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白话六韬 >

第23部分

白话六韬-第23部分

小说: 白话六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迅速漫廷,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吴将朱然率军猛插蜀军后部,切断蜀军退路。陆逊主力在腕亭向蜀军展开猛烈进攻,很快攻破蜀军四十余座营寨。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到夷陵西北马鞍山,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数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辎重丧失殆尽。刘备在部将护卫下拼死突围,摆脱追兵,逃入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次年四月,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此战,陆逊正确分析敌情,大胆后退诱敌深入,最后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兵力一举击败占有优势的蜀军,创造了古代火攻胜数的光辉范例。 
垒虚第四十二
  【提示】
  本篇论述了侦知敌人营垒虚实和敌人行动的方法。首先强调了将帅必须“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接着论述了通过“登高下望”、“望其垒”、“望其士卒”,了解敌人的“变动”、敌人营垒的“虚实”、敌人的“去来”。具体办法是,“听其鼓无音,锋无声”,“垒上多飞鸟而不惊,上无氛气”,即可判断敌人的营垒空虚。敌人突然出动不久,便有士卒往回跑,这说明敌人行动太急,导致敌军行阵错乱,这时“急出兵击之,以少击众,则必胜矣。”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怎样才能知道敌人营垒的虚实和敌军来来去去的调动情况呢?”
  太公答道:“将帅必须上知天时的逆顺,下知地理的险易,中知人事的得失。登高下望,以观察敌情的变化;从远处眺望敌人的营垒,就可知道其内部的虚实;观察敌士兵的动态,就可知道敌军调动的情况。”
  武王问:“怎么才能知道这些事情呢?”
  太公答道:“听不到敌营的鼓声,也听不到敌营的铃声,看到敌人营垒上有许多飞鸟而没受到惊恐,空中也没有飞扬的尘上,就可知道这必定是座空营,敌人不过是用一些假人欺骗我们。敌人仓促撤退不远,还没有停下来又急忙返回的,这是敌人调动太忙乱的表现。调动太忙乱,前后就没有秩序。没有秩序,行列阵势就必然混乱。在这种情况下,我可急速出兵打击它,即使是以少击众,也必会取得胜利。”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何以知敌垒之虚实、启来自去?”
  太公曰:“将必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登高下望,以观敌之变动。望其垒,即知其虚实;望其士卒,则知其去来。”
  武王曰:“何以知之?”
  太公曰:“听其鼓无音,锋无声,望其垒上多飞鸟而不惊,上无氛气,必知敌诈而为偶人①也。敌人卒去不远,未定而复返者,彼用其士卒太疾②也。太疾则前后不相次③,不相次则行陈必乱。如此者,急出兵击之,以少击众,则必胜矣。”
  【注释】
  ①偶:指用上木或稻草制成的假人。
  ②疾:同“急”。
  ③相次:次序,连接。
  【例证】
  通过观察敌军营垒、士卒的情况,以判断敌情,并据此作出相应的决策,这是作战指挥的起码要求。春秋时期的平阴之战,晋军就是以此击败齐军的。
  鲁襄公十八年(前 555 年),齐军进攻鲁国,晋平公命苟偃率军伐齐。
