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仙道-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百位童男童女若真是被祭祀,主魂就会清醒,我便不再是我了。”周从文怡然一句,道出实情。
自在门的掌门惊才艳艳,在修炼功法之时便以防后患,所以留有准备。
眼前的周从文最初不过是一缕分神,原本的任务是将自己和主魂共同寄生于修士身上,待时机成熟,用百名童男童女的精血祭祀,以恢复主魂意识。
可万年下来,这缕分神产生了自己的想法,他不甘心再成为一部分。主魂的意识虽未苏醒,但有禁制的约束,却也无法主动做出对主魂不利之事。正在此时,唐易的出现让他看到了希望,周从文借助唐易之手,彻底泯灭钱多宝肉体和附于其上的主魂瞬间,冒着魂飞魄散的风险脱离肉身,重获新生。
……
……
今晚的周从文看上去很是坦诚,甚至亮明了自己真正的身份。世人皆知自在门的传人重现身影,却不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重现身影的本就是自在门原先的掌门,这不是什么需要隐藏的秘密,周从文也从未想过刻意隐瞒。只不过这世间能让他解释的人寥寥无几,而唐易恰巧是其中之一。
“唐兄以为如何?”杯中酒尽,唐易还在沉思,周从文便开口问道,他不介意将自己的迫切表露出来,两个过于聪明的人交谈,反而少了许多遮掩。
“周兄为何找我?”无论面前坐的是主魂或者分神,对唐易而言,其实并无太大区别,他只是有些疑虑,若真有机缘,周从文完全可以自己进入秘境相寻。再者两人并非知交好友,只是阴差阳错的交过一回手,再无交集,何必拉上外人,凭添几分风险。
“我不知秘境机缘是否还在,更不知它开启之时我是否已准备充分,所有的一切都是未知。但我能确定的是,还有其它还丹九转的修士能感知秘境是机缘所在,所以我要寻个帮手。退一步来讲,面对唐兄一人总比面对一群人要容易一些。”周从文开诚布公,若他还是还丹九转的实力,自负能应对一切危机,可惜他不是,更为遗憾的是,对手肯定是。
淡淡的月光映衬着唐易平静的面容,他的内心却非表现的那般平静,若真是还丹九转后没了前路,不是功法问题,不是修士自身问题,那很有可能是天地规则出现异常。若果真如此,他还未自负到逆天而行,因而他想去一探究竟。
唐易没有立刻表态,他拿不准周从文这个人,更不知这些话中有几分真假,他需要去了解更多详细的信息。
周从文能明白唐易的顾虑,故没有继续追问,秘境到底何时开启,他自身也无法确定,或许明天,或许明年,或许……
他现今能做的只有充足的准备,若机缘来临,尽可能的万无一失。
……
星空,清风,古树,美酒,以及两位绝世公子,唐易清俊脱俗,周从文温润如玉,和着月光,二人谈笑风生,颇有知己千杯之感。
然彼此心知肚明,若有机会,唐易不介意除掉周从文这般魔头,周从文想必也很渴望唐易如此出色的化身,只是现今谁也没有稳操胜券的把握,未来更可能有共同的目标,所以便出现了这么一幅看似和谐的场景。
旁边的酒坛子空了六个,唐易只饮了一杯,剩下的皆由周从文喝尽,这酒正如他所说,并不醉人,因而周从文的双目愈发清亮,仰望着空中的玉轮。
兴致已尽,唐易洒然而去。周从文在亭中继续饮酒作乐,他心中有把握,唐易会去,今晚所言一切属实,虽然不是事情的全部。
周从文确定唐易能还丹九转,迟早会面临同样的问题,这是他坚信唐易会去的根由。
“万年前的月光可比现在清丽多了。”周从文幽幽叹息一声,自己从未有过真正的朋友,甚至很难得像今天这样平平静静的与人交谈,所以有时难免会生些孤寂,但并不放于心上。对他而言,这不过是些末节,朋友也好,亲情也罢,唯有大道才是根本。
……
唐易走的时候,没有带着美酒,却带了周从文的一块传讯玉简。最终唐易既没有同意,也没有拒绝,只等考虑完善,可随时答复。
