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唐朝当皇帝-第1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对如何假扮香兰,如何给皇后下毒这段交代的很清楚。首先,他在香兰不注意的时候点昏了她,将她拖到了一个僻静的地方,再易容成香兰的样子到药膳房取药给长孙皇后服用。因为,香兰的长孙皇后的贴身侍女,长孙皇后根本就没有怀疑过易容成香兰样子他递给她的药中是否有毒。等到长孙皇后服完要之后我就要离开之后突然发现真正的香兰已经苏醒,为了能够让自己安全离开,他便将真正的香兰引诱到药膳房的后院杀死,然后在将他投入井中。
第263章 汉王介入()
供词中的提到的很多地方叙说的都很详细,但李世民看了个大概就不想在翻阅它,因为内容中很多地方明显的透露出皇宫里面有内奸,有人在皇宫里面帮助这个扶桑武士采取行动。不然一个扶桑武士怎么能够在大唐的皇宫内游刃有余的作案呢?而且,他对皇宫的熟悉程度丝毫不亚于宫内的内侍和宫女,甚至比一些新来的内侍和宫女还要熟悉。
特别是说到他扮作侍女潜入宫中的问题更是让李世民很恼怒,扶桑人能够扮作侍卫混入宫中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吗?肯定不是,皇宫中的侍卫不但有严格的身份确认,彼此之间都是长时间出住在一起的人,彼此之间对对方都很了解和熟悉,根本就没有单独行动的人。因此,能够假扮侍卫进宫,那说明他假扮的不是宫中的侍卫而是宫外的侍卫。既然他假扮的不是宫中的侍卫,那能够带一两个侍卫进宫的人除了他自己的儿子之外不会有别人,就是连李孝恭这样的宗室成员都不行。
李世民想到这里,突然间脑海中附上魏征等人给他汇报过的案情,说案发当日有三个皇子进宫,分别汉王李恪、越王李泰和齐王李佑,他们当中只有李佑身边还跟着一个侍卫。想到这一点,李世民脸色开始变得铁青,他将卷宗仍在案几上问道,“案子你们已经差的水落石出了吗?那最好判决的结果呢?”
魏征等人不傻,他们都明白整个案情到这个时候还是很迷糊,真正的真相还在后面。但是,真相的背后是什么呢?仅仅只是涉及到一个皇子吗?肯定不是,阴妃是怎么中毒的一直都不在李思齐和三名扶桑武士的供词当中,那么阴妃到底是怎么中毒的呢?而且她中的毒跟皇后的一模一样。她不断中毒,而且在中毒之后在解药一事上李佑又做出了那样的选择,主动让出解药给皇后解毒,再加上李佑跟此案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魏征等人既是再傻也该清楚背后所隐藏的真实真相,同样也知道要是查李佑就肯定会查出他背后的阴谋。因此,他们才会在案情进展的顺利的情况下并没用审理盛田理惠子,没用想她逼问下毒计划的具体时候过程,没有问她这当中有何人参与等的问题。
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看李世民的态度,看他是否让自己查还是不查。毕竟,这案子要是真正的查下去,背后的真相肯定会出现有损皇室颜面情况。而眼下又是李唐皇室刚刚建立起大唐帝国,皇室的威严在山东士族的眼中还是很薄弱,他们不但不支持李唐王朝,而且还对李唐皇室还很是不屑,就连李世民想主动将公主嫁给他们,他们都不愿意接受。
鉴于这种考虑,魏征才会主动放弃继续查案,向李世民汇报上述的审案结果。
“皇上,犯案人员都不是大唐子民,盛田理惠子是扶桑公主,是扶桑出使大唐的副使,高寿延和李思齐是高丽国的使者,他们的身份特殊,我们也不敢擅自决断,还请皇上定夺!”魏征继续说道,他之所以这么说完全的和其他五人商量的结果,毕竟他虽然是主审但其他五人还是陪审,他要尊重他们的意见,要是真正让他自己决定,以他魏征的性格绝对是不会将最后裁决的权利交给李世民。
“让朕定夺?”李世民反问一句,冷哼道,“那你们倒是说说案子怎么个水落石出?阴妃中毒是怎么回事?张忠诬陷李恪又是怎么回事?张忠的死怎么解释?扶桑武士就这么容易潜入朕的皇宫中马?”
