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成熟人格的实用通书心理医生-第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保证目标的正确性与动机的一致性。所谓目标的正确性,就是做学问者的工作目标要具有正确的社会意义,即服务于全人类。目标与动机的统一,是产生强大的心理动力及强烈的探索精神的心理源泉。达尔文始终如一,潜心研究余年,于50岁时写出划时代的巨著《物种起源》;孟德尔用豌豆花进行了10年实验,终于发现了遗传法则;普朗克经过多年的物理学研究,在42岁时才提出辐射的量子假说。这些都说明,正确的目标与强烈的探索动机的统一,是获得事业成功的重要心理保障之一。
2.保持应有的胆魄和探险精神。马克思曾把科学的入口处比做地狱的大门,他指出:“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唯一需要考虑的是,如果自己发现和坚持的东西是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就要拿出胆魄和勇气去进行研究,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做学问需要有探险精神,要敢于向前人挑战,敢于涉足科学研究的“禁区”或“雷区”,这样学问才会做得有价值。广州黄浦海关的王志华同志,业余对经济学进行了十多年的研究,创立了“大系统价值学说”,对马克思的经典经济学理论提出了全新而理智的思考与挑战,引起我国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没有超人的胆魄和勇敢的探险精神,就做不出真正的学问,因此,具备和保持这一心理品质是相当重要的。
3.强化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与冲出逆境的勇气。做学问的结果只有两个:成功与失败。众多的历史事实证明,只有能承受失败的人,才能从逆境中奋起,创造出新的成绩。《西游记》第十回里,“烂柯经”关于围术有一段话:“彼众我寡,先谋其生;我众彼寡,务张其势。善胜者不争;善阵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乱。”这对做学问有深刻的启发。善于从失败中看到自己研究的进展,看到自己在向真理逐渐逼近,进而更信心百倍地走下去,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刻卜勒就是把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收拾起来,建成一座高塔而抓住了行星运行的真理;欧立希发明治昏睡的药物坚持试验达606次;谈迁56岁时丢失了《国榷》手稿,他大哭一场后,又重新写作,10年之后,《国榷》终于再次写成。此外,别人的研究若超过了自己的成果,要敢于接受现实,承认失败,争取新的突破。承受不起打击和失败的人,决不会有成功,这是有道理的。
4.虚怀若谷、百折不挠。做学问除了要有个人的艰苦奋斗精神以外,虚怀若谷,容纳百川的优良心理品质是必不可少的。做学问要求人们广开视野,知识要精、博、深、广,还要能充分吸取旁人的经验和教训,才能有较大的建树。真正的大学问家都是在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广纳百川的情况下取得和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的。
100多年前,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忽然收到一封麦克斯韦的来信,声称他能把法拉第定律、库仑定律、高斯定律、安培定律用数方式表达出来。缺乏高深数学知识的法拉第对此表示怀疑担,心物理现象一旦写成数学公式,就会丧失它的物理意义。可是,当麦克斯韦真的将这些定律用数学方程写给他看时,法拉第的疑团取消了,他惊叹麦克斯韦的数学天才,并接纳了他的观点。爱因斯坦的学识可谓广矣,但在没有掌握黎曼几何之前,只是取得了狭义相对论的成功,在朋友的帮助下掌握了黎曼几何之后,才发现了广义相对论的奇妙世界。
著名的控制论创立者维纳说得好:“如果一个生理学问题的困难,实质上是数学的困难,那么10个不懂数学的生理学家和1个不懂数学的生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完全一样,不会更好。”另一方面,保持百折不挠的意志和顽强的韧劲,也是做学问必不可少的,这是做学问成功的最起码的心理品质,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第十四章 应激状态下的心理护理与保健法 第三节 特殊环境中人的心理护理与保健法(2)
六、独生子
在我国,独生子女家庭越大越多,因此,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培育一代人的素质的大问题,近年来,儿童心理学家对独生子女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见解,这些见解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及其心理保健是有积极作用。
(一)独生子女并非“问题儿童”,其身体健康、智力水平等优于非独生子女1906年,德国的小儿科医生内特尔从医学的角度和临床经验研究了独生子女,发表了专著《独生子女及其教育》,认为独生子女之所以产生一系列问题,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父母溺爱,二是缺乏兄弟姐妹。由于当时普遍认为独生子女有许多行为问题,因而,研究者一致认为独生子女有许多行为问题,是典型的“问题儿童”。但从1920年以来,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开始否定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的意见,认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没有太大不同。一些研究认为,独生子女长大成人后不管在生活方式、学业,还是在婚姻等方面与他人都无显著差异。现代研究还认为,由于独生子女的物质生活条件较好,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孩子的智力投资与教育更关注,因而,独生子女在智力与健康方面还普遍优于非独生子女。如焦书兰等人(1992)对小学一年级和五年级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认知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一年级独生儿童在语言记忆和一般常识项目上的成绩优于非独生子女。
此外,还有研究认为,独生子女并未因缺少兄弟姐妹的交往而受到损害,他们在各个方面的状况都是健康的。在精神心理健康方面;独生子女也没有显著落后之处。
(二)独生子女的个性特征
张履祥在1990年对独生子女进行个性特征的研究后认为:独生子女大多属于中间型性格(48.61%),其次是外向型和倾外向型(32.29%),再次是内向型和倾内向型(19.10%)。与非独生子女相比,属于外向型性格的独生子女明显多于非独生子女,属于内向型性格的则明显少于非独生子女。
