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崇祯七年 >

第91部分

崇祯七年-第91部分

小说: 崇祯七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越是如此,刘若宰深入各堡寨之中,手中无兵,腰杆子便硬不起来,说话也就没多少分量,因此也就越发的需要倚重自己和谢鼎坤所部的这些人。而由于战功素著,名声在外,刘若宰对自己这一系看重明显要更多一些。

    “这一次,说不得也要跟着捞些好处,大发利市,其中好处多多。”

    董策扫了一眼自己周围的这些心腹,嘴角微微扯出一丝笑意,这会儿的收获,就已经是很不菲了。

    本来以为已经是盆满钵满,现在看来,还是远远不够,撑死不过是垫了个底儿而已。

    这会儿董策这一行人,当真是可以用天降横财来形容。

    这一次董策为每人都配了双马,也是为了加快速度,却没想到,正好是方便了驮运东西。

    此时每个人的辅马上都满满的装满了东西,有鸳鸯战袄,有棉甲铁甲,有长枪大斧,有长刀弓箭,甚至还有抬枪!

    若是不知道的,怕是以为这几位刚刚打劫了哪儿的武库。

    事实上也差不多,虽然不是打劫,但是其凶狠程度,比打劫也差不了多少。

    董策奉了刘若宰的命令去武库领取装备,刘若宰说的也含糊,也没说究竟要拿多少,所以董策也就顺着杆子往上爬,能搬多少就搬多少!以至于当董策一行人大包小包的从武库里出来的时候,惊得那武库仓大使赵满仓呢差点儿没跳起来,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跳着脚的大骂,当下就是不干,要董策把东西退回去八成!董策却知道,这不过是这厮趁机索要些好处而已。

    毕竟这武库的仓储,且不说他做了多少假账,就算是老老实实的,一旦上级来查账,完全可以把责任推到董策身上去反正是刘若宰让拿的,谁还敢追究不成?

    果然,董策塞给他五十两银子之后,赵满仓立刻是一句话也不说了。

    这个结局,两人是皆大欢喜。毕竟赵满仓身为仓大使,勒索前来领取装备的军官发些利市是没有问题的,也能发点儿小财,但是真要让他倒卖武库中物资,他还真没有这么大的胆子!毕竟现在兵备道刘大人以苛厉著称,在他手下,谁也不敢肆无忌惮。

    对于他来说,五十两银子已经是相当庞大的一笔收入,远远不是小财儿可以形容的了,也算是意外之喜。

    而对于董策来说,这一次获得的这些物资,怕是一千两银子的价值都不止,尤其像是那几领铁甲,又厚又重,披挂全身,防护极好,便是有钱都买不到的。

    别说是五十两,再给出五十两董策也干。

    不过这会儿手里的银子流水一般花出去,也是让他略有些心疼。

    从马贼那里的缴获没有下分,而是直接充入了公中,珠宝黄金玉器这些不能折现的且不算,一共是六百两左右。再加上刘若宰拨给的两千两,就是两千六百两。购买耕牛,种子,农具,家什等等就花了六百多两。请来那些工匠外加给工匠安家,以及给家丁们发见面银子,以及七零八碎的花销,就是一百五十两银子去了。再加上今日的贿赂,还剩下一千七百五十两而已!

    这点儿钱算什么?

    单单是重建磐石堡城就要一万两纹银,而且现在手底下这些百姓,都是只花钱暂时无法创造财富的。

    “给想法子弄钱了!”董策心里暗暗寻思着。

    各人坐在马上都是喜气洋洋,满脸的兴奋,尤其以耶律斡里和为甚。这位董策家丁首领,磐石堡的实权人物,此时神情当真是和暴发户三个字匹配的恰当无比。

    他本来只穿了一件儿皮甲,后来董策任命他坐了家丁首领,自然不能太过寒酸了,便给补了一件儿青缎铜钉布面甲,这甲还是比不过红缎铜钉铜叶甲,少了外面的铁甲叶,重量也轻了五斤,只有十八斤重。

    但是现在,这厮身上穿了一件儿厚重的铁甲,这铁甲是一套全身甲,其造型类似于宋朝的步人甲,铁质甲叶用甲钉连缀而成,属于典型的札甲。这件全身铁甲比董策那件铁阀甲还要厚,还要重,表面的甲叶足有两毫米厚。其形制和步人甲一般无二,就连重量也不次于。要知道,步人甲重达五十八斤,由一千八百二十五每甲叶编成,而这幅铁甲由于加重了甲叶的厚度,重量更是超过了六十斤。

