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崇祯七年 >

第11部分

崇祯七年-第11部分

小说: 崇祯七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董策适应能力极强,锦衣玉食也行,实在不成吃糠咽菜也行,这还没到那个地步呢!

    一顿饱餐之后,便到前院儿厨房,去寻大丫。

    大丫二丫正自狼吞虎咽,她们吃的是那种黑饼子,用少量高粱粟米混上一大堆的野菜,当真是名副其实的吃糠咽菜。不过这俩人长得粗,也不挑剔,狼吞虎咽的就着咸菜吃,一人一大碗白水。

    这年头儿,甭管吃什么,只要吃不死人,能吃饱,那就是一种幸福了。崇祯七年四月,陕北又是大旱,颗粒无收,据说那边儿已经开始易子而食了。

    见董策过来,两人都是站起来,只是她俩嘴笨,却是不知道说什么。

    董策微微一笑,道:“大丫,你待会儿吃饱之后,把咱家那些佃户都给召集过来。就在影壁前头等着。”

    大丫听了赶紧道:“我吃饱了!”

    然后一抹嘴,手里拿着那根杵在墙边的枣木棍子,一溜烟儿的跑了。

    董策看的摇摇头,再怎么说也是个女人,成天拿着枣木棍子做什么?在这堡里又没人打劫你?

    摇摇头走出去,过了一会让,二丫蹑手蹑脚的走到门口儿跟做贼也似的偷偷瞄了一眼,待确定他走了,方才坐下来,轻轻的拍了拍胸口。

    跟孙如虎比起来,董策温和文雅,但是她俩对董策就是有一种惧怕的情绪,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大约一盏茶时间之后,大丫便回来禀报,说是把人给领来了。

    董策点点头,随着她过去,绕过了影壁,一看之下,不由得啼笑皆非。

    影壁前头,七八个衣衫褴褛的男女站在那里,大丫二丫则是一人站一边,手持枣木棍子,气势汹汹,跟监工牢头儿也似。

    摇了摇头,董策仔细打量起这些佃户来。

    他家的佃户一共是四户,正好是四男四女,分别是冯三及其妻徐氏,赵泰及其妻赵氏,刘七其其妻张氏,另外一个就是孙六子及其妻王氏。

    董策扫了一眼,脸色便是一沉:“孙六子怎地没来?”

    这几日董策的名头儿在十里铺中已然流传开来,俨然是比孙如虎更凶狠的一个角色,众人对他显然是很畏惧,他一开口,都是一个哆嗦,身子往后一缩,不敢说话,都把目光投向了王氏。王氏声音中带着哭腔儿,战战兢兢道:“董哥儿,哦不,东家,俺家男人折了胳膊,这会儿正在家里养着,实在是没法子干活儿啊!求您开恩,别追究了,他的活计俺都帮他干了!”

    说着眼泪便是簌簌的下来,跪在地上连连磕头。

    董策眼中掠过一丝不忍,却是沉着脸硬声道:“好,这是你说的。孙六子那些腌臜事儿,我便不与他追究了。但是规矩就是规矩,不能乱了,这些活计,却须得你一个人做完,若是误了收成,我可不饶!”

    “是,是,谢东家开恩。”王氏感激不尽,又磕了几个头额头都青了方自起来。

    董策扫了众人一眼,缓缓道:“从今天起,我就是你们的东家,你们安心干活儿便是,收的租子还是五成,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这些,都不变,你们也不用担心。”

    他说完这些话,明显几个佃户都是松了口气,纷纷称见过东家,乱七八糟的见了礼。

    “不过咱们丑话说在前面,前几日,因为孙如虎那档子事儿,你们都没下地,耽误了两天农时,咱那地里已经是比别人家的晚许多了,可得加紧干,免得耽搁了农时。”

    众人赶紧应了。

    董策让大丫在家陪着卫红袖,自带着二丫和一干佃户出去。

    门口停着两头牛一匹马,还放着一些农具,牛马都是有油光毛儿亮的,很是健壮,显然喂养的不错。

    这牛马都是孙如虎的家产,却不愿意费自己的草料功夫,是以都放在佃户家中喂养,非但如此,一旦喂养的有些不好,立刻就是怒骂毒打,是以这些佃户也是不敢不尽心尽力。

    一百三十亩田,一座宅子,一匹马,两头牛,一些农具,四家佃户,两个下人。这便是现在董策手里的全部财产了。

    他本来以为孙如虎当了这么多年的总旗,总该攒下一些家业来,却没想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

