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第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挖出石人后大为轰动,莫不惊诧思乱。随后,韩山童即在永年聚集三千人,准备举行起义,刘福通等共推韩山童为首,宣称韩山童系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不料走漏风声,永年县官发兵来围,韩山童被捕牺牲,其妻杨氏及子韩林儿逃入武安山(在今河北武安县境)中,刘福通、杜遵道等则率众出走颍州(今安徽阜阳),于这年五月,攻下颍州州城。起义军皆头包红巾,并执赤色旗帜,所以称为红巾军。又因烧香拜弥勒佛,也称香军。红巾军占领颍州后,即乘胜进入河南,连续攻破一些府州县,队伍很快发展到十万人。
其他红巾军 刘福通在颍州起义后,一时红巾军蜂起,遍布南北各地。如徐寿辉、彭莹玉(即彭和尚)等也在蕲(qí其,今湖北蕲春)、黄(今黄冈)起义,称为南方红巾军。徐寿辉称帝,国号天完。这支红巾军发展很快,转战在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一带。此外,属于红巾军的队伍,还有在徐州(今属江苏)起兵的芝麻李(即李二),在今河南地区活动的布王三(即王权),在今湖北地区活动的孟海马。不过这些红巾军不久都被元军镇压掉了。又在濠州(今安徽凤阳)的红巾军首领是郭子兴,朱元璋就在他的部下。方国珍、张士诚起义 红巾军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起义队伍,一支是浙东的方国珍,一支是先在苏北高邮(今属江苏)起兵、后来占据平江(今江苏苏州)的张士诚。高邮地处南北冲要,张士诚占据高邮,被元朝看作心腹之患。至正十四年(1354年),元朝丞相脱脱亲统百万大军进攻高邮,结果被张士诚击溃。高邮大捷埋葬了元军的主力,不仅使张士诚转危为安,也使红巾军获得大发展的机会。方国珍和张士诚起义,起先都起了配合刘福通起义、牵制元朝兵力的作用,但是他们后来都接受元朝的收买,转而与起义军为敌。
2。红巾军三路北伐
三路北伐 刘福通所率领的红巾军是反元的主力军。至正十五年(1355年),刘福通迎立韩林儿为皇帝,又号小明王,建都亳州(今安徽亳县),国号大宋,年号龙凤。至正十七年(1357年),刘福通又分兵三路北伐,大举进攻元朝。东路军由山东北上,直捣京城大都;中路进攻山西、河北,也指向大都;西路军攻取关中。一时千军万马出动,队伍浩浩荡荡,旗帜上大书“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①。与此同时,刘福通本人则统领大军往攻汴梁(今河南开封)。东路军于至正十八年(1358年)攻克沧州(今河北沧州市)、蓟州(今天津蓟县)等地,一直打到大都附近的枣林和柳林,离大都不过百余里。元朝君臣大为惊恐,几欲弃城逃走。但由于孤军深入,最后为元军所败,退回山东。中路军进入山西后,占领了大同等地。1358年底,攻克元上都(今内蒙古多伦西北)。此后,这支队伍进入辽东,后又渡鸭绿江,进入高丽。已是盲目战斗,失去作战目标。西路军在陕西作战失利,退入四川。在北伐军胜利进军之时,刘福通也于1358年攻占汴梁,并将小明王韩林儿由亳州迁都于此。北伐失败 至正十九年(1359年)以后,北方红巾军逐步走上失败的道路。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四:一、红巾军没有集中力量消灭元朝赖以存在的几支地主武装,而过早地从事于北伐,分散了兵力;二、缺乏统一作战方略,三路北伐大军各打各的,彼此不相联系,遂被各个击破。三、红巾军大都只是流动作战,能攻不能守,所得地方辄失。四、有些起义军内部失和,互相攻杀,为元军所乘。至正十九年,元军攻破汴梁,刘福通和韩林儿退走安丰(今安徽寿县)。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安丰为张士诚攻破,刘福通被杀。朱元璋来援,救出韩林儿,迎至滁州(今安徽滁县)。这样,红巾军建立的大宋革命政权便在实际上结束了。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派廖永忠迎韩林儿来应天(今南京),至瓜步(今江苏六合县东南)渡江时船沉,韩林儿溺死。至此,红巾军大宋政权的旗号也不存在了。在刘福通失败以前,徐寿辉的南方红巾军也起了变化,部将陈友谅逐步取得兵权,杀掉徐寿辉,自称皇帝,建立汉国,改元大义,以江州(今江西九江)为都城。原徐寿辉另一部将、驻守四川的明玉珍不服陈友谅,便称帝独立,建都重庆,国号大夏,年号天统。这样,徐寿辉的红巾军即分裂蜕变了。
