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贞观帝师 >

第492部分

贞观帝师-第492部分

小说: 贞观帝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839章 五年规划

    夏鸿升用倭国人打倭国人的法子,其实在现如今的倭国,具有十分便利的社会历史条件。

    可以说,倭国现下其实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

    倭国必须解决大贵族与平民、部民、奴隶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若不解决,将危及倭国皇室的统治根本。

    在原本的历史上,倭国通过遣唐使从大唐获取了先进的规制,进行了大化改新,通过相对缓和一些的手段,解决了这一矛盾。虽然,这过程中也有苏我氏的血,可相比于“百姓自己来争取消除这种矛盾”的结果而言,是缓和了不少的。

    而现在,夏鸿升其实想要做的,是通过比较激化的手段,去解决倭国社会中的这种矛盾,使之符合大唐现如今的社会环境。而这这个过程中,使大唐成为了“带给平民、部民和奴隶利益”的人,因而收拢人心。倭国贵族则成了阻碍这些利益的人,于是在大唐的一系列政策的驱使下,让倭国平民在大唐的领导下对抗倭国贵族,使倭国贵族“陷入人民战争的海洋”。同时也可以是大唐在这个过程中,直接瓦解倭国固有的体系,而重新建立大唐的体系,使倭国社会迅速过渡到大唐社会。

    这个计划,因其利用了历史必定的趋势,因而必定会成功。

    因为这是建立在倭国的社会历史意义上面的计划。

    倭国是由几个大岛和若干小岛组成的国家。在古时候,这种岛国的特点之一是内部矛盾必须自己来解决,外部势力很难加以干涉,大海在那时还是人们与外界交往的最大障碍。

    公元三世纪以后,日本本州地区出现了一个较大的政权——大和国。大和国原来局限于本州岛中部的大和地区。在不断的扩张中,大和国逐渐占领邻近地区,领土越来越大。

    五世纪时,这个国家已经统一了如今日本的大部分地区,今天的日本国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和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天皇。

    大和国家在扩张过程中,不断占有周围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并将其分配给皇室成员和大贵族。大和国家把土地分为屯仓和田庄两部分,前者属于皇室,后者属于贵族。同时劳动人民也被分成两部分,一小部分是奴隶,主要用于家内劳动,另一部分是部民,主要用于生产劳动。

    所谓部民,是在大和国家向外征服的过程中,一些归顺的部落和被征服的部落被集体安置下来,保留了原来的部落组织,在原有土地上继续生活,有许多仍保留着原来的原始血缘关系;此外还有一些专门从事专业生产的部,其劳动者也称作部民。按照分类,从事农业生产的称作田部、米部,在手工业或其他行业从事生产的总称作品部,在品部内又按照行业的不同分为衣缝部、锻冶部等。在大贵族田庄从事特殊劳动的部民是以其主人的氏命名的。部民有自己的家庭和生产工具,可以有少量的家庭财产。主人不得随意杀害或买卖部民,但可以象对待奴隶一样把他们作为礼物送给他人。所以部民和奴隶区别不大。

    在当时,部民和奴隶大约占日本人口的一半以上。在贵族和部民之间是大批平民,他们的地位由于财产的变化也在变化,时刻有沦为部民的危险。大和国家在基本上统一了全国之后,失去了继续向外扩张的地理环境,内部开始了争夺。一些较大的贵族极力想独自控制中央政权,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六世纪之前,比较强大的物部氏控制朝政。后来新兴的苏我氏强大起来,打败了物部氏,夺得了中央的控制权,扶植有利于自己的天皇。

    苏我氏家族不可一世,下面的中小贵族也在疯狂地兼并土地,残酷地剥削部民,许多平民的土地也被剥夺,土地和财富不断集中,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在这种情况下,奴隶、部民和平民纷纷起来造反,抗税逃亡。

    纵观眼下这个时代,倭国的整个社会已处于混乱状态。

    倭国的统治阶级不得不考虑如何找出更好的统治方法,以取代过时的部民制。于是倭国尝试吸取别国的改革,寻求一种出路。向中国派遣遣隋使和遣唐使,就是倭国寻求这种出路的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倭国的确是找对了方向——当然,这是在原本的历史上。

    但是现在,历史线改变了。倭国用不着去寻求出路了。因为大唐来了!