    要知道,是明制的六十斤,明朝一斤是五百九十四点六克。

    头上铁盔,身上铁甲,手中城门巨型门栓也似的熟铜锏,整个把耶律斡里和打造成了一个钢铁怪物。若不是胯下是辽东雄骏,一般的劣马怕是驮上他都走不动路了。

    这还不够,在他马鞍子旁边,挂着两个插袋。两个弓插里面分别插着一张大步弓,一张开元弓也就是骑弓两个箭插里面则是满满的插够了六十支大箭。

    在他旁边的辅马上,则是放了一个甲包,甲包里面也放了一副铁甲,外加一根长枪,一把大斧。

    “这厮!”董策瞧了,不由得摇头苦笑。光是他这一身家事儿,怕是就得二百两银子往上数!也就是慷他人之慨,若是要自己给他配备这许多铠甲武器,又如何负担的起?

    不光是耶律斡里和,其它人也差不多,石进、王浑、周仲、翟青桐四人各自抢了一套铁甲,一根长枪,一把戚家军样式长刀,两把弓,四个插袋,六十支大箭。马林那十一个新晋的家丁,则是一人抢了一件儿棉甲,各自拣着自己喜欢的兵器拿了,弓箭什么的自然是不能少。不是他们不想要铁甲,只是铁甲一共就那么几副,被石进等人抢完之后就还剩下一副总得给董策留着吧!

    但是现在这些就已经是让他们喜出望外之极了,想当年做马贼的时候,这等武器铠甲连想都不敢想!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士卒们靠的就是兵强甲坚,骏马如龙,这会儿多了这许多装备,就更是显得骁勇彪悍之极。

    远处马蹄声响起,一个骑兵打马过来,却是现在的董府家丁,名字唤作董忠贤的,他来到董策马前,抱拳行了个礼,道:“老爷,我等三人奉命在前为探哨,前哨距离中军为一百三十丈,前哨此时距离弘赐堡一里,弘赐堡守备钱大人已经出城迎接!”

    “嗯!”董策点点头,摆摆手,董忠贤打马转身,又向前去。

    董策也策马向着刘若宰的马车考过去,低声说了。他回来的时候淡淡的瞟了一边儿谢鼎坤一眼,谢鼎坤脸色有些不好看,冷哼一声,扭过头去。

    一出镇河堡,董策便放出去了三名探哨,远出数里,既是警戒,也为前锋,虽然人数极少,却大大的保证了队伍的安全。刘若宰瞧得分明,也很是夸了董策两句。

    谢鼎坤战阵经验没有董策丰富,给他抢了这个风头,心里也是很不忿。

    的不过也只能认栽。

    等离得近了,可以看得出来,弘赐堡的城墙很高大,但却是很残破。在城门董策大约十丈开外,还有一个巨大的豁口,就像是一口腰刀上面被崩坏的痕迹。

    当日建奴入寇,进攻弘赐堡,弘赐堡城墙高厚坚固,城内守将临危不乱,军兵百姓用命,不分老弱,纷纷上城墙抵御外虏。建奴数千大军围困这小小的堡垒,竟然数日不下,损失惨重。最后还是听了那些带着全城百姓剃发归降的官员的告密,才知道弘赐堡那一段城墙因为经受过地震而有裂隙,因此趁夜色偷袭,驱使被抓捕来的汉家百姓用镐头拼命的挖掘,将外面城砖挖开,里面夯土早已不实,扑哧流出,城墙崩塌。

    建奴于此地杀入城中,守将面东叩拜,穿官衣自缢身亡,其妻妾四人,子女两人,奴仆十余人,皆自缢而死,家中竟无余梁。建奴因羞怒而屠城,城中百姓军兵上下四千余口,无一幸免,城垣拥塞,尸横遍地。

    整个弘赐堡也就变成了一座死城。

    这说明其实国人的血性,达明百姓的血性,并未遗失,而是因为生活的苦难,而被埋在了心底最深处而已。

    这些血性,需要人们把它给激发出来。

    国人能拼命,敢拼命,所缺少的,不过就是一个带头的而已。

    在国朝,能够带头的,无非就是官员乡绅。在这个官本位的国度,官员,政府,朝廷,早就已经深入人心,无论人们怎么恨它,在关键时刻,还是不自觉的依赖它,信任它,听它的指挥,依附于它。

