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唐 >

第179部分

回唐-第179部分

小说: 回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是李清封食邑的事情。”

    “不知道杨中丞想要说什么?”

    王鉷望着杨慎矜,一脸迷茫的样子。

    “今日朝堂上的变动,你也能看的出来,虽然李适之不再任左相,但是大理寺卿和少卿可是同样被换掉了,圣人之心难测啊。”

    李适之算是东宫太子一派,而接任的陈希烈却是李林甫的爪牙,这事人尽皆知,担任相位的陈希烈向来唯李林甫马首是瞻,以后李林甫在朝堂上算是真正的一手遮天了。

    李隆基这时候突然罢去了大理寺卿和少卿顾横的官职,等同于把李林甫的势力从大理寺里面拔除的干干净净,换成了太子一党的人控制大理寺,这样一来朝堂的权力多少变得有些平衡。

    此前的朝堂,韦坚和皇甫惟明的去职,接任的人几乎都是李林甫一派的,而这次李适之的去职让杨慎矜和文武百官看到了一丝变化,那就是,李林甫好像变得没有以前受李隆基信任了。

    “没有想到那李清竟然得圣上如此宠信,以前倒是没有看出来。”

    杨慎矜看着远去的李清和李适之,叹声说道。

    王鉷看了一眼杨慎矜,暗中“哼”了一声,冷声说道:

    “李侯可是一直深得圣上宠爱,毕竟是长公主的义子,这层关系不是谁都有的。”

    杨慎矜好像没有听出王鉷话语中的暗讽之意,接着说道:

    “李清上次遇刺案件,听说你也出了力,藉此可以跟李清亲近亲近嘛。”

    杨慎矜说的是王鉷把武国候府指使行刺李清的事情告诉给了李林甫,从而间接推动了案件的侦破。

    王鉷见杨慎矜如此说,知道杨慎矜现在见李清得势,多少有些巴结之意,也没有答话,拱拱手离去了。

    杨慎矜看着王鉷远去的身影,摇了下头,冷“哼”一声,离了含元殿。

第263章 来自李府的请柬() 
陈希烈的拜相在长安城造成的轰动比前些天状元考街还要大。金榜题名是每一个读书人的梦想,而出将入相绝对是这时候每一个人的理想了。

    四月九日出版的《明报》把初八日朝堂上面的数道圣旨做了报道,其中对陈希烈的拜相大加喧嚷,而李适之的罢相就用了一句“天宝五载四月,清和李县公适之罢知政事,迁太子少保。”同样的,对大理寺卿和少卿的罢官以及李清实封千户的圣旨也只是一句话的新闻。

    虽然官报《明报》上面,李林甫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大肆的宣扬陈希烈的拜相,然而这时候的长安城并不是只有《明报》一家。

    《长安时报》的报道除了陈希烈的拜相,另外一个渲染的就是李清的实封。而把大理寺的人选变动作为重点报道的是《西京评论》。

    虽然几家报纸对初八日朝堂的三道旨意报道的角度和程度不同,然而长安城中陈希烈的拜相还是成为了最为热门的话题。《西京评论》因为销量太小,所报道的大理寺卿和少卿的罢官几乎被人们给忽略到了。

    长安城中留意观察朝堂动向的有心人,更关注的是李隆基对李清实封的这道旨意。

    长安城的百姓对李清得圣眷如此也颇多羡慕,议论之时除了羡慕和感慨几声之外,很少去探究这道旨意背后的深意,而对于有些旁观者来说,李清实封所放出来的信号比陈希烈拜相还要重要。

    这些年李林甫掌控朝堂,李适之去职以后知政事的位置基本上就是为李林甫一派留的,所以作为李林甫爪牙的陈希烈能够接替李适之的知政事并不令人吃惊。

    而打破惯例给一个县候最高规格的实封,至少让人看到了李隆基对李清这个年轻侯爵的宠爱和欣赏,有些人心中揣测以后朝堂之上怕是会出现一个可以跟李林甫分庭抗礼的人物了,这个人比有杨贵妃撑腰的杨钊还要靠谱些。

    说实话,对于李清的封赏除了李清自己能够猜到一二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人能够猜测出来。李隆基之所以下达这道旨意,除了对李清的宠信之外,更主要的还是能够给李清所说的棉布一个机会。

