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贞观帝师 >

第569部分

贞观帝师-第569部分

小说: 贞观帝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原先之突厥。据其地而经略,给它个几十年,便俨然成北方一霸。届时,若高句丽径直南下,其害又更甚于突厥远矣。若不趁其此时尚弱而灭之,令大唐据有其地,日后,当成大唐最大之祸患所在。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若朕之后嗣励精图治,到时候因士马盛强,谋臣必导以征讨。朕之后嗣,若有领军如朕者,高句丽却国势已强。若无领军如朕者,却又图攻伐国势已强之高句丽,则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之忧也!”

    “陛下圣明,眼光长远。征伐高句丽,合乎国运,合乎民意,依臣看来,势在必行!”长孙无忌走出队列,躬身行礼说道。

    “陛下!”魏征从队中走了出来,躬身行了一礼,说道:“陛下,征伐高句丽,臣亦觉势在必行。诚如陛下所言,高句丽不除,日后必为大患。然臣曾在军校之中见一标语,所言:不打无准备之仗。臣愿亲提三尺青锋,助陛下杀敌征辽。唯愿陛下已然准备万全,大唐已经准备万全!”

    李世民点了点头,说道:“魏卿所言极是,不打无准备之仗,此话朕亦在军校之中见过。现如今,却可以明告于诸位,征伐高句丽,朕已然做了万全之准备。间谍早在数年之前,便已然散入到高句丽各地,搜集高句丽之情报,并撩拨高句丽王同权臣渊盖一族之矛盾。高句丽无论有何动向,如今半月之内,必能呈送于朕的面前。另外,大唐间谍在高句丽各地,以雅好山水为名,用重金收买高句丽各地官吏,导之游,无所不至,对高句丽之山川、城邑、风俗,悉得纤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此其一也。高丽王建武惧大唐伐其国,乃筑长城,东北自扶余城,西南至海,干有余里。然我大唐如今有火器之神威,长安城的新式城墙尚不能撑住太久,高句丽所筑长城,不过土石而已,焉能抵抗?诸位不要忘了,荡灭倭国,大唐未损一兵一卒,全靠火器之神威。我大唐武器之利,远胜于高句丽,此其二也。自大唐立国以来,便予民休息,发展生产,偃武而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如今大唐四海升平,四夷无不服从于大唐,攻伐高句丽,无后顾之忧,此其三也。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久留,粮食易尽。而将士受冻寒之苦,冻死冻残者无数,不能作战。此前隋征辽之大困局之一。而今,朕得棉花以为御寒之物,朕做出棉衣来。朕曾亲自试过,身穿棉衣棉裤,带上能护住头和脸面的棉帽,站在冰窖之中数个时辰,一动不动却汗流不止。这种御寒之物,军机坊已然赶制出了足够大军在高句丽过冬之用。辽东苦寒,再也不是问题,此其四也!另外,高句丽这两年大旱,其本就耕地不多,如今民大半乏食。而我大唐用林邑道之地,又在岭南及琉球几地种植占城稻,获粮颇为丰厚。高句丽本有将近半数之粮,得于中原粮商,粮商一断,更加无粮可用。此其五也!有此五者,何愁高句丽不灭?”

    听了李世民的话,魏征躬身再行一礼,说道:“如此看来,陛下果真已然有万全之准备,臣再无异言,愿随陛下奔赴辽东,鞍前马后,效犬马之劳,为陛下荡灭高句丽,献微薄之功!”

    李世民闻言大笑,豪气冲天,却忽而听殿外一声:“报末将段瓒,求见陛下!”

    “段将军负责征募之事,速速让他进来!”李世民一愣,立刻吩咐道。为最大程度减轻百姓之抗拒和反感,在夏鸿升的建议之下,这次采用募兵之法,让将士和百姓志愿参加征伐辽东的战役。李世民之前担心过有前朝之事,而应募者少的情况,故而十分重视此事。(未完待续。。)

第995章 天心人意

    卫士立刻打开大门,将段瓒带了进来。朝中诸臣全都看向了段瓒。

    段瓒疾步至前,向李世民行了礼。

    “可是募兵之事出了变故?”李世民立刻问道。

    段瓒行礼答道:“启禀陛下,并无变故。臣是来向陛下禀报好消息的。”

    李世民一喜:“哦?是何好消息,段卿,且速速道来!”

