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月出天山 >

第133部分

明月出天山-第133部分

小说: 明月出天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成功!”

    京城九门和街上,明军不断巡逻和站岗,不时地盘查着来往的行人!海云川已经换上了明军参将的盔甲带领着士兵在京城的各条胡同转悠,看到还留着辫子的百姓就上前询问道“你怎么还没把辫子割了?”

    有些百姓一听,当即请他们把自己的辫子割断。还有些百姓见了就跑,海云川率领士兵上前抓住他们,喝道“你们是鞑子?”

    这些百姓哭喊道“军爷,我们虽然是满人,但已经决定在京城生活,我们不想再回到辽东了。我们可不是细作,只想在京城好好生活,请军爷高台贵手,放过我们吧!”

    海云川这下为难了,只好把此事禀告给周仁远定夺。周仁远知道后,说道“他们只要不是细作,愿意留在京城的可以留下,但是辫子一定要减掉,也是为了他们的安全考虑。不过,你们要仔细甄别,不能让细作蒙混过关!”

    接下来,周仁远颁布了一条法令,在京城居住的各少数民族只要不是细作,便可以在京城享受和汉人一样的待遇,可以照常经商,生活,劳作,但是辫子必须减掉!他是想进一步把各族融入道汉族的大家庭里来!

    这下京城的各族百姓无不欢欣鼓舞,都说周仁远真是为仁慈的王爷。毕竟普通百姓只是要求能够有口饭吃,有身衣穿,没有人欺负他们,他们就很满足了!

    第二日,周仁远和候恂等重要将官在王德化的引领下来到思宗陵。周仁远在陵墓前上了三炷香,想起了崇祯,周皇后和田贵妃生前的点点滴滴,说道“皇兄,皇嫂,你们看见了吗?四弟我收复了京城,来看你们了!”说完大哭了一场。

    候恂等人跪拜在陵墓前,一起痛哭道“先帝啊,您在天有灵,看到我大明如今已经重整河山,把鞑子赶出了中原了吗?呜呜……”

    而此时的南方,从湖广到福建,再到金陵,一片欢呼一声。陕甘,河南也是一片沸腾。大街上到处是报童高举着报纸欢奔雀跃,高喊道“号外,号外,摄政王收复京城,延平郡王收复辽东!鞑子北窜,大明一统中原!”

第二百零八章 密谋立宪() 
公元1649年的十一月,眼看又一年的新年即将到来。1357924?6810ggggggggggd郑成功和曹变蛟的大军还在辽东一带清除满清残余的一股股反抗大明的小股反明势力。

    郑成功的军情奏章中不断抱怨,有些汉人经过满清的统治后,竟然帮助起满清对抗明朝的大军

    周仁远看完奏章后也是大为恼怒,怎么大明的汉奸竟然层出不穷,明明满清已经日薄西山,这些百姓怎么还承满清的情呢?看来满清的奴化政策已经使得这些汉人都忘记了自己的祖宗!

    周仁远批示道凡是负隅顽抗的,立即格杀,既然这些人背弃了自己的祖宗,就让他们灰飞烟灭吧。

    周仁远又翻开一份从金陵转过来的军情奏章,上面说李定国三个月前已经打败了孙可望,云南已经安定,但是孙可望带着残部逃进了缅甸。李定国请旨是否率领大军攻进缅甸,继续追击孙可望?

    周仁远又是气的鼻孔冒烟,孙可望竟然如此不识好歹!他接着批示道命令李定国继续追击,让沐天波继续镇守云南,大军的粮草后勤。

    另外的都是孙承宗等人上的奏章,说大军此番连续大战,国库吃紧,已经经不起大军继续深入,请周仁远暂时安抚北方,等来年再深入蒙古,继续追击鞑子。

    洪承畴和李岩上来的奏章却是询问大军何时攻打蒙古,因为他们在陕西,河北一带驻防,离蒙古最近,想做先锋,好立下大功。

    周仁远一阵头疼,揉了揉脑袋。站起身,对门外说道“墨竹,再端盆火炉进来!”