3。朱元璋建立明朝
朱元璋,濠州人,贫农出身,曾做过和尚。早年投奔郭子兴,甚见亲任。后被提为大将。至正十五年(1355年),郭子兴死,朱元璋尽有其众,被韩林儿封为左副元帅,便成为独当一面的人物了。这年朱元璋即统兵渡江,攻克太平(今安徽当涂)等地。至元十六年,占领集庆(今南京),改名应天府,有兵十万人。韩林儿封他为江南行省平章,旋升为丞相。从此,朱元璋便以应天为根据地,次第翦灭周围的割据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灭掉陈友谅的割据政权。至正二十七年,又消灭了张士诚,收降方国珍。同年十月,朱元璋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率步骑二十五万人,大举北伐。次年,朱元璋即皇帝位(明太祖),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以应天为京师,建立了新的封建地主政权。这年八月,徐达率军进入大都,结束了元朝的黑暗统治。朱元璋改大都名北平府。
4。红巾军起义的历史意义
元末红巾军起义是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浪潮席卷全国,前后历时十七年。当然,这次农民大起义的结果还是起了封建地主阶级改朝换代的作用,可是其历史意义是伟大的。第一,这次起义摧毁了元朝的统治基础,决定了元朝的灭亡。第二,这次起义使蒙古贵族和汉族地主阶级受到极其沉重的打击,以致“江南北巨姓右族,不死沟壑则奔窜散处”,①“往年大姓家,存者无八九”,②这就改变了元朝末年土地日益集中的局面,为农民得到一些土地创造了条件。第三,这次起义使元朝的大批驱口和奴隶获得了解放,从此驱口的名称不再见于史书。
复习题:* 1。简述元朝的行省制度及其意义。2。简述元朝对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伟大作用。3。简述元末红巾军的北伐及失败原因。4。简释村社制。重要名词:* 忽必烈 耶律楚材贾似道*文天祥*八思巴 *马可·波罗* 刘福通 张士诚 * 朱元璋* 中书省* 枢密院宣政院*澎湖巡检司站赤*驱口大都达鲁花赤
?…① 《元史》卷四《世祖本纪》一。 ② 以上均引自《元史》卷七《世祖本纪》四。 ① 寸白:爂、僰之谐音,今彝族、白族。 ② 签军:签发壮男为军。 ① 《元史》卷一○一《兵志》四《站赤》。 ① 《元史》卷二二《武宗纪》。 ① 《元文类》卷五七宋子贞《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 ① 《元史》卷四《世祖纪》。 ① 王祯《农书》卷三《农桑通诀·锄治篇第七》。 ② 王磐《农桑辑要序》。 ① 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一九《世祖时总户口数》。山泽溪洞之民,主要指边远地区少数民族。 ① 余阙《青阳集》卷三《宪使董公均役记》。 ① 叶子奇《草木子》卷三上《克谨篇》。 ① 《秘阁元龟政要》。 ① 贝琼《清江集》卷八《送王子渊序》。
第四节 宋辽金元文化
一、哲学宗教
1。哲学
理学 在哲学方面,两宋时期产生理学,重要的理学家有北宋的周敦颐、程颢、程颐兄弟及南宋的朱熹、陆九渊等。他们的哲学的中心观念是“理”,把“理”说成是产生世界万物的精神的东西,又把“理”说成是封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宣传“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所以统称为理学。其中程、朱把理看作生成天地万物的根源,属于客观唯心主义;陆九渊则强调“心即理”,把人心作为生成天地万物的根源,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理学实是一种新形式的儒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从世界观的高度,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更能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因而被采纳为官方哲学。朱熹是我国封建社会中著名的唯心主义者,他的著作很多,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的《四书集注》从元代开始至明、清两代,都被指定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唯物主义 两宋时期,唯物主义也获得很大的发展。