在气质类型上,独生子女属于多种气质混合型的最多(28.82%),其次是多血质(19.44%)和胆法抑郁质(17.36%)。在气质类型的分布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独生子女中属于多血质、抑郁质和多血一粘液质的显著少于非独生子女。
在情绪特征上,独生子女在怀绪强度和主导心境上显著强于非独生子女,但在稳定性上则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
在意志特征上,独生子女的独立性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而在自制力、坚持性和果断性方面则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在智力特征上,独生子女在陪颖性、求知性和灵活性三项理智特征上,明显优于非得生子女,但权衡性却显然不如非独生子女。
(三)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行为缺点的比较
上海市幼儿教育研究室和静安区教育进修学院,曾在4个幼儿园对5岁左右的70名独生子女和30名非独生子女进行过调查,其某些方面的缺点比较如下图:表4~1独生与非独生子女某些缺点的百分数比较
————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
挑吃——70%————40%
挑穿——27%————10%
不尊敬长辈:27%————3%
不爱惜东西:44%————17%
任性发脾气:64%————20%
不团结友爱:43%————20%
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
胆小——50%————27%
独立生活能力差:33%————3%
从上表中看出,在独生子女群里,所占比例更大一些,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教育。
(四)家庭因素对独生子女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影响
1.独生子女父母的特殊行为特点具体表现为3个方面:
(1)父母爱子心切。对独生子女寄予厚望,不惜财力物力进行智力投资,很重视儿童的学习成绩。这种望子成龙的高期望,一方面可能成为儿童学习上的动力,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儿童巨大的压力,使儿童感到力不从心,精神上受到损伤。
(2)父母对儿童过度宠爱。在生活上对独生子女过份地照顾和满足,有可能使发童形成自我中心,易产生任性、发脾气,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等不良心理特征。
(3)父母对儿童保护过度,使儿童产生依赖性、缺乏独立性。
2.家庭结构的影响。不同的家庭结构对独生子女的性格品行有不同的影响。生活在纯独生子女家庭(双亲家庭)的儿童容易形成活泼、热情、善良、好胜、好强、任性、胆小、依赖性强、爱发脾气、固执、偏僻、不合群等性格特征,在自制力、忍耐力、毅力及果断性上较差,容易形成遵守纪律、有礼貌、尊敬长辈、讲卫生和学习勤奋的好品行。生活在人口较多的大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往往热情、活泼、温顺、善良,有协作精神、自尊、爽直,有自制力等好品格,不易形成冷漠、孤僻、不合群、任性等不良性格和挑吃、挑穿,不关心别人,不爱惜东西等不良行为。生活在母子单亲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有自制力,忍耐、爽直、温顺、胆小、腼腆、善良、自尊、学习勤奋、艰苦朴素等,但也有不良品行如挑吃、挑穿、吃零食、不爱惜东西等。
3.父母与子女关系。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必然导致不同的父母与子女关系,从而对儿童的影响也不同。我国目前的家庭教育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严父慈母型。这类家庭对儿童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母爱的温暖,父母共同教育孩子,能合理满足孩子的需求。在这种家庭类型中的儿童,其性格和品行较好,待人礼貌、热情、活泼,独立性强、有理解力、学习勤奋,直爽、温顺、亲切、有社交能力,机灵、快乐、有毅力、有创造精神。
(2)慈父严母型。母亲在家中主宰一切,并主要担负孩子的教育任务,父亲原则上不闻不问。母亲对孩子在思想、学习和品行上要求严格,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但孩子似乎不易体验到母爱的温暖。这类家庭的孩子易形成温和、顺从、无主动性,缺乏独立性,依赖性强等性格特点,品行上易养成两面讨好,投机取巧和说谎的毛病。
(3)严父严母型。这类家庭有严格的家规,对孩子的学习和品行的要求较高,作息制度严,奖惩分明,家庭气氛严肃。孩子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体验不到家庭的温暖和母爱,在父母面前规规矩矩,一旦父母不在场则无拘无束,大胆放肆。他们往往缺乏自尊和自信心,比较能忍耐,有反抗精神,易形成不诚实的毛病。
(4)慈父慈母型。家庭气氛良好,父母从不打骂孩子,重视孩子的意见,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能享受到家庭的温暖,但父母有时对孩子迁就、溺爱。这种家庭的孩子一般品行较好,比较热情、活泼爽直、善良和顺从。
(五)独生子女的心理护理与教育问题
1.充分利用独生子女家庭环境和教育的有利条件,发挥其扰势。一般来说,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要好,其学习条件等相对优于非独生子女,因而有利于为独生子女的智力开发进行更好的投资,为他们的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2.针对独生子女特点,采取正确的方式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1)提供锻炼意志的机会。对独生子女不要保护过度,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会解决、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适当给他们安排一些家务劳动,创设有一定难度的情境,让儿童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发展种各认知能力。
(2)对儿童的要求要符合儿童的实际水平,避免过高期望给儿童带来心理压力。父母对儿童的期望过高,不切实际,往往会适得其反,成为儿童沉重的精神包袱。因此父母应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水平,对他们提出的要求是他们经过努力能达到的,这样才能起到一种动力作用,鼓励他们获得成功的信心。
(3)培养独立性,鼓励他(她)与同伴交往。儿童在同伴交往中可以模仿学习各种社会交往技能。在同龄伙伴中,他们才能体会到平等与公正,才能更客观地认识自己。如果父母过多干涉或阻止儿童正常的交往,对儿童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