“皇上”魏征等人见李世民生气发怒便急忙请罪,但李世民没有给他们机会继续说道,“当初皇后和阴妃中毒将下毒之人的矛头指向了李恪和杨妃,你们怎么查的那么干净利落,而案子顺利的进展到现在你们却这么会变的畏首畏尾了呢?”李世民吼道,“朕倒是想问问你们,你们究竟是想估计皇家的颜面呢?还是想置偏袒某些人呢?难道王法在你们眼中就不颜面还要重要?难道为了颜面有些人就可以逍遥法外吗?你们说,你们到底将案子查清了没有?”
李世民的话说的很直白,简直就没有给魏征等人任何颜面,可见他有多么生气和恼怒。确实,长孙皇后刚中毒时当人们将下毒的矛头指向李恪时,很多人都认为这是杨妃和李恪母子所使得计谋,李恪的目的是想毒死皇后让杨妃取而代之,这样他就名正言顺的成了嫡子,有资格坐太子的位置。所以,他在当时那种气氛的情况下下达了彻查,派人将千秋殿围困不让外人进出,又同意刑部尚书刘政会的要求审问李恪。现在,案子进展到最后发现李恪没罪,杨妃也没有参与其中,而涉嫌的人却是李佑和阴妃两人,但魏征等人在这个时候想就此作罢。试想,李世民怎么能不气氛不恼怒。
但是李世民的话虽然狠狠的抽了魏征等人一个耳光,但他的话确实惊醒了魏征和和戴胄两人。
当时六人商议是否主动放弃继续查案时,刑部尚书刘政会和黄门侍郎王珪两人便认为案子到这里就要结案,没有再查下去的必要。他们两人为了阻止继续查下去便列举出了上述关于有损皇室颜面的理由。而李孝恭本人也是皇室中人,对于山东士族不将李唐皇室放在眼里的敏感话题让他很快便决定支持王珪和刘政会的提议,出自秦王府李世民身边的戴胄出于对李世民的忠心自然也不会反对这个理由,连魏征自己都觉得这个理由很充分。因此既是孙伏伽一人持反对意见,众人还是决定了放弃继续查案,立刻向李世民汇报的决议。
现在,李世民这么怒斥一番,魏征和戴胄两人终于发现了自己所犯的错误,立即向李世民请罪并要求让他俩继续追查下去,而就在这个时候孙伏伽也请求李世民继续追查下去。
但是,李世民并没有答应他们的请求,他对三人的请求熟视无睹。
半响,他终于开口道,“汉王和杨妃此次受到诬陷,朕不能不给他们一个解释。”说道这里李世民叹了一声,继续道,“杨妃朕自会去解决,但李恪——”
“确实,他当初进宫觐见朕的时候跟朕在御书房说的话没错,大唐必须要依法治国,法不容情,不管他的身份如何特殊!”李世民暗暗自语道。
突然,李世民做出了一个让魏征、王珪、刘政会、李孝恭、孙伏伽和戴胄都发吃一惊的决定,六人心脏承受能力再怎么好也没有想到李世民所说的话那么的惊心动魄。就听见他缓缓的说道,“汉王李恪在此案中受冤受屈,现在既然已经查清他跟此案无关,那朕就任命他全权负责将此案差个水落石出,魏征你和大理寺负责协助李恪,至于宗正寺和刑部就不要参与了,你们去办自己的事情吧!”
第264章 圣心难测否()
李世民将案子全权交给李恪负责,又让魏征和大理寺协助他,这个命令明显让很多人始料不及,特别的太子李承乾和齐王李佑两人更加不敢相信李世民会做出这样的决定,而像刘政会李孝恭和王珪三人同样也是疑惑不解,他们都在想为什么让魏征和大理寺协助李恪而不让自己三人参与呢?
只是相对于李佑的恐慌和不安相比,李承乾要镇定的多,至少他和李恪还有交易,只要他不违背这个交易,他认为李恪不会对他什么麻烦。因此,他在听到李世民的任命之后第一时间吩咐太子妃苏娟跟李恪联系,向李恪表明自己的态度,绝对会上书李世民解决他和候若依之间的婚约问题。
汉王府,李恪在听到李世民的任命之后同样大吃一惊,他自己都没有想到李世民会给自己这样的任命。
难道这其中另有深意不成?李恪接过王德送来的诏书看了一眼上面的任命,低头寻思道。
“殿下,那老奴就先告辞了!”王德看到李恪低头沉思,知道这个时候不便打扰他,便躬身说道。
“多谢王公公,王公公请自便!”李恪在这个时候也不便跟王德走的太过密切,便客气的说道。
王德离开,李恪回到书房,杨恩便上前说道,“殿下,老奴先在这里恭贺殿下,殿下不但洗脱了罪名而且还被皇上任命为此案的主审,这可是殿下大展身手的时候啊!”
