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崇祯七年 >

第379部分

崇祯七年-第379部分

小说: 崇祯七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胭脂水粉店旁边隔着两三家则是一个包子铺,店‘门’前木头牌上写了‘张记’两个大大的字,店家是百年老店,从正德年那会儿就在这儿开了。大包子可是实惠,手小点儿的得俩手才能捧起一个来,这包子,皮儿包馅儿大,外面雪白,闻着喷香,晃一晃能听到里头油汤晃‘荡’的声音,一口咬下去,一嘴的油,一嘴的香。这会儿还有多半笼没卖完,急的那店家直跳脚,瞧见对面车马店那些刚回来的汉子便是眼睛一亮,端着蒸笼便自过去吆喝着:“大包子,大‘肉’包子嘞,皮儿包馅儿大十八个摺,咬一口舌头都得吞了!”

    招呼了没两声儿,那店里便是出来一人直接把剩下的包子都给买走了,拿了钱给他,喜得这店家那一脸的笑。

    ……

    这里是德胜‘门’内大街,这儿说的德胜‘门’内大街,当然不是后世所说的德胜‘门’外大街,内大街之类的说法。顾名思义,便是德胜‘门’里面的这条大街,只不过因为没有

    一个正式的名字,因此叫什么的都有,住在这一片儿的百姓,都称呼为德胜‘门’内大街。

    德胜‘门’,乃是北京城内城九‘门’之一,北京城北城墙上,朝北的城‘门’有两座,靠西的是德胜‘门’,靠东的是安定‘门’。

    这两个名字,可是有来头有讲究的,一个德胜,一个安定,总归都是跟打仗有关。打仗得打胜,打胜了,这国家就安定了。北方按星宿属玄武,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从北‘门’出城。之所以取名叫德胜‘门’,意为“以德取胜”、“道德胜利”。遇到战事自德胜‘门’出兵,由安定‘门’班师,分别取“旗开得胜”和“太平安定”之意。

    大明永乐皇帝北征,便是从德胜‘门’出师。终明一朝,德胜‘门’正面迎击来自北方的数次入侵,乃是北京城最重要的城防阵地。

    而且是冲着北边儿自从‘春’秋战国以来,占据中原的王朝,便几乎是一刻未停的和北边的强大敌人作战。秦汉之匈奴,两晋五胡十六国之柔然鲜卑,隋唐之突厥,宋之契丹,契丹之‘女’真,‘女’真之‘蒙’古,大明之鞑靼瓦剌……

    反正北方的游牧民族无论被打败了多少次,总归是顽强的重新出现,一个强大的部族,一个强大的政权衰亡了,便会有一个新的出现。生生不息,正如同那草原的野草一般,生命力顽强无比。

    北方的游牧民族觊觎中原是繁华富庶,从来未曾停止过南下之心,而中原历代王朝,自然也是不甘示弱,弱者据坚城以固守,强者提百万兵征北塞外。

    北方游牧民族势大之时,曾有白登之围,‘逼’得高祖刘邦不得不贿赂单干的大阏氏方才逃得一条‘性’命;曾有柔然三十万铁骑南下,肆虐中原;曾有辽太宗天显皇帝耶律德光,倾契丹举国之师南征,攻陷汴京,俘虏晋帝,马踏黄河;便是本朝,也有瓦剌太师也先大败大明朝五十万京营大军于土木堡,兵锋直指北京城,当时就是在这德胜‘门’下,更曾经发生了一场惨烈的大战。

    更有甚者,有些骁勇善战,于短短十数年,数十年间勃然发展起来的游牧民族,更是上天眷顾,正逢其时,恰是族群中有一位最杰出不过的领导者,带着他们,占据中原‘花’‘花’江山!

    鲜卑之北魏,契丹之大辽,‘女’真之金国,‘蒙’古之元朝。这些朝代之中,臻至极致巅峰的,莫过于前朝‘蒙’元,虽然立国仅有九十七年,但却是东至大海,西极流沙,南至安南,北至

    今日之北冰洋。若是算上另外三个汗国,则东西近三万六七千里,南北两万余里,几乎横绝了大半个亚洲,兵锋之浩‘荡’,之霸道,几乎是人类史上前所未有。

    几千年间,互有胜负,但总归,汉人还是始终牢牢的占据着这片东亚版图上最为富饶繁华的土地。

    到了大明朝,洪武大帝雄才大略,驱逐‘蒙’元,恢复汉家河山。之后永乐大帝五征漠北,迁都北京,更是定下‘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之国策,之后数百年,从未更变过。

