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每天学点经济学] >

第32部分

[每天学点经济学]-第32部分

小说: [每天学点经济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来说,也有一个鲜明的目标:“利润最大化。”它已经成为企业高呼的口号,行动的指南。身处市场大潮之中的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也不敢违背这一目标,而只能去尽力实现它。
  那么,如何进一步深入理解利润最大化呢?如果我们单凭直观认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利润越多越好,这样其实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原因很简单,企业的利润来自于自身的生产或者销售,在市场里,一个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总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利润也在随之改变。因此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企业得判断出自己的经营在何种状态时能够取得利润的最大值。这就意味着,在恒量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时,必须要有一个客观的标准。
  实际上,经济学家们早已经给出了这一标准,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边际收益是每多卖出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入,边际成本是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工人工资、原材料和燃料等变动成本。需要指出的是,边际成本往往随着企业的生产发生变化。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会时刻监督自己的经营状况,如果从某一刻起,再增加一单位产量时,该单位产量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就说明增加产量可以增加总利润,于是厂商会继续增加产量;反之,如果增加的这一单位产量的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就说明增加产量将发生亏损,这时会减少产量。这样,只有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厂商的总利润才能达到极大值。在经济学里,通常用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对此加以分析。边际收益用MR表示,边际成本用MC表示,所以,当你看到“MR=MC”这一条件成立时,便说明企业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目标,即利润最大化。我们举例加以说明。
  假设有一家皮鞋厂,在一个销售期结束后进行盘点。它的总收益便是卖出皮鞋后的全部收入,它的平均收益便是每卖出一双皮鞋所增加的收入,规范地说,就是“出卖每单位产品所得到的收入”。大家不难看出,平均收益其实就是每双皮鞋的价格。假设该鞋厂生产一单位产品,也就是生产一双皮鞋增加的收益为20元(边际收益),而每多生产一双皮鞋的边际成本为l5元,那么,企业一定要增加生产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把能赚的钱尽量都赚到。但是,如果一双皮鞋的边际收益为20元,而边际成本却变为25元时,鞋厂每生产一单位产品就会赔5元,那么,企业就一定要减少生产,因为它正在“贴钱卖货”。只有当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都为20元)时,企业既不会增加产量,也不会减少产量,这时就说明企业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在这个例子中,设定皮鞋的价格不变,因此其边际收益也不改变,但是生产皮鞋的边际成本却在发生变化。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在这里,还需要对边际成本的变化加以说明。
  以汽车客运为例。它的边际收益是指增加一名乘客所增加的收入,即乘客买票所支付的费用。如果乘客买票需要10元钱,那么汽车的边际收益就是10元。由日常经验我们知道,增加一名乘客,汽车的磨损、油费、司机和售票员的工资等基本可以看做无须增加,也就是说,为这名乘客支付的边际成本可以认为没有变化,多拉一个少拉一个都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是乘客越多越好。
  但是,现实生活中,边际成本往往是在变化当中的,比如铁路货运。
  铁路货运的计算单位是吨·公里。假设某一铁路区段在运输饱和时,每吨·公里的成本是5分钱,在此可以暂将其边际成本视为0。05元/吨·公里。如果在这一饱和的基础上,再增加运量,其收益自然会增加,但是其利润却会下降。为什么呢?因为对于铁路来说,这往往意味着重大的技术改造,如更换大马力的机车、铺设铁轨辅线等,而这些技术措施都需要巨额投资,都要计入成本。也就是说,在运输饱和的情况下,如果要增加运量,那其边际成本就不会是0。05元/吨·公里,相反将会迅速增加。如果运输定价维持不变,铁路货运的利润将会迅速降低。这种情况对于生产型的企业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当产量很低时,再多生产一件产品的成本(如机器损耗、电力等)会呈下降趋势;但是当超过生产规模时,边际成本便会急剧上升(导致其上升的因素包括机器的超负荷运转,工人的加班费等)。本文提到的鞋厂生产,也符合这一规律。
  在这里,也许有人会说:在现实当中,许多企业家并不清楚什么“MR”和“MC”,并没有刻意追求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相等,也照样赚了不少利润。在市场之中,有一些成功的企业家确实如此。但是,规律就是规律,它的特点就是不管人们是否清楚,它总是在起着作用。那些实现了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有意也好,无意也罢,必然都遵循了这一规律。反过来,如果企业在生产中能够主动、自觉地按“利润最大化”规律办事,分析企业生产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就可以有效避免盲目、弯路所造成的浪费。在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感叹“钱不是好赚的”,现在看来,这里边不仅包含着对工作辛苦的感慨,还应该有利润最大化规律不易掌握的意味吧。
  
