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崇祯七年 >

第268部分

崇祯七年-第268部分

小说: 崇祯七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裳,材木尽于棺椁。像是齐桓公,其墓在临淄城南二十一里牛山上,亦名鼎足山,一名牛首岗,一所二坟。晋永嘉末,人发之,初得版,次得水银池,有气不得入,经数日,乃牵犬入中,得金蚕数十箔,珠襦、玉匣、增彩、军器不可胜数。又以人殉葬,骸骨狼藉也。

    厚葬之风,于秦汉时达到全盛,按照汉代制度规定,天子即位一年,就以天下贡赋的三分之一“充山陵”,修建帝王坟墓。即使史称“简约”、在遗诏中明令不许厚葬的汉文帝,其霸陵在晋代被盗时,也“多获珍宝”。而且不光是皇帝和贵族流行厚葬,全天下都流行厚葬,律法对这块也没什么约束。一般官吏、商人、中小地主也挖掘大墓室,随葬品贪多求全,并随葬大量的铜钱黄金等。

    厚葬习俗根源于国朝传统之礼治,古人相信灵魂不灭,又讲尊君、讲孝道,又很要面子,厚葬就可满足这种种心态。正所谓“欲侈其葬,则心非为乎死者虑也,生者以相矜尚也”。

    不仅仅是为了死者打算,其实更多是为了一个面子。

    因此挖掘一个坟墓,就算不是那种王侯将相的大墓,而只是一个低级官吏,甚至是乡村地主的坟墓,往往也是获利甚丰,敌得过辛辛苦苦几十年的劳作。才财帛动人心,金银耀人眼,为了这好处,冒险自然也是值得的。

    干盗墓勾当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官盗,像汉末的董卓、曹操,五代的温韬,到民国时的孙殿英等,都很有名,他们往往动用大批士兵,明火执杖地大干,丝毫不忌讳别人。这种人,挖的往往都是那等极有名的大墓,毕竟他们人多,地位高,眼光也高,等闲的墓葬是瞧不上眼的。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便是孙殿英挖的清东陵慈禧墓了,发得珍宝无数。

    还有一种则是民盗,分布各地,南北都有,叫法不一。民盗是最多的,而且任何朝代都有,他们可是不敢光明正大的,都是私底下偷偷摸摸地进行,挖开墓室、棺材,从中取出随葬的财物珍宝,大发横财。这些人,多半集中在古墓葬较多的地方,如河南洛阳、陕西关中、湖南长沙一带等地。

    这些民盗,基本上规模不大,一般是两个人合伙,多人结成团伙的是少数,一个人单独干的更少,原因也很简单,一个人顾不过来。两个人的配备是比较合理的,可以分工协作。开始时一个人在下面挖洞,另一个人清土,同时在上头望风。之后一个挖进墓室,另一个人在上面接取坑土和财货,这两人多为有血缘亲戚关系或是要好的朋友,但父子关系的很少。兴许是干盗墓这营生毕竟见不得人,老子即便干上这个不光彩的勾当,也要维持做父亲的形象,不好意思拉上儿子一块干,做儿子的后来发现了也装着不知道。为何要找有血缘的亲戚,则是为了防止在洞口接活的人图财害命。洞下的人把活干完将财物都传递上去了,就会拍拍巴掌或拉拉绳子,示意洞口的人把他拉上去。如果洞口的人见财起意,当洞下人快上来时猛一松绳子,洞下的人冷不防从四五米以上的距离跌下去,骨折、受伤动弹不得,洞口的人又赶紧把提上来的坑土向洞下灌埋,下面的人必死无疑。

第382章 三八一 看重() 
有了这一层关系,便也保险许多——

    青云子这卸岭力士一脉,自然便是民盗这一类,但是说他们完全是民盗,也不尽然,他们也曾经煊赫过,更有很有渊源,乃至于可以称之为系统的师承和传承,比一般的民盗要高很多。甚至很多时候,组成官盗的,就是他们这些人。

    关于卸岭力士的传说,董策知道不少,却是未曾真正接触过。毕竟国朝素来是野史正史掺杂,让人傻傻分不清楚。要说正史权威,可是许多江湖传闻却往往是真的,许多史书中记载,反倒是扯淡。可是野史之中,神鬼传奇,道听途说,不一而足,也着实是让人不敢相信。

