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重生之铁血军阀 >

第196部分

重生之铁血军阀-第196部分

小说: 重生之铁血军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在到处都是猎物,再加上这里还有很多牧场,牛羊成群,每年都可以出产大量的皮毛“

    ”皮毛可以用来做一副,做手套,做鞋子,做帽子再加上这里好冷的天气,如果谁能在这里办一个皮毛加工厂,我相信,他一定能赚到大笔的银子。“

    ”至于药材,办一个药材加工厂,把加工好的药材送到关内,同样能赚到大比大比的银子“

    ”另外,你们应该有不少人听说过罐头吧,你们可以在这里办一个肉罐头厂,专门加工各种牛羊肉。只要产品质量合格,我保证,光辽东军每年的采购量都能让你们赚到大比大比的银子。

    “还有,我辽中五县一下子涌入这么多难民。现在过一半的难民都还住在简陋的茅屋里,就连大家刚才经过的镇子,里面过八成的房租都是土呸房。”

    “这种情况下,就算你们拿银子在各地建一个最简单的砖厂,那都能赚到银子”

    当杨兴国一路介绍回到辽中司令部时,几十个商人和代表,竟然走的一个不剩。

    当然,这个走并不是因为他们对辽东军失望而离开。

    而是他们都在杨兴国的讲解中现了属于自己的商机。

    为了早点把商机变成银子,这些商人都非常着急的想要回到湖北,筹集银子和人手,早点来辽动进行投资。

    黄兴从杨兴国口中得知这一切后,脸上直接就露出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一脸不相信反问道:“司令,你是怎么做到的。当初我可是花了好大功夫才说动他们来辽动考察。这才一天时间,你就说动了他们到我们辽中投资”

    杨兴国一脸平静回答:”利益,只要有足够大的利益,没有商人不愿意来我们这里投资“

    ”我这边的招商问题解决了,你这边招揽回来的人才,都安排好了吗?“

    “已经差不多了”黄兴一脸肯定回答

    “一百多个人,三分之一愿意跟着我加入辽东军,从基层教导员做起”

    “三分之一愿意跟着副司令,进去地方政府当官”

    “还有三分之一都是专业性质很强的人才,有医生,有学机械的大学生,有护士,也有老师我们打算让他们挥自己长处,分别加入医院,兵工厂等部门。”

    “至于十几个专门教西学的老师,我和副司令商量一下,准备以他们为底子,办一所专门培养人才的学校”

    “安排很合理”杨兴国一脸满意回答。

    想想后命令道:“不过,就这么让他们一下子身居高位,未免太仓促了。我的想法是,先让他们全部进入军队轮训三个月时间。一方面,让他们能掌握一些最基本的保命东西。另一方面,还能让他们在军队当三个月的夜校老师,就当做实习”

    马上就要515了,希望继续能冲击515红包榜,到5月15日当天红包雨能回馈读者外加宣传作品。一块也是爱,肯定好好更!(。)

第三百九十四章 大丰收() 
ps。 奉上今天的更新,顺便给起点515粉丝节拉一下票,每个人都有8张票,投票还送起点币,跪求大家支持赞赏!

