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崇祯七年 >

第182部分

崇祯七年-第182部分

小说: 崇祯七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且萌ィ荒芴芽戳恕

    而阳和县这等做法,简直就是在狠狠的打脸。明知道这二人是董策的家丁,却还是如此行事,分明就是在告诉别人:我就是要你难看!

    一般来说,官场上这般行事之人,很少。

    大概是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此人刚正严明,绝对不容许贪赃枉法之行为在自己的眼前存在,这等人,便是海瑞那等人了。只不过这等可能性,实在是太小了些。第二种则是,此人和董策有很深的矛盾,仇怨极大,借此机会公报私仇。

    第二种可能性很大,但是董策思前想后,连阳和县令是谁都记不起来,谈何矛盾?

    他忽然心中一动:“难不成,此人和苏以墨交好?”

    想来想去,这些时日以来,唯一得罪了,且得罪的够狠的文人,也就是苏以墨而已,还能是谁?

    董策沉吟片刻:“这阳和县,可是刚严正直,眼中揉不得沙子之人?”

    刘三一听这话,脸上露出古怪的神色,似乎是那种想笑又不好意思笑的样子:“这位县尊大人,倒是黑眼珠子见不得白花花的银子。什么案子但凡是犯到他的手上,只要给钱就成。而且一旦那人有什么关系,关联到哪位大人,他立刻便是拖着,拖到无事为止。”

    董策闻言一怔,既然这县令是这般一个人,那就说明第一种可能是不成立的,只有第二种可能了他和自己有仇怨,而且是深仇大恨。官场上,这等明摆着撕破脸皮的事儿,等闲是干不出来的。

    “恕小的直言,您可是得罪了县尊范大人?”刘三观察了一下董策的神色,低声问道。

    董策摇摇头:“我连你家县尊是哪位都不知道,和他实在是素未平生。”

    “这就奇了怪了。”刘三也是纳罕,这县尊老爷可不是个蠢人,蠢人也不可能在这个上有宣大总督衙门,阳和兵备道衙门等众多婆婆的阳和县中立足这些年而不倒,更是财源广进,大发利市。

    董策道:“你把这范县尊的履历来头,可能跟本官说一遍?”

    刘三笑道:“这有何不可?许多人都知晓。”

    他想了想,组织了一下语言,道:“说起来,范县尊出身虽不是名门高低,官宦人家,却也是地方上的豪族。他出身于介休范家。”

    “介休范家?”董策立刻反应过来了:“晋商第一范家?”

    “没错儿。”刘三道:“而且还是近宗,据传现任范家家主范永斗范大官人,便是他的堂伯。”

    董策点点头,像是范家这种大家族,在这片土地上绵延十数代甚至是数十代,早就是枝繁叶茂,子孙繁衍不知几千几万,这样庞大的一个大家族中,其父和家主乃是堂兄弟,这当真是最近最嫡系的那等了。

    说起来,其实早些年,范永斗这一支,才是范家的支脉,远宗。他们老家在介休,但是早在明朝初年,就迁到了张家口。

    晋商若是往上数,大概可以追溯到武瞾之父武士彟,这位日月当空的千古第一女帝,便是出身于山西当时叫河东名门武氏。武氏在当时是河东有名的木材大商人,在李渊父子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武士彟是最大的赞助商,从财力上进行了全面支持,提供银钱无数。他跟对了人,李氏父子也不是朱元璋那等酷爱杀功臣,非要铲除干净而后快的冷心人,还是很念旧的。大唐立国之后,便是论功行赏了,武士彟官至工部尚书,进封应国公,并陆续任利州、荆州都督。此人由商人转型官员,算是成功的典型了。

    太原作为大唐龙兴之地,被定为北京,和当时的东京洛阳是同样的地位,唐朝国力强盛,商业极度繁荣,而由于山西处于和漠北甚至西域沟通交流的必经之路,也是繁荣起来。

    宋朝初年太原府成了北汉的国都,这么一个小小的北汉,三万五千二百户人家,硬是抗了大宋十九年。要知道,宋朝初期可不是冗兵冗官冗费,当时那几十万跟着赵匡胤打遍四百军州,南征北战,经验丰富,骁勇果敢,结束了五代十国战乱时代的骄兵悍将们,可是不输给历史上任何一支强军。北汉就像是个又硬又臭的石头,死死的压在宋朝的脑袋上,占据了这片表里山河,而辽军能够借道北汉,直抵黄河北岸,面前就是汴梁!