    青云子看似在安静的喝茶,时机却一直关注着董策的神色,看到董策沉吟,他的心情竟是有些忐忑,甚至就连他自己也没发现,他现在已经有点儿盼着被董策收下了。

    这种情绪的变化,源自于董策的强势,来自于董策的年轻,来自于董策给他留下极深印象的深厚城府,来自于董策背后那煊赫的权势。

    最重要的是他能给人一种希冀。

    倒不是这老头儿贪恋权势,而是人皆如此,在那个时代,能成为官家人,为官府效力,甚至捞一个一官半职,那是极大的荣光,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水浒传中宋江那么盼着招安,其实正是一个缩影,要知道,水浒传虽说是写的宋朝的东西,可却是明朝成书的。书里面的社会风气,穿着打扮,货币买卖,也都是按照明朝来写。其实说句实话,宋江那种思想,才是主流思想。

    为董策这等人效力,似乎也没什么。

    现在更担心的是,能不能被董策看上眼,毕竟自己干的这行当,虽说获利丰厚,却实在是为人所不容。别说是文臣武将瞧不上,一般老百姓也看不起,甚至就连江湖道上,提起他们这些满身土腥味儿,毁人祖宗坟茔的人,也是颇为不屑,甚至恨得咬牙切齿。

    这位董大人,能脱于流俗么?

    青云子这一次之所以这么爽快的便应承下来,也是与他最近碰到的一件大事儿不无关联。就是这件事儿,让纵横江湖数十年的他吃了大亏,更是深深体会到了没有靠山,势单力孤的坏处。

    “原来青云道长是出身于卸岭力士一脉,久仰久仰。”董策笑道:“巧的很,本官对这块儿,也是颇有兴趣,少年之时,还时常寻一些此类的野史传奇来看,只可惜遍寻各大书坊,也是未有几家得见。却未曾想到,今日竟能在此碰到道长这等奇人异士,着实是令本官惊喜不禁。哈哈,本官还有许多疑问,尚需道长为本官解惑才是。”

    青云子心中一颤,他看着董策,眼前这个年轻人目光清亮,态度诚挚,毫无半分嘲讽敷衍之色,显然他说的,乃是不折不扣的大实话。

    青云子一生经历丰富曲折,得意之时富贵遮奢,落魄之时惶惶如丧家之犬。但是无论何时,面对了解他底细的人,除非是跟他干一行儿的,否则便是对方对他表示的多么恭敬,他都能从对方眼中看出一丝不屑来。这也让他慢慢养成了外表大大咧咧毫不在意,一副老顽童的样子,实则内心很辣下手无情动辄翻脸杀人的性子。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这一脉的传人,少有性格不怪的。

    说白了,这就是缺乏社会的认可和关爱,从而导致的心理轻微扭曲。

    惟其如此,当他发现董策并未瞧不起他们的时候,内心受到的震荡才更加的大。毕竟董策乃是少年权贵,乃是官人,他能做到这一点,实在是太不容易了。这让一向羞于说出自己营生的青云子,竟然有些手足无措。

    董策察其言观其行便知其内心所想,他温和一笑:“本官不是俗人,更不说假话,说不在意,便是真的不在意,不会虚于应付。”

    他开了句玩笑:“便是本官在意,难不成道长还能不为本官所用了?”

    青云子霍然起身,向董策深深一揖:“老夫必竭心为大人效力。”

    心情激荡之下,便是呼吸也有些急促。他也是性情中人,性子更是老而弥坚,既然答应了董策,又见他是这般态度,心里便情愿了许多。更有着深一层的考虑,觉得这是自己莫大的机缘。卸岭力士这一脉发扬光大的机会,便把握在自己手中。

    董策感受到了他情绪和态度的变化,听他还是自称老夫,便是知道这乃是这老头子还有些要面子。不过他也不在意,这会儿若是在不做出一副礼贤下士的样子可就傻了,董策也起身,把青云子扶到座位上坐下,笑道:“道长大礼,本官可受不起,你我二人投缘交心,以后还要一起共事,切莫如此客气。”

    话说得好听,别人自然听的心里也舒服,青云子心里很是受用。普天之下大明朝的文武官员里面,能这般重视他的,怕是只有这个年轻人了。

    其实董策没必要的时候是不说谎的,他还真是不在乎。

    一来,他乃是心中有大抱负,有大志向之人,这等人,往往未达目的不择手段,也不太在乎世俗的目光,别人的看法,因此行事很是肆无忌惮。而‘我心有大愿’这句话,不但可以欺骗自己,更可以成为做许多恶事时候的借口。这是一个很好的挡箭牌,不光是董策,历史上许多枭雄都是如此做的。董策还算不上是枭雄,但是他正在往那条路上走。