    “是,陛下!”段瓒又行一礼,说道:“臣奉陛下旨意,于长安各处募征伐高句丽之兵。募兵告示一出,可谓是应者云集。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从军者,皆愤叹不已,自愿以私装从军,动以千计。百姓皆曰不求封官勋赏,惟愿效死辽东!更有远近勇士应募献攻城器械者不可胜数,皆拔刀结旆,喜形于色,毫无惧意,恨不能即刻便奔赴辽东。可知征伐辽东顺乎天心人意!”

    “哈哈哈哈!好!”李世民大笑起来:“征伐高句丽,收复辽东,既然顺乎天心人意,朕故当听取之。来呐,宣召!”

    王德躬身行礼,然后往前几步,手中一抖,便出现了一卷黄绢。

    展开黄绢,王德那中气十足的声音便响彻了大殿:“大唐皇帝诏曰:辽东旧中国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隋氏出师者四,丧律而还,杀中国良善不可胜数。今彼不服教化,恃险骄盈,朕长夜思之而辍寝,将为中国复子弟之仇。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用将士之余力,平荡妖寇耳。然恐于后子孙或因士马强盛,必有奇决之士,劝其伐辽,兴师遐征,或起丧乱。及朕未老,欲自用士大夫余力取之,不遗后人也!”

    朝臣躬身听旨,只听王德又念道:“诏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领兵4万余,战舰500艘,自莱州渡海,直指平壤;太子詹事、左卫率李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江夏王李道宗为辽东道行军副总管,领步骑6万及兰、河二州胡族兵马直趋辽东,与张亮合势,水陆并进。朕当赴洛阳,亲率大军六路,随后而去。”

    “末将领旨!”李、李道宗和张亮三人出列行礼接旨。

    李世民又笑道:“此番作战,朕求毕全功于一役,一举荡灭高句丽。故而详有安排,诸将依大计行事。然军中瞬息万变,亦须临机决断。张亮,你率水军渡海,直击平壤,切记声势要大,动作却小。使高句丽以为水军不过是为了转移视线,混淆视听,引其以为主力在水军之中而已,而使其做出水军只是疑兵之计,大唐主力当中陆上之判断。你率船渡海之后,毋须激进。”

    “末将领旨!”张亮应道。

    李世民点了点头,有对李说道:“李,你军发柳城,向怀远镇虚张声势,明做佯攻之态,暗则潜师北进,从通定渡辽水,进玄菟,出其不意。之后进逼新城,会攻盖牟。”

    “末将领旨!”李与李道宗二人齐声应道。

    李世民又道:“朕此番御驾亲征,与诸将士并肩作战。不日便赴洛阳集结大军。朕以诸将发洛阳之后,以特进萧璃为洛阳宫留守。至定州。联发定州后,宜令皇太子监国。”

    “臣遵旨!”萧出列躬身行礼。

    李承干亦出列行礼答道:“儿臣遵旨,请父皇放心!”

    “其他司职,下去各有诏命。诸卿准备去吧。”李世民摆了摆手,下令退朝。

    征伐高句丽之事,早已经准备许久,一应事物皆有所安排,此刻却并未都在朝堂上面一一宣读。

    退朝之后,李世民回到后面,夏鸿升正等着那里。自打祭祀之后,夏鸿升便暗中随着入了宫,并未离去。

    见了夏鸿升,李世民头一句话就是:“你且去承干那里找一身便服换上,随朕出宫一趟。朕这里没你能穿的衣物。”

    夏鸿升一愣,却听李世民又道:“方才段瓒在殿中说募兵告示一出,应者云集。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从军者,皆愤叹不已,自愿以私装从军,动以千计。百姓皆曰不求封官勋赏,惟愿效死辽东!更有远近勇士应募献攻城器械者不可胜数,皆拔刀结旆,喜形于色,毫无惧意,恨不能即刻便奔赴辽东朕要亲自出宫看看!”

    “呃……”夏鸿升挠了挠头,只得答应:“是,小婿遵旨。”

    李承干是随着李世民一道回去的,当即对夏鸿升打了个眼色,然后便带着夏鸿升离去了。

    刚一出来,李承干就压低了声音急切的问道:“升哥儿,父皇果真让我监国,只不过,父皇说要发定州之后,让我监国。这是让我留守定州。升哥儿,你说父皇为何不让我留着长安?”