  晋、鲁联军深入齐境,齐灵公率领齐军在平阴(今山东平阴东北)迎敌。齐灵公拒绝了大臣分兵扼守平阴以南地势险要的泰山余脉的建议,而是在平阴城外课沟高垒,掘堑而守。晋军料定齐军不会主动出战,决定以主力进攻平阴,另以一部迂回经鲁、莒国境越过沂蒙山区进袭齐都临淄。同时,晋军主帅荀偃让中军副元帅士匄故意夸大其辞,告知与他素有交情的齐国大夫子家:“晋与鲁、莒两国,以战车千乘自鲁、莒国境疾袭临淄,临淄危在旦夕。一旦临淄丢失,齐国即亡,你应早作图谋,为自己的后路作打算。”子家将这一“秘密”转告齐灵公,齐灵公大为恐慌。
  荀偃为进一步恐吓齐灵公,派兵在平阴以甫的山泽险要处遍插晋军旗帜,又做了许多草人,蒙上衣甲,立于战车上,并在车后拖着树杖柴薪,往来奔跑扬起尘土,以虚张声势,表示晋军人多势众。齐灵含登上平阴东北的巫山盼望军情,只见谩山遍野都是晋军旗帜飘扬,车马奔驰,扬起的尘土遮夭蔽日,以为晋军人多,吓得丧魂落魄,于当天夜晚悄悄撤军东逃。次日,师旷向晋侯报告:“乌鸦的叫声欢快,齐军可能已经逃走了。”邢伯也对荀偃说:“听到马匹盘旋的声音,齐军恐怕已逃走了。”叔向也向晋侯汇报说:“城上有乌鸦盘旋,说明平阴己是一座空城,齐军肯定逃走了。”于是,荀偃下令晋军进驻平阴城,并乘胜尾追齐军。晋军击败齐军后卫部队,连克齐国城邑,一路追赶,包围齐都临淄,并一直打到齐国的东境潍水,南边到达沂水,齐国遭到一次惨败。此役,晋军先是虚张声势,威慑敌人。继而根据城上乌鸦云集以及车马的盘旋声,准确判断出平阴己是空城,敌军已经逃走,即时发起追击,终于大获全胜。 
卷五 豹韬林战第四十三
  【提示】
  本篇论述了森林地作战的战术和方法。在森林地作战,要达到“守则固”、“战则胜”的目的,在兵力部署上,要将部队部署为“四武冲阵”,将弓弯部署在外围,栽盾在里层。并斩除草木,开辟道路,以便于战斗。命令三军保守秘密,不让敌军了解我军情况。在作战指导上,应以矛戟队作为攻击主力,并将其分成若干小分队,相互应援。林木稀疏,则以骑兵为辅,战车居前,见到有利时机就战斗,不利时立即停止。林内险阻之处,应将主力部队部署为“四武冲阵”,以防备敌人从前后左右袭击。与敌接战后,应速战速决,各个分队轮流作战,轮流休息,即可取胜。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率军深入敌国境内,遇到森林地,与敌人各占森林一部相对峙。我要防御就能稳固,进攻就能取胜,应该怎么办?”
  大公答道:“将我军部署为冲阵,配置在便于作战的地方,弓弩布设在外层,戟盾布设在里层,斩除草木,广开道路,以便于我军战斗行动。高挂旗帜,严格约束全军,不要让敌人了解我军情况,这就是所说的森林地作战。森林地作战的方法是:将我军使用矛敦等不同兵器的士兵,混合编组为战斗分队。森林中树木稀疏,就以骑兵辅助作战,把战车配置在前面,泼现有利时就战斗,没有发现有利时就停止。森林中多是险阻地形,就必须部署为冲阵队形,以防备敌人攻击我军前后。故斗财务必使全军迅速勇猛地进行战斗。这样,敌人即使人数众多,也会被我击败逃遁。我军在战斗过程中要轮番作战,轮番休息,各部均按编组行动。这就是森林地作战的一般原则。”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遇大林,与敌分林①相拒,吾欲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为之奈何?”
  大公曰:“使吾三军分为冲陈②,便兵所处③,弓弩为表,锁盾为里,斩除草木,极广吾道,以便战所。高置旌旗,谨敕④三军,无使敌人知吾之情,是谓林战。林战之法,率吾矛戟,相与为伍。林间木疏,以骑为辅,战车居前,见便则战,不见便则止。林多险阻,必置冲陈,以备前后。三军疾战,敌人虽众,其将可走。更战更息⑤,各按其部。是谓林战之纪⑥。”
  【注释】
  ①分林:们敌我双方各占据一部分森林地带。
  ②冲陈:即网武冲阵。
  ③便兵所处:指便于部队进行战斗行动的处所。
  ④谨敕:严格地约束。
  ⑤更战更息:轮番战斗,轮番休息。
  ⑥纪:原则,准则。
  【例证】
  森林地的自然地理特点是林密草深,部队通行、机动、展开困难。但同时,隐蔽条件好,便于秘密接敌和突袭,利于包围、迂回、穿插分割,各个歼灭敌人。在森林地作战中,还应该防备敌人火攻。昭莫多之战中,清军就是利用森林地的地理特点取胜的。
