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地外文明探秘 >

第5部分

地外文明探秘-第5部分

小说: 地外文明探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的重组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特征结果,如:肤色、体型、对疾
病的抵抗力,甚至酗酒的倾向性。

  尽管孟德尔有了遗传物质的概念,但他并不清楚这个过程
在化学上是如何实现的。在孟德尔死后,大约过了70年,这个
谜终于被解开了。 在剑桥工作的沃森(James Watson)和克里
克(Francis Crick)发现基因由两股复杂的分子组成,这就是现
已广为人知的DNA双螺旋。

  现已发现所有生物的每一个细胞中全都含有DNA。虽然它
是非常大的有机分子,但令人惊奇的是,构成DNA的基本化学
单位只有4种。它们分别是:A(腺嘌呤,adenine)、T(胸腺
嘧啶,thymine)、G(鸟嘌呤,guanine)、C(胞嘧啶,cytosine)。
它们数以亿计地散处于DNA分子结构中。这4种物质中的3种便
可以构成一个特定的代码或“词”, 这些由“3个字母”组成
的代码使单个的氨基酸能够按照指定的顺序组合成蛋白质。蛋
白质不单单是组成人体器官的必要物质,所有的生命都要依靠
蛋白质来提供自身所需的复杂化学物质。

  使这一过程形象化的最佳办法,莫过于将一个细胞想象成
一大套百科全书。每一册书就是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人类的
每个细胞中都含有23对染色体,它们由极长并紧密盘绕的DNA
构成。人类身上的这套“百科全书”共有46册,每一册都有数
十亿的词汇量。

  就像大百科全书的每一册都讨论大量不同的问题一样,每
一条染色体都控制着生物种种不同的物理特征。打个比方说,
眼睛的颜色就好比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经济理论”;毛发的类
型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伦敦的双层公交车”,身高相当
于“鸭嘴兽的交配习性”。这本百科全书中的每一个条目就是
单个的基因。当然,每个条目都是由段落、单词和字母组成的。
依据我们的类比,段落就是基因中大段的DNA,而单词是DNA
中由3个“字母”组成的“词”(它为氨基酸编码), 其中的
字母就是基本单元:A、T、C和G。

     图 3  遗传密码与单词、书和图书馆的类比

  除提供组成基因的必要物质外,通过在细胞中复制自身,
DNA同样也是生长过程中的重要媒介物。它就像是一块模板那
样产生自身新的拷贝。我们的这本“大百科全书”似乎可以无
限地复印和分送;你只要拆开它就能一份一份地复印出相同的
拷贝。但是正像复印一样,在这一过程中总有些小误差。这些
“小误差”被称为“变异”,它们可能是有益的,但也有可能
会产生不良后果。

  在克里克和沃森对DNA结构具有独创性和开拓性的发现之
后15年,科学家们对于“大百科”中的“单词”的形成有了充
分的认识。他们发现在A、T、C和G这4种基本物质中,每次只
要3种即可正确定位氨基酸以形成蛋白质。这样一来,用4个不
同的字母,我们就可以得到64个不同的单词(长度为3)。 举
例来说, “G…A…T”就决定了一种特定的氨基酸——“天冬氨
酸。

  然而,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DNA并不是遗传机制中唯一
的生化物质。另一种同样重要的化合物叫做RNA(ribonucleic acid
的缩写,即核糖核酸)。它与DNA的关系相当近。让我们来再
看一看大百科全书和复印机之间的关系。大百科全书的书页通
过复印机复制。复印机扫描书页并用墨将书上的文字和图片在
另一张纸上重复展现出来。在生化反应中,将信息从原件传送
至复制件的正是RNA分子。这种特殊的分子可以被看成信息传
递者——它把DNA编码转送至细胞内另一种叫做“核糖体”(
类似于复印机中的实际复印部件)的生化“装置”中,由后者
来构造蛋白质。