    门外一名侍卫答道“殿下,墨竹大人不是早就被你外放出去了吗?属下去给您端火炉去。”

    周仁远这才想起,墨竹已经被自己外放到河北真定府做知府去了,巧儿也带着孩子一同上任去了。于航也被自己任命为河北总兵,不在自己的身边。

    周仁远觉得有些意兴阑珊,这时侍卫端着火炉进来,御书房里的温度又高了些。“对了,你叫什么?”周仁远问侍卫道。

    “回殿下,属下名叫熊天赐,熊天麟是我二哥!衡州总兵熊天宝是我大哥!”侍卫答道。

    “咦?你是熊天麟的弟弟?本王不是下过命令,熊天麟为国捐躯,你在家奉养老母,可以不同从军的吗?”周仁远奇怪道。

    “属下的老娘说我们熊家大郎和二郎都投身军旅,不能独独少了属下一人,所以属下走了我大哥的路子,这才当上了您的侍卫。”熊天赐有些不好意思道。

    “你的母亲还真是为可敬的老人。”周仁远有些感动道“那你的老母亲可有人奉养?”

    “瞧殿下您说的,我大哥把老娘接回了府里,由我大嫂一家照顾着呢!”熊天赐微笑道。

    “那就好!”周仁远点头道“你下去吧,有事我再叫你。”

    熊天赐刚没出去多久,又进来禀报道“殿下,王妃来了。”

    “什么?”周仁远奇怪道“我可没叫他们来京城啊?王妃和侧王妃都来啦?”

    “不是,是那个金王妃。”熊天赐说道。

    “金王妃?哦,你说的是三夫人啊!”周仁远恍然大悟道“她现在可还没被封王妃,你们以后要叫她三夫人,知道吗?”熊天赐应了一声便出去了。

    这时门帘被掀开了,金婉尹走了进来。一进门就嚷道“殿下,这屋里也太热了,到处是股呛人的烟味,您不觉得吗?”

    周仁远一把搂住她道“别管烟不烟的,我来问你,你怎么来啦?两位王妃怎么没有前来?”

    金婉尹笑道“两位王妃在金陵怕你身边没人照顾,所以特地把我派来照顾你啊!对了,有一个叫王夫之的大人和我一道前来了。”

    “王夫之来了?”周仁远大喜道“他人呢?”

    “王大人说要先去朝房向吏部的大人报到,然后再来见您。”金婉尹答道。

    “也是。如今京城的政事全由候恂一人处理,他都忙不过来了,王夫之来了正好帮他减轻点负担。”周仁远点头道。

    他原本是想从金陵抽调一些人手过来的,可是南方刚刚进入正轨,那里也是急需用人,而侯方域,顾炎武等人还在南方各地巡视,没有时间过来。周仁远只好从军中抽调出一些文官帮助候恂处理政事,即使是这样,候恂还是不断抱怨人手实在不够。

    周仁远安排金婉尹先去自己的偏殿歇息,然后等待王夫之来见他。过了没多久,王夫之来了。周仁远起身迎接道“而农兄,好久不见。自我离开衡州前往金陵,一别已经几年了!”

    王夫之见周仁远还是那么随和,笑道“仁远,如今您都是大明的摄政王了。您称呼我为兄,夫之可不敢当了。”

    “诶?而农兄,我的爵位再高,在我的心里,你一直就是我的大哥。”周仁远真诚地说道。

    王夫之心下有些感动,也真挚地说道“仁远,这些年你南征北战,我没能帮上什么大忙,说起来我深感惭愧啊。”

    “瞧你这话说的,你以前在衡州一直辅佐我治理衡州,后来又辅佐我王兄。衡州那是我们的根基,把你放在那里我无论走到哪里,心下才能安定啊!”周仁远说道。

    “怎么?仁远,你心里一直在担心什么啊?难道是……?”王夫之低声问道。

    “而农兄,你还记得当年我们一起来京城路上的谈话吗?大明再不变革,还会走上以前的老路。”周仁远缓缓说道。

    “我当然记得,咱们不是有一个梦想,建立一个与众不同的大明吗?”王夫之说道。

    “北伐之前,我曾经和皇上密谈过一次。我给他布置了一道作业,问他为何这两千年来,为何朝代更替如此频繁?为何开国的皇帝立国之后,到了后代总是不能守住江山?我还没见到他的答案!”周仁远沉重地说道。

    王夫之低声说道“怪不得我此次如果金陵,满朝的文武听说你北伐成功,并没有那般喜悦,气氛怪怪的。”

    “是嘛?”周仁远自嘲道“也许是我的功劳太大了,他们担心我在京城称帝吧。”

    王夫之点点头,说道“那也怪不得他们,如今天下的兵权和人心都在你的手里,他们不担心才怪呢。”

    “那些老臣我倒不怕,怕的是皇上心里有别样的心思。看来要建立一个与众不同的大明,皇上那里始终是绕不过去的。”周仁远叹气道。

    “对了,顾炎武和黄宗羲叫我给你带来几篇文章,这些上面写的东西可都是惊世骇俗的东西。”王夫之掏出几分文稿递给了他。

    周仁远一看,顾炎武写的是“虚君论”,黄宗羲写的是“民权论”。周仁远一拍大腿道“这两位还真懂我的心思,一点就透!”

