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虎贲-第3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好了!”
罗士信挥舞着拳头,将这新到的消息递给了薛仁贵,道:“你怎么看?”
薛仁贵从容接过,反复看了看,沉吟也许久。这自从当任罗士信的亲卫之后,不断指点他武艺,在很多军事上的处理都不避嫌,甚至主动将一切较为机密的情况说给他知晓。听听他的意见。薛仁贵机敏知道罗士信这是有心培养他,心中感动,更是抓住这得来不易的机会,学习的更加刻苦努力。
对着一旁的地图想了好半响,薛仁贵道:“卑沙城位于高句丽都城平壤附近,掌控卑沙城就能威胁到高句丽都城平壤。这就如一把利刃插在高句丽的腹心,我们现在兵力有些不足。高句丽若举国来战,实力太过悬殊还是有一定危险的。可是卑沙城现在被我军掌控,这情况就不一样了。高句丽必需分一部分兵马护卫他们的国都。又要派一部分兵马攻打卑沙城。同时他们还不能做事我们这路大军攻城略地将他们的前线城池一座座的攻打下来,必需派兵来支援。如此他们的兵力将会因为我们攻下卑沙城而分为三路,能够让我军逐个击破。”
罗士信笑赞道:“很有道理,在军事上你果然与我想的一样。有着不一样的天赋。”
薛仁贵的努力用心,他这些天都看在眼里。这薛仁贵日后能够成为一代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物,果然有着成为传奇人物的潜力。这潜力不关乎他们的天赋而是本性品性。对于机遇的把握。薛仁贵很好的抓住了这一次机遇,用心学诚心学。这一点比什么都要重要。
过了一日,刘仁轨带着他拟定的辽东政治治理计划。找到了罗士信。
罗士信看着手上厚厚的治理方案,长叹了口气道:“还是你能够了解我的心思。”他不急着进兵高句丽腹地,休养生息是一点,真正关键的还是安抚民心。他心底深处对着辽东的情况存着一定的担忧,因为在进城的时候他发现城中大多百姓看他们的眼神并不是那么的友善,甚至带着一点点的仇恨,在辽东他们的存在比他想象中的还要不受欢迎。
这时他若出兵高句丽腹心去攻打海东半岛,高句丽很有可能策反辽东百姓在他们大后方给他们添堵。
对于辽东百姓如此敌视,罗士信是有心理准备的,毕竟辽东被高句丽占据已经有两百多年了。这两百多年,当地的百姓一直接受高句丽的统治。他们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都是受到高句丽文化的教育,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想要出人头地必须承认自己是高句丽人。面对这近乎两百多年的洗脑,地方百姓真正意识到他们的祖先是中原人,他们身上流着是中原人的血,这样的人物真的是少之又少。
当然最为关键的还是在于高句丽近年发展的确实不错,尤其是五世纪末时,高句丽好太王继位起,高句丽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他们并了北部的扶余国和靺鞨部落,接下来几代更是攻取了中原的辽东,吸取了中原的文化,国家发展的很是迅速。接下来高句丽虽为冒出什么惊才绝艳的君王,但境内的发展还算稳定,百姓大多都能安居乐业。
直到隋朝一统天下,开始要求周边国家为其臣属,并得到了其中大多数国家的认可。高句丽野心极大,对此阳奉阴违,甚至出兵辽西,意图更进一步的吞噬中国领土。
隋与高句丽的战役也因此打响,作为被攻打的一方,高句丽境内的和平自然因此打破。尤其是杨广的三次入侵,三次数十万大军过境,就算没有打赢对于直接受害地辽东也是毁灭性的打击。百姓求的是生活,而隋朝正是破坏他们生活的恶人。这隋朝灭了,辽东也在渊斌之的治理下恢复了和平,但是还没有和平十年,中原新建立的王朝大唐再次纵兵入侵。
当然这一次并非是大唐主动攻击,确实是高句丽率先袭击辽西与幽州,但百姓哪里会在意这种细节,他们只是知道打破他们平稳生活的是纵兵入境的大唐。
身为三军主帅,罗士信考虑的问题并非是原来身为大将考虑的可以比拟的。身为大将只要顾及当前的胜利便可,而主帅目光要看的更远,要从全局考虑。辽东民心不稳绝对是不可忽视的隐患。不将这个隐患解决,他很难放心的继续西征。
