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法 >

第14部分

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法-第14部分

小说: 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五章 辰时养生胃经“瓜分”食物的最佳时刻(7)
 

参考资料:①据报道,针刺健康人和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经观察发现胃弛缓时针刺使其收缩加强,胃紧张时变为弛缓,并可解除幽门痉挛。②据报道,针刺单纯性消化不良和中毒性消化不良患儿的足三里、合谷、三阴交,可使原来活性低下的胃游离酸、总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③据报道,针刺人及家兔的足三里,发现裂解素(主要是裂解含有大量多糖体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也能灭活某些病毒)增加,人增加1785单位,兔增加621单位,两者均有针后12小时增加最显。④据报道,针刺家兔的“足三里”、“大椎”,可使其调理素明显增加,从而促进白细胞吞噬指数的上升,增强其免疫能力胃痛,呕吐,噎嗝,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痈,肠痈,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脚气,虚劳羸瘦1胃经“合穴”。

2本穴有强状作用,为保健要穴续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37上巨虚足三里穴下3寸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痈,下肢痿痹,脚气大肠经“下合穴”38条口上巨虚穴下2寸脘腹疼痛,下肢痿痹,转筋,跗肿,肩臂痛39下巨虚上巨虚穴下3寸小腹痛,泄泻,痢疾,乳痈,下肢痿痹、腰脊痛引睾丸小肠经“下合穴”40丰隆外踝高点上8寸,条口穴外1寸头痛,眩晕,痰多咳嗽,呕吐,便秘,水肿,癫狂痫,下肢痿痹胃经“络穴”41解溪足背踝关节横纹的中央,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下肢痿痹胃经“经穴”42冲阳在解溪穴下方,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当第二、第三跖骨与楔状骨间,足背动脉搏动处口眼斜,面肿,齿痛,癫狂痫,胃痛,足痿无力胃经“原穴”43陷谷足背第二、第三跖趾关节后凹陷中面浮身肿,目赤肿痛,肠鸣腹痛,热病,足背肿痛胃经“输穴”44内庭足背第二、第三趾间缝纹端齿痛,咽喉肿痛,口,鼻衄,胃痛吐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热病,足背肿痛胃经“荥穴”45厉兑第二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鼽(qiú)衄,齿痛,咽喉肿痛,腹胀,热病,多梦,癫狂胃经“井穴”足阳明胃经穴歌

四十五穴足阳明,头维下关颊车停,承泣四白巨髎经,地仓大迎对人迎,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屯,膺窗乳中延乳根,不容承满梁门起,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存,水道归来气冲次,髀关伏兔走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位,下巨虚跳上丰隆,解溪冲阳陷谷中,内庭历兑经穴终。

督脉经穴歌

督脉中行二十八,穴自尾骨长强发,腰俞阳关接命门,悬枢脊中中枢加,筋缩至阳灵台妙,神道身柱通陶道,大椎哑门风府项,脑户强间后顶上,百会前顶囟会圆,上星神庭素髎前,水沟又称人中穴,兑端龈交督脉全。附二足阳明胃经穴位图
第六章 巳时养生 脾为后天之本(1)
 

巳时——9:00~11:00——脾经最旺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金元时代著名医家李东垣在其《脾胃论》中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可见脾胃不分家,养好脾的同时也要养好胃。巳时是脾经值班,不食用燥热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伤胃败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中医讲究整体观念,讲脾不离胃,讲胃不离脾,常脾胃并称。中医的脾胃不是现代医学解剖学上的脾与胃,就生理和病理而言,中医所讲的脾胃包括了整个消化系统,远远超出解剖学意义上的脾和胃的范畴。