    二来,则是因为他来自后世的思想。在后世,这种歧视盗墓者的思想是相当淡薄的,恰恰相反,由于某个时间段内涌现出来的一大批此类的,导致这个思潮非常之流行。说实话,当初董策其实还是挺羡慕这种游走在生死边缘,却又是获利极其丰厚的行业的。这种行当中的佼佼者,几乎被后世许多人视为传奇。

    再说了,干这事儿的人多了,也不差自己这一个。

    当年太史公写述中山地方风习,掘冢盗墓虽是奸事,却有人因此起家致富。西汉之时,不法贵族作恶地方,盗墓竟然成为一种骄悍者嗜好的游戏,于是国内冢藏,一皆发掘,所发冢墓,不可胜数。吴楚七国之乱、王莽末期的大起义期间,都有大规模盗墓之记录。汉魏之际乃是盗墓之高潮,据说曹操甚至专门设立了名号为“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专门指挥盗掘冢墓的官职。

    唐代宗时,郭子仪之父的墓葬被盗掘,有人疑心乃是鱼朝恩指使。而郭子仪在御前说到此事时,也承认自己所统领的军队多有盗墓之行径。史书有载,自唐末到五代初,关中的唐帝陵墓除高宗、武则天合葬乾陵之外,被逐一盗掘,无一幸免。

    两宋之时,金人扶植之伪齐政权在中原地区大肆发掘两京冢墓,堪称丧心病狂,伪齐刘豫甚至曾经专设主管盗掘陵墓的官员“河南淘沙官”和“汴京淘沙官”。

    远的不说,万历年间,宦官陈奉处理民间盗发李林甫妻杨氏墓一案,相信谣言,为得黄金巨万,竟悉发境内诸墓惹得天怒民怨。

    正所谓,自古及今,未有不死之人,又无不发之墓也!

    董策这等人,内心坚定,他现在最缺的是钱财,只要是能弄到钱,便是做一些见不得光的事儿,也是不惜。

    然后董策便问起了卸岭力士这一脉的渊源,对这个,他是很好奇的,毕竟是给穿的神乎其神,但谁也不知道是真的假的。有史书记载,有后人杜撰,真假参半,让人云里雾里。

    青云子便是细细的说了一番,董策听了,只觉心中震荡。

    按照董策的了解,无论是摸金、发丘,还是搬山、卸岭,都是出自于曹操当初设立的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后世这些盗墓门派,都是从其中演变过来的。

    而根据青云子所说,却并非如此。

    发,发掘。丘,坟墓。中郎将,官名,秦置中郎,至西汉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各置中郎将以统领皇帝的侍卫,属光禄勋。

    曹操设立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的出处,乃是袁绍攻伐曹操时发布的檄文。

    “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檄文又具体指出曹操曾经亲自组织和指挥盗发梁孝王陵墓:“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

    这篇文字成为古来檄文的名篇,起草者也是当时的大名士,列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陈琳在袁绍失败后归附曹操,曹操曾经对陈琳此文中对于他祖上行为的揭露表示不满,但是对盗掘陵墓的批评却似乎取默认态度。

    因此不少人便是认定,所谓“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的设置,或许确是事实。

    其实正史之中,从来没这么说过。睿智如曹操,连曾经破口大骂过他的陈琳都能容忍,还封他做了司空军师祭酒,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为的是什么?不过便是一个好名声,借此招揽人心而已。他这么喜欢招揽人心,这么注意自己名声的人,又怎么可能设置这样一个不声名狼藉,和祖宗礼制背道而驰的官职。

第383章 三八二 传承() 
其实曹操之所以会被陈琳这般大骂,乃是因为其父曹嵩在途径徐州时为陶谦部将所杀,因此大举兴师问罪——曹操部队在进军道路上大肆杀戮、发人丘墓,曹操也予默许,大致意思就是,你杀我父亲,我毁你先人坟墓。当时的好事者予以讽喻,曹操就此被人戴上了高帽。

    三国期间盗墓最厉害的,其实是董卓,这位把洛阳地区的帝王陵墓挖了一遍。

    按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