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唐-第1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官报刊登省试的名单是李清的提议,说报纸特别是官报可以代朝廷把朝廷政令更迅速快捷的传达给百姓,朕也深以为然。以后朝廷的政令出来后就由官报通令天下,以后定为常例,也让朕的子民知道朝廷和朕的旨意是什么。省试名单是朕令官报刊载的,朕看效果很好嘛,长安城盼消息的百姓就不用专门跑去礼部看了。”
站在百官最前的李林甫看着李清和杨钊两人的争吵,袖手旁观。刚才见李清把官报给拉出来当挡箭牌,心中暗怒,这时候见李隆基这么说,才知道李清不过是想着为报纸争取些权力罢了,而其中受益最多的还是官报,心中的怒意才平息下来。
不过仔细想想,这些事情都是李清在春闱之前已经预料到并且做好应对准备的,心中大为警惕,一股惊栗的感觉涌上心头。
之前的刺杀事件,现在的春闱事情,李清这个年纪轻轻的少年每次都是谋定后动,事前根本就没有透露一丝风声,时候也让人抓不住什么把柄,事情的每一步都好像在他的预料之中,而这也正是李林甫警惕的地方。
现在还好,以后如果李清想着对付自己,怕是那时候他早已经算计好了每一步,到时候自己该如何防备?李林甫看着殿中的李清,眼神微眯,心计涌上心头。
第250章 明争暗斗()
“圣上,杨员外郎既然质疑刘晏才学,不如请圣上当场出题考一下刘晏。若是他真有才华,自然有资格为传胪,如果文章粗劣不堪,请罢黜进士之身,以堵天下学子之口。”
站在一旁一直没有说话的李适之这时候突然出列说道。
此次春闱,虽然李适之也保荐了两人参加,但是在省试的时候就被刷了下去,这让李适之极为愤慨,一相之尊,保荐一个人都做不到。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最近几年,李林甫把持朝政,每年的春闱凡是跟其作对的人保荐的考生无一能中进士的,春闱成了李林甫扶持党羽、安插亲信势力的舞台。
李适之这时候见杨钊和李清就刘晏的事情争辩,计上心头,出班奏道。
殿中其余大臣没有想到李适之突然有此提议,正错愕间,站在前列的太子李亨出列,拱手说道:
“臣附议。不过既然要考验,不如圣上出题,让今年参加殿试的这些贡生们人人赋诗一首,以较优劣。”
李适之和太子一前一后的提议,看上去像是预先商量好的。
太子李亨的话语未落,殿上想起两个声音:
“不可……”
“臣反对。”
说话的是杨钊和李林甫。
本来李适之提议考校刘晏的时候,杨钊心中还得意了一下,现场出题,应答时间不能太长,即使是再有才华的人也不一定能够做出好的诗赋,那么刘晏这传胪的身份定然是不可能有了。然而杨钊脸上的笑容还没有展开,就听见太子提议所有的考生都要参加,心中大惊,不自觉地出声阻止,随即意识到这样不妥,把后面的话咽了下去。
“臣反对。”
李林甫出列说道,
“今日殿试,这些贡生已经通过了朝廷的考试,结果已出,圣上和诸位大臣并无异议,太子提议重考,难道是质疑圣上和朝廷的决定吗?”
参加殿试的考生什么样,李林甫十分清楚,这二十一个人里面有个别人的才华极差,能够进来自然是因为身后有不同的背景势力在,有些人是连李林甫也不好拒绝的。
如果当着李隆基的面这些人写诗作赋,非得漏了马脚不可,到时候李隆基大怒,就不是李林甫能够掩盖得了的。
李适之和太子李亨两人的本意也是在此。这些殿试的考生里面反正没有自己的人,鼓动李隆基对这些考生重新考校,从而揭开科考弊案,到时候李隆基命人彻查的话,礼部侍郎达奚珣和诸位考官肯定要被罢官入狱,这些人都是李林甫的党羽,到时候李林甫也脱不了干系。
李清看着场中太子和李林甫两人暗中的争斗,退回朝班不再言语。虽然是因为刘晏引起,但是却是两党之间的争斗,李清完全没有必要掺合。即便是重新考试,依刘晏和王和之两人的才学也会安然无虞。刘晏、王和之能入殿试除了两人才华出众外,李清走的可是李隆基的路子,达奚珣不过是领悟圣意、李林甫也没有反对罢了。
这算是背靠大树好乘凉,即便是天塌下来也砸不到李清的头上,这时候又何必去理会太子李亨和李林甫之间的矛盾?