在五行中,脾属土,土位居中央,四方兼顾,土能生化万物。脾与胃,一阴一阳,互为表里,脾与胃共同参与饮食的消化吸收。《素问·灵兰秘典论》讲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将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比作仓廪,可以摄入食物,并输出精微营养物质以供全身之用。人以水谷为本,胃主受纳水谷,脾主运化精微营养物质,可见脾胃在人体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出生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后天脾胃摄入的营养物质。先天不足的,可以通过后天调养补足,同样可以延年益寿;先天非常好,如不重视后天脾胃的调养,久之就会多病减寿。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食物进入胃以后,由胃进行磨化腐熟,初步消化食物,将其变成食糜,然后由脾进行消化、吸收,化生为精微营养物质。而要完成上述功能,脾与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应相互协调,才能正常发挥。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脾的运化有赖于胃阳的动力,胃的受纳有赖于脾阴的资助,而且不燥不湿、不冷不热,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完成纳运过程。脾恶湿故多湿证,胃恶燥故多燥证,临床常见脾虚湿困、胃阴不足者。

胃主降浊。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后,必须下行进入小肠,才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故胃以降为和;脾主升清,脾气上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才能输布到全身发挥其营养功能,故脾以升为顺。

脾与胃居于中焦,是升降的枢纽,其升降影响着各脏腑的阴阳升降,因此脾胃健运,脏腑才能和顺协调,元气才能充沛。所以,在调理机体时尤其注意调理脾胃气机。

脾胃居中土,与其他脏腑关系密切,脾胃有病很容易影响其他脏腑,肝、心、脾、肺、肾对应木、火、土、金、水,五脏对五行,很容易出现相生相克的疾病传变现象。所以《慎斋遗书》有言:“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

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原料,才能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反之,若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退,则机体的消化吸收机能亦因此而失常,故说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口唇是脾经的一面镜子

为什么说口唇是脾经的一面镜子呢?《灵枢·五阅五使》说:“口唇者,脾之官也。”《素问·金匮真言论》指出:“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从中我们得知,脾开窍于口,故脾经有问题就会表现在口唇上。

“脾开窍于口”即饮食口味及食欲的正常与否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密切关系。一个人的脾经通畅,即可饮食有味、食谷感觉香甜,这样则营养充足,小孩长得健壮,大人则气血充足,肌肉健美;反之,如果一个人脾失健运,则可出现食欲减退或口味异常,如口淡无味、口甜、口腻等。
第六章 巳时养生 脾为后天之本(2)
 

《素问·五脏生成篇》记载:“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这是说,口唇的色泽与全身气血是否充盈有关,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口唇的色泽是否红润,实际是脾运化功能状态的外在体现。

生活中有些小孩晚上睡觉常流口水,这是由于后天脾胃虚弱的缘故,而脾主肌肉,开窍于口,在液为涎;气对液有收摄作用,脾气虚,不摄液则流涎。脾虚之人肌肉弹力不足,容易松弛,因此睡后会张口,形成口水外流。其实有些成年人也会这样。在正常的情况下,我们睡后不会流口水,如果经常有此现象,即显示脾气虚。比如,有的人过度劳累耗伤脾气,侧卧时可能会出现流口水,恢复体力后即可消失。

流口水也称流涎,属于唾液分泌过多。如查不出任何原因而出现流口水,称为特发性唾液过多,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明了,现代医学认为可能与副交感神经紧张性亢进有关。另一方面,由于口腔或其他部位患病引起唾液分泌过多,称为继发性唾液分泌过多症。其原因很多,可分为真性唾液分泌过多和假性唾液分泌过多两种情况。

真性唾液分泌过多的原因主要有口腔炎、咽炎、舌炎、齿龈炎等口腔疾病,以及假牙不合适引起的刺激;汞、铅、碘、砷及尼古丁等药物中毒或刺激;脑炎、脑性麻痹、癫痫、帕金森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神经精神疾病;突发性甲状腺肿、糖尿病等内分泌系统疾病等。

假性唾液分泌过多,是口腔唾液去路受阻所致。其主要原因是,食管狭窄或肿瘤、瘢痕等引起通路障碍;口腔、咽喉等部位手术后引起吞咽神经麻痹,导致口腔唾液难以顺利下咽;而神经、舌神经及下颌运动功能障碍;老年人唾液腺萎缩,可因服用药物导致药源性唾液分泌过多等。因此,若老人口角常流口水,做子女的应该引起注意,带老人去医院口腔科检查。

