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崇祯七年 >

第259部分

崇祯七年-第259部分

小说: 崇祯七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看见董策脸上诧异的神色,他便很是得意。他拉着董策转过身来,压低声音道:“汉臣兄,如何,小弟可有一些手段吧?”

    董策摇摇头,倒吸了一口凉气,盯着他道:“行啊你小子,什么时候……”

    男人谈论起女人来,总归是比较有兴致的,可惜现在那位是侯方域的女人了,董策把‘上手’两个硬是给咽了下去。

    “嘿嘿,大年三十那天。”侯方域哈哈一笑:“有道是贞女怕赖汉,十娘当初对我那般冷眉冷眼的,现在还不是温顺服帖?她已然把悦来客栈给关了,要随我去京中。”

    他压低了声音,挑了挑眉毛:“这女子,虽是市井出身,贤惠着呢!”

    董策心中一动,微微有些担心。

    侯方域这等态度,可不像是谈论到自己心爱女人时候的样子,若是他真在乎杜十娘,把她像是宝物一样藏着掖着,怕是只会跟董策含糊的提一声,根本不会让她下马车。更别说是在这里用着等暧昧的语气半是炫耀的说着这等话了。

    怕是侯方域,对杜十娘也只是玩玩儿而已,根本没太当回事儿。现在固然是蜜意柔情,千肯万肯,但是过了这段时日,怕是就不是如此了。说白了,估计他是把杜十娘当成了一个得手不太容易的战利品。

    他为杜十娘有些不值,有心想提醒侯方域对她好些,但是想了想,这话还是不说的好,省的生出什么不必要的误会,对三个人谁都不好。

    又说了一阵儿,侯方域便是告辞,两人依依惜别,他搀着杜十娘上了马车。

    马车轧轧而去。

    看着被十几个侍卫护送着逐渐远去的马车,董策挥着的手落了下来,神色间也有些落寞。

    和侯方域相处的时间虽然不长,两人关系却是相当之亲近,侯方域此人,至少在董策看来,是纨绔子弟中难得的俊杰。而且交友贵在知心,董策感觉和侯方域做朋友,是很舒服,很轻松的,两个人也很谈得来。这是单纯的友谊方面的东西,更别说,交好侯方域对事业上的帮助。去杨嗣昌那儿求取告身的那件事儿,若不是侯方域,怕是董策连宣大总督府的大门都进不去。

    断顿数月,已经是宛如至交。这还是董策在这个时代,第一个真正的朋友。

    方才董策说的颇为的轻松,只是他心里也清楚,以这个时代的交通水平和通讯水平,两人就此一别,远隔千里,再想见面,怕是不太容易了。

    说句难听的,就此永别也是有可能的。

    离开这里,董策又带着人去了悦来客栈。

    那里果然已经是人去楼空,门口上了铁锁,门上窗子上都是落了一层灰尘。昔日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悦来客栈,此时却是一片寂寥荒凉。

    董策有些怅然。

    悦来客栈还叫悦来客栈,名字没变,格局也没变,透过窗棂看去,甚至里面的摆设都还是跟去年一摸一样,只是这里,再也没有一个叫做杜十娘,站在柜台后面浅笑嫣然,魅惑十足的女子。

    下去走了一圈儿,董策叹了口气,翻身上马,带人去了四海酒楼,要了两桌席面吃了。想了想,忽然记起来了,自己还有两个家丁在这儿呢,这些日子事务繁忙,几乎要把那两人给忘了。

    济世堂医馆,还是人来人往,显然生意不错。

    别的地方能关,这里是不能关的,阳和城中这些大小医馆,基本上都是年三十儿下午打烊,大年初二就开了。

    正坐在柜台后面翻看账本儿的姬嘉群掌柜一抬眼正好看见董策进来,赶紧从柜台后面绕过来,行礼道:“见过董大人。”

    董策笑道:“姬掌柜的客气。”

    他事务繁忙,也不绕圈子,直接开门见山道:“这一次来,是来接我那两个不成器的下属的。”

    “可正是巧了,他俩正在这儿呢!”姬嘉群回头大声招呼道:“忠康,忠庸,你家大人来了。快过来吧!”

    董策循着他的视线看去,不由得乐了。

    董忠庸和董忠康两人穿着一身青布衣服,戴着小帽,一副医馆里头跑堂小伙计的打扮,这会儿一个正踩在高高的梯子上从小抽屉里往外称量药物,另外一个则是给一个肩膀上一滩血的人包扎。

    这是闹什么名堂?

