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重生之折腾年代巧折腾 >

第41部分

重生之折腾年代巧折腾-第41部分

小说: 重生之折腾年代巧折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贵兰是提着马灯来的。回去时,他抱着腊梅,郑存梁提着马灯,一行三人走在黑色的夜幕里。

    腊梅身上依然裹着郑家的夹被,依然冷的打哆嗦。王贵兰紧紧抱着她,步子迈得飞快。郑存梁只好一路小跑儿。

    王贵兰的胸膛很宽广,虽然走的很快,却很稳,腊梅感到很安全,身上冷的不行,心里却热乎乎的,很有一种在父亲怀抱里的感觉。

    论辈分,王贵兰是“贵”字辈儿上的,与王贵勇同辈儿。王晓华应该喊他哥哥。腊梅一次也没喊过。在非喊不行的情况下,就喊“队长”。

    今晚怎么有这种感觉呢?

    腊梅感动的热泪盈眶,真想把前世里的自行车推过来,给他一辆。考虑到现在还很少,整个村里也就支书和大队长有;而且父亲王长锁还没有。

    一想起父亲,她心中的天平又稍稍偏向了一点儿。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八十一章 伙房里的议论() 
队部很快到了。敲开门以后,吴一吱儿到伙房的后锅里舀来一碗温开水,王贵兰服侍腊梅吃了一包药。

    半个小时后,烧有了往下退的迹象,吴一吱儿对王贵兰说:“你明天还有很多事,回去休息吧,我在这里守着。”

    王贵兰:“我去会计室里凑合一晚上,有事你喊我。”

    郑存梁则躺在地铺上,说什么也不起来了。腊梅只好躺在他身旁,两个人头挨头睡了。

    吴一吱儿在两个小孩子的脚头里,一直坐到天明。

    吃早饭的时候,十一队的家庭主妇们,就像互相商量好了似的,都给腊梅拿来了两个或者三个生鸡蛋,嘱咐她让伙房给做做吃。

    让腊梅没有想到的是,一向抠唆的奶奶王张氏,也拿来了两个鸡蛋。

    母亲马惠恩没有鸡蛋拿,给了腊梅两毛钱,让她自己到小卖部买点儿好吃头。

    别看只有两毛钱,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攒下的。家里的经济大权掌握在王张氏手里,马惠恩一年到头也见不着一分钱。

    这一情景又把腊梅的眼泪感动下来了:来看望已经是奢望了,还送东西,这具小身体何德何能受如此厚待!

    就凭这份感情,凭全队人对这具小身体的关怀,自己也得拼了全力,为队上的人们多谋福利,来报答全队上的人们!

    吃过早饭,王晓华、王秀春来了。郑存梁没有回去,是在十一队吃的早饭,东耳屋里热闹非凡。

    惹得普奶奶和吴一吱儿过来看了好几趟,嘱咐他们:“谈笑可以,别让腊梅光坐着,她的腰有毛病。昨天晚上还发了高烧。”

    “普奶奶,我腰没事了。”腊梅虚弱地说。为了证实自己的腰确实没事,还在地铺上滚了两个滚儿。

    普奶奶刮了一下她的小鼻子:“你个妮子,把人们都吓了个半死儿,你却没事人似的。”

    王晓华拿来了昨天挖的地梨儿让大家吃:“快吃,过一天就蔫儿了,不好吃了,又没锅煮。”

    腊梅心里一动:社员们交到队上的锅都让自己藏起来了,要是留下一只,此刻就能用上。十分后悔怎么就没留下一只藏起来!

    没办法,现在要想吃熟地梨儿,只能到伙房里去煮。

    “要不,你洗干净了,用食堂的锅煮熟,那样好吃的多。”腊梅对王晓华说。

    “人家会让?”王晓华疑惑地问。

    腊梅:“趁他们不做饭的时候。我给王馒头说一声去。”

    王晓华:“你连说话都没劲儿,行吗?”

    腊梅:“没事,这会儿不发烧了,我慢慢着。”

    伙房里炖肉的炖肉,揉面做馒头的做馒头,忙的热火朝天。

    蒸馒头的锅倒是暂时闲着,但如果再添上几个孩子煮地梨儿,伙房里就转不开身了。腊梅哪里还好意思张嘴!

    “腊梅,有事吗?”腊梅正要转身离开,王馒头看见喊住了她。

    “起伯伯,你们的炒勺今儿上午还用吗?”腊梅赶紧转变了思路。

    王馒头:“你想干什么?”