刘仁轨正好察觉了罗士信的心思,在对于辽东的治理以安抚民心为主。
首先将辽东阵亡的将士通通埋葬,不论敌我。我方士兵不用说,都会以容重的仪式送袍泽战友上路。高句丽的兵卒大多都出身辽东,将他们好生安葬。尤其是对于渊斌之的葬礼,要隆重对待。渊斌之镇守辽东四十多年,为人刚正,将辽东治理的井井有条,很得辽东百姓爱戴,也能给境内的百姓一些心理安慰。
其次,宣传此次大唐、高句丽开战的缘由,将情况细细表明,是高句丽率先与大唐为敌,并非是大唐挑起的战争,将战争造成的罪恶推倒高句丽一方。正好高句丽的渊盖苏文发生政变,这个黑锅让给他来背,正好合适。
接着,分发粮食救济贫困人家,让境内百姓都能有一口饭吃。
最后,表明辽东本就是中原领土,境内所有百姓都是中国子民,重新登记户籍,设置官署属吏,开辟道路,建设村庄,修复堤坝塘堰,鼓励农业生产,替他们建立土地神庙等等一系列的政策。
罗士信疑惑的道:“你说的这些我没有意见,这渊斌之确实是一个人物,确实值得如此对待。舆论方面也无问题。这辽东既然让我们攻打下来了,我们有义务负责他们的温饱,毕竟他们大多都是这地方土生土长的百姓。我们攻打下辽东城获取了五十万石的粮草,足够负担的起。只是这些政策,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我们可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处理这玩意。”
刘仁轨颔首道:“辽东沦落久已,想要改变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改变了得。我们目前要做的是面子工夫,政策制度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实行的,但是我们不能不做一个样子出来。只要能够让境内百姓安心下来,不在我们进攻的时候给我们制造麻烦,就是我们当前需求之事。如何治理这辽东,还得让陛下派遣合适的人来。”
罗士信道:“我给陛下写封信,让他了解这里的情况,派一个有能力的人过来。”
罗士信攻取辽东,夺回失陷两百多年的中国领土如风一般吹至长安,正逢大唐的西路大军在青海湖大破吐谷浑主力部队,两场轰轰烈烈的大胜将唐朝这个冉冉升起的王朝的威势推向了巅峰。
此次大唐面对的挑衅是对大唐立国以来走向世界最大的挑战,这次挑战同样也是一个机遇。唐朝足够不足够强,有没有资格真真正正的坐稳天可汗这个位子,周边所有的眼睛都在看着。
这双线作战,大唐依旧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实力在这里已经是毋庸置疑了。
“痛快,痛快!”
李世民翻着前后传来的两份战报,闲来无事便忍不住拿出来翻翻,想着麾下的两路兵马在战场上翻云覆雨的克敌取胜,心里着实有种恨不得能够亲自上场的冲动。(未完待续。。)
。。。
第三十三章 稳定不拖后腿的大后方亦是取胜关键()
当然在李世民而言,那种重新上战场,冲锋陷阵的冲动,只是一种理性之外的东西:昔年刚猛无俦的小秦王就因每战必前而为人诟病,这身为皇帝一国之君,更无冲锋陷阵的可能。何况这双线作战,对于目前的大唐的经济确实是一大挑战。这大后方的稳定的重要性,毫不逊色李靖、罗士信他们在前线的拼杀。
两路大军近乎二十万兵马的吃喝调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此李世民想尽一切办法筹措粮草资金,以作调度。
万幸的是天空作美,前两年大唐风调雨顺,没有任何水旱之灾,各地都出现大丰收的情况。征收上来的粮草还能够应付调度,不至于陷入无粮之境。至于银钱,也是尽力征集,为此他这个皇帝甚至亲自接见了大唐第一巨富郑凤炽,从他那里筹措到不菲的资财。
“房相、杜相,你们说辽东应该派谁去治理较为妥当。”李世民刚刚收到罗士信的八百里加急,得知了辽东潜在的忧患,以及他不及时进兵的因由。辽东是中国领土,虽然较为偏远贫穷,但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在不好也是中国的领土,没有任何道理嫌弃。
房玄龄道:“臣下认为义兴郡公最为合适。”
