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崇祯七年 >

第415部分

崇祯七年-第415部分

小说: 崇祯七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终明一朝,起义不绝,但大规模的并不多,而白莲教这两位,都

    称帝了,至少在当时,算得上是朝野震动,也是青史留名的人物。

    白莲教在大明朝,乃是一个让人心情很复杂的词儿。

    下层穷苦百姓听了,大部分是‘迷’茫,小部分是兴奋,而权贵官宦们听了,深恶痛绝的居多,但也有例外不少官员富商,其实都是潜藏的白莲教徒,只是外人谁也不知道罢了。

    如此煊赫的一个名字,董策听了,又岂能做到无动于衷?

    只是让他没有预料到的,乃是黄季的反应。

    黄季并不是多么恐慌震惊的样子,只是着急而已,似乎白莲教这三个字,对他的冲击并不是很大。有些诧异,有些震惊,但程度不那么强烈。

    董策忽然回过神来,恍然意识到,这是在晋北,在紧邻塞外的九边之地,而自己的所在,也是不折不扣的边塞!

    这里,可不是京城繁华地。

    怕是这里的百姓,对白莲教,可不是那么陌生吧?晋北本来就曾经乃是白莲教一个大的据点,白莲教的势力更是在此地影响极大。

    “季叔,你之前接触过白莲?接触是没接触过,不过是时常听说的。”黄季沉沉道:“打小儿就知道,不少人信这个,别的不说,我老娘那村儿里就有‘挺’多信的,好像还有个什么香主住在他们村儿。后来隔上一年半载的,就能听到点儿消息,那里‘乱’民起事了,哪里有人闹事儿了,哪里又逮了不少白莲教徒了……其实这事儿‘挺’常见的,见多也就不怪了,都没生出什么‘波’‘浪’来就没信儿了。只是没想到,这一次要跟他们照面了。”听了他说的话,董策不由默然。

第586章 五八五 咱们做那摘桃子的!() 
定然就是给遮掩下去了。

    想来,地方上的这些官员们,也是不愿意消息传出去,影响自己前途的。反正镇压平息了就是,何必惊动上官?若真是捅出去了,总归是有不小的影响。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其中的‘门’道,怕是来到冀北道不足一年的刘若宰也未必会清楚。

    原来在九边,在晋北这边儿,对于白莲教,果然是完全不一样的认知啊!

    京城之中,一旦听到哪里有白莲教起事闹事儿,说不得定然是谈虎‘色’变,大为震恐,要搅出一番风‘波’来。但是在这晋北边地,白莲教几乎已经是习以为常的存在,人们不会主动去谈论这个话题,或许还有些讳莫如深,但却并不陌生。

    或许随便拉一个人出来,就能曲里拐弯儿的找到认识的人或者亲戚信奉白莲教的。

    要知道,当初白莲教鼎盛之时,晋北乃是白莲教相当根基的一处所在。

    晋北这里,实在是一块很适合白莲教生存的土壤。一来是此地远在边将,虽然驻军不少,但实际上多半集中在几个大的点上,而且以防御外敌为主,并不怎么受地方管辖,是以地方上的官府势力并不算强。二来则是此地极为穷困,百姓对官府即冷漠又充满了怨气,这也很适合白莲教发展。

    甚至当年白莲教首领赵全,更是带着十几万教徒信众,直接越过边镇防线,投奔了俺达汗。大草原上能够建造起那么多的板升城,他可谓是居功至伟。甚至就连归化城的建造,也有他的一份功劳。

    在他的宣传带动下,据说前后投奔‘蒙’古的汉民百姓超过了百万。

    对于都快要饿死的百姓来说,填饱肚子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是在大明还是在‘蒙’古,实在是顾不得了。当然,他们也实在是让朝廷给‘逼’得没了活路,若不然以国人的乡土观念,谁会离开祖宗传下来的土地?

    尽管有这些原因在,但白莲教在这片地区的影响力,由此便可见一斑。

    这些东西在董策脑海中不断地过着,他忽然心里一动,似乎是想到了什么。只是这个想法在脑海中一瞬即逝,电光火石一般,等到再回想的时候,却是怎么着都想不起来了。

    董策倒是也不急,他这个人心思快,而且脑海里经常会冒出来许多想法,因此这种情况也不是第一次碰到了。

    他不再说话,只是背着手,顺着‘女’墙踱着步子,微微扬起头,看着因为夕阳西下而已经变得有些青黑‘色’的天空,感受着那空气中的寒意,深吸气,深呼气。放松了心情,再去仔细的回想,如此足足过了一盏茶的时间,董策忽然重重的一拍垛口,哈哈大笑道:“就是你了!被老子给逮到了!”

