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七年-第2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两根旗杆的正对面,乃是高大的照壁。旗杆之后,则是高大的军门,在军门两侧,乃是黑色的鹿角,这是只有参将及以上级别的文武官员才能使用的规格。
在两根旗杆下面,就各自有一个穿着青布铁甲,精壮强悍的士卒在站着。而在旗杆之后,过军门,一直到仪门,每隔六尺,都有一名身着铁甲,衣甲鲜明,威风凛凛的士兵站着。他们板着脸,面色严肃,气质冰冷,手摁在刀上,身形一动不动。
当真是好大的威风,好大的煞气。还未迈入那座大门,便觉得自己已经是矮了三分。
董策瞧着那些兵丁,便是眼睛一缩,以他的眼神儿,自然是能看得出来,这些兵丁都是百战余生的精锐。铠甲和武器都是算不得数的,唯有那等气质,一看就知道是刀锋磨砺,战场上打滚出来的。
见他们两人走近,便有一个士兵上来盘问。他见两人都是气度不凡,尤其是前面的侯方域,一看而知便是非富即贵,也不敢怠慢,语气颇为的和善:“二位公子,此处是总督衙署,你们……”
他话还未说完,便给侯方域打断了,这位素来在董策面前温文尔雅,谦和有礼的贵公子却是把脸一板,下巴一扬,满脸都是不屑:“本公子行事,还须向你报备不成?我父乃是总督杨大人故交好友,来拜访自家父辈,还须你这一文汉过问?”
说罢便是冷哼一声,大步向前走去。
董策不由得愕然,这会儿他忽然恍然醒悟过来,无论侯方域和自己私交如何,对自己如何之有礼,两人是如何想得,那终归是他和自己个人的。他始终是个文人,是个儒学传家,瞧不起武人的文人。
而那兵丁被他这一番抢白,一开始还是满脸怒容,待到侯方域说了自己的来头,顿时是吓得脸色苍白。到了最后,这个身材魁梧雄壮不逊色于董策多少,国字脸黑面膛杀气腾腾不知道斩过多少敌人首级的沙场健卒,竟是吓得浑身哆嗦着跪在了地上,一个劲儿的磕头。
董策忽然觉得心里一阵堵得慌。
他轻轻叹了口气,抬脚,迈步,从跪着的他的面前走过。
周围的士兵目光中有同情,有不忿,但更多的是选择低着头,不敢表露出自己的情绪。有的人已经心里暗自叹息,得罪了这位公子爷,怕是只要在总督大人面前说上一句,他就要身首异处了。
到了仪门前面,却是大门紧闭,此路不通。
这仪门,除了迎接钦差,或者是上官,否则一般是绝对不会开的。而身为兵部尚书,加左佥都御史衔儿的宣大总督,论起地位比他高的来,朝野内外还真没几个,而这位上任又没有多久,因此这仪门自他上任之后还从来未曾打开过。侯方域董策二人,自然更没有这么大的面子。
不过本来这也不是要走人的门。在仪门的北侧,还有一道也算是很宽敞的门户,这道门就叫做‘人门’,很是简单明了的名字。总督衙署之中,可不仅仅是住着总督的家人和下人,就像是后世的县政府大院儿一样,里面有许多的办事机构,控制着整个宣大总督军政事务的所有总督直属衙门,都在里面办公。
所以里面不但有外人,而且还很不少,上百人是有的。
那门子也是个精明之人,方才自然是瞧见了侯方域训斥那兵丁,知道他身份不凡,见两人过来便摆上了笑脸:“这位公子爷,不知可有名刺拜帖?”