    腊梅:“昨天下午我们挖了一些地梨儿,想借个锅煮熟再吃。”

    王馒头:“拿去吧,今儿上午不用。不借给谁,起伯伯也得借给你这个大命之人。”

    腊梅:“谢谢起伯伯!”

    锅借来了,腊梅又指挥孩子们用三个整砖支起一个简易“灶”,然后让郑存梁抱柴火、王秀春添锅,王晓华洗地梨儿。然后三个孩子围在“灶”前烧火。

    腊梅则在耳屋里坐镇指挥。

    由于三个砖都紧挨着地面,烧这样的“灶”是个技巧:火着起来以后,必须让“灶”里的柴火有些悬空,风能吹进去,火势才旺。否则,光熰烟,不起火。

    三个人把火烧的一塌糊涂,光冒烟,不起火苗。

    腊梅又让郑存梁找来一块砖,放到“灶”门前,把“灶”里的长柴担在砖上,“灶”里的火苗一下“腾腾”燃烧起来。

    地梨儿很快煮熟。腊梅又指挥人们把“灶”拆除、灰烬打扫干净,地面上不留一点儿痕迹。

    送铁锅的时候,还特意嘱咐王晓华给伙房里的人们留了一碗。

    伙房里的人们闻着锅里的肉香,吃着清口的地梨儿,可就议论开了:

    王馒头:“奇了怪了,这孩子被车轱辘轧过去,昨晚上又发高烧,愣一点儿事没有!脑子还灵光起来。刚才煮地梨儿,她俨然就是个指挥官!一点儿也看不出傻来。”

    “你还认为她傻呀!”朱一勺嚼着嘴里的地梨儿,意味深长地说。

    王馒头:“所以我才感到奇怪呢。难道说轧了这一下子,把傻梅轧死了,又来了个灵透的?”

    普奶奶:“不是说有个白头发老奶奶罩着她嘛!白头发老奶奶在她身边时,她就不傻;不在身边时就傻。我看着还真像这么回事。”

    朱一勺:“我看呀,不是有时罩着有时不罩着的问题了,保不住就常跟着她了。”

    来蹭地梨儿吃的吴一吱儿也说:“刚才煮地梨儿,我在一旁看了个全过程。她就像个指挥官一样,指挥这个做这,指挥那个做那。

    “用砖支的破灶最难烧了,那三个孩子烧不了,光熰烟。经她一指挥,火苗儿立刻就旺起来了。

    “我看呀,她比这几个孩子哪个也聪明。这一轧,莫非还真把傻气轧跑了?”

    朱一勺:“不是从轧着以后开始变的。昨天下午杀猪的时候,我就观察她了,她在积肥坑边上的土堆上坐了多半下午,一点儿也没动。

    “当男孩子拿着猪尿泡跑到她身边时,她一拳把猪尿泡打向半空,还让孩子们追着往高里打,别让猪尿泡落下来,俨然就是一个指挥官。

    “要按着她的说法去玩儿,猪尿泡就不会落到地上被小狗儿咬坏。”

    王馒头一愣:“你这一说,还真是这么回事,一下午也没傻笑。而且,孩子们也尊重起她来了,还把猪尿泡递给她。要搁过去,早被摁在地上骑大马了。”

    朱一勺:“还有,她每天都捡人们扔的碎馒头,下雨天也捡,你们见过她晒的馒头干儿了吗?”

    伙房里的人们和吴一吱儿都摇摇头。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八十二章 蜂蜜() 
朱一勺:“下雨天捡拾的剩馒头,又拿到哪里去了?她在咱的眼皮底下进进出出的,多会儿见她往外拿过?”

    王馒头:“你是说,她折腾到神家那里去了?”

    朱一勺:“咱没眼见的事,不好说。反正她屋里没有。那天搜查铁锅,我也去看了看,只有一个席篓子里有几捧干馒头块儿。

    “昨天打扫杀猪场子,队长让我去拿竹扫帚,我仔细看了看席篓子里,还是那几捧干馒头块儿,这与她捡拾的很不成比例。

    “当时我心里就打了个点儿,所以,一下午我就光注意着她了,有时候,她的神情不但不傻,还很像个大孩子。”

    王馒头:“你有怀疑,怎么不早说?”

    朱一勺:“要不是她要锅煮地梨儿,今儿上午我还不说。咱哪里说了哪里了,谁也别出去说去。我总觉得这孩子不简单。”

    帮厨的成伯母:“其实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在地里干活的时候,好多人都说她与过去不一样了。”

    王馒头:“你们说,是不是身子是傻梅的,脑子成了白头发老奶奶的了呢?”