    他身后的家丁瞧了,一个个先是一呆,然后便是偷笑。

    姬嘉群在旁边解释了一番,董策这才明白。原来董忠庸和董忠庸这俩人身子骨健壮,又都年轻,正是身板儿最好的时候,好精壮的小伙子。因此伤势很快便是恢复的七七八八了,他们却是那闲不住的性子,在床上躺的骨头都快软了,董策又不让他们提前回去,因此便跟姬家的老爷子主动请缨,说要在药店里帮忙打杂。老爷子本来是不答应的,但是架不住这两人整日里死缠烂打,最后只得同意了。

    董忠康和董忠庸对医术根本是一窍不通,因此只能从最底层最基本的打杂干起,不过两人都是吃过苦的,手脚也勤快,一丝怨言都没有,反而是干的很带劲儿。过了些日子,医馆中便是人人夸赞。

    姬嘉群笑道:“董大人,当初真是不该收您诊金的,这二位养病的却如此勤快,我都不好意思了。”

    “嗨,一码归一码。”董策摆摆手道:“诊金怎能不给?当初要耗用了令尊不少上等药膏。”

    董忠康和董忠庸跑了过来,看见董策都是大喜,赶紧跪地磕头道:“老爷!”

    董策皱皱眉:“起来,也不看这是什么地界儿!”

    周围的病人大夫已经不少人看过来了。

    两人站起身来,都是壮棒汉子,这会儿眼圈儿却都有些红了,看的董策也是心里一暖。

    终归是自家人亲近呐!

    “喝,一点儿没瘦,瞧着还贴膘儿了,看来这些日子吃的不错。”董策打量了他们一眼:“喝,我瞧着你俩在这儿呆的挺乐呵,干活儿还勤快,要不然就别回去了,就在这儿呆着吧!”

    两人吓了一跳,董忠庸赶紧结结巴巴的解释:“老爷,您……您……俺……俺跟着你,俺不在这儿呆。”

    董忠康瞪了他一眼,低声道:“老爷,您别误会。小的和忠庸这次惹下这般大的祸端,还劳动老爷把我们捞出来,又只能在医馆里躺着,不能为大人效力,我们俩这些时日,可是把肠子都给悔青了。略好一些之后,便想着要为大人分忧,寻思着,现在队里还没有一个大夫,刀枪无眼,万一兄弟们有个啥差错,那可咋办?我便跟忠庸央求着老爷子,在这医馆中当学徒,学些医术,以后也好以备不时之需。”

    “哦?”董策心中一震,没想到他能有这般心思,深深的看了他一眼:“那你这些时日,学到了些什么?”

    董忠康恭敬道:“回老爷的话,一般的跌打损伤,知道该用什么药,如何处置了。刀伤剑伤这些外伤,已经学会了如何包扎,外敷什么药,内用什么药。小的惭愧,就学了点儿这个。你有心了。”董策脸上露出一丝笑意:“这么短的时日,能学到这些,已然是不容易。”董忠康连道不敢,又道:“小的学的只要是配药用药,忠庸学的是包扎。老爷,小的有个建议。”

第370章 三六九 买猴儿() 
董策道:“你说——”

    董忠康道:“咱们走的时候,能不能在济世堂采买些药材,药膏和成药回去?这里不少药物治跌打损伤和刀剑外伤是极好的。”

    董策点点头:“你这个提议很好,成,待会儿你便负责这个吧,多买些回去存着。”

    董忠康应了。

    姬嘉群在一边笑道:“不枉老爷子让你在这里做事,知道往自家里拉生意了。”

    董策深深的看了董忠康一眼,这个名字,他记住了。

    …………

    董策把采买药膏,药材的差事交给了董忠康和董忠庸去办,两人也确实是对这方面比较了解了,很快就口述列出一张单子来,那店里的伙计分类去拿,不过是一盏茶的时间,便全都凑得齐全。

    林林总总两个大包,加起来怕不得有个三五十斤重的,一共花了董策一百七十三两九钱银子,不过这属于必须的开销。现在若是吝啬这点儿银子,等以后出了状况,可是追悔莫及。

    董策寻思着,是不是该给军中配备军医了,且不说刀伤剑伤了,就是平时士兵们有个小病小灾的,总也不能苦熬着吧?