    满清入关之后,多少城池都是官员士绅带头先投降,于是百姓们也就毫不反抗,跟着投降。而像是江阴,官员士绅带头不降,于是百姓也就死战全节。

    在江阴典史阎应元等人带领下,举城不降,奋勇抗敌。前后长达八十一日之久,此役,十数万江阴百姓面对二十四万清军铁骑,两百多门红衣大炮,血战孤城,靠着那座并不高大坚厚的江阴城,足足八十一日。清军死伤数万,而后城破,屠城,无一人降,城内死者九万七千余人,城外死者七万五千余人。

    有明之季,士林无羞恶之心。居高官、享重名者,以蒙面乞降为得意;而封疆大帅,无不反戈内向。独阎、陈二典史乃于一城见义。向使守京口如是,则江南不至拱手献人!

    正所谓:尸山白骨满疆场,万死孤城未肯降!寄语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第134章 一三四 白守备() 
董策看着这座残破的坚城,策马缓缓向前而行,心里若有所感。

    他忽然冒出来一个想法:“大明朝那么多文人士子读了一辈子圣贤书,都读到狗肚子里面去了么?”

    还是真正的士林风骨早就已经在他们荡然无存?只是把这个当成向上攀爬的阶梯?换了个主子,照样做官,照样科举。

    ……

    新任弘赐堡守备指挥佥事白添福白大人亲自带人出门迎接出半里之远。

    弘赐堡守备以降,尽皆在此,数十兵丁护卫在册,一根九尺高的旗杆上,上面写着硕大的‘白’字的认旗正在随风飘扬。

    马车一路轧轧前行,毫不停顿。

    远远地,白添福便是带着众人在路边跪下,董策一挥手,剩下的那些家丁便是纷纷打马而出,分散到了四周警戒。其实这个行为有些多余,毕竟在自己的地盘儿上,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但是刘若宰此行所谋不正,所行不端,心里自然也就隐隐有些发虚,莫名无端的就是担心,因此马车里的他看到董策这般行止,心里却是踏实了不少,暗自点头称赞。

    谢鼎坤又给董策抢了一阵,恨得牙痒痒。

    随着车夫甩出一个响亮清脆的鞭花,马车缓缓停下,整个队伍也随之停下。

    刘若宰下马,他穿了一件儿五品文官常服,这会儿外面已经颇有凉意,因此加了一件黑色的大氅,只不过看去很有些陈旧了。董策等人也赶紧翻身下马,跟在他身后走到白添福等人面前。

    白添福大声道:“末将阳和卫指挥佥事,弘赐堡守备白添福,叩见提刑按察佥事兵备道大人!”

    刘若宰低头看了他一眼,淡淡道:“起身!”

    白添福道了谢,站起身来。

    董策站在刘若宰身后,也细细的打量了他一番,这位白添福守备身材高大,很是魁梧健壮,长的也不赖,留了短须,两道剑眉,一脸的英气勃勃。他年纪不大,也就是三十岁左右,正是一个男人精力最为充沛,身体处于巅峰的时节。

    他穿了一件儿深铜色山文甲,胸口一个硕大的护心镜,腰间肚脐处两个成人巴掌大小的铜质虎头吞口威猛无比,分外的狰狞。这种起源于唐朝,和明光铠齐名,到了大明朝时期已经成为将官专用甲胄的铠甲,精致华美,却又有着极强的防御能力。使用的三棱形甲叶,甲叶细密,连接紧凑,比一般的铁甲要轻不少,但是防御力却还有过之。

    董策瞧瞧他的山文甲,再看看自己的铁阀甲,忽然感觉自己有点儿村儿。

    他身后站着十几个家丁,也是颇为的彪悍精锐,甲胄武器精良。

    刘若宰此行选的第一站就是此地,自然不是没有道理的,不过他当然不会告诉董策。这就需要自己揣测了,所幸董策向来很擅长揣测上官的意思,董策在来之前,也收集了关于此地的大量信息,心里明白了几分。

    说起来,这位白守备白大人,也是此时大明军中的异类当所有的军官几乎都畏敌如虎,只懂得欺压百姓的时候,一个仅仅只是履行自己军人卫国守家责任的将官,也就成了异类。

    他是晋北将门世家出身,世代于此地为将,其先祖曾随成祖皇帝起兵靖难,后来官至大同左卫指挥使,可以说是家门渊源,绵延二百余载,与国同休。只是什么豪门都有没落的时候,南北两京中的那些公侯伯爵尚且如此,就更别说是一个指挥使的世家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