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8-思考中医-第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少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已经很清楚地认识了这个问题。回顾传统文化,有一个很强烈的理念是我们可以感受到的,那就是它的完美性。像对称与不对称,像阴与阳,像明与暗,像色界与无色界,像有与无等等,这些概念都是同时存在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对称中存在着不对称,不对称中存在着对称。正因为不对称才会有对称,亦正因有对称才会有不对称。对称与不对称实际上是一而二,二而一。再如明暗,古人在讲明物质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了暗物质,在意识到或看到一个由明物质组成的世界时,就同时意识到或看到了一个与之相对的由暗物质组成的世界。在对称到不对称,在明物质世界到暗物质世界,这个认识过程它是同时的。没有说在认识对称性,在认识明物质后,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才又认识到了不对称性,才又认识到了暗物质世界。在传统的学问中完全没有这个过程。而我们回顾现代科学的发展脉络,在杨振宁教授与李政道教授作出宇称不守恒,也就是不对称性原理的发现前,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是由宇称守恒,是由对称性原理一统的。而在这样的一个时期内,显然就存在不对称性原理的认识真空区和误区。由这样一个一统原理所作出的判断,就必定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又如对明暗物质的研究,在过去,科学界一直着眼的仅仅是明物质的这个层面,对于暗物质这个层面却一直蒙在鼓里。直到 20世纪末,科学家们似乎才如梦初醒,猛然意识到在明物质之外尚有一个暗物质的存在,尚有一个过去根本没有意识到的东西亟待我们去认识。而在传统文化的概念里,它有没有一个类似于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有没有一个类似的真空区和误区呢?它没有!这就是我们之所以称其为完美的根本所在。从传统文化,从中医的这些概念里面,我们深深地感到,传统中医对人类的贡献,不应仅仅局限在疾病的治疗上。自古以来,对医就有三个评价,谓下医治病,中医治人,上医治国。治病的涵义我们很清楚,治人则关系到人的心理,人的信念,以及人的修养,那么治国呢?治国的涵义应该很广,作为医者,将中医的、传统文化的这样一些完美的理念充分地挖掘出来,并经过现代的表述形式,尽可能地呈现于世人面前,呈现于现代科学面前。而如果现代能以一种平实的心态面对传统的这些理念,并尽其所能地取其精华,我想诸如上述的这样一种概念上的漫长的真空区和误区,就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避免。如何地将传统如实地介绍给现代,如何地让传统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于现代,这正是我对中医的一个思考。《老子》以五千言传世,却能历久弥新,《伤寒论》亦不过万余言。而我把一个思考,絮絮叨叨的言说了三十余万。圣凡之殊,一目了然。如此既占大家的功夫,又费大家的时间,为着个什么来呢?且借一首古诗,道是:赵州庭前柏,香岩岭后松。栽来无别用,只要引清风。感谢我的家人以及为此书出版而默默奉献的所有亲人和朋友们!特别还要感谢我所在的工作单位广西中医学院,长期以来,是学院给予了我各方面的全力支持,由于这些支持,本书的写作以及出版才得以顺利进行。时值于清华访学期间,圆满是书,盖亦得水木清华之灵气也。是为记。
二〇〇二年十月十日午时于南宁
跋我很同意陈亦人教授之所说,刘力红博士确实对中医,尤其是经典中医有一份不同寻常的热爱与执著。我觉得这代表着未来中医的希望。祖国医学的将来需要千千万万个像刘力红博士这样全身心投入到探索中医宝库奥秘中去的人。确实,要真正学好中医,就必须读透经典。目前许多中医院校将经典改为选修课实为不得已而为之,应该说是体制造成的。医师资格考试考的是中医基础、中医内科等等。要一个学生在五年的时间里,既要学中医,又要学西医,还要读懂(且不说读透)经典,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这是院校教育体制与中医师承教育方式的矛盾,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还找不到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但我主张至少在研究生阶段必须好好研读经典。我还主张从学校毕业到医院工作后,应该把经典著作的研读作为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医的科研并不一定都是实验研究,尽管实验研究也是必需的。最后,我还想说的是刘力红博士的这本书除了学术性外,还颇具趣味性,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可读性很强的好书。我从这本书得到的启示之一是,要想真正读透一部经典,恐怕要穷毕生的精力才行。王乃平2001年 12月于南宁
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