    昨天一翻账本儿才知道,原来除了这些不能变卖的不动产之外,家里只剩下八两杂色银,两石小米,八斗白面,二十斤鸡蛋,厨房里还挂着五只熏鸡。

    原来孙如虎生性好赌,十里铺没有赌场,或者说十里铺的人穷的根本没钱赌,他便跑去镇羌堡去赌,又一次还跑到了阳和卫城去。十赌九输,何况他在那儿还是人生地不熟,自然是此次输的底朝天,再加上还要养着石进这五个没田没地不干活儿的打手,当真是四面透风,左支右绌,能攒下这点儿家底儿已经算是不错了。

    这些粮食钱财,再加上董策每月的军饷,若是紧巴紧巴的话,支撑到下一季收粮食也够用了,但是董策手头上可是急需用钱的,这点儿根本就不够看。

    那名叫刘七的佃户小跑两步,在马边跪了下来,整个人跪爬在地上,看着董策脸上露出讨好的笑:“东家,您上马!”

    董策先是一怔,然后便是了然,这孙如虎一个芝麻小官儿而已,架子还真是不小。

    他也无意更改,一踩刘七的脊梁,轻巧的便是上了马。

    刘七站起身来,牵着马,趾高气扬的走在最前面,一脸小人得志的表情,看其它几个佃户的时候,下巴都是扬起来的。

    别的佃户看他,则是一脸的艳羡,只恨自己反应慢了。

    原来这个差事,过去一直都是孙六子的专利,他也是靠着这等小手段,讨得孙如虎欢心,因此比别人家多分了十亩田。可别小看这十亩田,相同产量的话,到了打粮食的季节,能多捞到不少,平素里日子就能阔绰很多了。

    大伙儿心里暗暗懊恼,怕是刘七要得好处了,我怎地刚才就没反应过来?

    一行人向着城外而去,见者无不侧目,看到昂坐在马上的董策,也只能从心里感叹一句董二郎真是出息了。

    很快便到了城外,穿过田间小路到了自家的田边。

    原来那二百三十亩田,其中一百三十亩是租给了这些佃户,剩下一百亩,则是孙如虎自己种着,他自然是不下地的,不过有大丫二丫这俩丝毫不输壮汉的健妇,再加上一些强行逼来的免费劳力比如之前的董策却也是能忙得过来。

    董策送给许如桀的就是那一百亩,不过田契还在蓑衣渡的家中,却是现在没办法拿过来的。把那些田送出去董策也不怎么心疼,反正自己留着也没办法种,何不拿来换一顶官位?

    待到了地头儿,董策道:“一百三十亩地,孙六子家四十亩,冯三、赵泰、刘七三家各自三十亩,王家嫂子,你一人这四十亩地也忙活不过来,便匀出十亩地来给刘七家吧!”

    刘七大喜,忙不迭的称谢,王氏也没什么话说,毕竟以孙六子干的那些腌臜事儿,董策把她撵出去都是轻的,更别说割出十亩地去了。

    众人看着刘七,眼中都是十分的羡慕,心中琢磨着怎么也讨好讨好东家。

    他们的表情董策尽入眼底,前世的时候董策年未弱冠就把十几家店百余个员工管的服服帖帖,更别说整治他们的。

    刘七这般讨好,这般上道儿,董策自然就要做出奖励,这样别人才能效仿,最后得益的始终都是董策。这种惠而不费的事情,他从来是不吝啬的。

    “耕牛刘七家和冯三家先用。赵泰,你和你婆娘还有王家嫂子先帮着挑水。”董策大手一挥:“好了,各自去干活儿吧!”

    众人各自忙活起来。

    晋北这片广袤的大地上,种植最多的还是粟,也就是谷子,民间俗称小米的。尽管小麦在北方已经是占据了农作物中占据了绝对统治的地位,但是这片古老厚重的土地上,还是坚持着传统。

第16章 任命() 
这倒不是因为这里恪守传统,而是因为这片曾经密布着森林、草原、水土丰美的土地自五代以后以来便是变得越发的干旱,而谷子耐旱,产量也相对稳定,反而是更适合在这里生长。