    直到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御驾亲征,才算是把这个心腹大患给铲除。赵光义对北汉恨到了极处,又顾及到太原出皇帝的传言,便诏毁太原旧城,诏废并州太原府,废太原、晋阳二县。晋阳被火烧水灌夷为废墟,新置平晋县于汾水之东,新置并州军事,移治于榆次。同时依托唐明镇建太原新城。

    不过太原虽毁。河东却是蓬勃发展,河东地处宋辽边境,北宋所需的战马大多数依靠北方的辽来供应,辽也急需要宋的精巧器具,奢侈用具,甚至是米面粮油,绫罗绸缎。宋庆历年间,宋出藏绢两千匹在山西岢岚买马,又出绢三万匹在山西各州府买马,至于没有记载的私底下的交易,更是不知凡几。山西商人和徽州商人并称全国两大商阀,乃是商人第一。

    不过到了明朝,晋商才成长为一直影响深远的力量。

    九边重镇,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山西占了两个大同,山西,而除了辽东镇、甘肃镇、宁夏镇之外,其它的几个,离着山西都很近,甚至都紧挨着。像是管辖宣府镇和大同镇的宣大总督,驻跸之地便设在山西阳和。

    九边这百万官兵,粮食都需要内地运来,每年消耗极为巨大,因此太祖皇帝便立下了开中之法(前文说过)。晋商的发达,起源便是这开中之法。

    晋商有天然的地理优势离得近,这谁也没办法,因此他们成了开中法的最大受益者。晋商运送粮食,得到盐引,然后贩盐卖盐,获利巨大。一开始他们还老老实实的运送粮食,至少朱元璋时代是的,到了后来,就是勾结各级管理,直接获得盐引,牟取暴利,同时也构建了极为庞大的关系网。光贩盐卖盐也不行,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时间一长,靠着边关的优势,晋商开始做起对外的贸易。他们的足迹遍布关外,无论是漠北草原还是辽东塞上,晋商运来了铁锅、铁器、盐、茶砖、粮食、丝绸布匹、精巧器具奢侈品等等,换回了当地的骏马牛羊、人参兽皮。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商人逐利,其天性莫过于此。

第261章 二六零 奸佞() 
就一个商人而言,他的信誉或许是不错的,商德也是很好的,古代的大商人都很讲诚信,不过这也遮掩不了他是一个汉奸的事实。不单单是他,还有另外七大家,以及所有卖给后金战略物资的商人。

    这是资敌!最赤裸裸,最无耻的资敌!

    自从天启年开始对后金进行物资封锁之后,后金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尤其是刚开始封锁那一会儿,整个辽东,可谓一片狼藉。

    在印度神话中有三位主神:创造神、破坏神和调和之神,创造神主管创造,破坏神专管对前者的劳动成果进行破坏,调和之神居中进行协调。努尔哈赤是个纯粹的破坏神,在辽东大地专搞破坏,不搞建设他也不懂建设占一块地方就抢光一片,杀光一片,烧光一片。百姓流离失所,许多人沦为包衣,被驱策如牛马,城池被焚毁,庄稼抛荒,财物一扫而空。

    说白了,当时的满洲八旗,不过就是占了一块儿地盘儿强盗团伙而已。

    当时的辽东穷的老鼠出了宁锦防线都得饿的骨瘦如柴,含着两包眼泪回来。再加上自然灾害连年不断,受灾的可不止是大明,辽东本就是苦寒之地,受灾。

    而后期的努尔哈赤,更是几乎变成了一个老疯子,逮谁杀谁。

    他很能打,这是真的;他运气很好,这也是真的;但说他是个老疯子,也是真的。什么千古一帝,那是扯淡。

    天命九年正月,努尔哈赤下九次汗谕,清查所谓“无谷之人”,并谕令八旗官兵“应将无谷之人视为仇敌”,“捕之送来”,最后于正月二十七日下令:“杀了从各处查出送来之无谷之尼堪”。

    天命十年十月初三日,努尔哈赤指责汉民“窝藏奸细,接受札付,叛逃不绝”,命令八旗贝勒和总兵官以下备御以上官将,带领士卒对村庄的汉人,“分路去,逢村堡,即下马斩杀”。