  明末清初,我国北方的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漠西厄鲁特蒙古三大部。厄鲁特又分为四部,其中准噶尔部势力最强。到噶尔丹执政时,随着准噶尔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噶尔丹分裂割据的野心愈益膨胀。在沙饿的唆使下,噶尔丹终于发动了一场旨在分裂祖国的叛乱。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噶尔丹率骑兵三万自伊犁东进,越过杭爱山,进攻喀尔喀。喀尔喀向清廷告急,二十九年(1690 年)六月,康熙在警告无效后,决定亲征,在乌兰布通击败噶尔丹。噶尔丹在逃脱之后,分裂叛乱之心不死,继续招集散亡人员,企图重整旗鼓,东山再起。康熙三十四年九月,噶尔丹又率三万骑兵东进,扬言借得俄罗斯鸟枪兵六万,大举内犯。
  在此形势下,康熙决定再次亲征。次年二月,调集九了军队,分东中西三路进击。东路九千人,由黑龙江将军萨市素率领越兴安岭西进,出克鲁伦河实行牵制性侧击。西路四万六千人由抚远大将军费扬古为主将,分别出归化、宁夏越过沙漠,北上切断噶尔丹西逃之路。康熙自率中路北上,与其他两路约期夹攻。噶尔丹见康熙亲率精锐前来,又闻西路清军己过土刺河,有遭夹击的危险,便连夜率部西逃。五月十三日,清西路军进抵土刺河上游的昭莫多(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南),距噶尔丹叛军十五公里扎营。
  昭莫多,蒙语为大树林,位于肯特山之南,土刺河之北,汗山之东,“其地有小山,三面皆距河,林木茂荟,可设伏”。
  费扬古以一部依山列阵于东,一部沿土刺河布防于西,将骑兵主力隐蔽于树林中;振武将军孙思克率步兵居中,扼守山顶。骑兵皆下马,待听到号角再上马冲击敌阵。清军先以四百骑兵前往挑战,诱使噶尔丹至昭莫多入伏。噶尔丹果然中计,率兵进击,企图攻占清军控制的山头。孙思克率兵据险防守,双方激战一天,未分胜负。此时费扬古指挥沿河伏骑分兵一部迂回敌阵,另一部袭击其阵后家属、辎重;据守山头的孙思克部也奋呼出击。噶尔丹军大乱,夺路北逃。清军乘夜追击三十里,大败叛军,击毙噶尔丹之妻,噶尔丹仅率数十骑西逃。
  此战,清军利用昭莫多的地理条件,以逸待劳,设伏截击,迂回包抄,终于赢得了胜利。 
突战第四十四
  【提示】
  本篇论述了反击敌军突然袭击和诱敌攻城而突袭敌人的战法。首先论述了敌人长驱直入攻我城池,要“守则固”、“战则胜”,必须针对敌军远道而来,携带粮草不多的弱点,今我远方精锐部队截断敌人退路,同城肉被围部队约定会攻日期,选择月光晦暗的黑夜,对敌实行内外夹击,这样“敌人虽众,其将可虏”。接着进一步论述了在敌人分路来袭、侵掠我营、有的已攻至城下而大军尚未到来的情况下,应先弄清敌情,预作准备,并在城外设置伏兵。同时,完善城防设置,装作极力守城的样子,引诱敌人来攻。这时我可速发伏兵,以四面包围战法,迅速投入战斗,即可大败敌军。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敌人长驱直入,侵掠我土地,抢夺我牛马,敌人大军蜂涌而来,迫近我城下。我军士卒大为恐惧,民众被拘禁成为俘虏。在这种情况下,我想进行防守能够稳固,进行战斗能够取胜,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象这类敌军,叫做突袭性的敌军。它的牛马必定缺乏饲料,它的士卒必定没有粮食,所以凶猛地向我发动进攻。在这种情况下,应命令我驻扎在远方的其他部队,挑选精锐的士兵,迅速袭击敌人的后方,详细计算并确定会攻的时间,务必使其在夜色昏暗时与我会合,全军迅速猛烈地同敌战斗。这样,敌人虽然众多,敌将也可被我俘虏。”
  武王问:“如果敌军分为三、四部分,以一部向我发动进攻以侵占我方土地,以一部驻止以掠夺我牛马财物,其主力部队尚未完全到达,而使一部兵力进逼我城下,以致我全军恐惧,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应仔细观察情况,在敌人尚未完全到达前,就完善守备,严阵以待。在离城四里的地方构筑营垒,把金鼓旌旗,都布列张扬起来,并另派一支部队为伏兵。令我营垒上的部队多集中强弩,每百步设置一个可供部队出击的暗门,门前安置拒马等障碍物,战车、骑兵配置在营垒外面,勇锐士卒隐蔽埋伏起来。如果敌人来到,先派我轻装部队与敌交战,旋即佯装不敌退走,并令我守军在城上竖立旗帜,敲击鼙鼓,作好充分的防守准备。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