“李相所言怕是不对。”
李亨用下巴往杨钊那里示意了下,笑着说道:
“杨员外郎刚才可是有异议的,满朝文武都听到了。”
李林甫回头狠狠瞪了杨钊一眼,冷言问道:
“杨员外郎可有异议?”
殿中气氛变得冰冷压抑,太子李亨和李林甫争执不下,其实就是双方之间的一种较量。杨钊一开始根本没有意识到这种情况,自己本来想打击李清,谁知道竟然演变成这种局面,这时候见李林甫问,后背吓得早就湿透,杨钊虽然有杨贵妃做仪仗,但是对这时的李林甫依然恐惧无比。杨钊身体微颤,哪里还敢说什么,连忙上前一步,对李隆基说道:
“微臣无异议。”
李林甫转过身来,看着太子说道:
“杨员外郎诗赋不精,看不出刘晏《财税赋》的好坏,也是有的。圣上已经点刘晏为传胪,下官也认为刘晏之才当得起这二甲头名,太子殿下认为呢?”
李亨哼了一声,说道:
“寡人倒是不曾有异议。”
刚才杨钊出列反对已经令李隆基不满,这时候看着殿中争吵的太子和李林甫,李隆基蹙起了眉头。李林甫和太子的关系恶劣是李隆基刻意为之,现在双方争执的目的李隆基自然清楚,但是这种背后的倾轧确实令李隆基不喜。
李隆基摆手说道:
“诸位爱卿没有异议就好,对于对诸生考校一事,李爱卿怎么看?”
李隆基这次问的是李清。
李清出列说道:
“微臣附议李相之言,不宜对通过殿试的贡生们再次考验,不然朝廷威严何在,岂能任由一人质疑就推翻朝廷这么多天的努力。至于刘晏,微臣以为他的才能当得起传胪之名,日后圣上可召刘晏问话,当面考校。”
春闱之中的猫腻,李隆基应该也有察觉,在李清看来,李隆基并不希望查办此事,毕竟真要查办起来,李林甫一党损失巨大,到时候太子一派势力大增,并不是李隆基愿意见到的。
李隆基点了点头,当下说道:
“嗯,李爱卿所言甚是。礼部,明日就依今日殿试结果放榜,《明报》和《长安时报》也一起把榜单刊印出来吧。”
礼部侍郎忙答应了。
太子和李适之见事已至此,也不再说话,倒是李林甫脸上浮现一丝冷嘲的神情。
李林甫回到府上,想着今天的事情,把自己的儿子李屿叫过来,说了今天朝堂上的事情,接着问道:
“对于李清今天的行为,你怎么看?”
“长安城中,若论权势,唯父亲和太子两人而已。李清的行事看起来也不像是要跟父亲作对,孩儿之前听说太子多次拉拢于他,都被其拒绝。今日在朝堂上李清附议父亲之言,看来以后也有可能为我所用的。”
坐在一旁的李屿说道。
李林甫沉默片刻,点头说道:
“李清为了避嫌,疏远太子是聪明之举。至于以后能不能为我作用,屿儿多关注一下。”
李屿点头答应了。
李林甫背手走了两个来回、想起什么来,对李屿说道:
“你与那李清可有交往?”