    大致意思就是:军队去了汉人的居住区,然后见人就杀,杀光为止。

    辽东五百万(一说三百万)汉人被杀的所剩无几,到了最后,女真人加上汉人加上蒙古人,再加上朝鲜人还有刚从深山老林里抓来的鱼皮鞑子,整个后金只剩下七十万人口了。

    百姓易子而食,米价高达八十两一石,布也要二十两一匹。

    就在努尔哈赤一筹莫展的时候,范永斗出现了。

    他,还有另外七个晋商大贾的商队来到了辽东,为窘困中的后金带来了粮食、布帛、火药、铜铁。其实他们之前就认识,早在百多年前,晋商就在辽东做生意,而这些晋商大贾,和满洲的贵族们很熟。因为满洲贵族经常从他们那里购买奢侈品,一来二去,不熟才怪。

    而现在,就更熟了。、

    其实这会儿的晋商已经很富了:整个大明可以称得上大埠,巨城的城市有三十三个,山西一省就有三个:太原、平阳、蒲州三处。其实大同也算,着么说应该是四个。就连阳和城这等仅仅城内就有数十万人口,商业繁荣无比的大城都挤不进这前三十三去,可见这四处是何等之繁华,晋商又是何等之富!

    正所谓:“平阳、泽、潞富豪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

    明朝末年,由于白银的大量流通。关于财富的衡量标准已经是银子了,单位是两。不夸张的说一句,这些称得上是‘富’的商人们,任何一家储存的银两拿出来都比太仓要多。

    但是晋商中的某些败类,还是开始资敌了。

    以八大家为首的一些商人,以张家口为基地,从全国各地采集商品,然后往返关内外,从事贩贸活动。为后金大量输送粮食、衣物、炊具等基本生活物资。努尔哈赤和黄台吉父子倒是也不亏待他们,把人参、鹿茸、兽皮等贵重物品交换给对方,让这帮唯利是图的奸商们高兴的不得了。

    而随着双方建立了很深厚的利益关系,很快,向来重视情报工作的,最爱用间的努尔哈赤父子便把就把双方贸易内容从食品衣服扩大到情报。整个三晋大地,都是这些汉奸们依托广阔的人脉和商业渠道建立起来的情报网,边关的位置,防线的虚实,将官的资料,城内士兵几何,能战者几何,装备如何,都是一清二楚,时时送往后金手中。

    由于他们的存在,宣大防线对于后金来说就是透明的。

    皇太极的战争机器所需的全部的火药、八成的粮食和超过六成的铜铁,都来自这些人手中。

    对双方而言,这是一笔双赢的买卖正是通过晋商,后金才可能把劫掠来的财物、古董和金银购变成粮食,来养活被掳掠来的几百万人口。辽东的米价最终降到了一两四石,人口增加了数倍,粮价却压到了最峰时的几百分之一。而交易另一方的汉奸集团,仅在在崇祯十五年就窖藏了上千万的银两。

    这个汉奸集团的核心和头目,就是范永斗。

    谓之国贼汉奸有三:其一,战略物资资敌,在这个时代,粮食就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甚至兵器铜铁火药都要次之。在那个冷酷的小冰河期,若是没有这些汉奸不断地转运粮食进去,所谓精锐的八旗铁骑早就都饿成死狗了。其二,收集军事情报及直接收买军官通敌资敌,古今中外但凡是出现这种情况,那就是直接通敌了,定然是以卖国奸贼论之。其三,销赃,这都不必说了。

    当然,这些汉奸不可以和晋商做一同论,更不能和三晋大地上的所有百姓做一同论。

    晋商中有汉奸,但也有爱国的,他们并不能代表所有晋商。他们,更不能代表所有山西人。

    实际上,建奴几次从宣大破口入关,肆虐关内,杀戮无数,基本上就是在山西境内,太原府以北的区域活动,受罪最深的,就是山西的百姓。

    大同等边镇都在山西,几百年下来,多少山西人死于国战?为国捐躯?这是无法抹去的。

    而范永斗煊赫之后,便回了介休老家,经过了一番商谈之后,他们这一支,顺利的从张家口范氏,变成了介休范氏。也就是说,他们重新回到了宗族之中,可以把祖宗的名字重新写在传承了几百年的家谱上了。

    这在宗族观念极重,门第观念更重的这个时代,代表着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