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崇祯七年 >

第327部分

崇祯七年-第327部分

小说: 崇祯七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范家的粮食已经被烧了,运不到归化城中去,那么就算是多尔衮到了归化城,也是无粮可用,兵士因此困顿无力。而以人之常情来说,多尔衮在最开始的时候,肯定不会怀疑是范家的商队出事儿了,而是会因为商队在路上耽搁了。因此会选择等待,而等上一段时日再醒悟过来,也是晚了。归化城周围已是一片不‘毛’之地,‘蒙’古部落都穷的叮当响,在当地筹集粮食是不可能了。而甭管是从辽东调运粮食,还是再让范家调运粮食,都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儿。”

    “归化城,辽东,张家口堡三地,互相距离都不近,便是快马加鞭,一个来回也得十多日。想要顺利筹集到粮食,且得等着呢!如此一拖延,怕是多尔衮只能领着军队在归化城中困顿了,估计等粮食再次运到,怎么说也得四月多快五月了。”

    早在来这里之前,董策便是已经把这番话想了无数遍,因此这会儿说起来极为流畅,言简意赅,毫无停顿滞涩。

    刘若宰听的缓缓点头,董策分析的很是‘精’准直接,直接就点在了一个最要害的点上粮食!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粮食,便是多尔衮带了再怎么多的大军,也是屁用没有,只能困顿当地。而且董策给出的时间也是颇为的合理,这个时代没有电话,没有网络,最难得便是沟通和指挥,效率就是这么低,甚至可能还要更低。

    只是,这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刘若宰已经隐隐猜到董策要说什么了,却并未打断,只是听着。

    “而现在,尚未出正月,到四月,还有至少两个月的时间,往多了说的话,三个月也不是不可能。大人,咱们既然已经知道了这个消息,岂能不做点儿什么?岂能坐视建奴势力这般壮大?”

    刘若宰眉‘毛’抖了抖,身子往后一靠,看着董策,缓缓道:“你的意思是,咱们要上报朝廷?”

    “上报朝廷是一定要上报的,但是不仅仅是这些。”

    董策眼中闪过一抹‘精’光:“既然建奴能够招降那些林丹汗的余部,咱们大明为什么就不成?大人现在身为冀北兵备道,身在其位谋其政,又是第一个得到这消息的。因此完全有资格,也有理由,上奏朝廷,自动请缨,带人前去大草滩招降林丹汗余部!”

    “林丹汗余部虽然大不如前,但至少有几万帐牧民,十几万百姓,数以万计可以上马作战的‘精’锐骑兵!一旦收服了他们,让他们为我大明效力,则我大明,如虎添翼也!则我大明江山,金甄永固也!则我大明百姓,定对大人‘交’口称赞。则我大明圣天子,定对大人赏识恩重,从此简在帝心,之后岂不直上青云?”

    董策的声音铿锵有力,仿若带有金铁之声:“若是仅仅上报朝廷,可能得到的只是兵部以及山西提刑按察使司的一纸嘉奖而已,可能圣上根本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件事儿,都不知道大人

    您的功绩。但是一旦您如此上奏,则完全可以直抵天听。大人,闻达于君前,效死于圣上,今日而已!”

    尽管已经大致猜到了董策会说什么,但是当他亲口说出来,刘若宰还是感觉到一股巨大的震惊!

    这个年轻人,才不过是这般的地位,今日就有如此心机,如此城府,如此见识!

    如此的谋略!

    自从认识董策以来,董策带给了刘若宰相当多的惊喜,但是从来没有哪次像是这次一般的巨大。过去他就知道,董策有手段,有能力,能练兵,能打仗,也敢于任事,但是说句直接点儿的话这些还都是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所允许出现的,是匹配他的身份的。

    说白了,以董策的官职地位,生长环境,能有这样的能力固然是不太容易,但也不是不可能。他比别人是要优秀,但是也优秀不了太多。

    但是今日董策的表现,他说的这一番话,以及这一番话中体现出来的他的见地,却是彻底的颠覆了刘若宰过去的印象。

    这等人才,去往一地担当知府,独当一面,或是在中央诸部之中,担当一个重要司的员外郎都是够了。

    他甚至在这一刻产生了怀疑,为什么董策能知道这么多?能想的这么多?遮莫真是天生奇才不成?

