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走出华为 >

第2部分

走出华为-第2部分

小说: 走出华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内由于十多年的高速通信建设带来的通信需求减少已经明显地反映出来,运营商网络建设的现实主题是优化,而不是大规模的建设。20 
            世纪90年代末,通信建设的增长势头在减缓。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电信运营商将直接受到国外企业的冲击,运营商再也不能高枕无忧,他们需要勒紧裤带过日子了。2000年的第4季度,运营商就开始把年初计划建设的项目砍掉或者压缩。2001年,通信设备的采购锐减了30%。这些数据可不是到2001年突然拿出来的,实际上在2000年底、2001年初,运营商就曾召开计划会议,确定了2001年全年的建设计划,华为的销售人员肯定会在第一时间拿到。也就是说在2001年初,华为就应该知悉运营商建设需求的数据,更不要说早前的风声了。
              最关键的是,时间是动态的,趋势是连续的。
              运营商不仅把建设计划迅速减少,商务交易上也是一压再压,华为形容在某些地区的窄带交换机的销售就像卖大白菜一样。2000年,华为给员工免费发放了一本书让大家学习:《发现利润区》。
              华为在2001年一季度的销售额只有30个亿。
              提醒一声,《华为的冬天》发表的时间是2001年2月份。
              种种再明显不过的事实都表明,任正非所“预言”的冬天,一部分可以明显地看到它的影子,一部分已经在中国蔓延开来了。
          
       