    十月,对东北普通百姓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

    接下来一年时间自己能不能过上一个好日子,就要看这个月自己能从地里收获多少粮食。

    伴随这个月的到来,辽东军控制下的一百多万亩良田,也迎来恳荒后的第一次丰收。

    东北肥沃的土地没有让杨兴国失望。

    解决完黄兴招揽回来的所有人才和技工后,杨兴国也把目光投入到了这场收获之中。

    带着周中举等几个人的杨兴国,穿着便装来到距离县城不到二十里的一个庄子。

    这个庄子里,过八成的农田都是去年入冬时期开垦出来的。

    这时,天刚亮不久,走在庄子入口处的杨兴国还能感觉到一丝丝的寒意。

    但是,拥有一千多人的庄子,完全不受寒意影响,非常热闹。

    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全部都在忙碌。

    磨刀的磨刀,准备牲口的准备牲口,看不到一个闲人。

    很快,杨兴国就走进一户门口挂着军属牌子的人家。

    全家两个青壮,一个老人,两个年轻人,也非常忙碌得进行秋收前准备工作,以至于杨兴国带人走进他们院子,都没有人觉。

    当杨兴国说出自己想要了解一下今年秋收的收成后,这家人不仅没有不满意,反而非常高兴。

    因为杨兴国说了,整个过程,杨兴国和身后十几个部下都会帮忙收割粮食。

    一下子多出十几个壮劳力,而自己又没有任何损失,只要不是傻子就会同意这种好事。

    “王兄弟,看地里的情况,你家今年一定会有一个好的收成”走到王家地头后,面对眼前一眼望不到边的金黄色水稻稻穗。杨兴国一脸期待问道。

    “这都是托了辽东军的福,如果没有辽东军给我们分天,我老王一辈子也不可能有这么多良田,收获这么多粮食”快四十岁的王家当家人。一脸感慨说道。

    随后,对着杨兴国继续说道:”杨兄弟,虽然我不知道你的具体身份,但可以肯定,你一定是辽东军的人。辽东军是我们全家的恩人。你有什么话尽管问,老汉我是庄家把式,不懂那些弯弯道道,对于你们这些恩人,我一定知无不言“

    ”那就这些王兄弟了“杨兴国赶紧问道。

    “我想知道,王兄弟家一共种了多少田,能收多少粮食,除去税收,还能剩下多少粮食,够不够吃。如果有粮商来地头收粮食,王兄弟能卖多少出去。”

    站在面前的王家当家人,想了想后回答:“老汉家一共六口人,一共分了三十亩第,二十亩水田,十亩悍地。水田全部种水稻,悍地全部种玉米”

    “第一年的粮税有点重,但和原来租种地主家的地,仍然少了不少。而且辽东军也说了,第一年是为了偿还辽东军免费提供的种子钱才这么高。到了明年,粮税就能降下来差不多一半。”

    “还有,辽东军虽然规定第一年粮税是总收成的一半,但想要每一户去量收成。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前段时间政府刚刚了通知。今年第一年,每亩地只要一担粮食作为粮税。到了明年,只需要半担粮食当粮税”

    “就算今年每亩地收一担粮食,我看也是我们赚大了。因为,这些水田的收成。绝不止一亩地两担粮食。我估摸着,一亩地三担粮食,甚至是四担粮食都有可能。”

    两小时不到,一亩地的水稻就被收割完成并且脱粒。

    很快,堆积在一起的粮食就被装近早就准备好的框子里,一斗一斗的进行测量。

    这时候,杨兴国也围了过来,一分钟不到,结果就出现了。

    负责测量的一个官员,一脸激动叫道:“一共三十八斗粮食就算把粮食全部晒干,那也还能剩下至少三十斗三担水稻”

    站在杨兴国身边的王老汉脸上,此刻已然被激动给覆盖。

    杨兴国站在旁边等了一分钟,一直到身边老汉脸上因为激动而产生的潮红褪去不少才问道:“王兄弟,现在一亩的产量已经出来了,你估算一下,这一年下来,你能收多少粮食”

    王老汉想了想后回答:“这一亩水稻的长势只能说是中等,按一亩三担水稻的收成来算,二十亩水稻就是六十担。除去二十担的粮税,最后能有四十担粮食落到手里“

    ”整整四十担稻谷,老汉我种了这么长时间粮食,还没有过一次收四十担粮食的经历“

    对这个收成,杨兴国还是非常满意的。

    想想后继续问道:“那王兄弟你打算怎么安排这四十担稻谷”

    满脸笑容的王老汉眯着一双眼睛回答:“收成这么好,以后肯定不用吃粗粮了。”

    “五担稻谷可以打成四担稻米,除去当兵的二小子,家里剩下的四个人一年最多能吃下十二担稻米,也就是十五担稻谷”

    ”不出意外的话,老汉我打算留下十五担稻谷当口粮,十担稻谷存起来,防备灾荒。剩下五担稻谷换成银子,给家里置办一些家当“

    ”除了稻谷,老汉我种下的十玉米,应该也能有个好收成。“

    ”别的不说,一亩地收三担玉米还是没问题的。到时候,除掉粮税,还能剩下最少二十担。“

    ”家里有了稻米当主食,玉米就没有必要留那么多了。除了留下五担玉米存着,剩下玉米全部卖掉换银子,补贴家用,也给家里添点鸡鸭和牲口”