看上去挺美,却马上就要破碎—一市场泡沫
  凡是吹过肥皂泡泡的人都会被它的七彩绚烂吸引,而孩子们更是乐此不疲。不过,我们也都明白,泡泡越大越圆越光鲜,离它的破灭往往就越接近,而且,这种破灭是瞬时完成的。在经济学里,也有一种现象和肥皂泡泡非常相似,那就是“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是指经济过热所造成的不正常膨胀,主要表现在房地产和股票方面。两者价格往往先是反常地急剧上涨,到了最后,当其价格已经严重背离其实际价值时,必然导致价格突然暴跌,资产猛然收缩,从而带来严重的经济危机。
  说起来,泡沫经济倒还不是一个新鲜事物,早在400年前,西欧就第一次出现了“泡沫经济”,不过它的主体有些特殊,不是现在常见的房地产和股票,而是美丽的郁金香。
  当时郁金香从土耳其传入了西欧,善于开发的荷兰人很快就栽培出了更具观赏性的变种郁金香。物以稀为贵,这些郁金香球茎的价格也随之迅速上涨。在利益的驱动下,鲜艳的花朵成了投机的对象,以至于后来许多与培植郁金香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的人也参与进来,并且许多人还真的一夜暴富。长此以往,渐渐地现货交易已经难以满足需要,于是期货交易又开始产生。投资者们不分男女老少,个个满面红光、满怀期待,希望借助郁金香的华丽让自己成为百万富翁,为此,不知有多少人高息贷款,放手一搏。
  然而,此时泡沫经济突然显现了它的可怕。1637年2月4日,价格已经严重脱离其实际价值的郁金香一夜之间变得像魔鬼一样恐怖。这一天,希望郁金香出手而获得暴利的人们震惊地发现,郁金香的价格急剧下跌,市场几乎在转眼之间就迅速崩溃。那些欠着高额债务进行买卖的人,一下子变得一文不名,许多人自杀,社会动荡不安。事态的混乱使得荷兰整个国家陷入了经济危机,郁金香上演了一次著名的“泡沫事件”。
  “郁金香事件”之后,人类经济史上的泡沫事件便频频发生。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个肥皂泡沫发生在日本,而这要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说起了。
  在当时,日本这个巨大的经济体曾红极一时。这里仅举两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当时的市道是多么景气。在东京街头,动辄就有人甩出大把钞票,要打的到300公里外的名古屋,面东京的出租车司机一年收入可以达到1000万日元。第二个例子就是大学生就业,当时流行一种“割青麦”的做法,即公司在学生临近毕业时就与之签约,但是还不会让这个学生来公司参加实习,而是将他送到风光旖旎的夏威夷去度假——当然,是以“进修”的名义。公司为什么这样做?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怕人才被其他企业抢走。
  但是在这种繁华的背景下面,却隐藏着巨大的经济泡沫。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现代泡沫经济的主角基本上是房地产和股票,日本也概莫能外。全球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东京银座,在1989年泡沫经济的最高峰时,其地价曾达到每坪(合3。3平方米)1。2亿日元,而一个东京的地价就相当于整个美国的土地价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便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量投资者将资金砸向房地产行业,从而使得曰本地价疯狂飙升。自1985年起,东京、大阪、名古屋、京都、横滨和神户六大城市的土地价格每年以两位数的百分比上升,东京在1990年最高峰期的地价竟然是1983年的2。5倍之多。“把东京的地皮全部卖掉就可以买下美国”,这样的言论让大部分日本人引以为傲。在那个年代,一向务实,对投机、股票没有好感的曰本人,竟然有超过一半的国民购买了股票。谁不买股票,谁就是笨蛋,因为一年的投资就会有100%的回报。