    刘若宰知道,自己是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董策了。

    当然,在此之前,还需要解决面前的这个问题。如此一个巨大的难题同时也是机会横亘在面前,刘若宰脑海中只是微微闪过一丝疑‘惑’接着便是消失不见了。董策说完之后,刘若宰深深的看了他一眼,并没有答话。他只是在那里静静的坐着,抬起头来,眼睛似乎是盯着天‘花’板,怔怔的出神。但是那轻微颤抖的手指,还有时不时剧烈起伏的‘胸’膛,却是暴‘露’了他的心情,说明此时刘若宰的心情极为的不平静。

第460章 四五九 刘若宰想要的() 
董策方才说的那番话,让他不可能不在乎,不可能不动心!

    不得不承认,董策实在是一个窥测人心的高手。

    和刘若宰接触了这么多次,他早就已经是了解了刘若宰最想要的是什么。

    这位老大人,是这个年代最典型,最纯粹的文人士大夫。或者说,是文人士大夫中还没有变质的一群人。这年头儿,上至庙堂之高,下达江湖之远,文人士子最为热衷的,便是权斗,党争,铲除异己。而刘若宰这一类人,内心有着自己誓死捍卫的信念,忠于君王,忠于朝廷,不爱钱财,勇于任事像是这种人,实在是太少了。

    正统年景泰年的于谦,可算是他们这一类人中最典型的代表,其中之翘楚人物!

    他们有诸多的优点,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看似几乎没有破绽,但却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名声。

    正所谓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他们最最看重的,便是名声。不单单是生前的名声,更看重的是身死之后,后人对自己的评价。

    于谦诗中所写,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清白,其实指的便是身后名。而所谓铁血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死都不怕,却是希望后人能够在汗青之中给自己一个公正的评价。

    看重名声,渴望能够在史书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他们所毕生追求的。

    刘若宰也不例外。

    而毫无疑问,若是依照董策说的去行事,事成之后,定然是震动整个大明!要知道,林丹汗不是旁人,而是成吉思汗的子孙,全‘蒙’古的大汗啊!虽说‘蒙’古各部之中除了察哈尔部之外还有许多势力并不逊于林丹汗的大部族,但林丹汗却是名义上公认的全‘蒙’古大汗。现在虽然林丹汗已死,但是他们这一支,依旧是大汗之正统!若是能够招降林丹汗的余部,那简直就意味着整个‘蒙’古都臣服于大明了!

    若真是如此,则政治意义是无比巨大的!

    自从‘蒙’元余孽北逃塞外,整个大明二百多年来,始终都遭受着他们的‘骚’扰,深受其苦,而无论是当初的瓦剌鞑靼,后来太师也先,再后来的满都海,火筛,达延汗,乃至于离现在不远的俺达汗,林丹汗,都是未曾真正

    臣服过大明。

    到了万历年之后,随着大明国力衰退,颓势尽显,‘蒙’古人跟建奴也是越走越近,这也让大明朝廷深深的不安。

    上上次的建奴入寇,不就是先征服了科尔沁,然后经由科尔沁的地盘奇袭蓟镇么?

    能够让林丹汗的余部臣服

    不,甚至不用做到那一步,只需要让他们上表表示愿意靠拢大明就足够了,目的就达到了。他刘若宰作为这件事的直接负责者,推动者,将会得到难以想象的好处!

    以今上燥切好大喜功的‘性’格,听说之后,定然龙颜大悦。

    宁锦大战后,袁崇焕不得不辞官回乡,身份已经是一介平民。而崇祯皇帝即位之后,召见袁崇焕,平台召对。仅仅是因为袁崇焕大言炎炎,夸下海口,自称;“五年之内可以复辽”,仅仅是因为这么一句话对了崇祯皇帝好大喜功的胃口,他便是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崇祯皇帝的燥切和政治的不成熟‘性’由此可见一斑。这等人,斗得过从兄弟叔伯中杀出一条血路来才登基为汗的黄台吉才是怪了。

    但讽刺的是,回过头来,给事中许誉卿问袁崇焕复辽的策略时候,袁崇焕却说是用这种话安慰皇上。

    也就是说,他自个儿都知道这是扯淡。

    一番大话都能赚来这许多好处,更别说若是刘若宰能真正做到并且取得一定进展了。

    到时候他简在帝心,想不升官儿都难。刘若宰不是官‘迷’,但是他极其渴望升官儿,因为官儿越大,他便是越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而他刘若宰的名声,也将响彻整个大明,所有人都知道,他为大明立下了天大的功劳,使得整个‘蒙’古都臣服于大明的脚下!

