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唐 >

第169部分

回唐-第169部分

小说: 回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安城人口百万,才华出众者数不枚举,能参加科举的不过区区两千余人。把考题刊登在报纸上面,也可以让长安城的百姓称量一下今年春闱的分量。”

    按照惯例,省试的名单下来以后,部分优秀才子的考卷是要公布出来以示典范的。李清在这之前把科考的题目公布出来,也让那些没能参加考试的读书人心中自考一下,顺便跟随后公布的一些考卷做个对比,也让人们对今科进士的总体水平做一个衡量。

    “擅自泄漏春闱考题会不会有什么麻烦?”刘晏皱眉问道

    “省试已经结束,参加的两千多人口口相传,长安城也会有不少人知道科考的题目,算不得泄漏机密。这种事情你们尽管放心。”

    李清说道。

    一传十、十传百,今科省试的题目过不了多长时间肯定就会传遍长安城,《长安时报》刊登出来不过是加快了传播的速度罢了,并不影响什么。

    刘晏站起来,有些迫不及待地说道:

    “我和和之兄、少阳兄这就去文渊斋编辑版面。”

    王和之和李少阳也站起身来。

    李清看着几人,笑着说道:

    “天色尚早,时间还来得及,……。”

    已经是临近晚饭的时间,刘晏等人被李清留下来用了晚膳,这一举动让刘晏、王和之等人更加受宠若惊。

    晚饭过后,刘晏几人在侯府闲坐片刻,闲聊些日常趣事。这期间,李仁济和李瑞都过来跟刘晏、王和之说了会儿话。

    若是以前,刘晏等人对像李仁济、李瑞这些商人大都是疏远的,毕竟商人的身份地位跟他们这些读书人比起来还是要低的。但是眼前的两人一个是自己门师的父亲,一个是李清的兄长,刘晏、王和之、李少阳、裴元俊自然恭敬有加,礼数一样不缺。

    出了侯府,裴元俊回了客舍,而刘晏、王和之、李少阳三人直接去了文渊斋,筹备明天的《长安时报》。

    赶在三月之前,天宝五载的春闱中参加殿试的名单也就是省试的结果在《明报》上面公布了出来,而依照惯例,参加殿试的名单是张贴在礼部南院门外的朱墙之上的。因为没有人意识到《明报》会刊登这份名单,很多人都多跑了一趟。

    张榜当天,南院那里依旧挤满了前来看榜的考生们。

    按照往年的习惯,殿试中很少淘汰,这个名单也就相当于最后的进士名单了。

    朱墙面前,差役把榜单刚刚粘贴上去,焦急的人们早一哄而上,人头攒动,很多身着圆袍长衫、头戴幞头的读书人被挤得东倒西歪。

    刘晏、王和之、李少阳和裴元俊也早早过来了这里。因为身形魁梧,裴元俊自告奋勇的挤了进去,帮助三人看榜,刘晏几人在外围着急地等着。虽然知道自己上榜应该没有任何问题,表面上故作镇定,而藏于袖中的双周却颤抖不已。

    不多时,裴元俊的声音从人群中传出来:

    “士安兄,中了,中了。”

    听到裴元俊的呼声,王和之和李少阳连忙向刘晏拱手道喜,不过两人的心中变得更为紧张了。

    刘晏微笑了下,想表现出一副自矜的样子,但是这消息是何等的大事和喜事,想要伪装成淡然的表情最终失败,看着周围艳羡的目光,嘴角不自觉地上扬,露出极为开心的笑容。

    “同喜同喜,两位也是必中的。”

    紧接着,裴元俊又发现了王和之的名字,高声喊了出来。刘晏和李少阳也同样道贺。

    王和之掩饰不住喜庆之意,哈哈笑道:

    “自此以后,你我几人便是真正的同年,一路同行仕途官场,还要相互扶持。”

    刘晏点头:

    “与两位仁兄同勉,且行且珍惜。”

第247章 有人欢喜有人忧() 
杨钊最近的心情还不错,前几日,圣上李隆基因为杨钊在内库进项上面的功绩给了杨钊一个侍御史的职位。要不是前些天的行刺事件,杨钊的心情本来会更好。