    夏鸿升就是利用倭国社会的这种混乱,引导倭国平民,将大唐塑造为倭国百姓从大贵族手中夺取一些利益的代表者。从而使倭人中的平民百姓拥戴大唐,可以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既使大唐收获了民心,又达到了驱使倭人对抗倭人的目的,还借助倭国固有体系动乱的时候,建立起符合大唐利益和统治的新社会文化及政治体系。

    这不是有现成儿的模板嘛!

    原本的历史线上,十几年后,倭国国主会同贵族中臣镰足合谋发动政变,杀死苏我入鹿,年迈的苏我虾夷自杀,大权终于回归倭国天皇的手中。然后,倭国天皇效仿唐制,颁布了一些列的措施,史称“大化改新”,终于使倭国进入封建社会,成为了中央集权国家。

    只需要将“大化改新”的内容加以修改,修改成更加符合大唐的利益,更加接近大唐的规制,更加适于大唐控制倭国的措施,颁布出去就行了。虽说仍旧是封建性质的东西,可是比之倭国平民先前却好了太多。

    夏鸿升思索了一路,从李孝恭处到自己住的地方,短短的距离却走到了大半夜。

    回去之后,却也没有睡下,而是又让齐勇多点了几盏马灯,放在桌前,然后俯身于案上,铺开了纸张,提起了炭笔来,想了一下,然后落笔写下了一行字来——大唐帝国东瀛道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未完待续。)

第840章 如何处置?

    时节才是十一月,正值秋浓。

    当正是淡淡遥山,凄凄落花,秋风萧杀中,大概也只有残景了,那莺飞燕舞的日子,也在落日残霞中飘飘而去——的时候。

    不过,在帝国的国都长安之中,却浑然不是此季萧条之景,而好似是一番过年一般的热闹之象。

    倭国投降的消息传回长安,皇帝欣喜,百姓激动,才有此番光景。

    河间郡王和泾阳候二人死里逃生,回去之后率领大唐水师,以十二艘水师战船横扫倭国,占领大坂,进而又兵不血刃的占据了倭国国都藤原京,倭国国主上书求降,而自始至终,大唐无损一兵一卒的事情,已经随着朝臣之口,随着报纸,随着百姓们的口口相传,传遍了整个大唐域内。

    倭国国主连同倭国朝廷的重臣,已经在大唐海军陆战队的押解下,往长安而来。而喜报先到,皇帝大宴群臣,开宵禁三日,百姓于是纷纷走上街头,一同享受胜利的喜悦。

    “之前,有李靖三千精骑大破定襄,而后,又有苏定方二百人冲杀牙帐,俘虏万人。现下,又有李孝恭和夏鸿升十二艘战船灭倭国而竟不损一兵一卒!说来不怕诸位笑话,朕这几日夜里是高兴的睡不着啊!”两仪殿中,李世民对自己的心腹大臣们说道。这些人被他召集过来,一同商讨下一步如何处置倭国之事。

    “倭国对大唐不敬,此番为大唐十二艘战船所灭,正叫世人知晓,我大唐天威无人可犯,也可令周围属国有所警醒。”虞世南说道。

    李世民笑着点了点头,又道:“朕之所以高兴若斯,并非只是因倭国战败投降而高兴,更是为大唐军中之转变而高兴。想我大唐立国之中,经历大小无数战乱,每逢战事,动辄万、千之人征调,战场冲杀,纵马疾驰,长兵相击,短兵相接,即便获胜,将士亦伤亡过半。而今,有夏鸿升在军校以多种战法之交融,在军机坊做种种新式之兵器,我大唐将士作战,会渐渐用不着那老一套的东西了。就像这回,灭国啊!竟然却不损一兵一卒,倭人连同咱们大唐将士一个照面都没有打,更别提列阵相对,就已经溃散。如今军中不拘是所施之战法,所用之器物,可谓日新月异。朕记得,夏鸿升的泾阳书院里面,墙上挂有一副很是醒目显眼的大字来,哦,还是虞少监的手笔,写有‘苟日新,又日新,****新’之句,这军中之新,才是教朕之所高兴,而这‘新’的都大有用处,大有好处,更是令朕喜不自胜!”

