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崇祯七年 >

第229部分

崇祯七年-第229部分

小说: 崇祯七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董策又扫了一眼那些不会打造甲叶的冷兵器队众人,宽慰笑道:“你们中有些人,已经打了不少长矛和骑兵刀了,刀矛上刻得都有名字,谁打造的一目了然,放心,本官不会亏待你们。等过几日,你们中便该有人升一级工匠了。”

    那些本来因为自己受了忽视而有些惶恐不安的工匠们顿时便安定下来,心里还有些激动和期盼大老爷说的话,什么时候不算话过?更是干劲儿十足,都想着做那第一个升的。安抚了这些人,董策目光在众人脸上缓缓挪过,开口问道:“你们,可知道青蚨甲?”众人面面相觑,都说不知道。

第327章 三二六 董策的盘算() 
赵铁砧挠挠头道:“俺知道啥叫青蚨,可不知道青蚨甲是啥?”

    青蚨,是一种虫,一种很有趣儿的虫。

    其形状像蝉,卵附在树上,草叶上。

    传说青蚨生子,母与子分离后必会仍聚回一处,人用青蚨母子血各涂在钱上,涂母血的钱或涂子血的钱用出后必会飞回,所以有“青蚨还钱”之说。

    因此后来,常以青蚨代指钱,尤其是铜钱。

    所谓青蚨甲,就是钱甲,用铜钱作为甲叶,编织成的铠甲。

    董策这一次想要造的,就是青蚨甲。

    这不是他异想天开的揣测,而是确有其事。董策前一世在某地参观历史博物馆的时候,便曾经在那博物馆中,见过一副青蚨甲。当时那副甲胄下面的注释,写的是明末地主团练武装私自铸造的甲胄。董策对这个非常感兴趣,回去之后查了许多资料,网上的主流说法有两种,第一种就是这事地主团练武装私自铸造的甲胄,第二种则是说,这是一种法器。就像是桃木剑,以及后世的五帝钱儿一般。

    董策无暇去探究到底是哪种,但是他知道,当初第一次去阳和城的时候,他就萌生了这个想法。

    事实上,从开始准备组建军队以来,董策就为铠甲的事儿烦心。就算是刘若宰再怎么信任他,看重他,几十副铠甲可以给,但是几百副铠甲却是一定不会给的。不是他不想给,而是实在给不出来。整个冀北道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到处都是伸着嘴要吃奶的孩子,总不好这么明显的厚此薄彼。

    因此就只能自己想办法。

    董策想到了青蚨甲。若是说还有那种铠甲最容易制造,成本最低,则非青蚨甲莫属了。

    他上一世就是玩儿古钱的大行家,尤其钟爱的是明清两朝的铜钱儿,家中收藏了许多。在他的印象中,除了天启十一两之外,明朝末年铸造的铜钱儿,普遍质量都是一般,小而薄,而且还是铜锡铅合金,这样的铜钱儿,其坚韧程度岂能和专门打造的甲叶相提并论?

    但是后来他在城外客栈中见到老板拿出来的私铸钱,董策心中立刻就是一喜。这种私铸钱厚重结实,基本上达到他的要求了。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私铸钱便宜,比官铸的要便宜的多,适合大量兑换。

    也就是董策现在没能力没技术没人手自己造,若不然的话肯定大量开炉铸造了。

    前一阵子他在阳和城大肆收购私铸钱,为的便是今日。

    董策使了个眼色,白忠旗便把他拎着的那一袋子铜钱倒转过来,哗啦啦的都倒在了地上,在地上堆了一小堆。

    董策笑道:“用铜钱儿代替甲叶如何?赵铁砧,你来说说。”

    赵铁砧其实是雅不愿说的,他憨厚,他反应慢一些,但这并不代表他傻。大人这个提议,很明显是有许多问题的,铜钱儿岂能代替甲叶?那等脆薄的东西,大伙儿又不是没见过,岂不是一掰就掰开了?

    但是这话,岂能这么说出来?

    他想尽量婉转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奈何实在是不会说话,吭哧了好一会儿,才道:“大人,这个铜钱儿,它实在是……这个……不堪用啊!”