“去年曲江晚宴上见过一次,后来倒是没有再见过。长公主这个义子好像并不喜欢交际,整个长安城能够请到他的也不多。”
李屿有些疑惑地答道。
李林甫沉思了片刻,说道:
“过几日便是长安牡丹花节。李清好像很喜欢牡丹,借此机会把他请到府上来。”
第251章 欢喜的和离别的()
三月份的长安城,注定是一个狂欢的时月。
春闱殿试的名单在二月最末的一天放榜,礼部南院门外的金榜之上,羊袭吉的名字高高在上,随后是榜眼和探花,二甲的头名刘晏和王和之的名字紧随其后。随着《明报》和《长安时报》刊登出殿试的结果,转眼之间这些人的名声就已经响彻整个长安城。
三月初一这天,李隆基在含元殿召见了此次春闱的二十一名进士,整个典礼极为隆重。是日晨,銮仪齐备、鼓乐齐鸣,圣上李隆基端坐在殿中的龙椅之上,百官与含元殿中分列两旁,鸿胪寺卿引着早就在殿外等候多时的新晋进士进殿,宣制曰:
“天宝五载二月二十八日策试天下贡士,第一甲第一名羊袭吉赐进士及第,第一甲第二名……,第二甲第一名刘士安赐进士出身,第二名王和之赐进士出身……”
名字连喊三遍,以示庄重。传诵之声由殿内传出,被接连传诵至殿外,声音直至大明宫外,宫外看热闹的人群听到唱名,喧闹一片。
唱名完毕,文武百官及新晋进士行三跪九叩之礼,中和韶乐奏显平华美之章。礼毕,圣上李隆基勉励了一下这些新进士们几句,随后乘辇回宫。百官随后出宫,而这些新晋的进士却还有更重要的活动,在鸿胪寺官员的安排下,这时候的读书人一生最为期待的事情就要开始了。
一甲三人插花披红,羊袭吉用金质银簪花,其余诸进士用彩花,由鼓乐仪仗簇拥出丹凰门,其余二甲、三甲由望仙门和福建门出宫。
大明宫外早就围满了看热闹的人群,见仪仗队簇拥着诸位进士出来,人群一时之间沸腾起来:
“看,那披红挂彩的就是今科的状元,这阵势,啧啧,我要是能够也有这一天就好了。”
“刘二,你还是省省吧,你连字都认不全呢。人家可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不然怎能成为圣上钦定的状元郎。你,不过是一个刨地的农户罢了。”
“农户怎么了?我出身也不比他状元郎差。”
两人争吵起来。
“唉,可惜是个三十多岁的人,也不知道是否成亲了没有?”
“怎么?武兄想把自己家的小娘子嫁给他?不要想了,年纪这么大,估计早就已经娶妻生子了。即便没有婚配,你也不看看,这大街两旁的酒楼之上,多少达官贵人家的小娘子在偷偷瞧呢,轮也轮不到你啊。”旁边一人嗤笑道。
“去,我武大郎何时说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了,我只是觉得后面那个年轻的小郎君不错。”
那人反驳道。
人群之中,除了看热闹的普通百姓之外,还有很多参加过或者没能参加春闱的读书人,看着端坐马上的羊袭吉等人,心生羡慕之外,也多了几分寥落之意。
当然,大街两旁的高楼上,也有不少官宦人家的家人、娘子对游街的进士们品评再三。若是那位未有婚配的年轻进士被人看中,说不定随后就会有勋贵上面提亲。
游街过后,这些人被仪仗簇拥着送至下榻的住处,这时候就成了这些客舍等掌柜扬眉吐气的时候了,我们这里可是住着进士的。
随后的数日更是狂欢的日子。这些新晋的进士们会相邀去往长安城南的曲江池参加晚宴,赋诗畅饮、泛舟曲江池上,听歌赏舞。
曲江池边上的杏花开的正旺,与杏园设宴,大会同年。随后这些新科进士集体前去慈恩寺大雁塔留名。雁塔留名起于唐中宗时候,后来成为了这些新科进士们纷纷仿效的活动,留名雁塔被视为读书人莫大的荣耀。
这些都是随后几日的活动,刘晏和王和之自然都会去参加,热闹在别处,这一切都跟这时候站在人群中的李少阳无关。
自省试的名单出炉以后,李少阳这些天确实有些神魂落魄,整日里都是昏昏沉沉的,裴元俊在旁好生安慰,连带着刘晏和王和之两人高中的喜悦心情都低了很多。
三月初一一早,刘晏和王和之就去了大明宫中,参加今科进士的唱名典礼,而待在客舍的李少阳却是在收拾行李。
看着从眼前走过的游街队伍,李少阳轻叹一口气,扭身出了人群。
跟在旁边的裴元俊追上来,问道:
“少阳兄真的要走?还是等士安兄和和之回来之后,我们给你践行吧。”
“不必了,刘晏和王和之两人怕是没有时间,我也不想在两人面前再表现我的落魄。”
李少阳无力地说道。
“那总归要跟两人告个别吧。”
“裴兄代我跟刘兄和王兄辞行吧,就说李某惭愧,不辞而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