    随着春闱接近尾声,阅卷完成以后,杨钊看到入殿试的人选名单时,心中更喜,自己递条子给礼部卢希的几个人选赫然在列,心中也算是了了一桩心事。

    这几年,因为杨玉环的关系,杨钊这个官职并不是太高的度支员外郎却能经常见到圣上,这的确羡煞了不少人。杨钊此人仪表堂堂,又舌如巧簧,对杨贵妃百般巴结,对李隆基万千逢迎,极得两人喜欢。杨钊对外又善于结交大臣,对这时候的李林甫也是言听计从,使得他在官场上倒也顺风顺水。

    杨钊知道,一个人的颜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手中的权力。这几年的钻营让杨钊一步一步往大唐的权力中心走去,因为杨贵妃的关系,朝堂之上诸多大臣对其也逢迎有加,杨钊也因此有些趾高气扬,杨府中的子弟仪仗着贵妃娘娘,成了长安城有名的纨绔。

    适逢任职侍御史,杨钊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啊。

    春闱的殿试名单出来之后,自己推荐的几人俱在其中,杨钊想着这又有一笔大的财富到自己手中了,心中暗喜,连走路都轻飘飘的。递给礼部侍郎卢希的条子上的几个人选,除了出自自家杨氏的一个近亲,其余几人都是从蜀中和江南过来的一些读书人。这些人的才华杨钊不清楚,他也搞不清楚,但是杨钊只需要知道送进杨府的那一个个箱子的分量就够了。

    殿试并不淘汰人选,这几人是铁定过了的。虽然不能去争那一甲的状元、榜眼和探花,但位列二甲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过两日就是殿试,到时候自己这个侍御史却是可以参加的,自己可以替这几个学子提前争一下二甲进士的名次,到时候又是一笔进项啊,杨钊正美滋滋地想着,见杨喧有些气冲冲的进来,张口就说:

    “父亲,今日殿试的名单已经出来,那李清虽然没有参加,但是他的几位门生之中刘晏和王和之两人怎么会在里面的?”

    杨钊看了杨喧一眼,刚才还喜庆的脸色沉了下来,皱眉说道:

    “有什么值得大呼小叫的。”

    杨钊的学识和职位使得他没有资格去担任春闱考生的评判,今天春闱的考官基本上都会李林甫的嫡系。杨钊跟李林甫的关系还不错,兼之提前给卢希通了关系,杨钊保荐的几人虽然顺利过了,但是让卢希找理由淘汰李清的几个门生的计划却并不顺利。

    “这事为父已经知道,虽然没能淘汰那两人,但是殿试的时候也不是没有机会,即使圣上开恩不罢黜,最多赐他们个‘同进士出身’罢了,以后日子长着呢,还怕没有机会。”

    杨钊冷声说道。

    杨喧听了杨钊的话,脸上浮现一种幸灾乐祸的神情,像是看到了刘晏和王和之等人未来的惨状。

    而作为当事人的刘晏和王和之却对此完全不知情。白天的喜悦没能持续多长时间,两人的心情就变得有些沉闷,虽然内心之中依旧欢喜异常,然而在李少阳面前却不能流露。

    白天四人去看榜,算得上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刘晏和王和之进了殿试,基本上已经确保进士无疑,忧的是李少阳不在名单之上。

    裴元俊从头到尾看完榜单之后,沉默地从人群中走了出来,着急等在一旁的李少阳脸色刷的变得苍白,整个人几乎倒在地上。刘晏和王和之连忙上前扶住了李少阳,脸上的喜庆之色褪去,王和之有些不相信的又挤进人群找了一遍,也是垂头丧气的出来。

    本来还心存一丝希望的李少阳见王和之的表情,心灰意冷,痴痴地愣在那里半天,随后喃喃两声,也听不清说的是什么,沿着长街远去了。

    刘晏、王和之、裴元俊三人对望一样,忙疾步跟了下去。

    春闱失败对李少阳的打击很大。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因为李清的关系,本来李少阳对自己高中是很有信心的,没想到结果竟然成了三人之中唯一落选的那个。

    其实,自从认识了李清这位侯爵,李少阳心中就存着一丝幻想。在李少阳的心中甚至于觉得自己跟李清的关系要比刘晏、王和之、裴元俊三人近一些,毕竟同为李姓,虽然两人的姓氏并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并不妨碍李少阳认为同姓之间关系更加密切。

    唐朝这时候,五家七姓,乃至于诸多世家对姓氏看得极为严重,事实上也确实有这样的事情,不管两人之间有没有关联,同姓见面总是觉得亲近一些。可是李少阳哪里知道李清是后世之人,对这时候的这种以姓氏区分的家族式的姓氏观念几乎没有。