离去的唐易自然不知周从文的体会,他和周从文有许多相似之处,无论天资,仪表,修为,甚至对大道的执着。而唐易比他却又幸运一些,唐易的周围有师尊,同门和徒弟,可周从文除了他自己,什么都没有。
第77章 水源()
修为越是高深,能与之交流的存在就越是稀少。所以从古至今那些得道高人,总会给世人留下超凡脱俗的孤傲之感,实是天地虽大,能倾谈一番的却少之又少。
唐易虽不曾达到那些大神通者的境界,可到了如今地步,知己亦是难寻。
周从文不是知己,甚至连友人也称不上,然议尽秘境后的交谈,二人甚是夷悦。
唐易前世生活在一个信息共享的年代,虽身有不便,却能静下心来获取更多的知识学问。今生出身玄门正宗,无论眼界见识皆少有人能及,几番境遇之下,对于大道感悟远胜寻常之辈,甚至太玄仙门中同辈之人无一能与他谈玄论道。
而周从文却不逊色半分,他不仅天资不凡,尚有万载积累,更难得的是,他对大道有种独特的见解,绝非单纯的邪魔外道之流,修为高深,却心性不足。若论感悟,比之正道大派的有道全真毫不逊色,每出一语,朴实无华,虽非惊世骇俗之论,却发人深省,引得唐易兴致勃勃。
二人相谈甚欢,争论亦是精彩,好在唐易心念坚定,若是换了他人,怕早被周从文折服,道心全消,生不起半点论辩之意。饶是如此,唐易亦是思潮起伏。
周从文在唐易离开后心生孤寂,而唐易却是愈发昂然,行路不下百里,脑海中周从文那言辞凿凿的语论和潇洒自如的姿态亦难挥去。
唐易虽佩服周从文的天资,道心,才智,可明白晓畅不会与他成为朋友。唐易虽无怜子柔心,却也不似周从文那般无情,视生命如草芥。每个生灵的性命大抵只有一次,唐易自然不愿随意亵渎。
从大道本质而言,两者并无对错好坏高低贵贱之分,道途不同,所求的大道亦不相同,那二人便从根本上截然相反。对修士而言,性格也好,修为也罢,并非相交的必要条件,游戏红尘的高人欣赏愚笨不堪的傻小子,不是什么新鲜事。而道途不同,则万万不能妥协,佛家慈悲普度,道家淡然超脱,二者亦不会为求得道途草菅生灵,否则与魔何异。
……
素娥横空,无尽的精华洒向层层碧波,眼前是一个景色绚丽清澈无暇的湖泊。此山中有这般怡人之境,很是难得,引得唐易驻足不前,不忍错过此般景象。
这湖不知承载了多少岁月的变迁,可湖水却是流淌着勃勃生机。
唐易自从和周从文论道后心神激荡,诸多感悟念头频生,却又似一团乱麻,毫无头绪。猛然间发现这一片别有洞天的寂静之地,有些触动,荡荡默默的心神不禁平复些许,便索性留下来,观赏这如诗如画的美景。
唐易静坐湖泊边,悠闲的沉浸在丽水映月之中,望着波光粼粼的湖水,似是有滴滴流水从心头拂过。这些水滴仿佛在心中有了生命灵性,一个个依照某种无法言说的韵律,在唐易心间缓缓汇聚。
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暗流徐徐涌动,不惊不扰,不急不忧,阵阵恬淡的气息悄无声息的蔓延开来。
唐易蓦然想起了四个字“上善若水。”
水,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清澈透明,与万物无争,无所滞,以百态存于世间,却能自然地由高处流往低处,也可安静地汇集于一地……
渐渐的唐易忘却了“上善若水”四字,忘却了一切有关那四个字的释义,恍惚之间,似是看到了其本质。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唐易纹丝未动,神念却不自觉的飘然而出,安静的笼罩在四周方圆。
年复一年,这湖泊自诞生之始不知吸收了多少日精月华,灵气蕴养,今后若有机缘生出灵智,怕时日不久便能成为化形大妖。
唐易的神念漫无目的,似乎随意而行而散,一分一缕,轻柔至极,不露任何威势。每蔓延一处,便融入这高山静水。
无意中散发,其中蕴含的玄奥意蕴,仿佛天地法则一般和谐自然,不带有半点刻意。