    “陛下实乃开明之圣君!”诸遂良听了李世民的话,说道:“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商汤刻于盘铭之言,若使一日有所信,当日日有所新,新之又新。《康诰》中也说,人当弃旧而图新。《诗经》亦言:周虽旧国,然其天命维新。品德高尚之人无处不追求完善,正应了陛下之开明!”

    这话从诸遂良口中说出来,听着有些怪,因诸遂良向来有些因循守旧,相对保守。

    但也听得李世民心怀大慰,不禁大笑了几声。

    笑过之后,方才入了正题,又对诸人说道:“朕今日召集诸位前来,是想要问问看,诸位对之后如何处置倭国,有何看法。”

    大唐处置周围的战败之国,之前大多两种办法。一则,就是战败之国向大唐俯首称臣,岁岁纳贡,以人臣之礼事大唐,封皇帝为君,己为臣,其国主之位,须得大唐敕封。大唐多封其为王,放归俘虏,多加安抚,还叫他管原有之地,或建立羁縻州。此法乃怀柔之法,这种法子,向来被孔颖达、诸遂良及温彦博等人所推崇。二则,由大唐将其与原有之国度分州置县,迁民而入,其民混居,虽仍以其人为官辖御其地,却须依朝廷之政令而已。此乃占地之法,多为军中将军,及魏征等人所推崇。

    后来夏鸿升来了,就又多了一个办法。以其俘虏为战犯,充作徭役,对其进行劳动改造。一边劳动,一边灌输思想政治教育,时限一过,充作唐人散于各地,其国原有之地,则为大唐新的州县,迁入汉人,又由朝廷选派官员任用,使其民学大唐教化,逐步进行文化同化之策。这法子最为军中大佬们所喜,却为孔颖达等人所厌。因其太过心黑,而无圣人胸怀。就比方说之前的突厥颉利部,被灭之后分作数州之地。换做之前,要么将俘虏返回去,再给不少赏赐进行安抚,叫颉利称臣。要么将其远逐塞外,置羁縻州。而今,因为有了夏鸿升的注意,于是那些突厥俘虏成了大唐的劳力,而突厥之地,也成了大唐治下的一个普通州县而已,须由朝廷任命官员去管理。且不说别的长远的了,光是那些战犯俘虏代替百姓充作徭役,成为劳力,就让大唐得到了无数的好处。

    所以,当下便有人说道:“陛下,臣以为,之前处置突厥之法,好处甚多,仍可作为处置倭国之法而行之。”

    说话的人是魏征,此话一出,便立刻得到了军中几个大将军的附和。

    “不妥,倭国不比突厥,当中有海阻隔,本就往来不便,若由朝廷一应管辖,那岂不是功夫全花在往来路上了!”有人支持,自然有人反对。

    “的确。此番之战,也与突厥有所不同。突厥是兵败被俘,所以才有那些俘虏供作劳力。而倭国是主动投降,我大唐岂能再将其国之民抓来徭役?”

    “正因倭国与大唐之间来往不便,大唐才更应对其事务一应辖管。否则数年之后,倭国岂不又是倭国了?”魏征起来反驳道。

    听几人争辩一番,李世民突然笑了笑,插话说道:“对了,朕已经决定,改倭国之地为大唐东瀛道,作为大唐的第一个殖民地,亦作为大唐之国土。”

    李世民的话令屋中的众人都是一愣,虽然听不明白李世民前面所说的那几个没听过的词话是何意思,可却都听明白了李世民那最后一句话中所蕴含的意义。(未完待续。)

第841章 夏鸿升的奏疏

    李世民话中的意思很明显,倭国这个地方,大唐是占定了。而去,是作为大唐的一个道,作为大唐的国土,而非是一个投降之后对大唐称臣纳贡的属国,更不是一个几乎脱离大唐朝政体系的羁縻之地。

    那这个问题就不能那么轻易的回答了。

    将一个之前全然不是大唐的他国,变成大唐的一个道,这可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见众人都不吭声了,李世民又笑了一笑,说道:“许是朕方才的话,意思没说明白。自从倭国在其国书之上写下日出处天皇至日没处天子,还企图从我大唐学走种种技艺的时候,朕就看出来了倭国的狼子野心。前隋炀帝虽亦不满于倭国,然其能力不行,不能跨海以惩倭人。但朕可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