    李清在紫宸殿吹嘘棉布的利润和前景,以及可能对大唐财政带来的巨大收入都让李隆基有了一丝冒险的念头。如果棉布能带来李清所说的利益,这千户的食邑和东都洛阳的封地绝对是值得的。

    这倒像是李清和李隆基之间一种无形的赌注似的,李隆基提供给李清机会,李清需要做的是给李隆基这位缺钱花的皇帝一笔丰厚的回报。

    有关棉花的种植等方面的事情是由李瑞全权负责的,既然种植棉花的土地问题已经解决,李瑞做的就是把棉花种出来并且在不久的将来推动棉布大规模的入市了。

    这些东西是急不来的,索性这时候无论是长安城还是大唐其余各地,都还没有人意识到李清这样做的用意和以后带来的那种巨大的改变。

    棉花种植的事情李清没有再过问,这几天也没有时间去过问这些事情,因为几乎从早到晚,投贴拜访侯府的人络绎不绝。这些人中,有长安城中的一些公侯勋贵、世家子弟,也有很多慕名而来的学子。

    这些公侯勋贵、世家子弟登门拜访,自然是因为李清在李隆基面前的得宠。这些人身处大唐上流社会,平常时候很少站队,凭借着圆滑处世之道游刃于上层权力之间,像李清这种在他们眼中得势的人自然是要结交的对象。

    另外登门的却是年轻的学子,有长安城的,也有来自大唐各地的读书人,这些人大都慕名而来,很多是想着行卷来着。

    随着《长安时报》的发展,《数学要义》的出版,一时之间,李清在长安城名声大震,除了才子的名头,算学宗师也成为了李清的一个身份。长安城最不缺少的就是八卦传闻,《长安时报》也推波助澜的透露一些李清的消息,使得李清这位年轻的侯爷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经常谈论到的话题。

    上门的年轻学子在第一次见到李清的时候,都多少有些吃惊,虽然听闻这位《长安时报》的掌舵人、撰写了《数学要义》的算学宗师很年轻,但是任谁都没有想到李清比这些年轻的学子还是年轻来着。

    虽然年纪相差仿佛,然而身份地位的巨大差异,还是让这些年轻的学子在李清面前有些拘束,李清在过来的这些人中也没有碰到过自己熟悉的历史人物。

    “小郎君,府上今天又收到了很多请帖,其中有一个是温和县公府上的。”

    昆仑抱着一打请柬进来,放到李清前面的案几上,有些随意的说道。

    这几天侯府收到的请柬数不胜数,昆仑对此已经见怪不怪了。

    “拿来我看。”

    李清接过昆仑递过来的请柬,是李适之府上的晚宴邀请,下请柬的人是李适之的儿子李霅,这时候的卫尉少卿。

    李清看了一眼,把手中的请柬放到案几上,接着忙自己的事情。

    昆仑看了,轻声问道:

    “小郎君,这个晚宴要不要参加?”

    这些天的请柬基本上都被李清给忽视掉了,凡是邀请参加酒宴、诗宴之类的活动李清几乎没有去过。昆仑见李清对李适之府上的请柬留意了下,因此试探着问道。

    李清抬起头,看着昆仑笑道:

    “你说该不该去呢?”

    昆仑摇摇头,过了片刻,小声说道:

    “温和县公新近罢相,又因为跟李林甫有矛盾,听说这几天没有人前去他家府上。”

    “是吗?”

    李清重新拿起那份请柬,翻开来,仔细看了下,随后说道:

    “那我们更要去看看了。”

    “啊?”

    昆仑呆在那里,过了片刻,挠了下头,困惑着出去了。

    “动作都快些,时辰马上都要到了,待客人上门都给我精神着点,不要失了府上的颜面。谁要出错,小心家法伺候。”

    四月十二日,位于平康里附近的李府灯火辉煌,李安站在前院中间的天井中,正忙碌着指挥府上的仆人、丫鬟布置晚宴的事情。

    这几天,府上的情况李安心中清楚,平日里车水马龙的侯府这几日真可以称得上是门可罗雀,作为管家的李安看在眼中,怒在心头,没想到李县公一朝失势,平日里那些蜂拥而来的人突然间就消失不见了,对于这些势利之人,见惯了大场面的李安也不免心中愤恨,说话之时不免带有一丝火气。