侯方域此时却是笑吟吟道:“自然是有的。”
说着便是把自己的拜帖和那封信一起递了过去,顺手塞过去一小锭银子,笑道:“劳驾,劳驾。”
那门子手指头灵活的一动,便是把银子给揣到了袖子里面,他一过手,便是知道这是一锭五两银。他倒是没有不敢收侯方域的银子,像是他们这等门子,就没有个不收银子的说法儿,甭管你官儿多大,只要是给了,咱就笑纳。
得了好处,这门子更是殷勤,把两人让进了门房中去,殷勤的招呼两人坐下。
这门房很是阔大,进了大门之后,是一个四柱的大门洞子,在两侧,还各有一个厢房。董策二人便是去了南侧的厢房,里面还点着火炉,放了不少的桌椅,暖意融融。
那门子安顿好了两人,自然是一溜烟儿的进去禀报去了。
总督署呈对称形的建筑布局,整个建筑群坐西朝东,南北宽五十多丈米,东西长一百一十多丈,有院落三十余个,规模极为的好大,宛如缩小版的紫禁城一般。
进了仪门,一片开阔,乃是一处相当阔大的广场。广场中间乃是一条二十多丈长的甬道,这甬道足有五丈宽,全都用厚重阔大的青石板砌成,比周围的地面高出三尺多去。
甬道尽头,便是总督大堂。
总督大堂一般不直接用来审理各类案件,主要是总督举行隆重贺典和重大政务活动的地方,如承接谕旨、拜发奏折以及对皇帝、太后、皇后生辰吉礼的朝贺等。大堂正中有屏风一座,屏风中间绘有丹顶鹤、海潮和初升的太阳,象征高品级的文职大员。大堂之中森严肃穆,大堂正中上方,悬挂匾额一方,上书“恪恭首牧”四个大字,乃是当今宣大总督杨嗣昌大人手书。字迹森然,宛如筋骨虬生,正是极漂亮的柳体。
大堂东西两侧的厢房,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房,乃是署内书吏办公的地方。
大堂对面为一座四柱三顶的木制牌坊,名曰戒石坊。戒石坊朝东,其东面书有“公生明”三个红底金字,西面书有宋代大文士黄庭坚书写之十六字官场箴规:“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总督升堂理事,抬眼能见此箴,以示儆戒。
东路的建筑有寅宾馆、武成王庙、幕府院、东花厅、外签押房、胥吏房、伙房、库房等。寅宾馆是招待外地客人的地方,幕府院是幕友师爷们的居住办公的地方。西路有典吏厅、西花厅、办事厅、旗纛庙、箭道、花园等,花园可以和上房相通。
由大堂穿厅而进是二堂,名曰“退思堂”,取深思熟虑补其不足之意。主要用于总督接见外地官员和僚属,举行一般性礼仪活动以及审理案件。二堂东侧为议事厅,是总督上堂后暂时休憩并与幕僚们议事之处;西侧称启事厅,是书吏们整理案卷,以便总督处理政务的地方。
从二堂屏风两侧过去就是三堂,三堂又称官邸,这里已经算是进入到总督的内宅范围了,外人不得擅入。
三堂正房明间为过厅,直通四堂院。
东侧屋为签押房,乃是总督处理公务之所在,也就是这里,便是整个宣大地区的最高权力中心。这里虽然办公,但因为是在自己家里,所以布置得更像是家中的花厅,很是随意压制。签押房很宽敞,但只有一张紫檀木的大桌,一张太师椅,一张罗汉床而已,并没有仙鹤麒麟职衔牌之类的东西,甚至是有些简陋。
西侧屋为书房,乃是总督读书写作,教育子女,休憩养性的地方。
三堂的楹联亦是杨嗣昌手书的:“将勤补拙,以俭养廉。”这八个字,素来乃是杨嗣昌信奉之铭条,而这位老大人字写得好,也爱显摆,每到一处为官,衙署中定要提上几笔才罢休。三堂之后乃是四堂,也就是上房,是总督及眷属起居之所在。此处官气很淡,清静幽雅,花木扶疏,生活气息很浓。其实到了这里,就已经是跟一般大户人家的宅邸没什么区别了。四堂之后,乃是两个独立的院子,里面住了许多总督的家人和下人。
第291章 二九零 杨嗣昌()
这院子倒不是杨嗣昌修建的,而是不知道哪一任的前任修建,反正能做到这个地位的,只要想捞钱,是不会少了身家的——这点儿银子,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
而在两座院子的中间,则是一个颇大的园子,里面种了四时之鲜花绿树,不过说是这么说,现如今是冬天,也是万物萧条。那些在春夏时节争奇斗艳的花木,这会儿连败叶都瞧不见了,只剩下了一根根的枯枝,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园子中间还有一座小湖,湖面不大,大约也就是三五丈方圆,湖中一池清水早就已经是冻成了坚冰。在白色的冰面上,还能瞧见一些呈现出陈旧灰色的枯荷,干枯的叶子铺在冰面上,分外的凄凉。