    王夫之惊讶道“他们两人所写的,是你授意的?”

    周仁远也不瞒他,笑道“我早在半年前就给他们路过口风,他们两人还真是不负众望。而农兄,你知道吗,远在欧洲的岛国英吉利的百姓已经开始为实行君主立宪和保皇派打了数十年了,想必不久,他们就会成功了。我大明可不能落后啊!”

    “什么?番夷已经走到了我们前面?”王夫之大惊道,“一旦他们的君主被剥夺权利,那么他们必将走出历史的怪圈,国家必将强盛。”

    “是啊!你说的一点也不错,所以我们一定要赶上,甚至超出他们。而农兄,我们是任重而道远啊!”周仁远语重心长地说道。

    接下来几天,周仁远避不见客,一直和王夫之在研究着顾炎武和黄宗羲的文章,看什么时候才是公布天下最好的时机。

第二百零九章 蒙古来使() 
周仁远自金婉尹到来之后,隔三差五便在金婉尹雪白傲人的身躯上肆意挞伐,也许是两人分开的太久了,金婉尹也是极力配合。1357924?6810ggggggggggd搞的侍卫们一到晚上,便离他们的偏殿远远地站着,因为他们实在受不了金婉尹魅惑的**声。

    这天晚上,周仁远正要进入偏殿,刚脱衣睡下搂住金婉尹。门外的熊天赐禀报道“殿下,山西来的急件!候大人正在御书房等您呢!”

    周仁远赶紧起身,穿好衣服来到御书房。候恂一见连忙说道“殿下,洪督师急件,蒙古派出特使要来京城和谈。”

    “喔?蒙古特使要来京?”他打开急件,里面洪承畴奏道,蒙古察哈尔部,车臣汗部,乌兰察布部落分别派出和谈代表请求与大明谈判。人已经到了山西大同,洪承畴询问是否接纳,护送他们进京?

    周仁远对候恂问道“候大人,你看呢?你有何见解?”

    候恂摸着胡须道“殿下,依臣看蒙古八部眼见鞑子已经龟缩一隅,蒙古人如惊弓之鸟,肯定知道我们下一步要对他们下手,所以才派人来谈判。”

    “不见得吧。”周仁远再看了一下洪承畴的奏章说道“这三个都是蒙古的小部落,其中只有乌兰察布略大一点。唯独不见最大的科尔沁蒙古和漠南蒙古,尤其是察哈尔部是林丹汗的后裔,对鞑子历来不服,看来他们另有打算!另外碦尔碦和土扈特蒙古也没有派代表,这件事还真透着邪门。”

    “那殿下,您是见还是不见?”候恂问道。

    “见是要见的,不过还要麻烦你回信给洪承畴摸摸他们的底,可惜咱们在蒙古没有细作,打听不到蒙古人发生了什么事情。”周仁远不无遗憾地说道。

    候恂说道“殿下,可以先让洪承畴问问山西的商人,他们一直和蒙古人暗地里做着生意,应该能打听出些消息。”

    “这帮奸商!大明早就严令不准和蒙古人做生意,他们为了赚几个昧心钱,竟敢违法大明律法!”周仁远恨声道。

    “殿下,现在不是追究他们的时候。如果真能从他们嘴里套出些有用的情报,对我们还是大有益处的。”候恂说道。

    “好吧,你提醒洪总督,让他对那些商人说,只要他们能够查出蒙古的实情,将来我可以对他们从轻发落!”周仁远无奈道。

    这边山西大同,蒙古三个部落的谈判代表时不时进总督府向洪承畴打听,大明答应他们进京了没有。洪承畴被他们问的不耐烦,回答他们只要京城一有消息便会通知他们的。

    洪承畴见他们如此焦急,心里也在怀疑他们为何如此急迫。接着候恂的回信后,便私下召集了一批山西商人询问蒙古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蒙古的谈判代表回到驿馆后,乌兰察布的吉日格勒抱怨道“我们都在大同待了半个月了,这大明的摄政王也不知怎么想的,迟迟没有回音。”

    察哈尔的巴拉冷笑道“吉日格勒,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