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汉王朝之文景治世 >

第109部分

大汉王朝之文景治世-第109部分

小说: 大汉王朝之文景治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苍用力点一下头,爽然答应道:“臣这就去办。”

    刘恒摆摆手,大臣们纷纷离去,等他们都出去,刘恒关上门,颓然躺在御榻上,骤然泪下:“刘揖,朕的心肝宝贝,你怎么忍心扔下父皇,说走就走呢。”

    正像刘恒说的那样,送走梁王离开睢阳之后,贾谊心里一直忐忑不安。这天中午,他正与妻子永丽、儿子贾С晕绶梗患至熳乓桓鏊娲樱呕耪耪抛呓础

    贾谊端着饭碗,瞥了他们一眼,不高兴地说:“什么事?毛手毛脚,慌慌张张,难道不能等我吃了这最后一口饭再说吗?”

    贾六脸色异常难看,顾不上贾谊愿意听不愿意听,只顾自己说:“先生,大事不好,你可要挺住。”

    “呃,说。”

    随从满面泪水,把梁王刘揖骑马太快、落马致死的噩耗告诉贾谊,随从的话还没有说完,饭碗便从贾谊的手中滑落,啪的一声掉在地上,摔得粉碎,身子往后一仰,晕了过去:“啊呀。”

    “先生,先生,你这是怎么了?”妻子、儿子、贾六和随从把贾谊抬到床上,大家围着昏厥过去的贾谊,不知所措。

    贾六对随从说:“快去请医官。”

    随从急忙跑出去,喊来医官。

    医官一摸贾谊的两只手,好像冻僵一样冰凉,不由眉头紧蹙,把几根又细又长的针扎进他身上几处穴位,然后使劲掐他的人中。不大一会儿功夫,贾谊睁开眼睛,放开喉咙,失声痛哭,哭声把屋子震得嗡嗡响。

    “梁王啊,你死得太早了,要知道你是我贾谊的命根子,怎么说走就走呢?”贾谊不停地用拳头擂床头,把床头擂得嘭嘭响。

    “我太混了,我怎么能舍下梁王,让他单独去京城呢?”说罢,贾谊觉得一股热流涌上喉头,一低头,哇的一声,吐了一口紫黑色的血。

    妻子见状,吓了一跳,泪眼婆娑,连声问道:“先生,你这是怎么了?”

    贾谊摆摆手,凄然说道:“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让我死了好了。”

    “爹”儿子贾锨奥ё〖忠辏蘖似鹄础

    贾六、随从不知所措,纷纷落泪。医官听了贾谊的哭诉,好心劝导:“贾先生,大家听了梁王不幸的消息,都很难过,可人死不能复活,先生不要过度悲伤。”

    贾谊悲怆地说:“我虽然懂得这个道理,可是”说着,眼泪哗哗而流,众人跟着他不停地流泪。

    等贾谊安静之后,医官对妻子、贾六说:“先生一向体弱,且多愁善感,先开几副草药,慢慢调养身体。”说罢,到药房配药去了。

    贾六、随从看贾谊状况稳定,也就各忙各的去了。妻子给他把被子掖好,拉着儿子的手,轻手轻脚出去。

    妻子心说贾谊过了这一阵子就好了,谁知丈夫一连几天不好好吃,不好好喝,眼看着人身体瘦了一圈,不由暗暗着急起来。

    因为梁王刘揖没有后嗣,按例他的封国必须撤销。贾谊痛定思痛,觉得这样做,对朝廷不利,于是上奏章建议:“伏维皇上,臣贾谊叩首死谏,曩者梁王夭逝,臣内心不胜惶恐悲哀,深感有负圣上重托,今朝廷欲撤销梁王封国,窃以为不妥,不如改淮阳王刘武为梁王,使武子过承揖祀,将淮阳水边三城并与梁国,则梁国自固。淮阳地小,不如扩至江边,迁代王刘参为淮阳王。诚如是,齐、赵、吴、楚一旦有变,梁、淮自当冲要,陛下山东无忧矣。”

    刘恒看罢贾谊的奏章,被他的赤诚忠心感动了,长叹一声说:“贾生真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梁王在天之灵若知,该知足了。”然后,把奏章交给宦官赵谈,由赵谈转给丞相张苍。

    张苍浏览一遍,觉得贾谊的建议深谋远虑,便捻着银白的胡须,满意地说:“贾生所言极是,望陛下采纳。”