    他眉头舒展开来,方才心事重重的样子瞬间改观,脸上满是笑意。

    笑了好一阵儿,才算是把心中那股子得意和解决问题之后的欢快给释放出来,董策回身笑道:“季叔,你走了这许多地界儿,想来探访不少,可能大体估算出白莲教在咱们这块儿的势力来?”

    “这个?还真不好算。”黄季皱着眉头道:“满打满算,我走了有十来个村儿,其中有三个村发现了白莲教的踪迹,每个村里,约莫有他们的十来个人吧,其它藏在暗处的,不大好说。”

    “嗯,这个不好说的话……”董策点点头:“那我换一个说法,季叔,在你看来,若是他们真要发动的话,大约能动用多少人?三百,有没有?”

    “汉臣你说的是白莲教徒还是他们裹挟起来的百姓?”

    “教徒。”董策沉声道。

    “那定是不到三百的,能不能有一百还另说。”

    黄季断然道:“我活了这么大年纪,听说的白莲教的事儿也不少,他们闹事儿不少,但每次能动用的人手都不多,百来人就算很不少了,倒是被他们裹挟煽动的百姓极多,几千人都是少的!怕是上万也说不准。据说真正的白莲教徒其实不多,不过都‘挺’厉害,听说都是要习武的,手里有些本事。”

    “那,若是一股几千人的被白莲教煽动起来的‘乱’民,碰上一支三百人的军队,嗯,就算是三百个比一般卫所军略‘精’锐一些的吧,他们是不是对手?”董策组织了一下语言,问道。

    “断然不是。”

    黄季道:“嗨,这些‘乱’民,手里连武器都没有,好的拿把菜刀,大多数也就是一根棍子,那些白莲教徒就算‘私’藏了一些武器,能够多少人分的?而且说句实话,这些‘乱’民,实际上对官府还是畏惧的很,甚至撞上他们

    ,都不用动手,用马队绕着他们转上几圈儿,造起声势,然后喊话威胁利‘诱’,再一冲,做个样子要打杀他们了,这些‘乱’民自己就慌了阵脚,争相逃命了。”

    “一触即溃?”董策问道。

    “没错儿,就是这么个意思,还是汉臣你学问高。”黄季笑道。

    “记得是前年,似乎是应州那边儿闹民‘乱’,结果当地一个千户带着自己的十几个家丁并百来个兵丁,就愣是给压下去了。那些兵是什么德行你又不是不知道……”黄季言语中透着说不出的轻蔑:“就这些歪瓜裂枣都能做成的,你还怕你手底下那些‘操’练的狠得不像样儿的兵丁们不成?我瞧着,你手底下那些,百十人就能打那些卫所兵五百人!”

    “哈哈,季叔过奖了。”董策摆摆手,不想再谈论这个话题。

    他沉‘吟’片刻,嘴角微微一勾,一丝冷笑浮现出来。

    “季叔,既然白莲教要掺和这个,那咱们就不管了,且让他们‘弄’,让他们放手去做,倒是要瞧瞧,这些人能‘弄’出什么玄虚来。”

    董策嘿然一笑,轻飘飘道:“咱们啊,要做那摘桃子的人!”

    “摘桃子的人?”黄季有些不明白,只是他知道这位自己看着长大的年轻人,现在实在是已经不能用过往的眼光来衡量。年纪轻轻,不多时日,竟然能被他攀爬到这等高位,打下如此一片基业,其心机算计,当真只能用心如渊薮来形容,绝不是自己能揣度的。

    便不再多说,只是应了。

    “对了,还有一桩事,须得拜托给季叔。”

    董策道:“季叔你时刻盯着那些人,一旦发现他们要起事,立刻便是通知董旭,让他躲到磐石堡来。”

    “是,我明白。”黄季立刻知道了董策的心思,点头应下。

    董旭终归是董策的亲哥哥,再怎么不是,总也不能瞧着他送死,该管的,还是要管一管的。

    ……

    从北京到大同有多远?