“杨老,事情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啊!”李恪也不掩饰自己的疑惑,反驳道,“父皇这道旨意看似没什么不妥之处,但其中肯定另有玄机。”
“恩!”杨恩点头表示同意,“老奴也认为皇上的这道旨意有些奇怪,听殿下这么一说老奴也觉得这其中肯定另有它意,只是不知道皇上究竟想告诉殿下什么呢?”
李恪没有回答杨恩的话,而是再次翻看了任命的诏书,而杨恩也没有开口说话,而是躬身退出书房。片刻,杨恩端上了一壶茶水给李恪,李恪轻轻喝了一口茶,面带微笑的对杨恩道,“不知道杨老对父皇了解多少?”
“殿下为何有此一问呢?”杨恩不解李恪为什么突然问这个问题,他不敢托大的询问道。
“父皇任命本王负责此案,明面上是表明他对本王的宠爱,可另一层意思的想考教本王而已。”李恪说道,“杨老想必知道父皇对于此案向魏征等人说过话,他说他要的结果而不是过程。”
“老奴记得!”杨恩回道。
“本王就是从他说的这句话中悟出他对本王的这道旨意的真正用意,魏征等人作为大唐的官吏,父皇让他们查案,他确实希望知道结果而不想关心过程。但是。”李恪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本王作为父皇的儿子,难道他还会用衡量魏征等人的标准来衡量本王吗?还会只看重案子最终的结果吗?不会!他任命我负责此案的目的就是只想看过程,想通过这件案子处理来考验本王的心智。”
“殿下的意思说皇上想通过让你查清此案来考验你?”杨恩不解的问道,他还是头一次听到李恪说的这么郑重其事。
“对!父皇就是这个意思,你想这件案子从头至尾本王都处处受到他人诬陷和冤枉,而案子发展到今天才终于洗脱了罪名,那么本王心里会怎么想?难道就没有怨恨,难道就没有怒意?试想在这个时候让本王接手这件案子,那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李恪说道这里,停顿了片刻,低声道,“因此,父皇才会任命我负责此案,对他而言案子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他想通过此案考验本王是否会公报私仇,在这样有利于自己的情况下否会打击他人做出手足相残的事情来。”
李恪的话说完,杨恩便倒吸了一口凉气。刚才李恪问他对李世民的了解有多少时他就觉得很奇怪,奇怪李恪为什么会突然问他这个问题。现在经过李恪的分析,他终于明白了刚才他为什么会问他这个问题,因为李世民太可怕了,太有魄力了,为了考验李恪,他尽然不惜用这样重大的案子作为考验李恪的对象,要是李恪真想利用此案做出点什么,那也不是没有可能。但同时又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李世民对李恪寄予的厚望,俗话说的好,爱之深恨之切,李世民这是对李恪期望越大,就越想考验他的各个方面。
而就在李恪和杨恩两人在书房沉默之际门外传来了鹰卫的回报,说中书侍郎岑文本和秘书郎褚遂良两人派人送来书信。李恪命令鹰卫将书信拿进来书房,从鹰卫的手中接过岑文本和褚遂良的书信,李恪很开便拆开了两份信件,信上的内容很简单,简单的不能用信这个字来形容,两人的信上都只写了一个字“忍”。
李恪默默的注视着眼前的两个“忍”字,心里对岑文本和褚遂良两人的才能钦佩不已。他们信中的“忍”跟自己所想的李世民对自己的考验很吻合。他们两人都想到了这个李世民想考验自己,所以才会用这样字来告诉自己含义。
“杨老,你也该看到先生和老师的意思了吧?”李恪淡淡道,“很多的盖世英雄就是没有学会‘忍’字才会落到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地步。先生和老师的意思就是让本王忍下这次这口恶气,不要拿人何人开刀,而他们真正想说的也就是我刚才的意思,父皇将借此考验本王而已。”
“既然如此,那殿下是否已经想好了对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