湖边有假山,假山不高,只有两丈来高,也不是什么极珍贵,极精妙的石头修建的。论起清奇秀美来,远远比不过江南的名园,不过在北地来说,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
山下有精舍,只有三间,中间花厅,左边书房,右边卧房。
建造的很精美,主要是木头和竹子为材料。木头是原木,只剥去了树皮,还保留着原始的形态,竹子则是川南的大毛竹,色泽泛黄。原木和大竹,相映得趣,极为雅致。
花厅之中,陈设唯有雅致二字而已。
地上铺着竹子拼成的地板,切成了一半儿的大竹一根一根的拼在一起,使得地面如同波浪一般。在屋子的中央靠后的位置,放着一个博古架,上面摆满了各种珍奇古玩。刻满了金文的四羊方尊,呈现出一种沉重苍老的玉色的玉环,一看便知道少说都是三代之前的老物件儿了。
博古架后面,便是通往卧室和书房的月门儿。
博古架前面,却是摆放着一张紫檀木的大桌。那桌子极大,足有一丈长,六尺宽,厚重的桌板儿足有一尺厚。看那木色的纹理,竟是用的一根大木做成。这么大的板材,也不知道从哪儿寻到的,真真是极为昂贵了,更重要的是,现在紫檀大木很少,有价无市,便是有钱,你也买不到。也亏得花厅之中阔大,放了也并不觉得碍眼碍事。
紫檀大桌四根桌腿儿短且粗,也就是一尺半高,却足有一尺粗,看上去很是拙重。
而在紫檀大桌上,却是放置了一尊鼎,一尊青铜大鼎。
这尊鼎,有两尺高,直径也有两尺左右,下有三足,上有圆耳,上面刻满了大大小小的金文,造型奇古。
而此时,这尊最晚也是两周时候便出现的青铜大鼎,此时却是做了火锅。里面盛了大半鼎的水,这会儿已经烧开了,里面扔了许多的香料作料,香气四溢,热气蒸发出来,腾腾而起。
而在这紫檀大桌,却是一个长长的几案,这几案上面摆满了各种肉菜和作料。有着大理石一般漂亮花纹的鹿里脊肉;鲜嫩肥美,色泽红白相间的肥羊后腿肉;淡青色足有一尺多长的大虾,一看便知道就是从海边用冰块儿镇了,一路快马运过来的。切得略有些厚的牛肉,只取骆驼驼峰尖儿上那一点儿的驼峰肉,切成了极薄的大片儿。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冬日根本难得一见的蔬菜,白嫩的鲜蘑,青翠的小黄瓜,鲜绿的韭黄等等,这些蔬菜要在冬日里吃到,甚至要比前面那些名贵肉类花费更多。
这些肉菜都切成了片或者是维持原样,然后在盘子里码放的整整齐齐,如同花朵绽放。
而在旁边的小碟子里,则是放了许多的作料,有麻酱和香油调配而成的蘸料,有芥末,有蒜泥儿撒了不多的香油,还有辛辣的茱萸汁,切成了极细极细丝状的葱姜,胡椒等等。
一个身穿淡黄色襦裙的女子,此时正跪坐在桌子旁边的蒲团上。她年方二八芳华,一张脸上不施脂粉,清秀如玉。头发并没有梳起来,而是披散在肩上,如同墨玉雕琢。
她跪坐在蒲团上,腰板儿挺得笔直,伸手用一根象牙筷子挑拣出一些菜肴来,放在一个小盘儿中。而后站起身来,用象牙筷把这些肉菜方才沸水中略略一涮,便放到一个极薄,薄的似乎要透光一样,看上去如同蛋壳一般脆弱的小碟子里面。而后她袅袅娜娜的走过去,缓缓跪坐在一旁,恭敬的将这小碟子放在那几案之上。
其一行一止都是优雅无比,却又宛若行云流水,丝毫不显矫揉造作。
那几案后面,坐着一个四旬左右的文士,他面目清瘦,一双眼睛锋锐而精神,看上去很有几分逼人的气势。
此人便是杨嗣昌,他是万历三十八年的进士,今年已经是四十有六了,但是由于保养得宜,仕途一帆风顺,这心情也就随之很不错,是以看上去就要年轻了不少。若是他和年仅二十四岁的崇祯皇帝站在一起,说不定那位操劳过度,日夜忧思,早生华发的皇帝陛下,反倒是显得更苍老一些。
他身上穿了一件儿墨兰色的圆领大袖袍,虽是在屋里,却也是戴着帽子,不过没有戴常见的四方平定巾,而是戴着一顶皂条软巾。皂条软巾,也就是那种在后面垂着两条带子的样式,也便是俗称的儒巾了。
他虽然年纪不小了,但是大袖飘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