    大约是六七百里上下的样子。

    若是后世的话,坐上五六个小时的火车差不多也就到了,而在这个时代,肯定会慢上不少,但也不至于太慢。六百里加急的话,一

    日六百里,八百里加急的话,则是一日八百里。

    朝廷给冀北兵备道刘若宰的命令,走的就是六百里加急。一来是因为崇祯皇帝‘性’格燥切,一旦下了决心,恨不能立刻就把这件事儿做成的好,二来则是,这件事儿,本身就已经是相当高级别,相当重要的一件大事,自然得好生重视起来。

    六百里加急,理所应当。

    是以那一日下午命令出了紫禁城,六百里加急,快马加鞭,到了第二日间,便是到达了宣府。

    为何要先到宣府?

    这是必须要走的一个流程,因为冀北道虽然乃是大同巡抚管辖,但是山西巡抚、大同巡抚、宣府巡抚这三位,都是宣大总督管辖的。虽然并非是直管,但宣大总督对冀北道的管辖力度,比大同巡抚还要重一些。

    若是直接给冀北道发文,而不经过宣大总督这一环,那么毫无疑问,就是对宣大总督杨嗣昌的极大蔑视。

    这是官场大忌。

    除非是跟杨嗣昌有莫大的过节,成心想给他一个难堪,不然的话,当朝的衮衮诸公,是绝对不会如此做的。这简直就像是当众给了杨嗣昌一个大耳刮子一般,官场上讲究和光同尘,会这么做的人可不多。

    更别说,杨嗣昌虽然现在乃是外地的督抚,不在中枢,但绝不代表着他在中枢就没什么影响力。事实上,杨嗣昌也可算作是一位简在帝心的人物,崇祯帝还是对他很信任的。现在当着宣大总督,但说不定哪一日便会调回中枢之中任职。

    实际上,能把宣大总督这么要害的一个位子‘交’给他,本就代表了对他相当的信重。朝廷的信差来的时候,杨嗣昌正在府中吃早饭。孔夫子曾经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整个大明朝所有的读书人都是孔子‘门’徒,但是有条件做到这一点儿的可不多。而杨嗣昌或许别的没学到,但是这一条却是被他贯彻的淋漓尽致。

第587章 五八六 文至宣府() 
杨嗣昌是湖南人,虽然在北地做官,但是家乡的口味,是从小吃习惯的。他或许在中午和晚上,一时兴致来了,会吃一顿山西特‘色’菜,但是早餐,素来是吃的湖南风味。

    湖南的早餐特‘色’颇多,多半都是小吃。米粉、葱油饼、油条、干面、各‘色’粥、‘春’卷等等,无非就是这些。寻常人家吃的是这个,便是官宦富商人家,其实吃的也差不多。毕竟是早饭,一来是来不及整治收拾,时间上不允许,二来早饭嘛,吃点儿简单的家常饭,对身体也好。

    杨嗣昌年纪不小了,他是万历十六年生人,今年四十有七了,这个年纪,在大明朝早就可以自称为老夫。按理说人到中年,更应该吃点儿清淡的,也是将养身子。但是不然,他这个人,便是早饭,也要吃的十分之排场讲究,要有菜有酒,和中饭晚饭无异。

    今日吃饭的所在,选的是后宅西侧‘花’园儿里头的一处‘精’舍。

    做外官不比做京官儿,京官儿就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锦衣卫就盯着,做什么都不敢太过,建造宅子也是小心谨慎,不敢有什么出格儿的,省的不知道什么时候让人抓了把柄,就要倒霉。但是做外官的,就少了许多顾忌。

    尤其是杨嗣昌少年得志,二十二岁就中了进士,其父又是鼎鼎大名,累官至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军务的杨鹤,乃是不折不扣的官宦世家出身。这等出身,这等经历,自然而然就有了几分骄狂之气,他又是以刚过不‘惑’之年而以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之职督抚宣大,正是鼎盛之时,做的出格儿一些,行事骄狂一些,也是在所难免。

    像是这宣大总督衙署,人都说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儿,大明朝都是流官,一般来说,住在衙署里面,这些官员们都是不会修缮衙署的,终究不是自家的宅子,说不定哪一日调到别的地方去,好不容易修好的就都便宜别人了。

    但杨嗣昌不然,去年他上任宣大总督,浦一上任,便是大兴土木,好生把后衙给改建了一番,其中重点就营造了这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