  整个过程也可以看成工厂中的一条生产线。DNA将“引物
核苷酸”——一种体内已预先制备好的有机大分子——正确地
连接起来制造出更多的DNA和RNA。用我们的类比来看,引物
核苷酸就像是机器的许多小部件,这些部件可以在机械车间的
装配线上拼装在一起。要完成这项工作,DNA还必须使用酶。
酶是另一种有机分子(蛋白质),它能促成某些化学反应的进
行(加快反应的速度,也就是说,它们是生化催化剂)。RNA
将DNA的设计指令转送到核糖体,核糖体用较为简单一些的化
合物(氨基酸)来制造蛋白质。利用这些蛋白质又可以制造出
更多的DNA、RNA和其他大分子,同时另一部分蛋白质以酶的
形式共同参与到细胞乃至整个生命体的维持运作中(包括所有
以上这些过程)。

            图 4 DNA如何制造蛋白质

  这可是一条自给自足的生产线。大脑是公司的总裁,每个
细胞的细胞核就是一个生产车间,而这些大分子则是机器,所
有的机器和它们的产品是用同样的零件制造出来的。这一切的
一切都由我们吃的食物来提供能量。车间由我们呼吸的空气来
通风,所有的过程都在水(或一种似水的溶液)中完成⑤。

  整个过程相当清晰。它展现了生命维持自身运作的机理。
但是,在这个生命循环的生化过程中是否有些问题呢?想一下
生命的基本要素:生命的定义是能够复制并将变异的信息一代
代传下去或通过自然选择而进化的实体。进化是通过复制过程
中的遗传变异来实现的。遗传密码由DNA携带,DNA是在细胞
内利用RNA生产蛋白质的某种生化过程中产生的。不过,我们
陷入了一个左右为难的困境,如果说进化对“生命”乃是必不
可少的,而这个过程本身又要求一系列相当复杂的变化,那么
生命最初是如何产生的呢?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所有能够进化
的实体(按我们的定义就是“活的”)都要具有足够复杂的结
构来运作自身的遗传机制,从而实现进化过程——即便最简单
的细菌也是如此(这就是为什么细菌被认为是有生命的原因)。
但一种实体在没有进化的情况下又是如何变得如此复杂的呢?
它究竟是怎么开始攀上这进化之梯的呢?这是出名的“先有鸡
还是先有蛋”之类令人进退维谷的难题。幸运的是,这个看来
无法解答的谜却是有答案的。

  直至17世纪,所有关于生命起源的思想都深深扎根于宗教
而不是自然哲学(现代科学的先驱)的基础上。神被视为所有
生命的缔造者;人类是由神通过一种无法(或是不该)了解的
神圣方法创造出来的。随着时光的推移,先后出现了一些试图
解释其中奥秘的理论。

  “自然发生论”是最早的理论之一。从很久以前,人们就
注意到一些有机物,特别是像奶酪和面包这样的食物,表面常
常会无缘无故地长出生命来。例如,一块放置了几天的奶酪上
会长出霉茵来。同样的现象也会发生在面包和熟透了的水果上。
由此就引出了生命会“自然”产生的想法。

  一直到1860年,这种想法的势头才得以遏制。巴斯德(Louis
Pasteur)证明如果将这些东西装入密封容器中, 它们并不会长
出真菌或其他可见的薄膜。即使面对这样的事实,那些“自然
发生论”的支持者们仍辩称,巴斯德只是证明了面包或奶酪上
自然产生的生命由于缺少空气而窒息并停止生长罢了。巴斯德
于是又接着说明真菌或细菌的生长是由于空气中不可见的孢子
或微生物引起的。有机物表面出现的那种生命形式正是细菌或
真菌的菌落生长到了肉眼可以观察到的地步,而空气、合适的
湿度和可靠的食物来源也都是促成这一切发生的必要条件。

  几乎就在巴斯德的研究成果发表之际,自然发生论的丧钟
敲响了——达尔文(Charles Darwin)和华菜士(Alfred Russel
Wallace)几乎同时创建了自然选择的进化理论。在他的革命性
著作《物种起源》中,达尔文证明了生物是如何在一个漫长的
时期中,从简单进化到复杂,而且尽管奶酪上的生物非常简单,
它们决不是随意突然地产生的。鉴于当时的宗教敏感性,达尔
文在《物种起源》中并没有推测生命在地球上产生而不必借助
神的力量。他在书中写道:“造物主”呼出了“一种或几种生
命”。然而,当私下里与他的朋友和同事胡克尔(Joseph Hooker)
通信时,达尔文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想法——生命从化学中产生:
“从充满了氨、硫酸盐、光、热、电等等所有这一切的某些温
暖的小池塘中诞生。”