这不再只是唐易的神念,而是真正的化做了水,成了湖泊的一部分。
等到唐易的神念完全融入其中,天上的玉兔被悠悠而来的乌云遮掩,小雨绵绵,虽然不欲湿人衣衫,不自觉中,却下了整夜。
唐易的耳中听见了雨声,却又不止是雨水的声音,而是每滴雨珠轻抚万物的柔声,滴滴恍若动听的音符,神念随之起舞,神魂似乎都被这雨水滋养,愈发的平和安宁。
唐易仿佛看到了湖泊的形成,它见证了周遭天地万物的演变,这种感觉很是玄妙莫测,和修炼功法的感受天差地别。无意中似乎触及到了大道根本,并不是祖师留下的前路方向,没有那么全面,没有那么宽敞,却仿佛羊肠小径,别有一番动人风貌。
当然,这只是一处湖泊,只是一种形态,此番也不过是管中窥豹。
除非唐易有天能遍感天下万水之态,方可窥视到万物之灵的本质,然有此一番机缘已是难得,若想真正感悟圆满,到那时怕早已超脱世界束缚。
第78章 灵性()
不知不觉中,黑夜悄然逝去。
唐易悠然睁开双目,天上层层云朵相叠,显得白茫茫一片。初升红日散发的光芒很是和暖,却并不刺眼,碧空如洗,天已然放晴了。
静卧于湖边,唐易感觉似是心绪安稳的沉眠了一夜,醒来后,甚是安然。
与周从文的论道虽未动摇道心,然对唐易的一些感悟还是有所影响,或许对方功法的缘故,不自觉间便动人心神。经过这一夜,唐易已把两人言谈对辩融会贯通,再无一丝疑虑可言。
如若复与周从文论道一场,唐易定能不乱于心。
附近许许多多形色各异的生灵好奇的打量着唐易,没有任何敌意和恐慌。眼前的唐易虽是庞大而陌生,却好似本就是这里的一分子。唐易自然感知的清清楚楚,只是心中安乐,任由它们窥探。别说这些生灵,即便此时有修士用神念探查,亦不会觉得唐易在此有任何不谐之处。只因唐易沉浸的余韵还未彻底消散,否则绝无法如此遐迩一体。
还丹境界,毕竟还未真正达到长生久视,不比仙佛,无论何时何地,皆能圆满的融入自然,融入世间。若到了那境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言,已然超脱修士的范畴,进化为另一种生命层次,这两者之间的差距不堪言状。
唐易换了种姿势依旧静卧,昨夜的小雨,来的突兀,却是自然。那是他无意中引动天象所致,却并未用任何术法和真元,完全随念而生,只是恰巧契合本源的结果。
短短几个时辰,唐易仿佛判若两人。这种变化并非外表上的改变,而是举手投足间,已不露半分痕迹,天然中少了刻意。
此前的唐易虽然光华内敛,但一看便知非同寻常。就如同返璞归真的绝世高手,平日里即便不露锋芒,不外泄半分威压之势,亦给人一种不敢触犯的感觉。而如今从唐易身上再也感受不到丝毫压力,恰似前世大学中的老教授,学识渊博,书卷气浓郁,令人尊敬的同时,又有一种亲近安详之感。
体内的大道金丹微微旋转,唐易似是稍动念头便能推转而过。他先因周从文之论陡升纷繁复杂的感触,恰巧又借助昨夜感悟理顺思绪,平复心神。此时若想推转金丹定毫无滞碍,而他却并没有急于捅破那层薄膜。目前状况下推转金丹并不算难,难的是此刻仍能把持住真元感悟,不急不躁,张弛有度。
唐易并非在做无用之功,而是此时余韵尚在,其中蕴含种种玄奥,借此难得机会,得窥一丝大道门径。如若立刻还丹三转,天地交感,致使这一丝余韵转瞬即逝,岂不可惜。
此番把控真元的体验亦是难得,也唯有《溯元经》这种贴合道韵的功法,才有可能驾驭精准,对修士而言也是一种考验,稍过一分,便失了这份极其难得的感悟。
唐易面含微笑看着眼前一切,衣衫在一夜小雨中尽数湿透,并没有运转真元烘干,这湿润虽紧贴周身,但不觉难受。他虽是醒了,却不愿离去,仍坐于岸边,尽情的享受着清灵的气息。一呼一吸之间,尽显安然,只怕在他处很难恢复这般心境。
唐易此刻浑身通泰舒畅,再看这湖泊,隐约觉得哪里有所不同,似乎增添了几分灵性。
唐易用神念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