    便是那个吊死煤山的末代皇帝,在最危急之时,也是未曾听从臣下的劝告南迁。

    在明朝之前,德胜‘门’就有了,不过当时不叫这个名字,叫健德‘门’。洪武元年,大将军徐达攻入元大都,改称北平,随后将北垣西侧‘门’健德‘门’改为德胜‘门’,并在北垣南五里新筑土城垣,作为防范元军反攻之用。

    德胜‘门’箭楼雄踞于四丈二尺高的城台之上,灰筒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后出抱厦五间,楼连台通高十丈多。

    德胜‘门’箭楼,乃是整个北京城所有城楼里头除了正阳‘门’之外最高的,正阳‘门’城台高四丈,城楼高八丈,通高十二丈。德胜‘门’对外的三面墙体上下共设四排箭窗,总计八十二孔。

    洪武四年废元大都北垣,将新筑北垣加宽加高,开两‘门’,西侧‘门’仍称“德胜‘门’”。正统元年至四年,修建包括德胜‘门’在内的内城九‘门’的城楼、箭楼、角楼、桥闸。此后,德胜‘门’历经修缮,直到后世。

    后世德胜‘门’城楼拆了,但是箭楼还留着,不过两侧的城墙都不见了,只剩下了那高大的城台。依然巍峨耸立,乃是地标一样的建筑。德胜‘门’内大街,从进了德胜‘门’一直到往南,直到岔河上面的德胜桥。这段距离约莫有一里多长,乃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地段,两侧店铺鳞次栉比,各‘色’都有,人来人往,可称是摩肩接踵。其实这条街并非是笔直南北的,若是从地图上看的话,就能发现乃是大体呈献出东北西南走向,不过和南北直线中间的夹角很小而已。

第532章 五三一 广化寺街() 
这条德胜‘门’内大街,其实是夹在两块水面之间的,大约是一片南北六七百米长,东西二三百米宽的这么一块,西边是积水潭,这儿后世叫做西海。而东边就是什刹海,现如今什刹海还没有前海后海之分,就是一大块水面,统称为什刹海。

    此时的积水潭周围还很是荒凉,而东边的什刹海周围,则是恰恰相反,在明朝末年,这里已经是非常繁荣发达的一个商业区了。

    街边店铺不知凡几,其间高‘门’大户也是随处可见。而一般百姓住的院子掺杂其间,倒也是便有一番风味。

    进了德胜‘门’,沿着大街往南走上大约半里地不到,便能看到一条斜向里往东南方向的岔路,这条街,名为广化寺街。

    广化寺街,自然是得名于街上的广化寺。

    什刹海周围寺庙不少,素有九庵一庙之说,这也是其得名“什刹海”之由的来。广化寺地界儿,选的格外的好,就坐落于什刹海后海的北岸,东便就是将什刹海后海和前海分开的银锭桥,于红尘俗世繁华中,竟是静守佛国之宁静清凉。

    颇得大隐隐于市之神。

    广化寺始建于元,《日下旧闻考援》引《柳津日记》载:“广化寺在日中坊‘鸡’头池上。元时有僧居之,日诵佛号,每诵一声,以米一粒记数,凡二十年,积至四十八石,因以建寺。”但具体年代不详,另据明《敕赐广化寺记》碑载:元天顺元年,灵济号大舟到庆宁寺住,至顺四年在此寺住,发愿禁足二十年不出‘门’,一心念佛……十年后成此大刹。

    明朝初年寺废,天顺至成化年间予以重修。由于得到内府太监苏诚之资助,重修后的广化寺规模很是宏大。万历二十七年之弥陀会记碑载:广化寺成净土宗道场,住持圆环率众举行极为盛大之陀弥法会,盛况空前。

    广化寺街的环境相当之雅静,街面不算是很宽,却也足以容纳三辆马车并行,在北京城中的非主干道中,这算是很不错的了。街面都是用青石铺成的,一块块青石铺的很是平整,看着就给人一种干净清洁的感觉。而且看着很是崭新,可见铺上的时间不长。

    街道两边乃是‘露’着的下水道,而在下水道旁边,则是每隔着一丈远,便重了一株大榆树,这些榆树想来生长的年

    份已经很是不短,一个个高大粗壮,枝干林立。可以想见,若是到了‘春’夏时分,定然是绿树成荫,‘阴’凉爽利。

    有些大树都已经是有两人合抱粗细了,只是现如今乃是冬季,树上也没叶子,还看不出这树是死是活,是一直长在这儿的还是从别的地界儿迁来的。若是一直长在此地的话,怕是这树都得是前朝时候留下来的了。