  自然哲学家试图依据早期的实验以自然发生论来诠释地球
乃至其他星球的生命起源。但是,所有的生命都必须经历进化
过程,从定义上来说都要在自然选择法则的支配下运作——它
们要卷入代代相传的遗传变异,并且必须变得复杂到能够参与
这种过程。虽然我们面临着“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自然发生论却不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它只是一条死胡同。

  有一种避开了这一起源问题的理论叫做“胚种说”。它主
要由瑞典化学家阿雷尼乌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之倡导
而在19世纪大为流行。阿雷尼乌斯认为生命是从外层空间以孢
子的形式传到地球上的,他的这种理论得到当时多位著名科学
家的支持,其中包括杰出的物理学家亥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
和开尔文勋爵(Lord Kelvin)。从详细的模型中可以看到, 胚
种说提出“生命的种子”从一颗行星传至另一颗行星,当某颗
行星演化到适宜于生命时,生命就会开始出现。

  根据胚种说支持者的说法,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大约35亿至
40亿年前,生命种子或孢子来到地球以后开始出现的。当时地
球上已经形成了适合这些“种子”生长和进化的大气层和地面
环境。

  迄今为止,这种理论仍相当有争议。现代胚种说的积极支
持者霍伊尔(Fred Hoyle) 和维克拉马辛在过去几十年内一直
不懈地进行着论证,而且事实上也没有任何科学推理可以证明
这是不可能的。 即便艾伦山84001是第一块被发现含有生物化
石的火星岩石,它无论如何也决不是唯一含有有机物质的陨石。
我们已经从坠落在地球上的岩石中发现过大量不同的复杂有机
分子。这些岩石中有一部分是从太阳系外历经数千万年来到这
里的。就像彗星一样,从其他恒星的行星系统中诞生(虽然不
常如此),并踏上漫漫旅程前来此地⑥。

  胚种说的一个疑点在于:细菌作为最简单的生命,经受不
住宇宙中以百万年计的漫长旅行。不过,新的证据却使持此疑
问的反对者失去了优势。

  近几年的研究表明,细菌可以在地球上一些环境非常恶劣
的地方生存。10年前,科学家在活火山口附近发现了细菌的生
长。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其他地方。在热泉和南北两极的荒漠
地带也都有能够忍受极端温度的细菌的影踪。更有甚者,在核
反应堆通风口处也有生命在繁茂生长。不过,这些比起1996年
的一项发现来说却又算不了什么了。一群科学家在美国东海岸
的海床上钻了一个深洞后惊奇地发现,在水下11 000英尺(约
3350米)的沉积物下面2500尺(约760米) 的地方也有细菌存
在。

  很难想象科学家们当时震惊的样子。几乎所有地面上的生
物都不能承受海平面以下13 000英尺(约4000米)处的环境。
那里的温度大约是170℃,而且压力约是地面上的400倍。虽然
这与星际空间中几乎毫无大气压力、并且处在绝对零度(…273
℃或0K)边缘的环境不完全相同,但这无疑同样是很严酷的
条件。没有理由说,能够在地表以下13 000英尺(约4000米)
处的恶劣条件下生存的细菌,如果在一颗彗星或流星体的中心
部分静静地处于休眠状态的话,就一定不能忍受太空中的环境。

  然而,完全没有必要在“是否可能”这上点上大费周章。
在前面的章节里我已说过,DNA和RNA是由一种叫做“引物核
苷酸”的大型有机分子或生化物质产生的,“引物核苷酸”镶
嵌在一起形成更坚实的单元,它们制造出DNA和RNA的组成部
分。有些人认为这种较为简单的“生命前”单元(作为生命前
驱的大型有机分子,但其自身并不是“活的”)可以承受星际
之旅)将生命之种传播到地球上。

  这次生命之旅的出发点可能是我们这个太阳系中的某处——
也许是火星,假如那里确实先于地球有过生命。要不然,它也
可能是从许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