    杜建河在一边听着,脸色淡然,心中却是暗自叹气,有些为他担心。他和赵铁砧现在是明里暗里的争,这不假,但是却从未想过要置对方于死地,赵铁砧说错了话,怕是要被罚了。

    却没想到董策笑吟吟道:“没错儿,这我知道。”

    没错儿,董策一直就知道私铸钱是不可能代替甲叶的。

    铜钱的制造过程他非常熟悉,是直接浇铸出来的。而甲叶,则是铸造出来之后,再拿铁锤,一锤一锤,千百次锻打才完成的。两者的工作量摆在这里,岂能一样?结实程度,韧性,持久度,甚至容易修复的程度,铜钱儿比之甲叶都是甚远,甚至可以说是差了两个级数。

    但是问题是,董策也从未想过要拿铜钱儿取代甲叶。他要的只是暂时替代一段时间。

    董策现在面临的选择就是两个,一是没有铠甲,二则是用青蚨甲。

    当然是选第二个。

    虽说防御能力一般,但也总比明军的大红胖袄强得多,总比没有甲强得多。有这些铜钱儿夹在两片棉布之间,总比只有棉布要强得多。

    董策是把青蚨甲作为一种过渡性铠甲的,若是有足够的打造精良的甲叶。谁愿意用这玩意儿?

    “也甭多说什么了,直接试试吧!”

    董策指了指白忠旗:“你去试一下,用全力,莫要留手。”

    “是。”白忠旗应了一声。

    董策选他,是因为白忠旗在这些人里面算是瘦弱的,但若是把他放在这个年代普遍营养不良,面黄肌瘦的明军、山贼土匪、乃至于流寇反贼中,至少也是个中等的身体素质。没办法,磐石堡伙食好,又敞开了供应吃,这几个月,都是把大伙儿的身子骨儿给调养出来了。

    周伯赶紧指挥大伙儿让开一个空间,中间留出一丈大小的一片圆形空地,让赵铁砧寻了个铁砧放在地上。白忠旗想了想,拿了两个铜钱儿,叠放在铁砧上。他拔出从董勇振那借来的哥萨克骑兵刀,正要挥刀斩下,董策忽然道:“换腰刀,敌人可没有咱们这等利器。”

    “是。”白忠旗应了声,又寻了一口大明朝最常见的腰刀,瞄准了方向,重重的斩了下去。

    他并没有留手。他多少知道一些董策的性格,让你如何,你最好就如何,别自作聪明,若不然最后倒霉的肯定是你自己。

    一刀斩下,几道火星溅了出来,铿的一声脆响。

    众人急急忙忙看去,却见上面那铜钱儿已经给崩飞了,铜钱正面出现了一道深深的切痕,几乎已经被一道两段。而下面的铜钱儿,也给崩到了一边去,但是上面没什么是损伤。

    白忠旗把两枚钱儿捡起来送到董策面前。

    董策拿在手中翻来覆去的瞧了两遍,嘴角微微一勾,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还不错。”

    这一刀下去,几乎把一枚铜钱儿给切开。但是别忘了,这是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若是在铜钱外面又两层棉布呢?刀先斩在那极为坚韧结实的棉布上,再斩到铜钱儿上,还能把铜钱儿斩开么?

    而且,方才白忠旗是直上直下的砍去,这样的力道最大,最狠,杀伤性也最强。而在实战之中,是很少有这样机会的,大部分都是斜着砍在身上,甚至只是在身上拉一下,力道绝对做不到这么足。由于角度的问题,刀砍过来之后,会被棉甲本身及棉甲上面的铜钉给卸一下力道,滑开少许。这样甲胄本身收的力,就更小了许多。所以在实战中,被砍上一刀,估计铜钱上也就是一个划痕而已。至于碰到长矛刺击那就没什么办法了,别说这个了,全身铁甲都挡不住。

    但是这铜钱儿的表现,已经是让董策颇为满意了。

    就算是一层青蚨甲不成,那两层呢?若是里面的青蚨甲有两片铜钱的厚度,那防御力也是相当可观了。

    众人也是心中诧异,却是纷纷心道自己之前想岔了。

    (我是玩儿古钱儿的,这个有些经验,我这儿明钱,天启十一两,崇祯跑马钱,以及明末清末的私铸钱都有。我要说的是,铜钱儿并不像是一般人想想的那么薄脆,尤其是私铸钱,就更不是了。有一枚清末的咸丰重宝私铸钱,宝福局当五十的,还有一枚是仿得光绪的铜元。尤其是那枚宝福局当五十的重宝,又大又重,沉甸甸黑黝黝的,拿在手里就压手,跟个秤砣似的。据说用的是紫铜,红里发黑。就是铸造的确实很难看,字口都很不清楚,歪歪斜斜的,一看就是土作坊出来的。