    住宅尤其要看风水,国人最是重视这个不过,不过说法各异,甚至自相矛盾之处也有不少。

    东种桃柳,西种桅榆,南种梅枣,北种奈杏。又“中‘门’有槐,富贵三世,宅后有榆百鬼不近”,“‘门’庭前喜种双枣,四畔有竹木青翠则进财”。

    而流传较广的则是: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门’前不栽鬼拍手。桑与丧字谐音;“柳”指父母死后,送殡多用柳枝作“哀杖”、“招魂幡”;“鬼拍手”是指杨树,其叶迎风作响,似人拍手。还有“屋后不栽槐”的说法,据说古时有尊槐之风习,槐于古代是吉祥、长寿和官职的象征,因而民间禁忌植槐于屋后。还有一说,槐字拆开就是“木”、“鬼”,因此槐为木之鬼,都成了鬼了,哪里能种?而且槐树比较容易遭虫害,树干、树枝上,虫子钻‘洞’后流出来的那玩意儿难看得紧。

    不过无论那个说法,种榆树总归是不错的。榆树长得快,枝叶繁茂,有利于防风、御寒。而这个时代人不知道是,榆树具有极强的吸附毒气、烟尘的‘性’能,种于宅后能够净化空气保护环境,故在这个年代有“百鬼不近”之说法。

    在这一排大榆树后面,便是一座座高‘门’大宅。

    能住在这广化寺街上的,几乎就没有小户人家,放眼望去,全都是高‘门’大院。

    高大的‘门’楼,往两边延伸出老远的院墙,有的‘门’前还有照壁,石头台阶。一座座大‘门’中间隔得距离相当远,一眼望去,足足有二百七十多丈长的广化寺街上,怕是也没有五十户人家。

    能住在这儿的,非富即贵。这广化寺街,若是按照后世的说法,就是豪宅区。

    为何如此?

    一句话:地段好。

    这里离着德胜‘门’不远,出城游玩或者是去自家的庄子里巡视,都是方便。这里是很繁华的商业区,要采买个什么东西,都是快的紧,要出去吃饭或是宴请朋友,一起

    去个青楼之类的,也就是走两步道的事儿。而偏偏这里又是闹市之中一个极为安静幽雅的所在,干净整洁。

    当然,最最重要的乃是这广化寺街,靠着什刹海。

    什刹海碧‘波’‘荡’漾,岸边垂柳毵毵,远山秀‘色’如黛,风光绮丽,自元朝时期便是燕京胜景之一。

    什刹海后海,什刹海前海,积水潭,这三处水面中,又以广化寺街所在的后海,风景为最。

    沿堤尽种垂柳,一到夏天,则浓荫蔽日,清风徐来。湖塘中遍种莲藕、菱芡,盛夏时,近水一片嫩绿。荷‘花’盛开,荷香四溢,便是在家中都能闻到。可说是清韵袭人,尘氛绝迹。近堤浅水之处,则芦荻丛生,蒹葭覆岸。一到秋天,满是萧萧瑟瑟清肃之感。

    而在什刹海周围,更建有许多茶棚,都设在柳岸荷丛之间。用芦席架起一座座高于堤岸的棚榭,下面是坚木支架,‘插’在河泥中,上铺木板,顶盖芦席,好像一座座傍水高台。高台边缘,伸向水面,荷塘游鱼,均在眼底。

    这茶棚本来是有人经营的,后来这边儿住的达官贵人越来越多,敢来的人就越来越少,不少茶棚就都荒废了。于是便有的大户高‘门’占了一处,写上自己家的牌子,修葺一新。闲暇时刻,三五好友,把酒赏月,邻水赏荷,正是绝妙。

    这广化寺街,实际上就是后世的鸦儿胡同。明代称广化寺街,清初时因胡同位于后海北沿,因而被称为“沿儿胡同”,随后被讹传为鸭儿胡同,之后“改鸭为鸦”,称为鸦儿胡同。整条由此就可见广化寺街的地理位置,广化寺街沿着什刹海的北岸蜿蜒向‘洞’,与后海北沿平行,实际上就是把整个什刹海后海的北边儿沿岸这一块,都给占了。

    这叫临湖高地。

    有水有树,风景还不错,这就是噱头。

    北方本来水面就稀罕,北方城市里,水面那就更稀罕了。这个年代人,讲究的是野趣,越是有钱有权有品位的人,就越是崇尚临近自然发展到了极致,便是山居。其实这选阳宅和选‘阴’宅也有一定的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