    出了济世堂,董策嘱咐董忠康和董忠庸去买几只猴子,然后便带着其他的人去了他在阳和城的店面。

    买猴子,也是这一次董策来阳和城的目的之一。

    至于原因,则是让他很有些不悦这半个月来,陆陆续续的病死了三五匹马。明朝可不比塞外,更不比辽东,向来是极为的缺马,很少有军队能有一支规模足够大的全骑兵军团。虽说甘肃宁夏这些传统的养马地并未丢失,但是由于管理的不善,官员贪污横行成风,导致战马的数量永远是停在纸面上。像是陕甘马政,纸面上还有战马二十几万匹,实际上一根马毛都没有。

    董策的这些战马,倒是没花什么钱,不过得来的也不太同意,一些辽东雄骏得自于那些被杀的建奴,剩下的那些蒙古马,则是从马贼手里抢来的,两番血战,付出的代价也不可谓不大。

    而且这种能够抢的战马的机会,可并不是时时刻刻都有的,也就是那两次而已。有了这些马之后,再想补充都是极难,毕竟在大明朝,战马属于是有价无市,有钱你都未必能买得到。董策初来乍到,时日未长,路子还没铺开呢!

    因此死了这几匹战马,可是让他心疼的不得了,说句诛心的话,怕是他宁可麾下百姓死上几个也不愿意战马出事儿。

    死因已经查清楚了,是由于马瘟,说白了,是血虫病发烧,拉稀,不肯吃东西,而且有的拉血。

    之所以得血虫病,是因为入口的草料有问题,里面有这些乱七八糟的虫子之类的。但是董策总不能不给它们吃草,而且这个年代也没办法清楚草料上面的病菌。

    所以便要来买猴子。

    俗话说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世间万物,冥冥之中总有一些非常奇妙的联系,猴子和马就是这样一对儿。

    在这个年代,军中一般都会在马厩中养猴子,这样能有效的趋避马瘟。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其中原因,众说纷纭,但是根据千百年下来的经验得出来的结论却是很明确了马厩里养猴子,就是能够趋避马瘟。

    至于其中的原理,有两个说法。

    其一是:猴子天性好动,每每当这些马松懈倦怠的时候,猴子就会去撩拨它们。这样就使马时刻保持忧患心理,并且还得到一定的训练。从而提高马队对血虫病的抵抗能力,所以猴子便有了弼马温之称。

    其二则是:明人赵南星所撰文集中,有这么一段话,说:‘《马经》言,马厩畜母猴辟马瘟疫,逐月有天癸流草上,马食之永无疾病矣。《西游记》之所本。’”也就是说,母猴每月来的月经,流到马的草料上,马吃了,就可以辟马瘟!

    平心而论,应该是后者比较有说服力的。

    无论如何,猴子反正都是有一个弼马温的外号,这也是西游记中孙大圣弼马温的由来。

    孙悟空曾在天宫任过“弼马温”一职,在取经途中,悟空因此曾被八戒和妖精多次取笑过。《西游记》虽是神话,但涉及人物的官职,都是采用明朝的官制,并非向壁虚构。但明朝管御马的机构,始设于吴元年九月,名称御马司,正五品,掌御厩马匹。却为何叫“弼马温”?别说是明朝,其它任何一个王朝的官制里,都没有“弼马温”这个职位。

    便是来源于此了。

    董忠康和董忠庸两人在这阳和城中待的时日可不短,对这儿比董策更熟悉,由他们去买,自然是再方便不过。其实这等事,董策让张麻子去是最省事儿的,只是张麻子总归是人家刘三爷的手下,自己老是去支使他,就算是刘三嘴上不说,心里定然也是不高兴的。

    董策带着剩下的几个家丁去了自家的店面。

    店面位于棋盘大街最繁华的的路段,这里也是阳和城最繁华的所在,一眼看去,人头攒动。周围都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人来人往,顾客盈门。却惟独这家店面的,大门紧闭,铁将军把守,一片冷清颓废。倒是让一些没有店面的摊贩看中了此处,这里门前有数级台阶,台阶上面空间颇为宽大,下面也是很开阔,正是做生意的好地界儿。那些摊贩便自在阶下铺上一块破布或是毡子,在上面摆上了要贩卖的商品,屁股地下随便垫点儿什么,便笼着袖子坐在台阶上吆喝起来。

    还别说,这儿人流量极大,人来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