北宋时主要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有张载,他的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有”的世界,进一步发展了唯物主义的“有”的哲学,彻底反驳了唯心主义的“无”的哲学。在南宋初年,陈亮和叶适以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朱熹、陆九渊的唯心主义思想。他们反对朱熹把“道”或“理”看作是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认为道不能离开物,强调道在事物之中。这种道不离物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他们很讲究事功实效,反对理学家们空谈什么“道德”、“义理”,认为道德、义理应该表现于事功。如果不见事功,道德、义理便都是虚妄的。在理学继续传播的元代,也有反理学的思想家邓牧出现。他写了《伯牙琴》一书,猛烈抨击封建专制统治。他认为帝王是最大的掠夺者,帝王和盗贼没有什么两样。又认为官吏都是害民的,官吏比盗贼还坏。这种反对专制统治的思想,不仅否定暴君、酷吏,也是对理学的批判。
2。宗教
元朝统治者很重视宗教在统治人民方面的作用,对各种宗教,只要有用的,都加以优待提倡,唯对反元的民间秘密宗教如白莲教、弥勒教,严加禁止。佛教 元代最盛行的宗教是佛教,尤其是喇嘛教。喇嘛教是佛教传入吐蕃后形成的一个教派,最受元朝皇帝的尊重。元世祖忽必烈尊吐蕃大喇嘛八思巴为帝师,命他制定蒙古新字,下诏颁行天下,俗称八思巴字。此后,元朝皇帝和后妃都以喇嘛为帝师,从他们授佛戒。帝师和其他喇嘛不仅在政治上拥有特权,在经济方面又有免田税、商税的特权,并免差役。道教 道教在元代分为数派。江南有正一教,亦称天师道。天师世居江西龙虎山(今贵溪境),是传统旧派。北方有三个新派,即全真教,大道教,太一教。其中以全真教势力最大,流传广泛。成吉思汗西征时,曾召见全真教主丘处机,问长生之术,呼之为“丘神仙”,封为国师,赐号“长春真人”,命他总领道教。丘处机随从到过中亚,其弟子李志常著《长春真人西游记》,是研究中西交通史的重要资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 基督教在元代称为也里可温(蒙古语,原意“有福缘的人”,亦是对教士的尊称)。元初,自欧洲、西亚传来中国;在大都、长安、杭州、镇江、泉州及甘肃、宁夏等地都建有教堂,亦有不少信徒。元亡后,此教在中原中断。伊斯兰教在元代也很兴盛。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突厥人大批来到中国,散处各地,被称为“回回”。其中多数人从事商业活动,亦有传教士,称答失蛮(波斯语,意为学者)。在大都、长安、泉州等地有礼拜堂,亦有回回及汉人、蒙古人信徒。此外,摩尼教、婆罗门教、犹太教,在元代亦有传播。
二、文学艺术
宋词 词是一种按照乐曲配词歌唱的文学,所以也叫作倚声(按曲),作词叫作填词。词的句子是长短不齐的,所以又叫作长短句。词萌芽于隋,兴起于唐,发展于五代,繁荣昌盛于宋。到了宋代,词成为文学的主流,作家如林,作品众多。近人唐圭璋编的《全宋词》,收录词一千三百三十余家,作品一万九千九百余首。最著名的词人有北宋的柳永、苏轼,北宋末南宋初的李清照,南宋的陆游、辛弃疾等。话本小说 宋金时期有白话小说在兴起。在北宋的开封、南宋的杭州及金的西京大同,都出现一些以“说话”(讲故事)为生的艺人,叫作“说话人”。这种“说话人”用的底本,一般称作“话本”,“话本”经过流传加工,便演变为“话本小说”,这就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白话小说,都是用当时的白话口语写成。宋代话本流传至今的有《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及《京本通俗小说》等。元曲 元代文学的重大成就是元曲。元曲主要是指元代戏剧,在当时叫作杂剧。杂剧包括唱、白、表演等内容,而以唱曲子为主,所以后人称之为元曲。杂剧在元代极为盛行。据统计,有姓名可考的剧作家有八十余人,剧本有五百余种,保存至今的还有一百六十余种。其中最著名的大剧作家及剧本,有关汉卿及其代表作《窦娥冤》,白朴及其代表作《梧桐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