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七年-第38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以也就别自讨没趣了,省了惹得谢升不悦。
谢升很是得大度的摆摆手:“想看便去瞧瞧。”
“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既然谢升这么说,何瑞徽自然是求之不得,顺势拱拱手站起身来,绕到那围屏前面,细细的看。
“这围屏名唤作临米芾《天马赋》围屏,乃是用金星紫檀打造的。”
谢升也来到的何瑞徽身后,笑‘吟’‘吟’道。
他神‘色’间满是得意,显然这件藏品也很对他的胃口,更是弥足珍贵。
何瑞徽细细看去,这围屏以十扇组合,通体木头打造,不用常见的方格锦包镶,而是‘露’着木骨。每扇之间用锦‘交’叉裱糊,连为一体,可以随意折叠。眉板、下绦环板以及下牙板均雕夔龙纹,下脚则是包着一层厚厚的铜以作套足,看上去颇为华美,更是分量十足,很显厚重。
屏心为木板,表面则是贴着纸。
整个围屏的主体,全都是金星紫檀打造。
金星紫檀并非是一个紫檀的品种,任何一个紫檀都有可能成为金星紫檀,无论是大叶紫檀还是小叶紫檀。
金星紫檀其本质上与其他紫檀无异,只要是有金星的,都是金星紫檀。
而所谓“金星”,指的则是这种紫檀木破开后,经打磨每一个棕眼孔内都会闪烁金星金点。就如同是满天星斗闪烁在缎子一般柔和细腻的夜空中,又像是后世在深夜里,从高空中俯瞰某个大城市,星火灿烂,美丽辉煌。
其实这些所谓的亮点金星,乃是树木导管纤维间的胶状结晶,不光是紫檀木,其他木材也都有,只不过紫檀木格外的名贵一些,因此便被人给神话,过分美誉了。
金星紫檀的棕眼呈绞丝或曲蛇纹,若是侧一角度再看,则呈起伏状的豆瓣纹,若是在阳光下看,正如最上乘的金缎一般闪光,华美异常。
这一面临米芾《天马赋》围屏不知道造出来多久了,但毫无疑问,用的木料绝对乃是至少百年的老料子。其质地细腻光润,宛如上等的温‘玉’一般,表面包浆厚重均匀,颜‘色’则是一种暗灰‘色’,瞧上去很是古朴沉穆。
何瑞徽‘摸’了‘摸’,细腻冰凉。
光是木料便如此名贵,则最名贵的,却是上面贴的那纸。
第一扇乃是这面围屏制作主人的墨书自题序,上面题的名字却是‘恺阳山人’四字。
“恺阳山人?”
何瑞徽不由得一惊,问道:“这是孙承宗孙老阁部当初造的?”
“没错儿。”谢升捋着胡子自矜一笑。
孙承宗当年曾官至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中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更是天启皇帝朱由校的老师,乃是堂堂帝师,可谓是赫一时,尊贵之极。
明末的不少大臣,空有虚名,却是没什么真本事的,但是孙承宗显然是个例外,他以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之职差亲临山海关督师,经营将近四年,训练十一万大军,收复失地四百余里,营造关宁防线。
如此功绩,终天启一朝无人能及。
而且此人也不是什么沽名钓誉之辈,而是实实在在做事的,这等人在朝廷里头呆不下去,被排挤的只好上书请求归乡。不过排挤归排挤,谁是真有本事的,谁是只会夸夸其谈之辈,大伙儿心里都清楚。
只不过因为立场问题,就要揣着明白装糊涂罢了。
是以孙承宗在朝野之间,地位都是极高,威望素著,时人都是敬仰的。
现如今孙承宗回到了北直隶高阳老家,埋头著作《督师全书》《古今中官志》《高阳集》等书,开始著书立说。
谢升道:“这些时日,孙阁老为了帮着老家高阳把土城修成砖城,开始往外发卖一些东西。孙阁老为家乡计,不计个人,实乃大义,着实是我辈楷模。老夫岂能不襄助一二?前些时日让老梁带了一万两银子过去,本意是直接赠与阁老,只是孙阁老忒也客气,非要礼尚往来,硬是让老梁带了这个回来,老夫不好驳了老人家的面子,便是收下了。”
何瑞徽这才了然。
孙承宗现如今正在四处筹资,买砖招募人力,为的是把高阳土城建成砖城。对于朝廷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儿改建城池这本来应该是朝廷份内做的,结果官府没人做,却是有一个乡绅在做,这简直就是打脸!