    甚至于李清对李少阳做事算计过多的性格多少有些抵触的,当然,这并不是李少阳没能高中进士的原因,实在是李清也没有想到杨钊竟然从中作梗。刘晏和王和之能够进入殿试,还是因为卢希当日在宣政殿中见李清在圣上面前提及两人,并且李隆基对两人赞赏的结果。

    春闱之间,卢希也专门看了刘晏和王和之的考卷,从考卷的应答上来说,的确没有淘汰两人的理由,而杨钊的暗示也不能全部不理,李少阳这个没有被李清提到的人就成了那个牺牲者。

    见李少阳如此模样,刘晏和王和之也多加开导,但是有些话又不能多说,两人毕竟是入了殿试的,如果拿自己之前曾经落选的例子开导李少阳,不免给人一种幸灾乐祸的感觉。因此大部分时间是裴元俊在说话,刘晏和王和之两人在一旁默默陪着,这在李少阳心中对刘晏和王和之却更有意见了,感觉两人高中就不太理会自己这个这么长时间的好友了。

    这倒是真成了进退为难。

    得到殿试的名单的时候,李清对刘晏和王和之的入选是很高兴的,而对李少阳的淘汰也有些吃惊,不过随后想想,也就释然。

    其实,除了在李隆基面前推荐了刘晏和王和之,李清也通过长公主府等渠道给了三人一定的帮助,然而,此次春闱录取的人数并不多,除了那些才名动长安,且背后有人保荐的才子入围之外,剩余的名额基本上被长安城的勋贵们给瓜分完毕了。

    三人之中,王和之最有名气,刘晏和李少阳在长安城这么多学子之中才气不显,李少阳落选也就不太难理解了,毕竟长安城中身份、地位高过李清的人多的是,每人保荐一个还分不过来。

    总之,有喜有忧,有失落也有欢喜。这一天,整个长安城,无数的人在欢庆祝贺,也有更多的人在暗自垂泪伤神。

    殿试的日子在这样的氛围中也终于来临了。

第248章 殿试、传胪() 
今年的殿试在宣政殿举行,二月二十八日这天,参加的准进士和准明经共计二十一人。

    唐朝这时候殿试还没有成为定制,开元末天宝年间,有好几年都是没有殿试的,这些参加春闱的考生在通过礼部的省试之后,知贡举礼部侍郎把通过的名单呈给圣上,由圣上钦定了一甲状元、榜眼和探花的名单之后,就放榜公诸于天下。随着李隆基年老,天宝这几年殿试的时候更少,不知道李隆基今年的怎么了,下旨要求今年春闱的考生参加殿试。

    其实,参加殿试的这些人中同样有人欢喜有人忧。在今年录取的这二十一人中间,有不少的人才华并不太高,能够通过省试一部分是因为门荫的关系,还有一部分是纯粹的关系户了,当然,能够通过省试也算是手眼通天之辈,此次殿试的考题基本上已经得到,答案是早就背好了的,怕只怕李隆基会一时兴起,再随即提问,到时候出了纰漏那真就倒霉透了。

    当然,担忧的还有这种考生背后的保荐人。

    宣政殿中,早在前一天,鸿胪寺官员已经设置好了御座、黄案,光禄寺的官员也已经安排好了书案以及考生的座位。

    二十八日这一天天还不亮,参加殿试的考生已经在宣政殿后的丹陛下排队等候,有些考生起的早,饭食都没有吃,有些紧张的没有好好吃,这些考生都会领到一份宫饼充饥。文武百官也早早的入了宣政殿候着。

    时辰已至,李隆基在高力士的陪同下升了殿,命大学士陈希烈从殿内黄案上把事先刊印好的考题交给了礼部官员,礼部官员把试卷放在了殿外的黄案之上,接受了文武百官和考生的参赞礼拜,随后殿试开始。

    考卷由皇家印书馆负责,因为保密的原因,卷子是在二十七号的晚上印刷出来的。参加殿试的考生在殿外自己的座位上跪坐答卷,时辰从凌晨到日落,但是一般的情况基本上很少会用这么长时间的。因为殿试皇帝是在的,作为九五之尊的圣上几乎是不可能陪着这些考生从早到晚的。

    殿外的考生鸦雀无言,都在奋笔疾书,凭借自己真本事进入殿试的学子胸有成竹,无心旁睹,而那些提前知道试卷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