    在老汉一双充满感激目光的注视下,杨兴国非常满意的带人离开了。

    连续走了好几个庄稼户,确认水稻的亩产都在三担上下后,杨兴国彻底放下心来。

    同杨兴国的放心相比,跟着杨兴国的周中举则非常高兴。

    对于周中举来说,让人满意的收成,直接意味着今年六十多万担水稻的粮税可以轻松收上来。

    如此数量庞大的粮食,不仅可以满足辽东军接下来的一年需求,还能把刚刚建好的粮食储备仓库装满,更有甚者,如此数量庞大的稻谷,甚至还能让辽东军拿出至少二十万担去贩卖。

    当然,这还仅仅是稻谷。

    再加上三十多万亩悍地可能收上来的三十多万担玉米。光粮税就能给辽东军带来百万两白银的收入。

    一天的考察结束后,周中举可谓是越考察越高兴。

    但是,杨兴国脸上,除了刚开始的笑容外,到了后面,脸上竟然没有流露出任何笑容。

    一脸不解的周中举直接问道:“司令,收获这么多粮食,你不高兴吗?”

    “高兴当然高兴但是,高兴之余,我也现了一个问题”

    “我们的百万亩良田,除了种水稻,好像就剩下玉米”

    “水田种水稻,能产生最大利益,我就不多说了。可是,用悍地种植没有太多人吃的玉米,再加上玉米又便宜,一担才一两银子,那也太亏了,除去各种成本,这些悍地一年下来,根本带来不了多大收入”

    马上就要515了,希望继续能冲击515红包榜,到5月15日当天红包雨能回馈读者外加宣传作品。一块也是爱,肯定好好更!(。)

第三百九十五章 赚大钱() 
就在这时,一个警卫忽然走进来报告道:“司令,外面来了个姓李的商人,他说跟你约定好了,筹到银子就来找您谈收购粮食的事。”

    杨兴国一愣后回答:“姓李的粮商,我记得他。这才十天时间就把银子给凑齐了,真是出人意料正好我现在也有些问题要问他,马上把他带进来。”

    很快,这个人就进到司令部并且站在杨兴国面前。

    看到对方对自己态度明显恭敬不少,杨兴国无奈的笑了笑后问道:“李老板,看来你非常眼红我们辽动的粮食,对这些粮食势再必得啊,这么快就赶了回来”

    “你要知道,今年我们的粮食收成非常好,一亩地平均三担稻谷的产量。留下自己吃的,往外卖四五十万担一点问题也没有。不知道李老板你准备的银子够不够”

    对方面色一喜的同时,赶紧对杨兴国回答:“杨司令,没有问题十天时间我自己凑了三十万两白银,再加上别人入股的,那就是四十万两。一次收二十万担粮食,最多三次,就可以把辽动多余的粮食全部收走”

    “再说了,来辽动的也不止我一个粮商,接下来还会有好几个收到消息的粮商会先后来辽动收粮食。”

    杨兴国点点头后继续问道:“这我就放心了另外,你是粮商,对各种粮食的行情应该比我了解。我想要知道,我们辽中,悍地除了种玉米,还能种什么更赚钱的东西”

    “大豆”商人想没想就回答。

    “大豆的亩产虽然比玉米低了不少,但大豆的价格至少是玉米的一倍。以辽动土地的肥沃程度,种大豆比种玉米,一亩地至少能多出来一两银子”

    听到这里,杨兴国马上想到自己在后世曾经看到过的几篇军文小说。

    杨兴国隐隐记得,对方同样是穿越重生到了东北,为了发展东北。大肆推广种植大豆。

    至于种植大豆的目的,并不是吃,而是为了压榨豆油,出口到国外赚银子。

    想到这里。杨兴国马上问道:“豆油呢,豆油的价格怎么样,据我所知,国内的九成豆油和豆饼都出口了除非是有钱人家,否则。普通人很难吃的上一口豆油“

    面前的商人点点头后回答:”杨司令说得非常正确,豆油的价格非常昂贵。就连我家平时也是吃一些猪油什么的,很少吃豆油“

    ”我们大清每年产出的大豆,除了少量自己吃外,其他都卖给了外国人,由外国人压榨出豆油,然后再进行销售“

    ”豆油在国外的销售价格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