    这几天,李适之的心情并不好,四月份正是长安城风景如画的季节,李适之却没有心情纵意山水。

    李霅见到这种情况,心中着急,正好借着这次府上新添了一个男丁,广发请柬,请之前跟父亲来往的亲朋过来赴宴,以慰李适之寥落之心。

第264章 相府李府,赴宴登门() 
华灯初上,长安城中各处晚宴已经开始。

    位于城北的相府门前,一辆马车缓缓停在那里,从车上下来的人身着常服,身旁跟着两个仆人,这人抬头看了一下大门上面的匾额,背着手抬步让相府走去。

    看到从马车上下来的人,等在相府门口的管家早就疾步上前,躬身跟来人寒暄两句,恭敬地把人迎了进去。

    这是一个布局精美、古韵悠然的园林,各种山石水路、廊院亭台点缀其间,此时一盏盏花灯点亮整个庭院,众人便在园林当中摆开宴席,出席的客人、陪宴的歌舞姬穿梭其间,旁边是拨弄丝竹管弦的乐伎,整个院落热闹异常。

    陈希烈跟着李府的管家往里走,一路碰到不少过来参加晚宴的人,都是长安城中有名气地位的人物。陈希烈笑着跟人打招呼,接受着这些人的恭贺之辞。

    管家把陈希烈领到前堂,躬身说道:

    “陈相公自顾进去,李相已经在里面等了。”

    陈希烈点了点头,笑着向管家示意,心情看起来大好。

    自从陈希烈任知政事以来,遇到的人大都称呼其为“陈相公”,这个称呼的确让陈希烈很是受用。

    前堂里面灯火辉煌,相比于外面热闹的氛围,房间里面显得有些安静。陈希烈正要抬步入内,前堂中一个身影走了过来,看着陈希烈笑道:

    “陈相快请,李屿有失远迎。”

    李屿上面跟陈希烈见礼,扶过陈希烈的臂膊往里走去。

    陈希烈笑着说道:

    “陈某没有来晚吧,希望李相不要见怪。”

    “陈相哪里话,今晚上你不来,这晚宴哪里敢开席。”

    李屿笑道,

    “里面请,家父正在里面等候。”

    李林甫坐在前堂中间的宴席一侧,他的身旁是杨钊、杨慎矜、王鉷、萧炅等人,再旁边是长安城中有名气地位的几位渊博宿老。此次李府的晚宴是私人性质的聚会,算是一个谈诗论赋的宴席,被邀请的大都是官员,同时也请了在长安城中才学名气极盛的几位宿老助阵。

    单从学问的角度来讲,在座的李林甫、萧炅等人才学一般,然而被邀请的这几位宿老在学问上面算得上是能够镇得住场子的人。

    李林甫正跟在座的几人谈笑,见陈希烈进来,笑着说道:

    “今晚的正主到了。”

    陈希烈上面跟李林甫见礼,李林甫拱手回礼。旁边坐着的杨钊、王鉷等人忙起身跟陈希烈行礼,陈希烈笑着点头回礼,随后跟李林甫分左右坐下。

    李林甫看了看堂中诸人,吩咐李屿道:

    “开宴吧。”

    相府的这次晚宴请了很多人,位于园林这座院落中的前堂并不大,因此宴席直接摆在了庭院之中,而房间里面的这处宴席坐的都是跟李林甫亲近的人。

    进入四月的天气已经暖和的很,庭院中的宾客在这醉人的夜色中欣赏着歌舞表演。晚宴开始,房间外面丝竹声响起,透过敞开的房门飘了进来,与房间里面众人的谈话相交融。

    房间里面并没有丝竹、歌舞表演,李林甫和陈希烈几人在轻声笑语地说着话。

    “李相怎么突然要举办这次晚宴。”

    对于李林甫的突然邀请,陈希烈是没有想到的,虽然请柬上面说是为自己拜相庆祝,但是陈希烈知道,即便李林甫想着庆贺自己拜相,完全不用如此大张旗鼓,更何况,这次宴请有些突然,陈希烈也是昨日才收到的请柬。

    “希烈升任知政事,这种大喜事自然要庆贺。我知道希烈低调,不想大张旗鼓,所以本相把朝堂上的文武百官请过来,也请了长安城中的崔公和颜公等人一起为希烈贺喜。

    “拜相这等大事,是低调不起来的,既然如此,自然要百官共贺才是。”

    李林甫说道,

    “其实,今晚寿王和宁王也要来,不过宫中有事被召唤了去,长安城中凡是被邀请到的基本上都在这里,想必陈相定然满意。”

    李林甫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