    “因为定州比长安重要呗!”夏鸿升随口说道。

    “长安乃大唐之京城,朝廷之所在,定州如何有长安重要?”李承干大为不解:“自古以来,储贰镇中,太子在皇帝出巡或国家有事于边疆时,皆留镇京城。高句丽之役,并非关乎社稷存亡的殊死之战,为何父皇会让我随御驾赴定州并行监国?这不合常理啊!?”

    夏鸿升边走边道:“怎么,你不愿意去定州?”

    “我当然愿意!”李承干说道:“自从咱俩上回从琉球回来,我巴不得再出去一回呢!不过,我却担心如此一来,长安无人,恐怕生变。毕竟,前朝玄感之变就是……”

    “你父皇有这个信心,你瞎操心甚么!”夏鸿升摇了摇头:“你父皇故意让长安空着呢。不过,你却没有留意,长安虽然空着,可长安周围可没空着。你觉得,为何这回只去了这三位将军,其他像尉迟将军、程将军、段将军、河间郡王这些人怎么都没去辽东呢?陛下是有意而为之,至于为何,我却不能透露给你了。”

    “莫非……父皇是故意留空长安,想要看看谁……”李承干倒也心思机敏,一下子便猜的差不离了。

    夏鸿升笑了笑,不置可否,又说道:“其实,让你去定州,陛下还有其他的考量。”

    “哦?”李承干大为好奇,立刻道:“升哥儿,快些与我说来听听!”(未完待续。。)

第996章 太子镇定州

    二人一边往东宫走去,夏鸿升一边同李承干说道:“陛下,让你留守定州监国,依我来看,有两个目的。”

    “哪两个目的?”李承干问道。

    “这第一个嘛……是为了后勤。我告诉过你,你也亲身体会过。打仗不仅仅打得是将士,打得是计谋,更打得是后勤。将士再拼死,计谋再精明,若后勤不行,都是白搭。”夏鸿升边走边对李承干说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再威风的将军没有粮食什么也干不成。自古以来因粮草出问题,被敌人断了粮道,而一败涂地的战例数不胜数。故而,战争之中,粮草问题必须最优先考虑,有多少粮草打多少仗,逞能是没有用的。而且,我曾经给你讲过,后勤可绝不是粮草这么简单。除了这口中吃的,还有手上用的,身上穿的,脚下踩的……所有将士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可以说全都是后勤。大军作战,几十万人所需的吃喝和消耗是个巨大的数字,这些东西也不可能全部跟随大军同步前进。于是后方统筹后勤者,便尤为重要。”

    说话间,二人已经到了东宫,李承干令人去找来自己的衣物,拿给夏鸿升,然后又急切的问道:“升哥儿,你且边换边给我讲讲吧!”

    夏鸿升一边换着衣物,一边又讲道:“就拿前朝来说吧,整个隋朝四伐高句丽而不胜,就军事角度而言,后勤补给不畅是主要原因。开皇十八年,汉王谅率马步大军自河北出发,讨伐高句丽,在临渝关值水潦,魄运不继,军中乏食,复遇疾疫,只能半途而废。后来到了炀帝,大业八年炀帝亲征高句丽,当时那是一个盛况空前,想来你也是读过的。“凡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这么多人,他们的粮草几乎全部出自黎阳、洛口仓,然后通过漕运集中于涿郡;衣甲器杖集中于高阳。而馈运者倍之。倍之啊,那是什么概念?就是多达二百万人以上的民夫,去替前线的大军运送后勤补给。这么大规模的劳役,所造成的惨景,史不绝书,我就不与你多言了。大业九年,第二次征伐高句丽时,杨玄感利用运粮卒的不满掀起叛乱,这你方才也说了。大业十年,炀帝第三次伐高句丽,那时天下己然大乱,不复行伍,只好乘高句丽囚送斛斯政乞降这个台阶草草收了场。可以说,前隋的天下,是被征伐高句丽所需后勤给拖垮了。”

    李承干点了点头,说道:“不错,我正是读过杨玄感之变的事情,才觉得不该将长安空着啊。”

    夏鸿升笑道:“朝中大臣,自然也有这种担心。之前刺史郑元还上过奏疏,说辽东道远,粮运艰阻,东夷善守城,攻之不可卒下。征讨高句丽的军资筹措、运输,都直接关系时局之稳定,因此陛下不能不把这个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加以考虑。河北道是陆上那一路大军的粮草来源之地。陛下以太常卿韦挺为馈运使,以民部侍郎崔仁师副之,自河北诸州皆受挺节度,听以便宜从事。韦挺分工监督河北漕运,崔仁师分工监督河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