    “代国北边毗邻匈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故而刘叄不宜轻动。城阳王刘喜一向忠君爱国,朕觉得把他迁到淮阳比较合适。”刘恒想了想,决计采纳贾谊的建议。

    “这样考虑更周全。”张苍极口称赞,布满皱纹的脸颊泛着红光。

    公元前168年,根据贾谊的建议,刘恒把淮阳王刘武迁到梁国,把城阳王刘喜迁到淮阳,甭看这只是一次小小的变动,其实这里边蕴藏着重大的战略。

    然而,自从梁王刘揖死后,贾谊心中一直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没过多久,阖然长逝,年仅三十三岁,葬于孟津县平乐镇新庄村。有人说:“贾谊英年早死,没能建功立业。”

    有人说:“贾谊幸亏死得早,免得乱政。”

    众论悠悠,不足凭信,一代伟人毛泽东在七律•咏贾谊这首诗中曾写道:“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对贾谊的死深表惋惜和哀悼。

    汉代在军事重镇或边地要塞,都设关卡以控制人口流动,检查行旅往来,出入关隘时,要持有“传”,即通过关卡的凭证,方可放行。一般的“传”呈梯形,上端中间有一小孔,用以悬挂(从内蒙古额济纳河流域西汉遗址中出土的一件传,长13。7厘米,底宽4。3厘米,上宽4。6厘米)。公元前168年三月,刘恒鉴于河清海晏,四海宾服,毅然下诏取消出入关用“传”的制度,从而加快商品流通,加强各地经济联系,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第156章 运转全靠人推荐() 
骑郎张释之因为长期得不到提拔,变得心灰意冷,他天天绷着一张脸,看什么都不顺眼。

    “哎,花了俺哥那么多钱,只买了一个小小的骑郎,且长期得不到提拔,看来这宫廷里不是每个人都能混好的。”张释之坐在中郎将袁盎的对面,愁肠百结,满腹牢骚,长吁短叹。

    “你有何新的打算?”袁盎站起来,走到他的身侧,停住脚步,一双眼睛射出充满善意的目光,盯在他的脸上,迟迟不肯移动。

    张释之抬起头,两道哀怨的目光与袁盎两道充满善意的目光不期而遇,不由又低下头,沮丧地说:“我不善于投机钻营,阿谀奉承,在官场缺乏圆滑世故,左右逢源,天生不是一块当官的材料,我想辞去这个干不干都行的骑郎,回家种地。”

    袁盎伸出一只大手,搂住张释之的肩膀头,轻轻地晃动。张释之心中顿时一热,重新抬起头,只见袁盎的眼里充满期待的目光,亲切地说:“释之,别的人不了解你,难道我还不了解你?你为人耿介,做事勤快,不事张扬,是一个有德有才的官员,听到你准备辞职的想法,我深深感到自己没有尽到责任,没能把你推荐上去,请你放心,碰到合适机会,我会向皇上力荐,切记,今后再也不要提回家种地的事了。”

    “有你这句话,我就感激不尽,至于推不推荐,都行。”张释之抑制住自己激动的心情,两滴泪珠从他的眼眶不知不觉滴落。

    从此之后,袁盎把张释之的事放在心里。他当然明白,办这样的事情,得看皇上的脸色,看皇上是否高兴。皇上高兴,一说就成;皇上不高兴,说也不成,为此他耐心等待,计划在合适的时候力荐张释之。

    因为经常待在皇上身边的缘故,袁盎终于抓住一个进言比较好的机会。一天,皇上带着他们打猎,心情分外高兴,他趁机说了张释之的想法。

    “张释之,就那个寡言少语、不吭不哈的大个子,十年没有升迁,从来没找过朕,卿如果不说,朕怎么会知道他心里的想法?”刘恒摇着头,喟然长叹:“像他这样长期得不到提拔重用,仍然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人,太难得了。”

    “那陛下看着提拔张释之一下,以示皇恩浩荡,如何?”

    “朕看张释之忠诚可靠,先调补他为谒者吧,在朕左右掌管传达。”刘恒沉吟片刻,觉得张释之的要求不高,真该给人家升官。

    甭看谒者官不大,但接触皇帝的机会多,张释之欣然上任,悄悄跑到袁盎处,说了一番感谢的话。

    袁盎用热辣辣的目光看着他,鼓励说:“咱弟兄们的交情自不用多说,以后你接触皇上的机会多了,要随时随地好好把握,努力得到皇上的欣赏,从而达到施展才能、效忠朝廷的目的。”

    听了袁盎的话,张释之一扫往日颓废的神情,激动地说:“没有将军的激励与提携,释之早回家种地,归隐山林。是将军给了我自信,给了我进取的机会,假若有朝一日释之能显名天下,彪炳青史,那可全靠将军呀。”

    两双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两双眼睛互相看着,他们发出会意的笑声。

    对于左右侍从,皇上会经常问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有一次皇上出巡,突然问中郎将袁盎:“将军,秦朝何以衰败?汉朝何以兴盛?”