是以知道的人不少,议论的却是不多。
第一扇是孙承宗作的序,而最后一扇却是大明一代大儒,黄道周墨书题跋,第二扇至第九扇则是墨书米芾《天马赋》全文。这当然不是原文正品,何瑞徽仔细瞧了一番,返现文末有钤曰:“青宫太保”、“董其昌书”印两方。
他又是一惊:“这是香光居士所文?”
谢升笑道:“然也。”董其昌这个人的人品暂且不去说他,但他的书法,是不折不扣的大明朝第一,师法古人,不求外在形似而注重内在气韵,其书风淡雅清秀,极是俊逸。这一幅字若是董其昌手写,写的又是这般有名的《天马赋》,那其价值,当真是不可
估量了。
第544章 五四三 高楼()
围屏裙板亦未用方格锦裱糊,屏风背面屏心刻有唐代名家所作的竹谱和咏竹诗。
何瑞徽已经是稀罕极了这宝贝,围着转了两三圈儿,口中发出一阵阵的惊奇感叹,又是大惊小怪,又是唉声叹气,似是迟了一般。谢升显然是见多了他这等表现,只是笑‘吟’‘吟’的在一边瞧着,也不说话。
过了好一会儿,何瑞徽方才站起来,摇摇头,他忽然捂着脸,闷声道:“世叔,小侄这便告辞了,若是再看下去,小侄怕是今夜就想宿在此处了。”
他说的有趣,也是真‘性’情流‘露’,谢升知道他见了名书名帖古籍善本就挪不动步子的‘性’子,也不怪罪,哈哈一笑,摆手道:“去休,去休。”
何瑞徽行了一礼,便当真捂着脸这么出去了。若是别人这般做,那便是失礼,但他和谢升的关系在,这样做却更显亲近。
以谢升的地位辈分,自然是不会相送,只是端了端茶而已。
何瑞徽出了这邀山阁,一阵冷风扑面,方才在屋里的溽热顿时是消失的无影无踪,只觉得脑袋一阵清明,脸颊冷了下来,目光却是变得清亮。
他又是站在邀山阁周围的栏杆后面看了好一会儿的景致,方才摇摇头,转身下去了。
心里满满的都是恋恋不舍。
国朝古代高楼很少,真的是很少,除了那种宝塔类的建筑之外,其它的大型楼阁,很少有超过五层的。
这跟建筑方式有关系。
西方古代建筑是砖石体系,一般以砖石墙为承重部件,墙体上薄下厚,墙体越高,上下厚薄对比越明显,在两墙之间铺设若干层木梁,梁上铺设楼板,屋顶用桁架结构,桁架是一种三角架,上铺屋瓦。而中国木建筑则是用木柱承重,多为单层,屋顶用抬梁层层出挑,出挑短者不用斗拱。墙体为土墙或者砖墙,只起遮挡作用。
当要盖高楼的时候,就会发现西方建筑的发展潜力更大,而中国建筑盖到第三层就是极限了。当然,像是应县木塔,大小雁塔这等,都能盖道很多层,但这是属于圆柱状的佛塔,已不适合居住了。而且面积也小,不能算是大型楼阁。
国朝古式的楼房,越往上空间越小
,而西方正好相反,底层最窄最‘阴’暗,人都尽可能往上住,这是建筑结构决定的,中国的抬梁结果,为了稳定,必须向上收缩,而西方的墙体承重,墙壁下部厚,越往上越薄。一楼的空间大小差别如此之大,故而国人喜欢住一楼,美其名曰“接地气”,而西方人则是把窄‘逼’的一楼留给奴仆、西方楼房中每一层木梁都能起到横向稳定两侧墙壁的作用,如果觉得还不够稳定,干脆‘弄’成“回”字形四合院楼,就更加稳固,故这种布局在西方很常见。由于中国楼房顶层屋檐太小,不能遮蔽全建筑,故每一层都要出腰檐,形成重檐。是以不论是单层还是多层,常见的建筑外形,中国都是重檐,而西方则是墙体外立面为主。
总而言之,由于西方是因为墙体承重,所以可以很方便的盖高楼,无非是增加墙壁高度和厚度。而国朝则是木柱承重,想要盖高楼,那首先就得有足够大,足够粗巨的大木为柱才行但问题是,修建墙体的石头砖块好找,那等大木可不好找。
是以便是身为大明朝帝都的北京城,高层建筑也是相当有限。
但说来也是奇怪,虽然中国古代的建筑和西方比起来是在建造高楼上是不占优势的,但古代世界最高的高楼,却是出在中国。
由此可见,国朝之建筑技艺,当真是登峰造极。
这两座建筑,一为明堂,一为天堂,建于武后年间,乃是大唐建筑技术之巅峰巨作。