    在中原地区,一亩地能打下大约一百五六十斤的麦子,而在这里,能打下八十斤就算是不错。而若是好的光景,一亩地倒是能打下一百七十来斤的粟米。

    谷有春夏之分,春谷农历三月末,夏谷农历五月中下旬种植,十里铺附近种植的都是夏谷,这会儿也正是农时。毕竟谷子喜高温,若是种的早了,反而是搭上种子,怕是连苗都发不出来。

    许多庄人都在田地里忙着,翻地、浇水、运肥,播种,一派忙碌的景象。

    董策下来走了走,干燥的田地中蒸发出一种古怪的气味。

    男人们的赶着牛,牢牢的把着犁,手上用劲儿摁下去,对自家耕地进行深翻,女人们则是随在后面,用耙耢整地,将耕翻的土壤耙平耙细,还有的则是去挑水浇地。

    家中有耕牛的人家很少,大部分都是男人把绳子套在自己肩膀上,弯着腰,努着劲儿,极为艰苦的一步一步向前走着,充当了耕牛的角色,没多大功夫就累的半死不活。

    谷子虽然耐旱,却也不是不需要浇水的,董家的田离河边很近,只有半里地不到,是以挑水浇地也很是方便,别的人家就没那么走运了,有的隔得远的,肩膀上压着两个沉重的水桶,一趟下来就得喘半天,效率极低。

    董策看着皱了皱眉头,却也知道,顾好自己就不容易了,别人家的事儿可不是好管的。

    其实在十里铺的东南面原本有一些水池与水渠,引了河水灌溉,只是那是万历年间组织军户们修建的水利,距离现在已经是几十年了,年深日久之下,这些水池水渠大多淤塞,积水难存。如要清淤补漏,是非常费工耗资的事,除非是上面官府拨钱,动用上千个劳工才成。十里铺是真穷,确实没钱,便是有钱也给许如桀划拉到自己腰包里去了,他贪婪狠毒,尸位素餐,整日价就知道捞钱贪污,哪里会管这些事儿?

    其实十里铺这还算是不错的,毕竟还有条河,河里还有水,天下大旱,已经有月余滴雨未下了,晋北许多地区,粮种撒下去,连苗都出不出来,产量极低,一亩地能打下五十斤粮食就算是不错。

    这个时代的粮食产量,实在是太低了,跟他前世时候那动辄亩产上千斤,几千斤根本是没法儿比。

    实际上在这片土地上,小麦、谷子、稻米的产量从秦汉一直到新中国建立,几千年来几乎就没变过,毕竟水土条件,粮种素质,耕种技术一直也就那样儿。一直到七八十年代之后,工业化肥广泛应用再加上各种新型粮种的出现,产量才上去。

    各人都有伙计,董策便下了马在这田间地头瞎溜达,若有所思,大伙儿也都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只是见了都是脸上带着讨好的笑问好。

    中午的时候二丫和各自佃户的家人们过来送饭送水,众人便在田间地头大柳树下头吃了,下午接着干活。

    到了傍晚的时候,忽然从城中驶出来几匹快马,董策眼尖,看的分明,这几人正是许猛手底下的许家家丁。他们出了堡门便是分别往不同方向驶去,一边策马一边大喊道:“各军丁百姓,都在衙门前集合,许大人有要事宣布!”

    其中一骑径直向着董策方向过来,到了董策面前,翻身下马,脸上还带着笑意,客气的拱拱手:“董哥儿,大人着你过去一趟,可是大喜事。”

    看到他的表情,董策心里便是一定,知道那事儿成了。

    这才过了一天半,没想到许如桀的效率还是挺高的。

    董策向来是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他从兜里摸出几个铜钱来塞到那家丁手里,笑道:“家中也无余财,一点儿小意思,拿去喝口茶。”

    那家丁接过,笑逐颜开,向着董策一翘大拇指:“董哥儿仁义。”

    在许如桀的命令下,许多军户百姓汇聚成人流,都是纷纷向着堡中衙门前面广场方向行去。

    毕竟乃是军户,这堡中的百姓,男丁都是军兵的身份,跟民户不一样,许如桀传下来的命令。这算是军令,自然是都要去积极集合,总体来说,虽然大明后期卫所兵孱弱,作为大明精锐的边军战力也不怎么样,但是比起那些从未见过血的百姓来,还是强的太多了,至少组织性这些方面要好很多。

    当董策等一行人到了地头儿的时候,广场上已经是站满了人,大伙儿都是聚在一起小声议论着,向那所谓消息灵通的人氏打听着,探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许大人召集大伙儿都过来。

    一般来说,这么大动干戈,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