    袁盎看张释之在身边,灵机一动答道:“陛下,你提的这个问题,谒者张释之有比较高明的见解,烦请他来回答。”他之所以推给张释之,并不是他回答不上来,而是有意往前推荐张释之,让他充分展现自己的学识和才能。

    张释之平时喜欢看书,对秦汉兴衰了如指掌,等着回答皇上所提出的问题。他急切地看着皇上,只见皇上面带微笑,让他登上车辇,坐在自己的身侧,高兴地说:“卿不必高谈阔论,只说贴近现实的事。”

    能有这样好的机会,能有这样高的礼遇,张释之当然不愿意放过,他稍微一想,便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暴政是秦朝衰败的第一条原因,而仁政是汉朝兴盛的根本。秦朝历代国君不恤百姓,剥削压榨,敲骨吸髓,天下苦秦久矣,而大汉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深得民心。”

    刘恒颔首同意他的观点:“大臣给朕上奏章,凡是谈到秦汉兴衰时,无不谈及暴政和仁政,看来暴政和仁政是影响一个朝代兴衰的重要原因,朕志在做一代仁君,绝不当秦始皇,绝不当暴君。”

    “严刑峻法是秦朝衰败的第二条原因,秦始皇专任刀笔吏,但务苛细,弄得天下百姓生活在血腥的氛围里,而陛下废除株连法、以言治罪,让老百姓生活在如沐春风的环境里,二者相比,迥然不同,其治理国家效果也不同。”看皇上同意自己的观点,张释之进而分析秦汉法律的弊端与好处。

    “如果说秦朝时期的百姓生活在血雨腥风的环境里,整日里提心吊胆,朕同意这个看法;如果说汉朝时期的百姓生活在如沐春风的环境里,朕不完全同意卿的这个看法,朕觉得汉朝在汲取秦朝灭亡的基础上,废除了秦朝一些严刑峻法,但做得还不够,朕仍然要依照民意,实行比较宽松的法制。”听到颂扬之声,刘恒虚怀若谷,体现了一个国君的博大胸襟。

    马蹄哒哒,和风带暖,君臣的脸上都泛着红光,他们畅谈治国理政之要,就像澄澈的、潺潺流动的小溪,渐入佳境,给人一种美轮美奂的享受。

    看皇上愿意听,张释之便把自己所学所想的东西,娓娓道来:“徭役过重是秦朝衰败的第三条原因,秦朝大兴土木,在北边边境连接长城,在关内扩修阿房宫和帝陵,动辄征集几十万民力,搞得天下震动,四海疲惫至极,而汉朝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税赋,实行三十税一的政策,同时减轻徭役,慎用民力,实行丁男三年而一事的政策,从根本上扭转这个颓势。”

    刘恒很赞成张释之的说法,认为天下民力脆弱,不宜过度使用:“秦朝连年征伐,大兴土木,把老百姓累得筋疲力尽,心中怨愤。朕自即位以来,偃武修文,宫苑无所修,丁男三年而一事,大大减轻百姓的负担。”

    “穷奢极欲是秦朝衰败的第四条原因。阿房宫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充盈宫廷,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用如泥沙,使天下百姓,敢怒不敢言。而陛下克勤克俭,虽富有四海,却穿着补丁摞补丁的粗布黑衣,用着破旧的蚊帐,宠妃的裙子不准拖到地上,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百姓争相效仿,整个社会简朴成风。”说到这里,张释之喉头哽咽,眼圈潮红。

    “朕无厚德,能居住在先帝营造的未央宫与长乐宫,已感到很惭愧,方今百姓仅仅能吃饱饭,穿暖衣,离大同时代还有相当距离。朕夙兴夜寐,宵衣旰食,唯恐天下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每当朕想起郭家庄郭丰家一贫如洗、家徒四壁的悲惨一幕,心里像有一把刀子在扎,老百姓太苦了,朕不能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百姓的痛苦之上。”说到百姓的艰辛,刘恒的眼角被几滴亮晶晶的泪花浸湿,浑身血液的流速情不自禁加快,他感到自己为老百姓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