出去啊!”

    林深河唱着铁窗泪,周边的犯人一个个捂着耳朵,心道:“吵死人了,要是将这小子关进我的牢房内,非将他爆到菊花残!”

    犯人人议论着,一个个不怀好意的看着林深河。事实上。这小子模样偏纤柔,换上女装,打扮一下,也是一个合格的伪娘。一时间,狱中几十天未见女人的犯人。目光开始显得异样,对林深河垂涎三尺。

    林深河被一群基佬盯着,整个人畏畏缩缩起来。

    半晌后,警察终于对林深河道:“好了!有人保释你了!”

    当看到肖图白、林深叶两人并肩走到警察局中,林深河忽的暴跳,指着肖图白道:“妹妹。是这个小白脸保释我的?”

    林深叶点了点头道:“嗯!”

    “他把你怎么了?”

    “没有什么,昨天晚上和他聊天,聊到很晚。早上,他答应保释哥哥你出狱。。。。。。。”

    林深河要暴走道:“吾被关进牢中三天,还被夺走可爱的妹妹!我要和你拼了!”…;

    妹控林深河挥舞着拳头,誓要报夺妹之仇。

    但是他的体魄比之林深叶好不了多少,是一名弱不禁风的公子哥。

    而肖图白却是在军营中,与士兵一道接受每天的军事训练项目,浑身肌肉充满爆炸一般的力量。轻轻一捉,便拿住了林深河纤细的小手。

    “混蛋,放开啦!”林深河恼怒道。

    肖图白摇头道:“弱爆了!”

    林深叶在旁扑哧笑道:“是啊,我深有同感!”

    当肖图白放开林深河的手。

    林深河眼圈已经沾满了泪珠,不断挥着拳头道:“可恶!”

    这一次不打不相识后,肖图白开始和林家兄妹逐渐熟悉起来。之后,在肖图白的建议下,林深河将蜡烛作坊迁移到咸水沽。咸水沽人口密度更少,于此同时距离产油地点更近。而在咸水沽并非军事重地,管理的也不像葛沽这么严格。

    当然,对于“林记蜡烛厂”肖图白也进行了参股,以1万两银子,获得了40%的股权。而有了这笔资金,林记蜡烛厂便能够招收50名人手,进行简单的石油加工,提炼出石蜡制作蜡烛。

    此时制造石蜡所需的原料石油,皆是从天津当地的一些居民手中获得。当然了,天津居民发现的石油,大多数都是一些比较小、工业开采价值不大的小油井。不过,在手工业时代,这些小油井开采的石油,已经自已满足需求。

    天津真正的大油田,却是在近海的大港地区。在后世1964年渤海湾石油勘探会战中,石油工人连续奋战十多个月,连续开20余口油井皆没有工业开采价值。正当众人失望时,马棚口西北约6公里处北大港海堤附近,钻井深入2526米时,钻出了一口奇迹一般的油井。从此,天津成为一座石油开采中心,经过了几十年连续的开采之后,到21世纪初天津的石油储备依然有280亿桶,油田面积100多平方公里。

    眼下天津当地居民所勘探的小油井,对于天津石油储备来说,是微不足道的。真正的大油井,需要掘地数千米,才能够发现。以是17世纪的技术,是不可能真正充分的开采利用天津的石油资源。

    哪怕真的开采出来,在肖图白之前想来,也就猛火油这种军事用途。而猛火油是战争时期才需用动用,需求量也是有限的。因此,肖图白之前,从从未有过充分利用天津石油资源的念头。

    不过,获悉陕西那边的工匠,已经掌握了提炼石蜡,制作蜡烛的技术后,肖图白显得振奋异常,不断追问关于石蜡制造的信息。

    由于肖图白的孤陋寡闻,而被林家兄妹们鄙视的够狠。

    中国古代对于石油的开发利用,源远流长。

    早在汉朝时发现了石油,唐宋时期“猛火油”在战场上大放异彩。与此同时,到南宋时期,已经开支制造石蜡、沥青。

    南宋的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上记载:“宋白《石蜡诗》云‘但喜明如蜡,何嫌色如黳’烛出延安,予在南郑数见之,其坚如石,照席极明,亦有泪如蜡,而烟浓,能熏污帷幕衣服。”由此可见,宋朝时期的延安一代,已经具备从石油中提炼石蜡的技术。

    徐光启《农政全书》中有提到:“补缸:缸有裂缝者,先用竹篾箍定,烈日中晒缝,令干。用沥青火溶涂之。入缝内令满,更用火略烘涂开。水不渗漏,胜于油灰。”这是明朝人利用沥青进行补缸的记载。…;

    《元一统志》中记载“石脂在鄜州东十五里采铜川有一石窟其中出此就窟可灌成烛一枝敌蜡烛之三。”这则是指出了用石蜡做成的蜡烛,质量非常好,一只可比得上普通蜡烛的三倍。

    明朝《格物古论》中介绍:“石脑油出陕西延安府。陕西客人云:此油出石岩下水中,作气息,以草拖引,煎过,土人多用以点灯。云:浸不灰木即石棉,浸一年点一年……”这里面的“煎”,则说明了明朝人对于已经开始通过对石油进行加热,去掉里面的水分和容易挥发的部分,在石油的加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