流涎,也就是平常说的流口水、流哈喇子,可以推测是脾的问题。根据中医理论清稀者属于“涎”,为脾之液,脾气虚不摄液可造成流涎。“唾”则是较稠黏的,根据“五脏化液”理论,涎为脾之液,唾则为肾之液。较稳妥的办法,还是及时到医院请有经验的医生进行诊治,以免耽误病情。

有的老人突然感觉疲劳乏力,侧卧流涎,没有及时治疗,结果次日半身不遂,原来前一天的流涎乏力是中风先兆。一年分四季,如果人生也分四季,老年可以比作秋季,常说多事之秋,所以老年人的不适症状一定要充分重视,一定要结合平时的健康体检情况综合考虑,别把中风先兆流涎当作脾虚。即使应用食疗也宜在排除危险病变之后,且应遵医嘱的饮食宜忌,作为配合治疗的辅助方法。

思伤脾——思念也是一种病

《黄帝内经》认为,人有喜、怒、悲、思、恐五志,也就是五种情绪,这是五脏的功能表现之一。五脏与五志的对应关系是:心主喜、肝主怒、肺主悲、肾主恐、脾主思。五志与五脏,情绪与脏器,相互影响,相互关联。也就是说,平时过于欢喜就会伤心,大怒就会伤肝……如果过度思虑的话,就会伤脾。如果伤了脾胃,则食欲不振。

有一次,一位女孩说男友与自己刚刚分手了,当时自己哭了一整天,现在不仅情绪不好,而且连饭也吃不下去了,而且总感觉浑身无力,问笔者是不是得了什么病。按中医理论她这种情况是忧思过度,脾气郁结,运化失常所致。《素问·举痛论》有言:“思则气结……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第六章 巳时养生 脾为后天之本(3)
 

思是什么?

《灵枢·本神》言: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思是人体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本是心主神志功能活动的体现。中医学认为,思与脾的关系甚为密切,故有“思出于心,而脾应之”的说法。

正常思考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的影响,如军队要打仗,先要制定一个总的战略,这是正常的思。但在思虑过度、所思不遂等情况下,就能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其中最主要的则是影响气的正常运行,气机失调,导致气滞与气结。因此,思虑过多,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消化吸收机能障碍,常出现脘腹胀闷、食欲不振、头目眩晕等症,即所谓“思则气结”。

其实针刺穴位或吃汤药只是帮助患者快速梳理体内气机,有助于自己进入良性循环而已。

小病不求人,但求按脾经

脾经属足太阴经脉,从足大趾前端沿内侧上行足内踝前,过下肢内侧,在腹股沟附近转入腹内,属脾脏,络胃腑,上膈膜,直抵咽喉部;然后连舌根、出舌下;另一条支脉从胃往上,过膈膜,注入心中。

如果脾经经气出现异常,会出现舌根强直、食则呕吐、胃脘疼痛、腹内发胀、时时嗳气等症状。此外,还会出现全身上下均感沉重等病象。

脾经共有21个穴位。首穴隐白,末穴大包。在各穴位中,隐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都是治病好手,对付一些常见的小痛小病可以说手到擒来。

艾灸隐白穴止“功血”

一位中年女性患者,过去每月月经量多,且来势很猛,自诉体检没有子宫肌瘤,这个月已经持续十余天,血色淡,每晚多梦易醒,腰酸体倦乏力,大便稀溏。看其舌体胖大色淡,舌边遍布齿痕。于是笔者选择为其针刺隐白穴再加艾灸的方法,再辅以肾经的水泉穴,同时服用人参归脾丸以健脾养血安神。2日后患者电话诉次日血即止。这是一例效果比较理想的患者,其属于脾虚不统血,合理选穴并配合合适的中药,才有如此效验。如果患者自己使用一定要确定病势不急,一时不便到医院治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