    说实话,以上这些我都舍不得。最后选了两个熙宁通宝,这是宋朝的铜钱儿,存世量极大,很便宜,就算是跟淘宝上也就是一块几一个。而且我对比过了,这枚铜钱儿的铸造水平,厚度,大小,完整度,和明末的钱儿是没什么区别的。

    搞不到古代的武器,但是用现在家里的菜刀,狠狠心不计成本的一刀剁下去上面那一枚剁开了,下面一枚是深痕。古代的兵器其锋利程度,结实坚韧程度,整体性能,肯定是比不上现在的菜刀的,这毋庸置疑。本人魁梧大汉,力气也是不太差的。嗯……就这样了。)

    至于用铜钱做铠甲的花费,则是完全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用铜钱做铠甲,乍一看给人一种富贵逼人的感觉,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一副甲,用铜钱最多也就是二十斤,二十斤铜钱儿,也就是三千枚左右的私铸钱。一两银子可以兑换一千五百五十枚私铸钱,也就是一副甲需要的私铸钱是二两银子。这个成本,比铁匠打造甲叶可还要低得多了。而且董策心里还有一个想法若是面对那些乌合之众的流寇反贼或是土匪山贼的时候,若是棉甲被砍破,里面的大量铜钱儿露出来,散落一地,说不定会引起敌人的哄抢。这就又是一个杀敌的机会。

第328章 三二七 二十支() 
这不是不可能的事,恰恰相反,历史上这等案例并没有少发生过。d——m战败一方眼看要败北,大把的扔铜钱儿金银,结果占据上风的那一方开始互相抢夺金银,反而被对方杀了一个来回,反败为胜。这样的战例,也是有的。

    现在农民军不富,官军也很穷,这样的策略没准儿是可以成功的。

    当然,现在只是想想而已。

    给冷兵器组这边儿布置了任务,董策这一次也对甲胄更多了几分了解,心里的思路明朗了不少。他问清了谢虫儿一副棉甲需要多少棉花,而后便有些沉吟。

    想要把所有的士卒都武装起来,打造四百副棉甲,就代表着至少需要上万斤的棉花。

    “去把刘大库叫来。”董策吩咐道。

    白忠旗应了一声,快步而去。

    磐石堡不大,此处距离仓库也不远,但是堡中的路弯弯绕绕的,着实是不好走。好一会儿之后,刘大库随在白忠旗身后快步走过来。

    董策问道:“库中有多少棉花?”

    “多少棉花?”刘大库一怔,却没想到董策问这个,不过他自从上任之后,很是用心的把库房里的物资都给理了一遍。略想了想便道:“现如今库房里面棉花还有八百多斤。听苏大人说过,初秋的时候,一次采买过三千斤,后来上头又调拨下来一千斤,不过后来制作胖袄,制作棉袄,大都耗用,现在只剩下这些。”

    “八百斤?这也太少了些。”

    董策皱了皱眉头,沉声道:“那就去采买。”

    周伯素来是负责采买的,董策对他也是极为信任的。在董策的班底中,论起稳重来,周伯当属第一。虽然过于沉稳了,以至守成有余,进取不足,给人的感觉有些暮气沉沉。但是这样的人用来做后勤,管民事,却是非常的恰当,在他管事儿的范围内,就不大容易出乱子。董策把他从管军调成管民,也算是知人善用。

    “周伯,你去寻赵大会的时候,顺便跟他说一声儿这个。”董策沉吟道:“跟他说,这些棉花急用,最好初五之前就能收到。若是他没这个能耐,咱们就要交给别人了。嗯,话说的委婉些,终归是老交情了。”

    “是。”周伯应道:“属下明白。”

    大明朝棉花基本上是没涨价的,一直都维持在一斤六分银左右。就算是采买一万斤的话,也不过就是六百两银子。对于董策来说,这些银子并不多,但是他担心的是,在这个年节,有钱也收不上来。所以他第一次给赵大会施压了,相信赵大会肯定是有自己的门路能买到的。若是连这点儿本事都没有的话,董策还真要考虑换一个生意合作伙伴了。

    董策看了一眼刘大库,道:“你负责这些棉花的入库,并且在棉花入库之后,立刻进行检查,检查的合格的,七斤一份儿,小心分好。”

    刘大库也紧着应了。

    再有两日就过年了,不过董策可不管这个,有些事儿,该紧还是得紧。

    说完了这些,冷兵器这边儿的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