            第1章《华为的冬天》不知“华为的冬天”(2)
            汤圣平 
             

              2。 《华为的冬天》:一手举矛,一手举盾
              ? 华为不仅没有预言冬天的来临,相反,在冬天已经来临的时候,华为却把本该比别人过个更温暖的冬天的棉衣也脱去了
              ? 行业的冬天并不代表就是企业的冬天,凭借华为的实力,完全可以在冬天里把一些对 
            手乘机吃掉
              如果我非要通过论证时间的先后来说明《华为的冬天》的预言并没有什么高明之处,那我多少还有哗众取宠之嫌,而且不见得有什么意义。问题的关键是,华为不仅没有预言冬天的来临,相反,在冬天已经来临的时候,华为却把本该比别人过个更温暖的冬天的棉衣也脱去了。
              不妨告诉你几个数据:
              (1) 
            10000人。从2000年10月份开始,华为的招聘大军在全国各地驰骋,总共向10000挂零的几乎清一色名牌大学本科以上的毕业生发放了接收函。发放接收函就是表明你想、你能接受他们。
              (2) 400亿与600亿。任正非在大会上说,这些毕业生要为2001年销售400个亿、2002年销售600个亿做战略贮备。
              ……乖乖,这是冬天的情景吗,这似乎在说盛世要来临了吧?10000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相当于一整所重点大学了。400个亿、600个亿的销售额,猛涨了好几倍啊!
              2001年2月,华为的冬天?
              虽然像汤姆?彼德斯这样的大师或者普华永道这样著名的咨询公司也对管理中的冲突、矛盾、悖论大加追捧,但华为在2000年度所犯的错误仍然有些让人颇为费解。当通信业出现的危机已经有明显苗头的时候,在通信业巨头们主动全面收缩的情况下,2000年的10月份以后,华为公司却一口气在全国招了10000名大学生。
              如此大的手笔,却偏偏发生在深秋里最后一片树叶开始凋零的时候。
              华为公司在2000年底的失策,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华为在2001年后优秀人才的结构性流失,人员臃肿,人工成本不堪重负,最终引发了市场停滞不前,甚至重大失误多次降临在华为身上。要知道,行业的冬天并不代表就是企业的冬天,凭借华为的实力,完全可以在冬天里把一些对手乘机吃掉。
              曾经有这么好的一个机会摆在华为的面前,但华为不仅没有珍惜,还让竞争对手迅速成长起来。是不是有些令人扼腕叹息?
              3。《华为的冬天》:雪上加霜
              ?《华为的冬天》已经无法避免失误的发生。接下来的几年,华为不得不消化这个自酿的苦果
              ? 人们不是不能清醒地面对冬天,而是有点把握不住公司的形势与目的了
              ? 那么《华为的冬天》不仅是自相矛盾的,而且它也对华为公司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消极影响
              本来不想再把这个话题讨论下去了,揭开这个所谓的“误会”并没有给我带来一丝的快意。相反,我为华为在错误的时间里做了件错误的事情而深感沉重。2000年,几乎所有人都对如此大规模的人员扩张持怀疑、甚至反对的态度,但在人们对华为发展魔力的错觉下,理智屈服于膨胀的热情,失误就这样在集体无意识中悄然发生了。
              华为开始紧急刹车。我宁愿相信是这样的,起码华为开始意识到就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前,自己发生了一个不太好收拾的局面,此刻想通过文章的方式来降降温,试图亡羊补牢。
              只是,《华为的冬天》已经无法避免失误的发生。接下来的几年,华为不得不消化这个自酿的苦果。
              当2001年学生才俊们开始向华为涌来的时候,华为不得已刹了一下车,加上学生自己的原因,实际报到的学生有6500名左右。把6500名大学生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纳入华为自己的体系,需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啊!更主要的是,2001年后,成千上万的陌生面孔突然出现在华为的市场、研发、用户服务中心,16000多人的庞大队伍本来就略显臃肿,又要培训、安置这么多带着对社会五彩的幻想、实际经验一穷二白、20世纪70年代末出生的大学生,一个再强大的组织也难免不会受到冲击。
              华为在2000年底无疑是犯了个错误。但请允许我的坦率,把《华为的冬天》以这种形式发表又是个不小的错误,无异于雪上加霜。
              《华为的冬天》发表后,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时,我没太留心,这篇文章的语言似曾相识,我以为又是一篇例行的危机教育文章(实际上,它整理于任正非对华为例行的“2001年十大管理要点”的阐释,而“十大管理要点”中核心的东西近几年基本没变)。如果不把这篇文章在业界的影响力算进去,《华为的冬天》中所说的大多数内容和基调对华为的员工并不陌生,“短木板”理论、“变革与创新”、“自我批判”、“对事不对人”被华为经常提起,几乎每个华为人进公司前和进公司后都要受到这些名词的教育,比如文章中所称的“预计我们大量裁掉干部的时间大约在2003年或2004年”,除了时间不一样外,在公司几乎每年的“十大管理要点”中都要提到,只不过有时候说法更温馨一些,叫做“减员增效”。
              《华为的冬天》除了题目的确振聋发聩之外,它的危言级别并不比过去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从华为成立的第一天起,华为人就已经接受了“下岗”、“淘汰”、“失败”、“煮青蛙”、“老虎与两个人”、“狭路相逢勇者胜”等概念和名词。员工们已经习以为常了。
              等到了华为大张旗鼓要求员工学习,特别是《华为的冬天》以与华为低调完全不相同的路径被社会上争相传阅的时候,我有些茫然,华为的员工们也开始迷惑。大家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华为去年进了这么多新员工,老板开始赶我们这些人走了。进而人心惶惶:华为的意图到底是什么?人们在由华为一手制造的热情中兴奋着,又被华为亲自当头浇了一盆冷水:人们不是不能清醒地面对冬天,而是有点把握不住公司的形势与目的了!
              刚刚还在大批招兵买马,销售计划再攀新高,过年前还身处“盛世”,怎么过完年回来就成“冬天”啦?
              在“冬天”来临的时候告诉员工“冬天”的开始是很必要的,但是一个人浑身还热气腾腾时,你只能慢慢地给他降温,而不能突然把他往冰窟里一扔。更何况,“夏天”、“冬天”都是华为自己制造出来的。前文说了,实际上员工始终都在疑惑华为2000年底的“狂热”和2001年初的“寒冷”。作为在一线工作的员工,虽然和高层不在同一个战略层面,但是对华为是在“冬天”还是在“夏天”,大家可能比高层看得更清楚,或者说,作为弱小的个体,他们对未来更担心。所以,华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失误发生就发生了,危机意识的渗透可以长抓不懈,让人们慢慢适应未来,但是不能用“华为的冬天”这样“耸人听闻”的词汇,不能用如此暴风骤雨般的方式宣传。业界、外界不问华为的实际拿来就学,并推波助澜,是不是和这样“鲜明的定性”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不过,《华为的冬天》以这种方式传播或许不是华为的本意,如果放下华为的实际情况不谈,《华为的冬天》的的确确是一篇极好的文章。《华为的冬天》无论从“预言”还是管理角度都是领风气之先、令人深思的。任正非虽然算不上真正在做“预言”,但是他有这个勇气,以及用这样形象的方式说出来,通信界的其他企业家们却不愿意、不敢承认这些现实。从管理角度而言,这篇文章的确是一篇非常精彩的管理文献,这也许就是它为什么会超越通信界引起广泛关注的原因之一。同时,这也是人们不去关注华为到底发生了什么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所以,《华为的冬天》是不是预言并不是我想驳倒的。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知晓了华为实际的所做所为,那么《华为的冬天》不仅是自相矛盾的,而且它也对华为公司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消极影响。
              文选链接:华为的冬天
              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下去。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也许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的,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
              目前情况下,我认为我们公司从上到下,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危机,那么当危机来临的时刻,我们可能措手不及。
              如果四面出现危机时,那我们可能真没有办法了。只能说“你们别罢工了,我们本来就准备不上班了,快关机器,还能省点电”。如果我们现在不能研究出危机时的应对方法和措施来,我们就不可能持续存活下去。
              ■ 均衡发展,抓短木板
              我们怎样才能活下来?同志们,你们想一想,如果每一年你们的人均产量增加百分之十五,你可能仅仅保持住工资不变或者还可能略略下降,如果我们不多干一点,可能保不住今天,更别说涨工资。不能靠没完没了的加班,所以一定要改进我们的管理。在管理改进中,一定要强调改进我们木板最短的那一块。要坚持均衡发展,不断地强化以流程型和时效型为主导的管理体系的建设,在符合公司整体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条件下,不断优化你的工作,提高贡献率。
              为什么要解决短木板呢?公司从上到下都重视研发、营销,但不重视理货系统、中央收发系统、出纳系统、订单系统……等很多系统,这些不被重视的系统就是短木板,前面干得再好,后面发不出货,还是等于没干。因此全公司一定要建立起统一的价值评价体系,统一的考评体系,才能使人员在内部流动和平衡成为可能。比如有人说我搞研发创新很厉害,但创新的价值如何体现,创新必须通过转化成商品,才能产生价值。因此要建立起一个均衡的考核体系,才能使全公司短木板变成长木板,桶装水才会更多。
              ■ 对事负责与对人负责
              为什么我们要强调以流程型和时效型为主导的体系呢?现在流程上运作的干部,他们还习惯于事事都请示上级。这是错的。
              已经有规定,或者成为惯例的东西,不必请示,应快速让它通过去;执行流程的人,是对事情负责,这就是对事负责制。事事请示,就是对人负责制,它是收敛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