    刘若宰仅仅是想到此处,便是忍不住一阵阵的战栗,浑身都起了一层细细的疙瘩,一颗心砰砰‘乱’跳,连呼吸都变得有些急促。

    董策提出了一个他实在是无法拒绝的建议。

    董策也没有再说,只是在那里安静的垂手站着。他知道,自己说的这一番话太过震撼,自己的这个计划,太过于大胆,而造成的后果,又是太过于巨大沉重,可能到了让人无法担负的程度。

    所以这个时候,什么也不必说,什么也需要说,说的越多,错的越多,反而起到反面效果。

    刘若宰不傻,是能够想清楚这个的。

    只是若此时能看到董策的眼睛的话,就会发现,其中闪烁的是对权力的渴望和野心的光芒。

    刘若宰心中天人‘交’战,而董策心中也是一阵阵的澎湃‘激’动,这些时日的‘精’心谋划,终于在今日基本达成。只要是刘若宰点头,自己面前便是打开了一扇上面写着‘青云直上’的大‘门’。

    没错儿,这就是他的计划。

    在想到多尔衮要带兵去收服林丹汗余孽的时候,董策便是想到了这一点建奴做得,我们为何做不得?

    但是他也很清楚,以自己的实力,自己的地位,根本是做不来这个的。别的不说,他连上奏的权力都没有,都不能引起皇帝甚至是某个朝廷要员的注意。而且朝中没有关系,没有后台,谁知道他是个屁?就算是奏折递上去,也是会被别人据为己有,把好处给吞喽!

    那就必须得找一个有分量,说话管事儿,能够直达天听的人物。

    董策认识的所有有这个能力的人里头,面前这位是最好的选择。

    两人已经有了一定的‘交’情,而且经过这件事之后,‘交’情肯定会更进一步,或者更确切的表达是由于刘若宰认识到了董策的真正能力,因此会对他更加的看重。有‘私’‘交’,有器重,董策还能再求什么?

    董策很清楚,自己这么做了之后,上奏的是刘若宰,具体执行的是刘若宰,可能他到时候就是跟着去做而已。绝大部分的好处都被刘若宰拿走了,而除非是刘若宰愿意,否则别人也不会知道是他发起的这个提议。

    但是董策相信刘若宰的人品他既然吃了‘肉’,定然是会给自己一口汤喝的。

    这就已经足够了。

    董策不是不想吃‘肉’,而是没那么大的胃口,以他现在的身份地位,喝口汤就能赚得盆满钵满,而若是硬要吃‘肉’,怕是唯一的结局便是把自己给噎死。

    刘若宰拿大头,自己拿小头,何乐而不为呢?总比这个主意烂在心里没法子执行的要好。

    而且他清楚刘若宰的为人,自己这一次带给他这么大的好处

    ,他便是嘴上不说,心里也是感‘激’。刘若宰官儿做得越大,对自己的提携帮助也就越大,所以说,帮他其实就是帮自己。

    这便是小人物的悲哀,自己虽然有想法,有能力,但是却没有足够的实力去做,只能通过别人。而这样一来,大部分好处就被别人给拿走了。

    就像是后世某个发明家发明了一项专利,但是自己没能力投产,只能去拉那些有足够资金实力的人投产。技术虽然是他的,但是人家投的产,到时候收益巨大部分都是人家的。

    不过,总比什么都拿不到强得多。

    屋子里的空气似乎是凝滞了,只听到刘若宰忽重忽轻的喘息声。

    沉默良久,刘若宰忽然开口:“你说,怎么做。”

    董策心中顿时是涌起一阵狂喜,能这么问,说明刘若宰不但是已经动心了,而且还失了分寸。

    若不然以他的‘性’格,以他的自负,是不会这么直接的征求自己意见的。

    说实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