    朱一勺:“这个不好说,不过,两次大难不死,这个孩子确实不一般。将来也一定是个有福的人!”

    普奶奶:“白头发老奶奶是神,如果把她变精明了呢?”

    朱一勺:“不好说,神家的事,不是咱老百姓能猜的出来的。”

    中午吃的是猪肉馒头。每个人还分了一个月饼。

    中秋节的气氛一下被渲染起来,人们一边吃饭一边小声商量起晚上供奉月亮的供品来。

    “大家都想想,想起来了就大声说,看看能凑几样供品。虽然吃食堂了,这个风俗还是要坚持下去。”王贵兰提议道。

    生产队是一个众人组合在一起的大家庭,生产队长就是这个家庭的家长。事无巨细,样样都得想到。八月十五是传统民俗节日,作为队长,不可以不过问。

    队长这一发话,人们便纷纷议论起来:

    “枣算一个。现在有的树上还能摘到鲜枣。”

    “再到城里买苹果、橘子、桃,算上月饼,凑个五谷丰登。”

    “五谷丰登是供奉天地爷的。这是供奉月亮奶奶,六六大顺最好。”

    “想的倒美,谁去城里买?老爷们都没在,你一个妇女,来回三十多里路,回来时还得背着买的东西,赶得回来?”

    “你看这天儿呀,说不准哪会儿下,别再淋在路上。”

    “那怎么办?”

    “就地取材。有什么算什么。只要心诚,月亮奶奶不会挑你们的理儿。”队长一旁说道:“下午去,城里也没卖的了,去了也白去!”

    人们又把目标转向现实:

    “那就刨两垄花生,每家装一盘,这个可以算一个。”

    “还有毛豆,过去也用过。到地里拣几棵还没成熟的晚豆子,食堂里给煮熟,一家装一盘子,算一个供品。”

    “买不了鲜桃,让王馒头给咱蒸面的,一家蒸一个大面桃,上面点上几个红点儿,有这么一说也就行了。”

    “还真行。问问王馒头,下午蒸干粮不?”

    “蒸,发着面哩。”在厨房里帮忙的普奶奶说。

    “那就让队长说给王馒头,反正蒸什么也是吃,不就变个样儿吗?”

    队长:“这个可以办到。”

    “有枣、花生、毛豆、面桃,再加上月饼,凑起五样来了。谁愿意凑六样儿,再到小卖部里买盘儿点心或者糖果就行了。”妇女队长闫兰花总结性地说。

    “下午收工的时候,大家齐大呼地拔点儿花生,找点儿嫩毛豆。不要耽搁正常收秋时间。”队长宣布。

    然而,人们并没有从地里拔回花生和毛豆。因为还没到半下午,老天爷就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了,人们都被从地里淋回来了。

    午饭腊梅吃的葱花香油稀面片,是朱一勺忙里偷闲给她做的。由于吃的清淡,腊梅又注意多喝水,下午没有再发烧。

    雨一直不停地下,腊梅出不去。

    王晓华和王秀春中午都要在家里守着小妹妹睡觉,小妹妹醒不了,她们也来不了。

    腊梅正百无聊赖地望着雨幕,心里期盼着王晓华和王秀春的时候,郑存梁一身水湿地闯了进来。

    郑存梁光着上身,头发往下滴着水珠,哈着腰抱着个布包,一进门就嚷:

    “腊梅,你看这是什么?”

    腊梅:“不知道,难道是什么好东西不成?”

    “你猜对啦。”

    郑存梁抹一把下巴上的水珠,一层层揭开布包,露出里面一个干向日葵饼一样的东西,塞到腊梅的手里:

    “蜂蜜,可甜啦,还清火,闹嗓子吃这个最好了。”

    腊梅笑笑:“所以,你就用上衣包了来!小心雨水把你淋病喽。”

    “我身体没事,棒着呢。”郑存梁拍拍胸脯,挠挠水湿的头发:“在树林里找到的,刚一摘下来,就下起雨来了。这个怕水,水一冲就化了。”

    腊梅抬头望了望他,看到他的脸肿得像个大脸盆,大大的眼睛也成了一条缝,着实吓了一跳,关切地问:“你的脸怎么啦?是不是与谁打架了?”

    郑存梁低下头,小声说:“不是的,蜂蜇的。”

    腊梅心里一阵感动:为了能让自己吃上蜂蜜,他竟然去摘蜂窝。大白天的,蜂都在蜂窝上进进出出,不挨蜇才怪呢!

    想起昨天晚上在他家里时,由于自己发烧昏迷,他竟然拽着自己的手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