所谓明堂,即“明正教之堂”,是“天子之庙”,有道是“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称明,故命曰明堂”,“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显有能,褒有行者也”。明堂的主要意义在于借神权以布政,宣扬君权神授。一般明堂都建于城南,即所谓“布政之宫,在国之阳”。明堂虽古已有之,但各朝营建时的形制与规模不尽相同,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式样。东汉明堂为“上圆下方,八窗四闼,九室重隅十二堂”。后来的曹魏、西晋修缮后继续使用。
武则天所建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层,下层法四时,各随方‘色’,中层法十二辰,上为圆盖,九龙捧之。上层法二十四气,亦为圆盖,以木为瓦,夹漆之,上施铁凤,高一丈,饰以黄金。中有巨木十围,上下通贯,、栌、,借以为本。下施铁渠,为辟雍之像,号曰万象神宫。
明堂气势恢弘、壮观华丽、巍峨参天,有吞天吐地、包罗万象之气。
外观凡三层,可登临,底层为正方形,端庄如印;中层为十二变形,覆有圆盖,上有九龙;顶层为二十四变形,覆有圆顶攒尖,其上立饰金宝凤;室内为多层复合,中有巨型大柱,上下通贯,直径有十人合抱之粗。
如此巨大辉煌,那这明堂到底有多大,多高?
史载高三百尺,并无疑问,但尺是唐尺,唐朝一尺约为三十点二厘米。
则明堂高达八十六点七米,边长则是九十点六米,面积达到了八千二百多平方米!
何其巨大,何其辉煌,何其壮观,何其巍峨!
现如今紫禁城里头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加起来都不如这一个明堂大!再加上一个太庙前殿似乎也还差了不少,再加上一个恩殿或许够了。
这毫无疑问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巅峰之作,正如李白天宝初年游洛阳时曾作的《明堂赋》中言道:“盛矣,美矣!皇哉,唐哉!”
但这还不是最大的,最大的乃是后来在明堂后面修建的天堂。
建造这天堂主要用来安放一尊大佛,《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言道:“怀义作夹大像,其小指犹容数十人。于明堂北起天堂五级以之,至三级则俯视明堂矣。”
也就是说,天堂比明堂高得多,在第三层就可以俯视明堂全景。
“堂始构,为风所摧,更构之,日役万人,采木江岭,数年之间,所费以万亿计,府库为之耗竭。”
由此也可见得,这这一工程其浩大壮观远胜于明堂,其第三层已高于明堂的八十六点七米,若是按五层每层高度都一样来计算的话,则其总高度理当是接近了一百五十米!
要知道,这可是在唐朝啊!在没有‘混’凝土,没有钢筋,没有现代化材料,现代化技术的唐朝!工匠们只是用一根根柱梁,一个个榫卯,将其互相连接,硬生生的造出这么一座人间天堂。
这才是真真正正,实至名归的通天之塔!
由于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风格上面的局限‘性’,使得建筑物的高度受到了柱子的极大限制,而明堂之所以能建的这般巨大,就是因为有了一根巨柱。
中有巨木十围,上下通贯。
十围是多少?这里的十围,指的不是直径,而是周长,也就是说周长是十个成年男子合抱这么大,而一个男子的合抱长度,其实就是其臂展。众所周知,黄种人的臂展跟身高相差无几,是以说白了,十围就是十个唐朝成年男子的身长之和。唐朝富庶,百姓也比较富裕,营养跟得上,身高就比较高。往矮了点儿算,就算是一个人一米六五高,十个人算下来,就是十六点五米。
周长十六点五米,则这根巨柱的直径便是五米多!
一根直径超过五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