  在这样的形势下,银行拿出大把金钱来劝人买地,利息几近于零,地价却在不断上涨。如果贷款购买土地,肯定会因土地升值而大赚一笔。除了房地产,老百姓还纷纷把银行存款拿到股市。日本股市的市盈率曾高达80倍(当时美国、英国、香港的市盈率仅为25—30倍)。在“地市不倒”和“股市不倒”的神话里,日本举国欢腾。
  然而,泡沫经济的特点就在于它必然会突然破灭。日本房产和股票的价格早已远远超过了它的实际价值,人们的买卖已经变成了纯粹的投机和炒作。从1990年市场交易的第一天起,日经股价便迅猛地跌入了地狱,其跌势之快令人瞠目结舌,随后,日本股票市场陷入了10多年的熊市。同年9月,日本NHK电视台连续播出有关土地问题的特别节目,指出地价可以下跌,主张进行土地税制改革,限制房地产恶性炒作。以此为转折点,日本地价自二战结束后开始了第一次急速跌落。在泡沫经济之前,花5亿目元购买的一套房子到了1990年中期一下子降到了l亿日元,贬值80%。尽管这样,大批的土地和房屋还是根本卖不出去,竣工的住宅空空知也,没有住户。1990年当年日本的各大城市的房价平均下降15%…20%。而到了2005年,日本全国的平均地价已经连续14年呈下跌趋势。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股价、地价大幅下跌,不动产业萧条,股市长期低迷,欠息欠账等不良债务大幅增加,企业对风险产业的投资热情下降。而股价下落直接损害了一般的中小企业以及广大的家庭。当这个人类经济有史以来最大的泡沫破裂后,整整15年,日本都在为之还债:经济萧条、政局动荡、犯罪率上升。以东京地铁的JR中央线为例,在泡沫破裂后,一度成为破产者自杀的热门地点,为此,东京的地铁不得不都安装了屏蔽门加以防范。直到现在,日本经济还处在恢复期里。
  除此之外,泡沫经济的案例还有很多。由于泡沫经济的影响面广,危害性大,世界上各个国家,包括经济正在迅速发展的中国,都在研究泡沫经济,探究它的深层机制,并采取了种种措施,以便预防或者降低它造成的不利影响。
  仍然以房地产为例。近几年来,包括我国在内,全球的房价几乎都在迅速上涨。如何抑制过高的房价,防止楼市泡沫,成为各国共同面对的一大问题。特别是在各国楼市中的一些新情况,更是敲响了警钟。比如,2007年8月份的一份数据统计‘表明,俄罗斯房价上涨,而其居民的住房购买力持续下降;英国、印度的房地产价格持续快速上扬,尤其是在印度,有越来越多的海外资金加入到印度的“炒房”中来。面对这样的市场形势,各国不得不采取措施,以防止房产泡沫。以韩国为例,针对近几年房地产市场迅速升温,出现明显泡沫迹象的形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房地产加大税收力度,政府对居民拥有的第二套以上的住宅征收重税,将转让第二套以上住宅的交易税从9%…36%提高到50%,此举有效抑制了住宅投机;韩国政府还将对非土地所有者自住的土地交易征收交易税,税额达到60%,此举有效抑制了土地倒卖的情况;同时,韩国财政经济部、建设交通部等部门还频频对房价虚高的泡沫现象发出警告,并计划自2008年起,在5年的时间内于房价涨幅最大的首尔江南区建造10万套住宅,并计划提高银行贷款利率。这些举措对房产泡沫产生了有力遏制,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作用。
  
人人都想好,为何结果都不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