“舅父啊,他确实是个人选!只是他刚从蜀地归来,又让他去辽东坐镇,实在有些不妥!”李世民认可的点了点头,他口中的舅父正是长孙皇后的舅舅高士廉,他是最早看出李世民才华干略的人物。一手撮合了李世民与长孙皇后这对千古良配的婚事,也是坚定不移的秦王党一员。历史上玄武门之变。因为李世民手上的兵力不足,他借用职位之便将在押囚犯。发给他们武器,并与他们赶到芳林门,配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因此获得大功,成为唐朝的宰相。
不过因为罗士信的存在,李世民一大早就定了胜局,很多因为玄武门之变而立大功从而崛起的人物都没有获得这从龙之功,高士廉亦是如此。
不过作为最为信任的亲信之一,高士廉还是获得了重用,他给李世民派往蜀地当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李建成给调往蜀地封为蜀王。李世民最信任的心腹之一调命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这其中的关联不言而喻。
李世民有着一代君王的冷血与无情,取得了胜利的他,在没有确切的定下胜局,不会给李建成任何反击的机会与可能,他知道自己这位大哥在政治上的卓越能力。就算蜀地偏居一隅,他也不愿见自己将来掌控的国家出现一个国中之国。
高士廉的主要任务便是监视李建成,当然他也要履行自己身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的职权。不要小看大都督府长史这个职位,在唐朝益州大都督这个职位大多都是由亲王遥领的。并不管都督府的任何职务,所有的行政皆由大都督府长史来处理,也就是说高士廉是益州行政第一把手。
当时蜀地民俗轻薄,很多偏远的地方。迷信鬼神之说害怕鬼怪而厌恶病人,就算对于生病了的父母都不敢在床前侍奉,而是远远地以棍棒挑着食物地给他们吃。高士廉得知如此情况。因势诱导,使得风俗得以改观。同时还在秦时李冰疏浚的汶江之外。又挖掘一条新渠,让蜀地百姓大获其利。此外。他又用空闲时间组织诗文辞赋之会,让儒生研讨儒家经典,勉励青年学生,以致蜀中蓬勃办学,将西蜀之地治理的井井有条,使得蜀中大治。
现今李世民已经登基为帝,坐稳了李唐江山。可谓大势所趋,万众归心。也就将高士廉调回长安听用,体谅父亲年事已高还特许李建成回长安探望。
这蜀地不好治理,高士廉能够干的如此出色,能力可见一般。辽东的情况比蜀地更为恶劣,高士廉有治理蜀地的经验,对于辽东的治理也当得心应手。
李世民也知高士廉是一个合适的人选,但是自己这位舅子帮了他太多的大忙,却没有好好享受过,原本打算将他调回长安,让他当任宰相职位,达成一个文官最高的梦想:封侯拜相,让他去治理辽东,这个想法自然告吹,觉得有些对不住他。
“能者多劳!”杜如晦颔首道:“义兴郡公是最佳选择,这时派人去辽东不只是治理,还要配合大总管攻取高句丽,甚至还要与百济大和国决战。治理辽东,确实不只一个人选,但要配合大总管用兵,却是最佳的选择。若实在有所顾忌,陛下派臣或者房相、魏大人去也行,马周也是一个选择,只是他官职太低,还不足以总揽辽东大权。”
李世民无言以对,现在大唐正在关键时刻,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离不开这些治世大才,颔首道:“我明白了,就让舅父去辽东吧。有他在,我也放心。”
“臣这里觉得应该适当地给大总管增兵了,东路不比西路。西路大军没有像样的城池,不怕给截了后路,可以一直将兵权握在手中。东路不一样,那边的地势险要,每一座城池都有一定的战略意义,大总管每攻下一座城池,必需要派兵留守。尤其是辽东这样的坚城,更是如此。这攻下的城池越多,他手上真正的可用兵马就不多了。”房玄龄说着有些为难的吹嘘道:“这大总管越发成熟厉害,他不可能不知道他面临的情况,却没有向我没开口要兵。显然也明白我大唐面临的困局。他宁愿为难自己,也不愿为难我们,我们却不能为难他,不给他足够的兵力,就让他去攻城略地?”
李世民道:“这点……我已经考虑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